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解析】详细剖析 HAMi 在支持 NVIDIA GPU 拓扑感知调度时的具体设计与实现原理
作为一个活跃的开源项目,HAMi 由来自 15+ 国家、350+ 贡献者共同维护,已被 120+ 企业与机构在实际生产环境中采纳,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与支持保障。
HAMi 社区在 v2.7.0 版本中正式推出了针对 NVIDIA GPU 的 拓扑感知调度 功能。此特性主要解决高性能计算(HPC)和 AI 大模型训练场景下的多卡通信瓶颈问题,通过智能调度,将计算任务精确部署到物理连接最紧密、通信速度最快的 GPU 组合上,从而最大化加速计算任务,提升集群整体的算力效能。
本文将在功能介绍的基础上,深入代码实现,详细剖析 HAMi 在支持 NVIDIA GPU 拓扑感知调度时的具体设计与实现原理。
核心特性总览
-
动态计算拓扑分数: Device Plugin 能够通过 NVML 动态探测节点上 GPU 间的物理连接拓扑(如 NVLink、PCIe),并将其量化为设备间的“通信分数”,为调度提供决策依据。
-
双策略防碎片调度:
Fit
函数内置了一套“深谋远虑”的寻优算法,针对“多卡任务”和“单卡任务”两种场景,会自动采用“最佳匹配”与“最小破坏”策略,保护集群拓扑资源的长期健康。
核心原理
HAMi 对 NVIDIA GPU 的拓扑感知调度,其核心设计思想是:首先在节点本地将复杂的物理拓扑精确地量化为设备间的“通信分数”。然后,调度器在决策时,基于这些分数做出最终的、最优的选择。
其核心分为 “拓扑注册” 和 “调度决策” 两个阶段:
阶段一:拓扑注册 - 将物理拓扑量化
此阶段的目标是将节点上不可见的 GPU 物理连接,转化为调度逻辑可以理解的、标准化的数字分数。
-
信息探测: 在每个 GPU 节点上,Device Plugin 通过 NVIDIA 的 NVML 获取所有 GPU 两两之间的物理连接类型(NVLink 或 PCIe)。
-
数据建模与量化: 探测结果并未构建成一个“连接矩阵”,而是通过一个更精细的两步过程进行建模与量化:
-
构建拓扑图: 首先,代码在内存中为节点构建一个完整的 GPU 拓扑图,其中包含了所有 GPU 之间的详细连接信息。
-
量化为分数: 随后,算法遍历该拓扑图,根据预设规则(如
SingleNVLINKLink
得 100 分,P2PLinkCrossCPU
得 10 分),将任意两块 GPU 间的连接关系,计算并转换为一个具体的“通信分数”。
-
-
最终产物 - 设备分数表: 最终产物是一个“设备分数表”。这个表记录了每个 GPU 的 UUID,以及它与其他所有 GPU 之间的通信分数,并被注册到节点的 Annotation 中。
阶段二:调度决策 - 智能选择最优解
调度器在收到任务后,会将“如何选择设备”这个问题,连同节点的“设备分数表”,一同委托给设备端的 Fit
函数。
-
过滤:
Fit
函数首先会过滤掉不满足基本资源需求(如显存、算力)的 GPU。 -
打分与寻优:随后,
Fit
函数会基于“设备分数表”,执行内置的、考虑了“最佳匹配”和“最小破坏”原则的寻优算法,在所有合格的 GPU 中计算出最优的组合,并将结果返回给调度器。
原理实现:代码深度解析
1. 拓扑发现与分数计算
s拓扑信息的发现与量化,是所有后续智能决策的基础。整个过程在 Device Plugin 本地完成,并最终生成一个可供上报的分数表。
-
构建拓扑图: 该逻辑主要由
pkg/device/nvidia/calculate_score.go
中的build()
函数完成。它并非构建一个简单的连接矩阵,而是:-
初始化设备列表: 创建一个
DeviceList
,其中每个Device
对象都包含一个空的Links
map (map[int][]P2PLink
)。 -
遍历与填充: 通过双重循环遍历所有GPU对 (d1,d2),并调用 GetP2PLink 和GetNVLink (这两个函数在 links.go 中实现)。
-
聚合连接信息: 将探测到的所有连接(包括 PCIe 和 NVLink)作为
P2PLink
对象,追加到对应Device
的Links
map 中。这就在内存中构建了一个包含丰富连接信息的完整拓扑图。
-
-
量化为分数: 在拓扑图构建完成后,calculateGPUScore 函数会调用 calculateGPUPairScore 来将图中的连接关系转换为数字分数。
-
该函数会检查两个 GPU 之间的所有连接,并根据一个详细的
switch
语句进行评分。例如P2PLinkSameBoard
得 60 分,而SingleNVLINKLink
得 100 分,TwoNVLINKLinks
得 200 分。最终的分数是所有连接分数的总和。
-
// File: pkg/device/nvidia/calculate_score.go
func (o *deviceListBuilder) build() (DeviceList, error) {// ...// 1. 初始化一个扁平化的 DeviceListvar devices DeviceListfor i, d := range nvmlDevices {// ... create device object ...devices = append(devices, device)}// 2. 遍历并填充 Links mapfor i, d1 := range nvmlDevices {for j, d2 := range nvmlDevices {if i != j {// 获取并追加 P2P Link 信息p2plink, _ := GetP2PLink(d1, d2)devices[i].Links[j] = append(devices[i].Links[j], P2PLink{devices[j], p2plink})// 获取并追加 NVLink 信息nvlink, _ := GetNVLink(d1, d2)devices[i].Links[j] = append(devices[i].Links[j], P2PLink{devices[j], nvlink})}}}return devices, nil
