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JavaWeb|第二篇】SpringBoot篇

SpringBoot基础

像HTML、CSS、JS 以及图片、音频、视频等这些资源,我们都称为静态资源。 所谓静态资源,就是指在服务器上存储的不会改变的数据,通常不会根据用户的请求而变化。

那与静态资源对应的还有一类资源,就是动态资源。那所谓动态资源,就是指在服务器端上存储的,会根据用户请求和其他数据动态生成的,内容可能会在每次请求时都发生变化。比如:Servlet、JSP等(负责逻辑处理)。而Servlet、JSP这些技术现在早都被企业淘汰了,现在在企业项目开发中,都是直接基于Spring框架来构建动态资源。

而对于我们java程序开发的动态资源来说,我们通常会将这些动态资源部署在Tomcat,这样的Web服务器中运行。 而浏览器与服务器在通信的时候,基本都是基于HTTP协议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那上述所描述的这种浏览器/服务器的架构模式呢,我们称之为:BS架构。

  • BS架构: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架构模式。客户端只需要浏览器,应用程序的逻辑和数据都存储在服务端。
    • 优点:维护方便
    • 缺点:体验一般(网速)
  • CS架构: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架构模式。需要单独开发维护客户端。
    • 优点:体验不错
    • 缺点:开发维护麻烦(有Client和Server两个需要开发维护)

前言

在没有正式的学习SpringBoot之前,我们要先来了解下什么是Spring。
我们可以打开Spring的官网(https://spring.io),去看一下Spring的简介:Spring makes Java simple。

Spring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种开发生态圈,Spring提供了若干个子项目,每个项目用于完成特定的功能。而我们在项目开发时,一般会偏向于选择这一套spring家族的技术,来解决对应领域的问题,那我们称这一套技术为spring全家桶

而Spring家族旗下这么多的技术,最基础、最核心的是 SpringFramework。其他的spring家族的技术,都是基于SpringFramework的,SpringFramework中提供很多实用功能,如:依赖注入、事务管理、web开发支持、数据访问、消息服务等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而如果我们在项目中,直接基于SpringFramework进行开发,存在两个问题:

  • 配置繁琐
  • 入门难度大

所以基于此呢,spring官方推荐我们从另外一个项目开始学习,那就是目前最火爆的SpringBoot。 通过springboot就可以快速的帮我们构建应用程序(底层还是spring framework),所以springboot呢,最大的特点有两个 :

  • 简化配置
  • 快速开发

Spring Boot 可以帮助我们非常快速的构建应用程序、简化开发、提高效率 。
而直接基于SpringBoot进行项目构建和开发,不仅是Spring官方推荐的方式,也是现在企业开发的主流。

一、SpringBootWeb快速入门

1.1 需求

需求:基于SpringBoot的方式开发一个web应用,浏览器发起请求/hello后,给浏览器返回字符串 “Hello xxx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2 开发步骤

第1步:创建SpringBoot工程,并勾选Web开发相关依赖
第2步:定义HelloController类,添加方法hello,并添加注解

1.2.1 创建SpringBoot工程(需要联网)

基于Spring官方骨架,创建SpringBoot工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基本信息描述完毕之后,勾选web开发相关依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里笔者选了最低的3.4.10;JDK是17

注意:SpringBoot官方提供的脚手架,里面只能够选择SpringBoot的几个最新的版本,如果要选择其他相对低一点的版本,可以在springboot项目创建完毕之后,修改项目的pom.xml文件中的版本号。

点击Create之后,就会联网创建这个SpringBoot工程,创建好之后,结构如下:
注意:在联网创建过程中,会下载相关资源(请耐心等待)
注意:在联网创建过程中,会下载相关资源(请耐心等待)

.mvn、.gitignore、HELP.md、mvnw、mvnw.cmd没用,可以直接删掉

2). 定义HelloController类,添加方法hello,并添加注解
在com.itheima这个包下新建一个类:HelloController(在启动类所在的包下创建Controller类,否则运行时会出现404的错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HelloController中的内容,具体如下:

package com.itheima;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questMapping;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stController;@RestController //标识当前类是一个请求处理类
public class Hello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hello") //标识请求路径public String hello(String name){System.out.println("HelloController ... hello: " + name);return "Hello " + name;}}

3). 运行测试
运行SpringBoot自动生成的引导类 (标识有@SpringBootApplication注解的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建议以debug方式运行,这样如果项目出问题,便于debug代码排查

打开浏览器,输入 http://localhost:8080/hello?name=itheima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2.2 常见问题

大伙儿在下来联系的时候,联网基于spring的脚手架创建SpringBoot项目,偶尔可能会因为网内网络的原因,链接不上SpringBoot的脚手架网站,此时会出现如下现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此时可以使用阿里云提供的脚手架,网址为:https://start.aliyun.com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3 入门解析

