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语音识别】语音识别的发展历程

目录

一、引言:语音处理的漫长征途

二、语音识别早期探索:仿生思路与模板匹配的局限

三、概率模型一统江湖:信息论思想的颠覆性突破

四、神经网络异军突起:数据与算力驱动的范式革命

五、商业应用推波助澜:技术与市场的双向赋能

六、语音识别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迈向多维度智能交互新纪元

(一)技术架构革新:端到端与新型模型的深度整合

(二)多模态交互融合:构建全维度 “听 - 说 - 看 - 理解” 系统

(三)垂直领域深耕:专业场景的深度渗透与普惠化发展

(四)个性化与自适应:模型动态适配用户的精准化服务

(五)边缘计算与隐私保护:本地算力与数据安全的平衡之道

(六)伦理与标准化:行业规范与公平性的保障

(七)交叉创新:与 NLP、情感分析的深度联动

七、总结:从工具到中枢,定义下一代人机交互


一、引言:语音处理的漫长征途

人类用机器处理自己语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8 世纪。在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奥匈帝国的发明家 Wolfgang von Kempelen 设计并打造了一款手工操作的机器,可以发出简单的声音。在 19 世纪末,美国的发明家 Thomas Edison 发明了留声机,被认为是人类处理语音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然而,语音识别,也就是让机器自动识别人类的语音,这个工作其实到 20 世纪中叶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一般认为,现代语音识别起始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是 1952 年贝尔实验室发布了一个叫作 Audrey 的机器,它可以识别 one、two 等十个英文单词。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现在也不过 70 年左右的时间,语音识别的技术及效果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早期效果极其不稳定的简单数字识别,到现在效果达到日常生活实用要求的大词汇量连续语音识别,语音识别经历了数次技术革命,每次技术革命都带来了语音识别系统效果的质变。下面简单介绍语音识别发展历史上几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

二、语音识别早期探索:仿生思路与模板匹配的局限

与很多技术发展是从模仿人或动物的生理工作原理开始一样,早期的语音识别探索也试图从人如何听懂语音打开突破口。这个阶段的语音识别工作很多都把工作重心放到人类理解语音的各个环节上,并且试图用机器去逐个攻克这些环节,包括词意、句法、语法等。

基于模板匹配的语音识别方法是这个阶段比较成功的方法,其大致原理是,将训练语料中的音频提取声学特征后保存起来作为模板,当有新的音频输入机器的时候,机器会用同样的方式提取声学特征,并且将其和之前保存的模板特征作比较,若新提取的特征和已经保存的模板特征比较接近,则认为两者输入的词语是同样的,系统输出模板对应的文字。基于模板匹配的方法可以在一些精心控制的场景(如环境比较安静、系统开发者自己测试等)下得到不错的识别效果,但是在环境比较复杂或者说话比较随意的时候,效果往往就不太理想。

三、概率模型一统江湖:信息论思想的颠覆性突破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一批具有信息论背景的研究人员进入语音识别领域,并且开始将通信工程中常用的概率模型引入语音识别领域。其中的杰出代表是 Frederick Jelinek 博士。他早期在康奈尔大学从事信息论的研究,1972 年在学术休假期间加入了 IBM 华生实验室(IBM T.J. Watson Labs)并领导了语音识别实验室。Frederick Jelinek 博士深厚的信息论背景使他敏锐地觉察到语音识别并不是一个仿生学问题,而是一个完美的统计学问题。他抛弃了早期语音识别工作中词意、句法、语法等一系列对人类理解语音来说非常重要的概念,转而用统计模型对语音识别问题进行建模。他对此的一个经典解释是 “飞机飞行并不需要挥动翅膀(Airplanes don’t flap their wings)”。言外之意是,计算机处理人类的语音并不一定需要仿照人类处理语音的方式,句法、语法这些在人类语言学中很重要的概念在语音识别中并不见得是决定因素。

虽然用概率模型来解决语音识别问题的思路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就被提出来了,但是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概率模型才逐渐代替老旧的基于模板、语言学等思路的方法,开始走到语音识别舞台的中心。在这个过程中,HMM 在语音识别中的应用厥功至伟。不同于早期的方法,HMM 使用两个随机过程,即状态转移过程和观察量采样过程,将从声音特征到发音单元的转换过程建模成一个概率问题,通过已有的语音数据训练 HMM 的参数。在解码时,利用相应的参数估计从输入声学特征转换成特定发音单元序列的概率,进而得到输出特定文字的概率,从而选取最有可能代表某一段声音的文字。一方面,HMM 的应用大大减少了语音识别系统对专家(如语言学家)的依赖,从而降低了构建语音识别系统的成本;另一方面,区别于基于模板的一些方法,HMM 可以从更多的语音数据中来估计更好的参数,从而使相应的语音识别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结果更加稳定。

