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静态NAT
一、前言
回顾我们整个eNSP的学习过程,我们已经学习了路由器的静态路由、缺省路由、浮动静态路由;OSPF动态路由;以及路由器的ACL访问控制列表。交换机的VLAN划分及access、trunk、hybrid接口模式使用;交换机的链路聚合。还有跨网段通信的单臂路由、VLANIF;以及STP、ARP协议、子网划分等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模块,NAT。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相应的互联网设备越来越多,IPv4的IP被不断消耗,以至于不足以支撑网络行业的使用,因此便诞生了NAT技术(网络地址转换技术)。NAT技术让局域网内用户在没有网络连接要求的时候,使用其局域网内的私网IP,而在使用公网服务时,由NAT设备为其提供一个公网IP地址供其使用,使用完后又NAT回收至其地址池。
二、实验
1.网络拓扑图的搭建

创建如图所示的网络拓扑结果,该拓扑结构使用到了2台PC,1台交换机、1台路由器、一台Server。
2.主机设备的IP地址配置
PC1:

PC2:

Server1:

3.路由器的IP地址配置
GE 0/0/1:
interface g0/0/1 # 进入R1的GE 0/0/1接口
ip address 192.168.1.254 24 # 将该接口的IP配置为对应两台PC设备的网关IPGE 0/0/0:
interface g0/0/0
ip address 100.1.1.254 244.路由器的NAT地址转换配置
interface g0/0/1 #进入R1的GE 0/0/1接口,也就是PC1和PC2连接通过的接口
nat static global 100.1.1.10 inside 192.168.1.1 # 设置192.168.1.1通过该接口后转换为100.1.1.10
nat static global 100.1.1.20 inside 192.168.1.2 # 设置192.168.1.2通过该接口后转换为100.1.1.20三、实验检验
1.确认NAT的配置

2.连通性检验

通过上述的检测,我们知道了在将对应的私网IP地址转换为公网IP之后,依然能够正常通信。说明我们的实验成功,这直观地表现了NAT技术的使用方法,及其用途。
四、差错排除
1.主机设备的IP地址配置查询
PC1:

PC2:

Server1:

2.路由器IP地址配置查询

3.路由器的NAT配置查询

五、总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直观地了解了NAT的作用,和静态NAT的配置方法,那就是一一对应的为私网IP配置其转换后的公网IP,但很明显这种用法,不是其主要用法,它应该面向的情况是私网设备大于公网IP的数量,这样才回到解决IPv4地址数量不足这个核心问题上来。这也是我们后面要介绍的动态NAT等知识。
谢谢大家的观看,咱下次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