那接下来我们需要明确两个问题:
1). 为什么一个main方法就可以将Web应用启动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因为我们在创建springboot项目的时候,选择了web开发的起步依赖 spring-boot-starter-web。而spring-boot-starter-web依赖,又依赖了spring-boot-starter-tomcat,由于maven的依赖传递特性,那么在我们创建的springboot项目中也就已经有了tomcat的依赖,这个其实就是springboot中内嵌的tomca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而我们运行引导类中的main方法,其实启动的就是springboot中内嵌的Tomcat服务器。 而我们所开发的项目,也会自动的部署在该tomcat服务器中,并占用8080端口号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起步依赖:

  • 一种为开发者提供简化配置和集成的机制,使得构建Spring应用程序更加轻松。起步依赖本质上是一组预定义的依赖项集合,它们一起提供了在特定场景下开发Spring应用所需的所有库和配置。
    • spring-boot-starter-web:包含了web应用开发所需要的常见依赖。
    • spring-boot-starter-test:包含了单元测试所需要的常见依赖。

我们在JavaSE阶段学习网络编程时,有讲过网络三要素:

  • IP :网络中计算机的唯一标识
  • 端口 :计算机中运行程序的唯一标识
  • 协议 :网络中计算机之间交互的规则

问题:浏览器和服务器两端进行数据交互,使用什么协议?
答案:http协议

二、HTTP协议

2.1 HTTP-概述

2.1.1 介绍

HTTP: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规定了浏览器与服务器之间数据传输的规则。

  • http是互联网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网络协议
  • http协议要求:浏览器在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数据时,或是服务器在向浏览器发送响应数据时,都必须按照固定的格式进行数据传输

如果想知道http协议的数据传输格式有哪些,可以打开浏览器,点击F12打开开发者工具,点击Network来查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浏览器向服务器进行请求时:

  • 服务器按照固定的格式进行解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服务器向浏览器进行响应时:
  • 浏览器按照固定的格式进行解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所以,我们学习HTTP主要就是学习请求和响应数据的具体格式内容。
2.2.2 特点

我们刚才初步认识了HTTP协议,那么我们在看看HTTP协议有哪些特点:

  • 基于TCP协议: 面向连接,安全

    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建立连接之前是需要经过三次握手)、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协议,在数据传输方面更安全

  • 基于请求-响应模型: 一次请求对应一次响应(先请求后响应)

    请求和响应是一一对应关系,没有请求,就没有响应

  • HTTP协议是无状态协议: 对于数据没有记忆能力。每次请求-响应都是独立的

    无状态指的是客户端发送HTTP请求给服务端之后,服务端根据请求响应数据,响应完后,不会记录任何信息。

    • 缺点: 多次请求间不能共享数据
    • 优点: 速度快

    请求之间无法共享数据会引发的问题:

    • 如:京东购物。加入购物车和去购物车结算是两次请求
    • 由于HTTP协议的无状态特性,加入购物车请求响应结束后,并未记录加入购物车是何商品
    • 发起去购物车结算的请求后,因为无法获取哪些商品加入了购物车,会导致此次请求无法正确展示数据

    具体使用的时候,我们发现京东是可以正常展示数据的,原因是Java早已考虑到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使用会话技术(Cookie、Session)来解决这个问题。具体如何来做,我们后面课程中会讲到。

    刚才提到HTTP协议是规定了请求和响应数据的格式,那具体的格式是什么呢?

2.2 HTTP-请求协议

浏览器和服务器是按照HTTP协议进行数据通信的。

HTTP协议又分为:请求协议和响应协议

  • 请求协议:浏览器将数据以请求格式发送到服务器
    • 包括:请求行请求头请求体
  • 响应协议:服务器将数据以响应格式返回给浏览器
    • 包括:响应行响应头响应体

在HTTP1.1版本中,浏览器访问服务器的几种方式:

请求方式请求说明
GET获取资源。
向特定的资源发出请求。例:http://www.baidu.com/s?wd=itheima
POST传输实体主体。
向指定资源提交数据进行处理请求(例:上传文件),数据被包含在请求体中。
OPTIONS返回服务器针对特定资源所支持的HTTP请求方式。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服务器都支持规定的方法,为了安全有些服务器可能会禁止掉一些方法,例如:DELETE、PUT等。那么OPTIONS就是用来询问服务器支持的方法。
HEAD获得报文首部。
HEAD方法类似GET方法,但是不同的是HEAD方法不要求返回数据。通常用于确认URI的有效性及资源更新时间等。
PUT传输文件。
PUT方法用来传输文件。类似FTP协议,文件内容包含在请求报文的实体中,然后请求保存到URL指定的服务器位置。
DELETE删除文件。
请求服务器删除Request-URI所标识的资源
TRACE追踪路径。
回显服务器收到的请求,主要用于测试或诊断
CONNECT要求用隧道协议连接代理。
HTTP/1.1协议中预留给能够将连接改为管道方式的代理服务器