}
func calculateGPUPairScore(gpu0 *Device, gpu1 *Device) int {score := 0for _, link := range gpu0.Links[gpu1.Index] {switch link.Type {case P2PLinkCrossCPU: score += 10// ... (etc) ...case SingleNVLINKLink: score += 100// ... (etc) ...}}return score
}
2. 设备端调度决策:双策略拓扑寻优
调度决策的核心逻辑位于设备端 pkg/device/nvidia/device.go
的 Fit()
函数中。当该函数通过 Annotation 识别到需要进行拓扑感知调度后,会基于节点上报的“设备分数表”,根据请求的 GPU 数量,自动切换寻优策略。
// File: pkg/device/nvidia/device.go
func (nv *NvidiaGPUDevices) Fit(...) {// ...needTopology := util.GetGPUSchedulerPolicyByPod(device.GPUSchedulerPolicy, pod) == util.GPUSchedulerPolicyTopology.String()// ...// (过滤出所有满足基本条件的空闲 GPU: tmpDevs)// ...if needTopology {if len(tmpDevs[k.Type]) > int(originReq) {if originReq == 1 {// 单卡任务lowestDevices := computeWorstSignleCard(nodeInfo, request, tmpDevs)tmpDevs[k.Type] = lowestDevices} else {// 多卡任务combinations := generateCombinations(request, tmpDevs)combination := computeBestCombination(nodeInfo, combinations)tmpDevs[k.Type] = combination}return true, tmpDevs, ""}}// ...
}
Fit
函数的整体决策逻辑可以用下图来概括:
策略一:多卡任务的“最佳匹配”原则
当 Pod 请求多于 1 个 GPU 时,算法的目标是寻找内部通信总分最高的 GPU 组合。
-
代码实现:
Fit
函数首先会找出节点上所有满足基本资源需求的空闲 GPU。然后:-
调用
generateCombinations
函数,找出这些空闲 GPU 的所有可能组合。 -
调用
computeBestCombination
函数,该函数会遍历所有这些组合,并利用“设备分数表”,计算每个组合内部所有设备对的分数总和。 -
最终,
Fit
函数会选择那个分数总和最高的组合作为分配结果。这确保了任务被分配到内部连接最紧密、通信效率最高的 GPU“集群”上。
-
其核心寻优逻辑如下:
策略二:单卡任务的“最小破坏”原则
当 Pod 只请求 1 个 GPU 时,算法的目标转为选择一个与其他可用 GPU 连接最“疏远”的卡,以保护拓扑完整性。
-
代码实现:
Fit
函数会调用computeWorstSignleCard
函数。该函数会遍历所有可用的单个 GPU,并利用“设备分数表”,计算每个 GPU 与其他所有可用 GPU 的分数总和。最终,它会选择那个总分最低的 GPU。这块卡通常位于拓扑的“边缘”位置,分配它对整体拓扑网络的破坏最小。
其核心寻优逻辑如下:
使用方式
用户只需一个 Annotation 即可启用拓扑感知调度。调度器会根据任务请求的 GPU 数量,自动应用“最佳匹配”或“最小破坏”策略。
apiVersion: v1
kind: Pod
metadata:name: gpu-topology-aware-jobannotations:# 启用“拓扑感知”调度策略。hami.io/gpu-scheduler-policy: "topology-aware"# 调度器将自动基于设备间的通信分数,# 为多卡任务选择内部连接最紧密的组合,# 或为单卡任务选择对拓扑破坏最小的设备。
spec:containers:- name: cuda-containerimage: nvidia/cuda:11.6.2-base-ubuntu20.04command: ["sleep", "infinity"]resources:limits:# 请求4个GPUhami.io/gpu: "4"
总结
HAMi 对 NVIDIA GPU 的拓扑感知调度,在设计上体现了清晰的工程哲学:用动态发现代替静态配置,用远见决策代替短视分配。其设备端的双策略寻优算法,通过消费预先计算好的“通信分数”,兼顾了当前任务的极致性能与集群资源的长期健康,构成了一套成熟、高效的 GPU 调度方案,为用户在云原生环境中运行大规模 AI 训练与 HPC 任务提供了坚实的性能保障。
参考资料
NVIDIA GPU Topology Scheduler: https://github.com/Project-HAMi/HAMi/blob/master/docs/proposals/gpu-topo-policy.md
NVIDIA GPU 拓扑调度启用指南: https://github.com/Project-HAMi/HAMi/blob/master/docs/proposals/nvidia-gpu-topology-scheduler.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