基于统计模型的语音识别方法,或者更确切地说,基于 HMM 的语音识别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语音识别的准确率和稳定性,为语音识别的商业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接下来的 30 多年时间中,基于 HMM 的语音识别方法基本上垄断了语音识别领域,直到 2010 年左右神经网络模型在语音识别建模中兴起。

四、神经网络异军突起:数据与算力驱动的范式革命

确切地说,神经网络模型也是概率模型的一种。神经网络在语音识别中的应用其实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便已经开始。早期神经网络在语音识别系统中的应用是以与 HMM 配合使用为主,亦即后来所说的 “混合模型”。在标准的 HMM 中,从隐含发音状态输出可观察量的时候需要对输出的概率分布进行建模。在经典的基于 HMM 的语音识别系统中,这个过程一般是用 GMM 来建模的。在混合模型中,GMM 被神经网络所代替,由神经网络对输出的概率分布进行建模。其中使用的神经网络可以是前馈神经网络、递归神经网络等各种神经网络。然而,受到计算资源、训练数据、神经网络本身训练方法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神经网络一直没有能够代替 GMM 成为主流语音识别系统的一部分。

在 2010 年左右,微软(Microsoft)的研究人员开始重新审视神经网络在语音识别系统中的应用。他们发现,如果以上下文相关的三音子作为神经网络的建模单元,并且用最好的基于 HMM、GMM 的语音识别系统生成的对齐数据作为神经网络的训练数据,适当调节 HMM 的转换概率,在当时的计算资源和训练数据(几百小时)下,所生成的基于 HMM、神经网络模型(NN-HMM)的语音识别系统的效果会远远好于对应的基于 HMM、GMM 的语音识别系统的效果。由于是 HMM 和神经网络模型同时使用,因此这样的系统当时也被称为 “混合系统” 或 “混合模型”。研究人员进而惊喜地发现,随着计算资源和训练数据的增加,混合模型的效果也在不断地变好。对比早期的 “大规模” 语音识别系统所使用的几百小时的训练数据,现在成熟的商用语音识别系统往往采用上万小时的训练数据,得益于计算资源的丰富及并行化技术的发展,这样规模的训练往往可以在 1~2 周内完成。神经网络的引入让语音识别系统的效果有了质的提升,让语音识别技术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了可能。

在 2014 年左右,谷歌(Google)的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当使用特殊的网络结构时,“混合模型” 里面的 HMM 其实也可以被替换掉。研究人员使用双向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short term memory network),附之以一个叫作连接时序分类(Connectionist Temporal Classification,CTC)的目标函数可以直接将音频数据转换成文字,而不需要经过传统的基于 HMM 的语音识别系统中的中间建模单元(如基于上下文的三音子建模单元)。由于这种系统直接将音频转换成文字,因此也被称作 “端到端” 系统。目前,虽然基于 HMM 的语音识别系统仍然大量存在于商业系统中,但是随着更多神经网络结构被应用到端到端系统中,基于神经网络的端到端语音识别系统的效果也一直在提升,科技巨头如谷歌也逐渐将端到端系统应用到他们的商业系统中。

在 2010 年以前,语音识别行业水平普遍还停留在 80% 的识别准确率以下。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机器学习相关模型算法的应用和计算机性能的增强带来了语音识别准确率的大幅提升。到 2015 年,识别准确率就达到了 90% 以上。谷歌公司在 2013 年时识别准确率还仅仅只有 77%,然而到 2017 年 5 月时,基于谷歌深度学习的英语语音识别错误率已经降低到 4.9%,即识别准确率为 95.1%,相较于 2013 年的识别准确率提升了近 20 个百分点。这种水平的识别准确率已经接近正常人类。2016 年 10 月 18 日,微软语音团队在 Switchboard 语音识别测试中打破了自己的最好成绩,将词错误率降低至 5.9%。次年,微软语音团队研究人员通过改进语音识别系统中基于神经网络的声学模型和语言模型,在之前的基础上引入了 CNN-BLSTM(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ombined with 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带有双向 LSTM 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用于提升语音建模的效果。2017 年 8 月 20 日,微软语音团队再次将这一纪录刷新,在 Switchboard 测试中将词错误率从 5.9% 降低到 5.1%,即识别准确率达到 94.9%,与谷歌一起成为了行业新的标杆。