在我们实际应用中常用的也就是 :GET、POST

GET方式的请求协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请求行 :HTTP请求中的第一行数据。由:请求方式资源路径协议/版本组成(之间使用空格分隔)
    • 请求方式:GET
    • 资源路径:/brand/findAll?name=OPPO&status=1
      • 请求路径:/brand/findAll
      • 请求参数:name=OPPO&status=1
        • 请求参数是以key=value形式出现
        • 多个请求参数之间使用&连接
      • 请求路径和请求参数之间使用?连接
    • 协议/版本:HTTP/1.1
  • 请求头 :第二行开始,上图黄色部分内容就是请求头。格式为key: value形式
    • http是个无状态的协议,所以在请求头设置浏览器的一些自身信息和想要响应的形式。这样服务器在收到信息后,就可以知道是谁,想干什么了
    • 常见的HTTP请求头有:
Host: 表示请求的主机名User-Agent: 浏览器版本。 例如:Chrome浏览器的标识类似Mozilla/5.0 ...Chrome/79 ,IE浏览器的标识类似Mozilla/5.0 (Windows NT ...)like GeckoAccept:表示浏览器能接收的资源类型,如text/*,image/*或者*/*表示所有;Accept-Language:表示浏览器偏好的语言,服务器可以据此返回不同语言的网页;Accept-Encoding:表示浏览器可以支持的压缩类型,例如gzip, deflate等。Content-Type:请求主体的数据类型(这里指的是对于post请求方式请求体的数据类型和请求体的大小)Content-Length:数据主体的大小(单位:字节)(这里指的是对于post请求方式请求体的数据类型和请求体的大小)

举例说明:服务端可以根据请求头中的内容来获取客户端的相关信息,有了这些信息服务端就可以处理不同的业务需求

比如:

  • 不同浏览器解析HTML和CSS标签的结果会有不一致,所以就会导致相同的代码在不同的浏览器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 服务端根据客户端请求头中的数据获取到客户端的浏览器类型,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浏览器设置不同的代码来达到一致的效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浏览器兼容问题
  • 请求体 :存储请求参数
    • GET请求的请求参数在请求行中,故不需要设置请求体

POST方式的请求协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请求行(以上图中红色部分):包含请求方式、资源路径、协议/版本
    • 请求方式:POST
    • 资源路径:/brand
    • 协议/版本:HTTP/1.1
  • 请求头(以上图中黄色部分)
  • 请求体(以上图中绿色部分) :存储请求参数
    • 请求体和请求头之间是有一个空行隔开(作用:用于标记请求头结束)

GET请求和POST请求的区别:

区别方式GET请求POST请求
请求参数请求参数在请求行中。
例:/brand/findAll?name=OPPO&status=1
请求参数在请求体中
请求参数长度请求参数长度有限制(浏览器不同限制也不同)请求参数长度没有限制
安全性安全性低。原因:请求参数暴露在浏览器地址栏中。安全性相对高

2.3 HTTP-响应协议

2.3.1 格式介绍

与HTTP的请求一样,HTTP响应的数据也分为3部分:响应行响应头响应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响应行(以上图中红色部分):响应数据的第一行。响应行由协议及版本响应状态码状态码描述组成
    • 协议/版本:HTTP/1.1
    • 响应状态码:200
    • 状态码描述:OK
  • 响应头(以上图中黄色部分):响应数据的第二行开始。格式为key:value形式
    • http是个无状态的协议,所以可以在请求头和响应头中设置一些信息和想要执行的动作,这样,对方在收到信息后,就可以知道你是谁,你想干什么
    • 常见的HTTP响应头有:
Content-Type:表示该响应内容的类型,例如text/html,image/jpeg ;Content-Length:表示该响应内容的长度(字节数);Content-Encoding:表示该响应压缩算法,例如gzip ;Cache-Control:指示客户端应如何缓存,例如max-age=300表示可以最多缓存300;Set-Cookie: 告诉浏览器为当前页面所在的域设置cookie ;
  • 响应体(以上图中绿色部分): 响应数据的最后一部分。存储响应的数据
    • 响应体和响应头之间有一个空行隔开(作用:用于标记响应头结束)
2.3.2 响应状态码
状态码分类说明
1xx响应中 — 临时状态码。表示请求已经接受,告诉客户端应该继续请求或者如果已经完成则忽略
2xx成功 — 表示请求已经被成功接收,处理已完成
3xx重定向 — 重定向到其它地方,让客户端再发起一个请求以完成整个处理
4xx客户端错误 — 处理发生错误,责任在客户端,如:客户端的请求一个不存在的资源,客户端未被授权,禁止访问等
5xx服务器端错误 — 处理发生错误,责任在服务端,如:服务端抛出异常,路由出错,HTTP版本不支持等

