《中医基础理论》- 2.哲学基础之藏象学说
1. 藏象学说
1.1 藏象学说的概念及形成
概念: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就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形成过程:
- 古代解剖知识基础:《灵枢·经水》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这表明古代已有解剖观察。
- 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如皮肤受凉而感冒,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 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如从补肾药能加速骨折愈合的认识中产生"肾主骨"之说。
学说起源: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张景岳释曰:"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1.2 藏象学说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特点:
- 功能系统而非解剖形态: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 "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察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外在表现来推断内在脏腑功能。
-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以及人体内部各部分的相互联系。
- 动态平衡观:脏腑功能处于动态平衡中,通过相生相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