五、商业应用推波助澜:技术与市场的双向赋能

技术的发展和商业的应用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技术本身的进步可以使商业应用成为可能或者增加商业应用的价值;另一方面,商业的应用可以为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从而推动技术的进步。语音识别技术从最初的探索到目前进入千家万户的经历完美地阐述了这个过程。

得益于 20 世纪 70 年代概率模型的发展以及 20 世纪 80 年代 HMM 的大规模应用,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语音识别技术在一些可控的场景(如安静的朗读场景)下已经初步跨入商用门槛。1990 年,Dragon Systems 公司发布了第一款语音识别商用软件 Dragon Dictate。Dragon Dictate 使用了新兴的 HMM,但是受限于计算机的算力,Dragon Dictate 并不能自动对输入的语音分词,因此用户在说出每个单词后都必须停顿,然后让 Dragon Dictate 转写。尽管如此,Dragon Dictate 的售价依然高达 9000 美元。1997 年,Dragon Systems 公司推出了 Dragon Dictate 的后续版本 Dragon NaturallySpeaking。这个版本已经可以支持连续语音输入,1 分钟可以处理大约 100 个单词,但是为了得到更好的效果,需要用户提供大约 45 分钟的语音数据对模型调优。Dragon NaturallySpeaking 的售价也由其前任的 9000 美元下降到大约 700 美元。值得一提的是,经过一系列的合并与收购操作之后,Dragon NaturallySpeaking 产品及其品牌最终被在语音识别领域大名鼎鼎的 Nuance Communications 公司获得,其后续版本至今仍在销售。

经过 20 世纪 90 年代的商业验证,语音识别技术在 21 世纪初持续发展,识别准确率也稳步攀升。语音识别技术逐渐进入当时主流的操作系统,如 Windows Vista、Mac OS X 等,作为键盘和鼠标输入的备选方案。然而,在 20 世纪第一个 10 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语音识别技术的用户使用率都非常低,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不够准确、不够简单,使用成本相对于键盘和鼠标的使用成本更高。这个局面直到 2008 年末才有所改观。2008 年 11 月,谷歌在苹果手机上发布了一个语音搜索的应用,让用户可以用语音输入搜索指令,然后在谷歌自己的搜索平台上进行搜索。区别于 Dragon NaturallySpeaking 等商业语音识别系统在本地机器上处理语音数据,谷歌的语音搜索应用选择将音频数据传输到谷歌的服务器进行处理,依托谷歌强大的算力可以使用非常复杂的语音识别系统,从而大大提升了语音识别的准确率。同时,由于苹果手机上屏幕键盘比较小,输入不方便,语音输入的用户体验大大超过了键盘输入的用户体验,语音识别的用户使用率开始节节攀升。

智能手机似乎是为语音识别量身定制的一个应用场景。2010 年,语音助手 Siri 作为一个独立的应用出现在苹果手机上,苹果公司迅速收购了这个独立的应用,并于 2011 年在苹果手机 iPhone 4S 上正式发布了默认的语音助手 Siri。Siri 的发布在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成千上万的用户开始知道并且逐渐使用语音识别技术。值得一提的是,语音识别开源软件 Kaldi 于 2009 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始开发,与谷歌语音搜索应用、苹果语音助手 Siri 的发布处于同一个时期。

谷歌语音搜索应用和苹果语音助手 Siri 的发布,一方面引导了用户,让用户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接受了语音识别技术;另一方面,也为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积累了海量的用户数据。同一时期,神经网络被再度考虑应用到语音识别技术中。神经网络的训练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海量的用户数据,科技公司如谷歌、苹果、微软在公司发展早期所积累的计算能力,以及他们通过语音搜索、语音助手等应用所积累的海量用户数据,为神经网络在语音识别中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新的数据和新的模型被反馈回语音识别技术中,进一步推动了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