参考: 资料/SpringbootWeb/响应状态码.md

关于响应状态码,我们先主要认识三个状态码,其余的等后期用到了再去掌握:

  • 200 ok 客户端请求成功
  • 404 Not Found 请求资源不存在
  •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服务端发生不可预期的错误

2.4 HTTP-协议解析

将资料中准备好的Demo工程,导入到我们的IDEA中,有一个Server.java类,这里面就是自定义的一个服务器代码,主要使用到的是ServerSocketSocket

说明:以下代码大家不需要自己写,我们主要是通过代码,让大家了解到服务器针对HTTP协议的解析机制

package com.itheima;import java.io.*;
import java.net.ServerSocket;
import java.net.Socket;
import java.nio.charset.StandardCharsets;/** 自定义web服务器*/
public class Server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ServerSocket ss = new ServerSocket(8080); // 监听指定端口System.out.println("server is running...");while (true){Socket sock = ss.accept();System.out.println("connected from " + sock.getRemoteSocketAddress());Thread t = new Handler(sock);t.start();}}
}class Handler extends Thread {Socket sock;public Handler(Socket sock) {this.sock = sock;}public void run() {try (InputStream input = this.sock.getInputStream();OutputStream output = this.sock.getOutputStream()) {handle(input, output);} catch (Exception e) {try {this.sock.close();} catch (IOException ioe) {}System.out.println("client disconnected.");}}private void handle(InputStream input, OutputStream output) throws IOException {BufferedReader reader = 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input, StandardCharsets.UTF_8));BufferedWriter writer = new BufferedWriter(new OutputStreamWriter(output, StandardCharsets.UTF_8));// 读取HTTP请求:boolean requestOk = false;String first = reader.readLine();if (first.startsWith("GET / HTTP/1.")) {requestOk = true;}for (;;) {String header = reader.readLine();if (header.isEmpty()) { // 读取到空行时, HTTP Header读取完毕break;}System.out.println(header);}System.out.println(requestOk ? "Response OK" : "Response Error");if (!requestOk) {// 发送错误响应:writer.write("HTTP/1.0 404 Not Found\r\n");writer.write("Content-Length: 0\r\n");writer.write("\r\n");writer.flush();} else {// 发送成功响应://读取html文件,转换为字符串InputStream is = Server.class.getClassLoader().getResourceAsStream("html/a.html");BufferedReader br = 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is));StringBuilder data = new StringBuilder();String line = null;while ((line = br.readLine()) != null){data.append(line);}br.close();int length = data.toString().getBytes(StandardCharsets.UTF_8).length;writer.write("HTTP/1.1 200 OK\r\n");writer.write("Connection: keep-alive\r\n");writer.write("Content-Type: text/html\r\n");writer.write("Content-Length: " + length + "\r\n");writer.write("\r\n"); // 空行标识Header和Body的分隔writer.write(data.toString());writer.flush();}}
}

启动ServerSocket程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浏览器输入:http://localhost:8080 就会访问到ServerSocket程序

  • ServerSocket程序,会读取服务器上html/a.html文件,并把文件数据发送给浏览器
  • 浏览器接收到a.html文件中的数据后进行解析,显示以下内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现在大家知道了服务器是可以使用java完成编写,是可以接受页面发送的请求和响应数据给前端浏览器的,而在开发中真正用到的Web服务器,我们不会自己写的,都是使用目前比较流行的web服务器。如:Tomca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WEB服务器-Tomcat

3.1 简介

3.1.1 服务器概述

服务器硬件

  • 指的也是计算机,只不过服务器要比我们日常使用的计算机大很多。

服务器的构成包括处理器、硬盘、内存、系统总线等,和通用的计算机架构类似,但是由于需要提供高可靠的服务,因此在处理能力、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等方面要求较高。

在网络环境下,根据服务器提供的服务类型不同,可分为:文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应用程序服务器,WEB服务器等。

服务器只是一台设备,必须安装服务器软件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

服务器软件
服务器软件:基于ServerSocket编写的程序

  • 服务器软件本质是一个运行在服务器设备上的应用程序
  • 能够接收客户端请求,并根据请求给客户端响应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1.2 Web服务器

Web服务器是一个应用程序(软件),对HTTP协议的操作进行封装,使得程序员不必直接对协议进行操作(不用程序员自己写代码去解析http协议规则),让Web开发更加便捷。主要功能是"提供网上信息浏览服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Web服务器是安装在服务器端的一款软件,将来我们把自己写的Web项目部署到Tomcat服务器软件中,当Web服务器软件启动后,部署在Web服务器软件中的页面就可以直接通过浏览器来访问了。

