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拾肆-Ⅰ⸥⤳ 实战检验应用实践(上):制定规范 开展演练

👍点「赞」📌收「藏」👀关「注」💬评「论」
更多文章戳👉晖度丨安全视界-CSDN博客🚀(原名:whoami!)
在金融科技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信息安全已从单纯的技术攻防扩展至架构、合规、流程与创新的系统工程。作为一名从业十多年的老兵,将系统阐述数字银行安全体系的建设路径与方法论,旨在提出一套可落地、系统化、前瞻性的新一代安全架构。
| 序号 | 主题 | 内容简述 |
|---|---|---|
| 1 | 安全架构概述 | 全局安全架构设计,描述基础框架。 |
| 2 | 默认安全 | 标准化安全策略,针对已知风险的标准化防控(如基线配置、补丁管理)。 |
| 3 | 可信纵深防御 | 多层防御体系,应对未知威胁与高级攻击(如APT攻击、零日漏洞)。 |
| 4 | 威胁感知与响应 | 实时监测、分析威胁,快速处置安全事件,优化第二、三部分策略。 |
| 👉5 | 实战检验 | 通过红蓝对抗演练验证防御体系有效性,提升安全水位。 |
| 6 | 安全数智化 | 运用数据化、自动化、智能化(如AI)提升安全运营(各部分)效率。 |
目录
14 实战检验应用实践
14.1 能力、制度和演练流程建设
14.1.1 能力建设:打造蓝军的“武器库”与“作战室”
1.武器库建设:漏洞与攻击工具
2.蓝军工作台:安全与效率的“控制中心”
14.1.2 制度建设:红蓝演练的“交通规则”
1.两个核心规范
2.两套红蓝双方协作机制
14.1.3 演练流程建设:从规划到闭环的“导航图”
14.2 红蓝演练发现未知风险
14.2.1 红蓝演练规划:绘制“攻击地图”与确定“行军路线”
14.2.2 红蓝演练类型: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检验体系
1.全链路演练示例
2.预设场景演练
3.日常渗透测试
👍点「赞」➛📌收「藏」➛👀关「注」➛💬评「论」
14 实战检验应用实践
本章的核心在于,将实战攻防演练从一个临时性、项目性的活动,转变为一个常态化、流程化、可度量的企业安全能力检验体系。该体系通过四个关键环节确保落地效果:
-
实战攻防演练规范的制定 (本文)
-
依托方法论进行实战攻防演练(本文)
-
自动化有效性检验
-
演练后的复盘
14.1 能力、制度和演练流程建设
14.1.1 能力建设:打造蓝军的“武器库”与“作战室”
在正式演练前,企业蓝军需完成两大核心准备:武器库建设和蓝军工作台配置。这确保了攻击链(信息收集→边界突破→横向移动→主机提权→权限维持)的流畅性与专业性。
1.武器库建设:漏洞与攻击工具
-
漏洞储备:
-
1Day漏洞:针对企业技术栈的已知漏洞。
-
0Day漏洞:重点挖掘第三方系统漏洞,作为团队能力梯度的关键指标。
-
-
攻击工具:
-
远控木马:支持跨平台,具备免杀能力(对抗杀毒软件/EDR)。
-
漏洞挖掘工具:涵盖源码与二进制自动化工具,提升效率。
-
基础安全工具:包括流量代理、分析重放、逆向分析、资产发现与漏洞扫描等。
-
2.蓝军工作台:安全与效率的“控制中心”
-
环境隔离:独立云环境,与企业生产网、测试网、办公网完全隔离。
-
安全接入:通过自建VPN接入,避免个人设备引入风险。
-
功能强化:
-
录屏审计:全程可追溯,关键操作保留≥30天。
-
渗透辅助工具:集成自研木马、流量分析工具、逆行分析工具等。
-
14.1.2 制度建设:红蓝演练的“交通规则”
制度建设是演练规范的基石,通过报备机制、操作红线和协作机制,确保演练合法、安全、可度量。
1.两个核心规范
| 规范类型 | 关键要求 |
|---|---|
| 红蓝演练报备机制 | - 评估影响并制定应急预案 - 报备领导及合规部门 - 报备国家/地方主管部门 - 提交演练报告给相关部门 |
| 蓝军操作红线 | - 遵守国家法规 - 工具严格审计(避免存在后门) - 攻击过程可追溯(录屏)(>30天) - 网络代理端口访问采用白名单/密码认证 - 高敏资产操作需双人在场 |
2.两套红蓝双方协作机制
-
红蓝双方协作机制:
-
日常渗透测试:数据T+1同步至管理系统,红军每周打标(防御/感知)。
-
预设场景演练:蓝军以特定权限攻击,红军拦截或观察(观察者模式)。
-
全链路演练:蓝军从互联网发起真实攻击,红军全程响应。
-
-
数据迭代保鲜机制:
-
关联企业资产系统,确保数据准确性。
-
每半年开展红蓝威胁路径大图共建,更新威胁路径优先级。
-
攻击数据T+1录入。
-
防御数据定期同步,动态计算安全问题、攻击感知率和拦截率。
-