2014 年,亚马逊(Amazon)发布了一个带有语音助手的智能音箱 Echo,将语音识别技术从近场语音识别推向了远场语音识别。不同于谷歌的语音搜索应用和苹果的语音助手 Siri,亚马逊的智能音箱 Echo 并不需要用户贴近麦克风说话。用户在家里任何位置说话,智能音箱 Echo 都可以正确地处理语音并响应。亚马逊的智能音箱 Echo 将语音交互的体验又推上了一个台阶。继亚马逊之后,国外科技巨头如谷歌、苹果,国内科技巨头如百度、阿里巴巴、小米,都纷纷推出了带语音助手的智能音箱,语音识别技术开始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语音识别技术也由最初只能在可控场景下勉勉强强地工作,发展到现在可以在真实的场景下非常稳定地工作。

六、语音识别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迈向多维度智能交互新纪元

语音识别技术从早期的实验室探索,历经概率模型、神经网络的技术革命,如今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展望未来,它将在技术架构、交互形态、行业渗透等多个维度实现突破,从 “单一的语音转文字工具” 进化为 “多场景、智能化、人性化的交互中枢”,深刻重塑人类与机器、与信息的连接方式。

(一)技术架构革新:端到端与新型模型的深度整合

技术架构的演进是语音识别突破性能瓶颈的核心动力。以Transformer 架构为代表的自注意力机制将全面取代传统循环神经网络(RNN)、卷积神经网络(CNN),其对长序列语音的建模能力更具优势,可精准捕捉语音中的上下文依赖关系,大幅提升复杂场景下的识别准确率。

同时,端到端模型将持续优化,彻底减少对 “音素、三音子” 等中间环节的依赖,直接实现 “音频到文本” 的高效、自然映射。这种架构简化了系统复杂度,不仅降低了工程落地的门槛,还能让模型更直接地学习语音与文本的本质关联,为下游的语义理解、意图分析奠定更扎实的基础。

(二)多模态交互融合:构建全维度 “听 - 说 - 看 - 理解” 系统

未来的语音识别不再是单一的 “听觉” 交互,而是与图像、文本、手势等多模态信息深度融合,构建 “听 - 说 - 看 - 理解” 的全维度交互生态。例如,在智能家居场景中,智能助手可通过 “语音指令 + 摄像头视觉识别(如识别冰箱内食材)”,精准理解用户 “做一份番茄炒蛋” 的意图并自动推送菜谱;在自动驾驶领域,驾驶员的语音指令可结合车载摄像头对路况的感知,实现更安全、智能的驾驶决策。

这种跨模态语义理解的发展,让语音识别从 “单纯转文字” 升级为 “理解背后意图”。模型将结合上下文(如用户历史订单、偏好)、环境信息(如场景图像、地理位置),实现从 “识别语音” 到 “决策行动” 的智能跃迁。

(三)垂直领域深耕:专业场景的深度渗透与普惠化发展

语音识别将摆脱 “通用化” 标签,深度渗透各行业的专业场景。在医疗领域,可实现病历实时语音转录(精准识别医学术语)、手术场景语音指令控制(与医疗设备联动);在教育领域,用于口语测评(识别发音、语法错误并生成反馈)、在线课堂实时字幕生成(支持多语言、方言);在工业领域,能在嘈杂工厂环境下实现设备语音操控、故障语音诊断(适配工业术语与噪声环境)。

同时,小众语种与方言的普惠化将成为重点。通过迁移学习、小样本学习技术,打破 “主流语言优先” 的壁垒,让非洲部落语言、中国方言等小众语音也能获得高质量的识别支持,真正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语音交互平等。

(四)个性化与自适应:模型动态适配用户的精准化服务

未来的语音识别将不再是 “千人一面”,而是深度适配用户个性化特征。基于用户的 “个性化语音库”(如独特口音、语速、习惯用语),模型可动态调整识别策略。例如,为粤语使用者定制专属声学模型,为语音障碍者优化非标准发音的识别逻辑,让每个用户都能获得 “量身定制” 的识别体验。

更重要的是,自适应模型将具备实时学习能力。在用户长期使用过程中,模型可持续更新参数,适应语音特征的动态变化 —— 无论是用户口音随时间的自然改变,还是环境噪声的持续波动,都能保持稳定、准确的识别效果。

(五)边缘计算与隐私保护:本地算力与数据安全的平衡之道

随着手机、智能音箱、工业终端等边缘设备算力的爆发式增长,“本地语音识别” 将成为关键趋势。在涉及敏感信息的场景(如医疗病历转录、金融交易指令)或对延迟要求极高的场景(如工业设备实时操控),模型可直接在设备端完成推理,无需将数据上传云端,既保障了隐私,又实现了毫秒级响应。