Web服务器软件使用步骤

  • 准备静态资源
  • 下载安装Web服务器软件
  • 将静态资源部署到Web服务器上
  • 启动Web服务器使用浏览器访问对应的资源

第1步:准备静态资源

  • 在提供的资料中找到静态资源文件

第2步:下载安装Web服务器软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3步:将静态资源部署到Web服务器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4步:启动Web服务器使用浏览器访问对应的资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浏览器输入:http://localhost:8080/demo/index.html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于Web服务器来说,实现的方案有很多,Tomcat只是其中的一种,而除了Tomcat以外,还有很多优秀的Web服务器,比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omcat就是一款软件,我们主要是以学习如何去使用为主。具体我们会从以下这些方向去学习:
1.简介:初步认识下Tomcat
2. 基本使用: 安装、卸载、启动、关闭、配置和项目部署,这些都是对Tomcat的基本操作
3. IDEA中如何创建Maven Web项目
4. IDEA中如何使用Tomcat,后面这两个都是我们以后开发经常会用到的方式

3.1.3 Tomcat

Tomcat服务器软件是一个免费的开源的web应用服务器。是Apache软件基金会的一个核心项目。由Apache,Sun和其他一些公司及个人共同开发而成。

由于Tomcat只支持Servlet/JSP少量JavaEE规范,所以是一个开源免费的轻量级Web服务器。

JavaEE规范: JavaEE => Java Enterprise Edition(Java企业版)

JavaEE规范就是指Java企业级开发的技术规范总和。包含13项技术规范:JDBC、JNDI、EJB、RMI、JSP、Servlet、XML、JMS、Java IDL、JTS、JTA、JavaMail、JAF

因为Tomcat支持Servlet/JSP规范,所以Tomcat也被称为Web容器、Servlet容器。JavaWeb程序需要依赖Tomcat才能运行

Tomcat的官网: https://tomcat.apache.org/

3.2 基本使用

3.2.1 下载

直接从官方网站下载:https://tomcat.apache.org/download-90.cgi

Tomcat软件类型说明:

  • tar.gz文件,是linux和mac操作系统下的压缩版本
  • zip文件,是window操作系统下压缩版本

MacOS下通过命令行启动、关闭Tomcat服务器并验证

注意! 按上述教程中以及下述教程的Tomcat 9.0.58 与 JDK 17 不兼容,需要升级Tomcat版本,否则使用startup.sh后虽然显示 “started” 但实际上没有运行

3.2.2 安装与卸载

安装: Tomcat是绿色版,直接解压即安装

在E盘的develop目录下,将apache-tomcat-9.0.27-windows-x64.zip进行解压缩,会得到一个apache-tomcat-9.0.27的目录,Tomcat就已经安装成功。

注意,Tomcat在解压缩的时候,解压所在的目录可以任意,但最好解压到一个不包含中文和空格的目录,因为后期在部署项目的时候,如果路径有中文或者空格可能会导致程序部署失败。

打开apache-tomcat-9.0.27目录就能看到如下目录结构,每个目录中包含的内容需要认识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bin:目录下有两类文件,一种是以.bat结尾的,是Windows系统的可执行文件,一种是以.sh结尾的,是Linux系统的可执行文件。

webapps:就是以后项目部署的目录

**卸载:**卸载比较简单,可以直接删除目录即可

3.2.3 启动与关闭

启动Tomcat

  • 双击tomcat解压目录/bin/startup.bat文件即可启动tomcat

注意: tomcat服务器启动后,黑窗口不会关闭,只要黑窗口不关闭,就证明tomcat服务器正在运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omcat的默认端口为8080,所以在浏览器的地址栏输入:http://127.0.0.1:8080 即可访问tomcat服务器

127.0.0.1 也可以使用localhost代替。如:http://localhost:808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能看到以上图片中Apache Tomcat的内容就说明Tomcat已经启动成功

注意事项 :Tomcat启动的过程中,遇到控制台有中文乱码时,可以通常修改conf/logging.prooperties文件解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关闭: 关闭有三种方式
1、强制关闭:直接x掉Tomcat窗口(不建议)
2、正常关闭:bin\shutdown.bat
3、正常关闭:在Tomcat启动窗口中按下 Ctrl+C

  • 说明:如果按下Ctrl+C没有反映,可以多按几次
3.2.4 常见问题

问题1:Tomcat启动时,窗口一闪而过

  • 检查JAVA_HOME环境变量是否正确配置

问题2:端口号冲突

  • 发生问题的原因:Tomcat使用的端口被占用了。
  • 解决方案:换Tomcat端口号
    • 要想修改Tomcat启动的端口号,需要修改 conf/server.xml文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 HTTP协议默认端口号为80,如果将Tomcat端口号改为80,则将来访问Tomcat时,将不用输入端口号