14.1.3 演练流程建设:从规划到闭环的“导航图”
演练流程融合能力与制度,确保演练高效且风险可控。核心流程如下:
⚠️ 关键注意事项
-
风险评估:确保演练不影响业务,蓝军需与业务方充分沟通。
-
日常渗透测试:流程简约高效:
确定目标 → 渗透/自动化测试 → 指标产出 → 加固整改 → 存档
14.2 红蓝演练发现未知风险
通过系统化的演练规划与多层次的演练类型,主动发现企业防御体系中的未知风险,将抽象的威胁转化为具体的攻防行动。
14.2.1 红蓝演练规划:绘制“攻击地图”与确定“行军路线”
演练规划是成功的关键,它确保蓝军的攻击行为有的放矢,紧密围绕企业面临的真实威胁。
-
目标规划🎯
-
核心:根据企业面临不同的真实威胁(如盗取资金、盗取数据、长期潜伏)设定演练目标。
-
方法:模拟真实黑客为达成该目标可能使用的攻击手段。
-
-
路径规划🛣️
-
将抽象的威胁路径图在企业中落地。
-
从规划路径到真正的攻击还有一段距离,蓝军需知道每条路径涉及的资产是什么,需提升关键资产的覆盖度。
-
-
关键产出:
-
以上数据应该是动态更新。
-
蓝军团队也要定期跟进分析:APT攻击报告、研究前沿的安全攻防技术,结合威胁情报和不断丰富威胁路径图内的攻击数据,确保演练的红蓝方在对抗中成长。
-
14.2.2 红蓝演练类型: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检验体系
为避免单一演练模式的局限性,企业应采用三种互补的演练方式,以平衡效果与效率。
| 演练类型 | 角色定位 | 核心特点与价值 | 适用场景 |
|---|---|---|---|
| 全链路演练 | 真实黑客 | • 双盲对抗,最贴近实战 • 技术要求高,耗时长 • 能全方位暴露安全问题 | 全面检验企业安全水位,但成本高 |
| 预设场景演练 | 拥有特权的内部人员 | • 打破僵局:预设权限(如账号、网络权限),绕过难以突破的入口 • 专注于检验纵深防御体系 | 当全链路演练在某个点受阻时,用于深入测试后续防御环节。 |
| 日常渗透测试 | 透明化的红军 | • 解决指标失真问题:将日常失败的攻击尝试也纳入分母 • 快速迭代:T+1录入数据,红军快速打标修复 • 可使用先验知识,提升效率 | 常态化安全检验,保证感知率、拦截率等关键指标的准确性。 |
💡 总结:这三种演练类型如同军事演习中的“全面战争”(全链路)、“定点爆破”(预设场景)和“日常练兵”(日常渗透),共同构成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实战到常态的完整检验体系,确保安全防御无死角。
1.全链路演练示例
案例:
攻击者尾随员工混入某公司职场,利用提前准备好的BadUSB插入未锁屏员工电脑,该员工电脑被成功植入木马,攻击者获得该公司办公网权限;
攻击者在该终端上收集到了该用户的账号、密码等信息,利用该信息登录到企业内部Wiki来收集运维平台信息、系统发布平台信息和代码管理平台信息等;
尝试挖掘关键系统漏洞,从办公网渗透到生产网,直至核心靶标。
以上案例中,企业蓝军与企业红军是双盲的,企业蓝军实际上进行了很多失败的尝试,例如边界突破,攻击者事前可能尝试了邮件钓鱼、客服IM钓鱼、公司互联网站点渗透等,最终发现该公司安保比较薄弱,得以成功进入办公网。当然,真实攻防场景更为复杂,要考虑的因素也更多。
2.预设场景演练
演练过程中预设企业蓝军拥有某些账号权限、某些网络权限,甚至代码权限,以此为突破口进行后渗透,打破因为某个点难于被突破导致演练无法进行的僵局。下图,假设攻击者已经成功在某公司员工终端植入木马,并且获得其账号权限,尝试进行后渗透工作。
3.日常渗透测试
在全链路演练和预设场景演练过程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计算得到的感知率等指标其实是不准确的,核心原因在于无论是做企业内部的蓝军也好红军也罢,在这类演练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阶段企业内部“攻击者”都会去尝试挖掘各类漏洞,而这类日常的渗透行为实际没有算到最终演练攻击行为的分母中,这就导致得到的指标是不准确的。
日常渗透测试所包含的非演练场景下的漏洞挖掘行为、安全产品的漏洞挖掘或绕过测试、安全规则的有效性测试等,都会及时录入实战检验管理系统中,红军会快速对日常渗透测试行为进行打标和修复。日常的渗透测试也会明确哪些场景下哪类安全测试是可以使用先验知识的。以上方法规避了最终演练复盘时各类指标不够准确的问题。
参考资料:《数字银行安全体系构建》
👍点「赞」➛📌收「藏」➛👀关「注」➛💬评「论」
🔥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