为了进一步平衡 “数据利用” 与 “隐私保护”,联邦学习、差分隐私等技术将广泛应用于语音识别领域。多设备、多用户可在不共享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协同优化模型,让技术迭代与数据安全并行不悖。

(六)伦理与标准化:行业规范与公平性的保障

随着技术的普及,算法偏见的治理成为必然。针对语音识别对特定口音、性别、年龄群体的识别误差,行业将建立更完善的评估体系与校准方法,通过 “公平性测试集”“多维度偏差修正算法” 等手段,确保技术在不同群体中应用的公平性,避免因技术缺陷加剧社会不平等。

同时,语音识别行业标准将逐步统一。从数据标注规范到模型性能评测指标,从医疗领域的合规要求到金融场景的安全标准,一系列行业准则的落地将推动语音识别在强监管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为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七)交叉创新:与 NLP、情感分析的深度联动

语音识别将与自然语言处理(NLP)、大语言模型(LLM) 深度融合,打造 “语音输入→意图理解→知识推理→语音输出” 的全链路智能交互。例如,智能客服可通过语音识别接收用户诉求,直接调用大语言模型生成多轮对话、复杂问题解答,再通过语音合成输出结果,实现 “无感知” 的智能服务。

此外,语音情感识别技术将走向成熟。模型可从语音中识别情绪、压力、意图倾向等深层信息,应用于智能客服(实时判断用户满意度并调整服务策略)、心理干预(通过语音监测情绪波动并预警)等场景,让语音交互从 “功能性” 升级为 “情感化”,真正实现人机之间的 “情感连接”。

七、总结:从工具到中枢,定义下一代人机交互

语音识别技术的演进史,是一部 “技术突破与商业需求相互成就” 的历史,更是一部 “人类对‘机器理解语言’边界持续探索” 的历史。从早期模板匹配的局限,到 HMM 的概率化革命,再到神经网络的端到端突破,每一次技术跃迁都推动其向 “智能交互中枢” 更进一步。

未来,语音识别将不再是孤立的技术节点,而是串联起听觉、视觉、语义、情感的 “智能神经”,深度融入医疗、教育、工业、生活服务等场景,成为人类与机器、与信息、与世界交互的核心纽带,推动社会向更智能、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方向持续迈进。

http://www.dtcms.com/a/519588.html

相关文章:

  • 【C++ 类与对象 (下)】:进阶特性与编译器优化的深度实战
  • 加速智能体开发:从 Serverless 运行时到 Serverless AI 运行时
  • 怎么在服务器建立网站wordpress getcategorylink
  • uniapp textarea标签 在ios真机上出现高度拉长问题
  • cpp language 语法
  • uni-app 入门学习教程,从入门到精通,uni-app 企业项目实战:鲁嗑瓜子项目开发知识点(9)
  • uni-app小程序往飞书多维表格写入内容(包含图片)
  • 【uniapp】App平台展示pdf文件
  • Jenkins Pipeline 中使用 GitLab Webhook 触发任务执行
  • 【课堂笔记】概率论-2
  • 自建企业级演示中心:不用租Office,PPTist+cpolar方案实测
  • ubuntu22+postgresql18启动报错
  • 如何做好电商网站平面设计wordpress接入翼支付宝
  • 网站 建设初步下载安装wordpress 主题
  • numpy 广播详解(Broadcasting)​​
  • 【数据结构】 [特殊字符] 顺序表详解——数据结构的第一块基石
  • 企业级安全运营中心(SOC)建设实战:从威胁检测到自动化响应
  • 分布式存储Ceph与OpenStack、RAID的关系
  • “五金件自动化上下料”革新:人形机器人如何重塑柔性制造
  • 多线程六脉神剑第二剑:监视器锁 (Monitor)
  • 飞书多维表格自动化做音视频文案提取,打造素材库工作流,1分钟学会
  • 基于主题聚类的聊天数据压缩与智能检索系统
  • 结构健康自动化监测在云端看数据变化,比人工更及时精准,优缺点分析?
  • 做夹具需要知道的几个网站服装页面设计的网站
  • 分享影视资源的网站怎么做网站字头优化
  • 照明回路配线-批量测量超实用
  • Python 条件判断机制本质
  • 关于spiderdemo第二题的奇思妙想
  • Python处理指定目录下文件分析操作体系化总结
  • k8s部署自动化工具jenk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