3.3 入门程序解析

关于web开发的基础知识,我们可以告一段落了。下面呢,我们在基于今天的核心技术点SpringBoot快速入门案例进行分析。

3.3.1 Spring官方骨架

之前我们创建的SpringBoot入门案例,是基于Spring官方提供的骨架实现的。

Spring官方骨架,可以理解为Spring官方为程序员提供一个搭建项目的模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可以通过访问:https://start.spring.io/ ,进入到官方骨架页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pring官方生成的SpringBoot项目,怎么使用呢?

  • 解压缩后,就会得到一个SpringBoot项目工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打开pom.xml文件,我们可以看到springboot项目中引入了web依赖和test依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结论:不论使用IDEA创建SpringBoot项目,还是直接在官方网站利用骨架生成SpringBoot项目,项目的结构和pom.xml文件中内容是相似的。

3.3.2 起步依赖

在我们之前讲解的SpringBoot快速入门案例中,同样也引用了:web依赖和test依赖

spring-boot-starter-web和spring-boot-starter-test,在SpringBoot中又称为:起步依赖

而在SpringBoot的项目中,有很多的起步依赖,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以spring-boot-starter-作为开头。在以后大家遇到spring-boot-starter-xxx这类的依赖,都为起步依赖

起步依赖有什么特殊之处呢,这里我们以入门案例中引入的起步依赖做为讲解:

  • spring-boot-starter-web:包含了web应用开发所需要的常见依赖
  • spring-boot-starter-test:包含了单元测试所需要的常见依赖

spring-boot-starter-web内部把关于Web开发所有的依赖都已经导入并且指定了版本,只需引入 spring-boot-starter-web 依赖就可以实现Web开发的需要的功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pring的官方提供了很多现成的starter(起步依赖),我们在开发相关应用时,只需要引入对应的starter即可。

官方地址:https://docs.spring.io/spring-boot/docs/2.7.2/reference/htmlsingle/#using.build-systems.starter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每一个起步依赖,都用于开发一个特定的功能。

举例:当我们开发中需要使用redis数据库时,只需要在SpringBoot项目中,引入:spring-boot-starter-redis ,即可导入redis开发所需要的依赖。

3.3.2 SpringBoot父工程

在我们之前开发的SpringBoot入门案例中,我们通过maven引入的依赖,是没有指定具体的依赖版本号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为什么没有指定<version>版本号,可以正常使用呢?

  • 因为每一个SpringBoot工程,都有一个父工程。依赖的版本号,在父工程中统一管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3.3 内嵌Tomcat

问题:为什么我们之前书写的SpringBoot入门程序中,并没有把程序部署到Tomcat的webapps目录下,也可以运行呢?

原因呢,是因为在我们的SpringBoot中,引入了web运行环境(也就是引入spring-boot-starter-web起步依赖),其内部已经集成了内置的Tomcat服务器

我们可以通过IDEA开发工具右侧的maven面板中,就可以看到当前工程引入的依赖。其中已经将Tomcat的相关依赖传递下来了,也就是说在SpringBoot中可以直接使用Tomcat服务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我们运行SpringBoot的引导类时(运行main方法),就会看到命令行输出的日志,其中占用8080端口的就是Tomca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四、Servlet

4.1 简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Servlet是JavaWeb最为核心的内容,它是Java提供的一门 动态 web资源开发技术。
  • 使用Servlet就可以实现,根据不同的登录用户在页面上动态显示不同内容
  • Servlet是JavaEE规范之一,其实就是一个接口,将来我们需要定义Servlet类实现Servlet接口,并由web服务器运行Servle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介绍完Servlet是什么以后,接下来我们就按照快速入门->执行流程->生命周期->体系结构->urlPattern配置->XML配置的学习步骤,一步步完成对Servlet的知识学习,首选我们来通过一个入门案例来快速把Servlet用起来。

4.2 快速入门

需求分析: 编写一个Servlet类,并使用IDEA中Tomcat插件进行部署,最终通过浏览器访问所编写的Servlet程序。

具体的实现步骤为:
1.创建Web项目web-demo,导入Servlet依赖坐标

<dependency><groupId>javax.servlet</groupId><artifactId>javax.servlet-api</artifactId><version>3.1.0</version><!--此处为什么需要添加该标签?provided指的是在编译和测试过程中有效,最后生成的war包时不会加入因为Tomcat的lib目录中已经有servlet-api这个jar包,如果在生成war包的时候生效就会和Tomcat中的jar包冲突,导致报错--><scope>provided</scope>
</dependency>

