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载相控阵天线的卫星通信链路预算示例(二):上行链路预算
基于机载相控阵天线的卫星通信链路预算示例(二):上行链路预算
前面的文章基于机载相控阵天线的卫星通信链路预算示例:(一)中我们介绍了:
- 相控阵天线的特点
- 相控阵天线的EIRP和G/T
- 多个相控阵天线拼接后,EIRP和G/T的变化
- 离轴角变化对EIRP和G/T的影响
通过上一篇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根据天线指向角,准确计算出相控阵天线的实际EIRP和G/T。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介绍机载相控阵天线EIRP和G/T的计算方法,并完成卫星通信上行链路的链路预算。
系统组成
无人机卫星通信系统由机载卫星通信终端和地面卫星通信站组成。

无人机卫星通信系统组成
其中,机载卫星通信终端采用相控阵天线,地面站配备2.4m抛物面天线和25W的BUC。
假设机载终端和地面站均位于北京,我们将计算反向链路(从机载终端到地面站的上行链路)的通信余量。具体参数如下:
卫星参数
- 卫星坐标:东经110.5°
- 卫星饱和通量密度 SFD:-89.4 dB(W/m²)
- 卫星接收 G/T:5.4 dB/K(北京地区)
- 卫星 EIRP:54 dBW(北京地区)
- 输入回退:6 dB
- 转发器带宽:54 MHz
- 卫星天线孔径单位面积增益:44.5 dB/m²
注:SFD(Saturation Flux Density)是衡量卫星转发器饱和输入功率的关键指标。
机载终端的参数
- 坐标:东经116.4°,北纬39.9°
- 发射 EIRP:48 dBW @ 离轴角 = 0°
- G/T:9 dB/K @ 离轴角 = 0°
地面站的参数
- 极标:东经116.4°,北纬39.9°
- 天线接收增益:48.7 dBi @ 14.25 GHz
- 发射 EIRP:62.4 dBW
- G/T:27.8 dB/K 具体计算过程参见前文:卫星通信链路预算完整合集(step by step完成卫星通信链路预算)
根据天线指向角计算相控阵天线实际的EIRP和G/T
原理说明
相控阵天线与传统抛物面天线不同,其增益会随离轴角的增大而降低。因此,在进行链路预算时,不能直接使用离轴角为0°时的标称EIRP和G/T值。

离轴角等于0°时天线的G/T和EIRP
必须先计算天线的指向角(包括离轴角、方位角和极化角),然后根据离轴角 Φ 计算天线增益下降值 G_val。该原理已在基于机载相控阵天线的卫星通信链路预算示例:(一)中详细说明,如图所示。

离轴角变化和天线增益降低
具体的 G_val 计算方法在文章用deepseek做图表,分析相控阵天线的测试数据中有详细介绍:通过对实测天线方向图数据进行二次曲线拟合,得到增益下降值 G_val 与离轴角之间的关系模型,拟合公式如下:

天线增益降低值和离轴角关系的二次曲线拟合
只要获取了相控阵发射和接收天线的方向图测试数据,便可利用DeepSeek等工具高效完成数据分析与系数拟合。
计算实例
已知条件:
- 卫星坐标:东经110.5°
- 机载终端坐标:东经116.4°,北纬39.9°
- 相控阵天线姿态:航向角 = 0°,俯仰角 = 0°,横滚角 = 0°
- 相控阵发射天线方向图测试数据
计算结果:
- 相控阵天线指向角:
- 离轴角 Φ = 46.48°
- 方位角 = 159.9°
- 极化角 = 14.64°
- 根据实测方向图数据拟合得到二次曲线参数
- 增益下降值 G_val = 2.13 dB(对应离轴角 46.48°)
- 该离轴角下的实际发射EIRP:
实际发射EIRP = EIRP@0° - G_val = 48 - 2.13 = 45.87 dBW
若考虑天线罩引入的损耗(按0.5 dB计),则最终用于链路预算的机载相控阵天线上行发射EIRP为:
上行发射EIRP = 45.87 - 0.5 = 45.37 dBW
上行链路计算
依据《卫星通信链路预算之八:上行载噪比计算实例》中的公式,可计算北京至东经110.5°卫星的空间传播损耗:

空间传播损耗计算
计算得总空间损耗 L_total = 208.1 dB。
已知卫星天线孔径单位面积增益 G_e = 44.5 dB/m²,晴空条件下忽略雨衰,到达卫星的功率通量密度为:
上行功率通量密度 = 上行发射EIRP - 总空间损耗 + 孔径单位面积增益 = 45.37 - 208.1 + 44.5 = -118.23 dBW/m²
假设通信信息速率为2 Mbps,采用QPSK调制,1/2编码速率。参考《链路预算之二:带宽与功率平衡》中的公式:
- 符号率 = 2 Msps
- 滚降系数 = 0.25
- 载波占用带宽 = 2 × (1 + 0.25) = 2.5 MHz
卫星标称饱和通量密度 SFD = -89.4 dB(W/m²),换算为2.5 MHz带宽对应的等效SFD:
等效SFD = -89.4 + 10 log10(2.5/54) = -89.4 - 13.3 = -102.7 dBW/m²
由于实际上行功率通量密度 = -118.23 dBW/m² < -102.7 dBW/m²,即实际入射功率密度远低于饱和水平,因此不会引起卫星转发器饱和。
可继续进行后续链路性能评估。
根据上文所述公式,上行载噪比(C/N₀)计算如下:

上行载噪比计算
上行载噪比 = 上行发射EIRP - 总空间损耗 + 卫星G/T - 玻尔兹曼常数
其中玻尔兹曼常数 k = -228.6 dBW/Hz·K
代入数值:
上行载噪比 = 45.37 - 208.1 + 5.4 + 228.6 = 71.27 dB-Hz
信号带宽 B = 2.5 MHz = 63.98 dB-Hz,则上行信噪比为:

上行信噪比计算
上行信噪比 = 上行载噪比 - 10 log10(B) = 71.27 - 63.98 = 7.29 dB
实际计算中保留两位小数,四舍五入后约为 7.3 dB
完整的链路预算表如下:
| 参数 | 数值 | 单位 | 备注 |
|---|---|---|---|
| 机载终端EIRP | 45.37 | dBW | 含天线罩损耗 |
| 空间损耗 | 208.1 | dB | |
| 卫星G/T | 5.4 | dB/K | 北京地区值 |
| 玻尔兹曼常数 | -228.6 | dBW/Hz·K | |
| 上行C/N₀ | 71.27 | dB-Hz | |
| 信号带宽 | 63.98 | dB-Hz | 对应2.5 MHz |
| 理论C/N | 7.29 | dB | 实际约7.3 d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