2.创建:定义一个类,实现Servlet接口,并重写接口中所有方法,并在service方法中输入一句话

package com.itheima.web;import javax.servlet.*;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public class ServletDemo1 implements Servlet {public void service(ServletRequest servletRequest, ServletResponse servlet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System.out.println("servlet hello world~");}public void init(ServletConfig servletConfig)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public ServletConfig getServletConfig() {return null;}public String getServletInfo() {return null;}public void destroy() {}
}

3.配置:在类上使用@WebServlet注解,配置该Servlet的访问路径

@WebServlet("/demo1")

4.访问:启动Tomcat,浏览器中输入URL地址访问该Servlet

http://localhost:8080/web-demo/demo1

5.器访问后,在控制台会打印servlet hello world~ 说明servlet程序已经成功运行。

至此,Servlet的入门案例就已经完成,大家可以按照上面的步骤进行练习了

4.3 执行流程

Servlet程序已经能正常运行,但是我们需要思考个问题: 我们并没有创建ServletDemo1类的对象,也没有调用对象中的service方法,为什么在控制台就打印了servlet hello world~这句话呢?

要想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就需要对Servlet的执行流程进行一个学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浏览器发出http://localhost:8080/web-demo/demo1请求,从请求中可以解析出三部分内容,分别是localhost:8080web-demodemo1
    • 根据localhost:8080可以找到要访问的Tomcat Web服务器
    • 根据web-demo可以找到部署在Tomcat服务器上的web-demo项目
    • 根据demo1可以找到要访问的是项目中的哪个Servlet类,根据**@WebServlet**后面的值进行匹配
  • 找到ServletDemo1这个类后,Tomcat Web服务器就会为ServletDemo1这个类创建一个对象,然后调用对象中的service方法
    • ServletDemo1实现了Servlet接口,所以类中必然会重写service方法供Tomcat Web服务器进行调用
    • service方法中有ServletRequest和ServletResponse两个参数,ServletRequest封装的是请求数据,ServletResponse封装的是响应数据,后期我们可以通过这两个参数实现前后端的数据交互

小结
介绍完Servlet的执行流程,需要大家掌握两个问题:
1.Servlet由谁创建?Servlet方法由谁调用?

Servlet由web服务器创建,Servlet方法由web服务器调用

2.服务器怎么知道Servlet中一定有service方法?

因为我们自定义的Servlet,必须实现Servlet接口并复写其方法,而Servlet接口中有service方法

4.4 生命周期

介绍完Servlet的执行流程后,我们知道Servlet是由Tomcat Web服务器帮我们创建的。

接下来咱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Tomcat什么时候创建的Servlet对象?

要想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就需要对Servlet的生命周期进行一个学习。

  • 生命周期: 对象的生命周期指一个对象从被创建到被销毁的整个过程。
  • Servlet运行在Servlet容器(web服务器)中,其生命周期由容器来管理,分为4个阶段:
    • 1.加载和实例化:默认情况下,当Servlet第一次被访问时,由容器创建Servlet对象
默认情况,Servlet会在第一次访问被容器创建,但是如果创建Servlet比较耗时的话,那么第一个访问的人等待的时间就比较长,用户的体验就比较差,那么我们能不能把Servlet的创建放到服务器启动的时候来创建,具体如何来配置?@WebServlet(urlPatterns = "/demo1",loadOnStartup = 1)
loadOnstartup的取值有两类情况(1)负整数:第一次访问时创建Servlet对象(20或正整数:服务器启动时创建Servlet对象,数字越小优先级越高

2.初始化:在Servlet实例化之后,容器将调用Servlet的init()方法初始化这个对象,完成一些如加载配置文件、创建连接等初始化的工作。该方法只调用一次

3.请求处理每次请求Servlet时,Servlet容器都会调用Servlet的==service()==方法对请求进行处理

4.服务终止:当需要释放内存或者容器关闭时,容器就会调用Servlet实例的==destroy()==方法完成资源的释放。在destroy()方法调用之后,容器会释放这个Servlet实例,该实例随后会被Java的垃圾收集器所回收

  • 通过案例演示下上述的生命周期
package com.itheima.web;import javax.servlet.*;
import javax.servlet.annotation.WebServlet;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
* Servlet生命周期方法
*/
@WebServlet(urlPatterns = "/demo2",loadOnStartup = 1)
public class ServletDemo2 implements Servlet {/***  初始化方法*  1.调用时机:默认情况下,Servlet被第一次访问时,调用*      * loadOnStartup: 默认为-1,修改为0或者正整数,则会在服务器启动的时候,调用*  2.调用次数: 1次* @param config* @throws ServletException*/public void init(ServletConfig config)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System.out.println("init...");}/*** 提供服务* 1.调用时机:每一次Servlet被访问时,调用* 2.调用次数: 多次* @param req* @param res*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throws IOException*/public void service(ServletRequest req, ServletResponse res)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System.out.println("servlet hello world~");}/*** 销毁方法* 1.调用时机:内存释放或者服务器关闭的时候,Servlet对象会被销毁,调用* 2.调用次数: 1次*/public void destroy() {System.out.println("destroy...");}public ServletConfig getServletConfig() {return null;}public String getServletInfo() {return null;}}

注意:如何才能让Servlet中的destroy方法被执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Terminal命令行中,先使用mvn tomcat7:run启动,然后再使用ctrl+c关闭tomcat

小结
这节中需要掌握的内容是:

1.Servlet对象在什么时候被创建的?

默认是第一次访问的时候被创建,可以使用@WebServlet(urlPatterns = “/demo2”,loadOnStartup = 1)的loadOnStartup 修改成在服务器启动的时候创建。

2.Servlet生命周期中涉及到的三个方法,这三个方法是什么?什么时候被调用?调用几次?

涉及到三个方法,分别是 init()、service()、destroy()

init方法在Servlet对象被创建的时候执行,只执行1次

service方法在Servlet被访问的时候调用,每访问1次就调用1次

destroy方法在Servlet对象被销毁的时候调用,只执行1次

4.5 方法介绍

Servlet中总共有5个方法,我们已经介绍过其中的三个,剩下的两个方法作用分别是什么?

我们先来回顾下前面讲的三个方法,分别是:

  • 初始化方法,在Servlet被创建时执行,只执行一次
void init(ServletConfig config) 
  • 提供服务方法, 每次Servlet被访问,都会调用该方法
void service(ServletRequest req, ServletResponse res)
  • 销毁方法,当Servlet被销毁时,调用该方法。在内存释放或服务器关闭时销毁Servlet
void destroy() 

剩下的两个方法是:

  • 获取Servlet信息
String getServletInfo() 
//该方法用来返回Servlet的相关信息,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一般我们返回一个空字符串即可
public String getServletInfo() {return "";
}
  • 获取ServletConfig对象
ServletConfig getServletConfig()

ServletConfig对象,在init方法的参数中有,而Tomcat Web服务器在创建Servlet对象的时候会调用init方法,必定会传入一个ServletConfig对象,我们只需要将服务器传过来的ServletConfig进行返回即可。具体如何操作?

package com.itheima.web;import javax.servlet.*;
import javax.servlet.annotation.WebServlet;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Servlet方法介绍*/
@WebServlet(urlPatterns = "/demo3",loadOnStartup = 1)
public class ServletDemo3 implements Servlet {private ServletConfig servletConfig;/***  初始化方法*  1.调用时机:默认情况下,Servlet被第一次访问时,调用*      * loadOnStartup: 默认为-1,修改为0或者正整数,则会在服务器启动的时候,调用*  2.调用次数: 1次* @param config* @throws ServletException*/public void init(ServletConfig config)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this.servletConfig = config;System.out.println("init...");}public ServletConfig getServletConfig() {return servletConfig;}/*** 提供服务* 1.调用时机:每一次Servlet被访问时,调用* 2.调用次数: 多次* @param req* @param res*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throws IOException*/public void service(ServletRequest req, ServletResponse res)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System.out.println("servlet hello world~");}/*** 销毁方法* 1.调用时机:内存释放或者服务器关闭的时候,Servlet对象会被销毁,调用* 2.调用次数: 1次*/public void destroy() {System.out.println("destroy...");}public String getServletInfo() {return "";}
}

4.6 体系结构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要想编写一个Servlet就必须要实现Servlet接口,重写接口中的5个方法,虽然已经能完成要求,但是编写起来还是比较麻烦的,因为我们更关注的其实只有service方法,那有没有更简单方式来创建Servlet呢?

要想解决上面的问题,我们需要先对Servlet的体系结构进行下了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因为我们将来开发B/S架构的web项目,都是针对HTTP协议,所以我们自定义Servlet,会通过继承HttpServlet

具体的编写格式如下:

@WebServlet("/demo4")
public class ServletDemo4 extends HttpServlet {@Overrideprotected void doGet(HttpServletRequest req,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TODO GET 请求方式处理逻辑System.out.println("get...");}@Overrideprotected void doPost(HttpServletRequest req,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TODO Post 请求方式处理逻辑System.out.println("post...");}
}
  • 要想发送一个GET请求,请求该Servlet,只需要通过浏览器发送http://localhost:8080/web-demo/demo4,就能看到doGet方法被执行了
  • 想发送一个POST请求,请求该Servlet,单单通过浏览器是无法实现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编写一个form表单来发送请求,在webapp下创建一个a.html页面,内容如下: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meta charset="UTF-8"><title>Title</title>
</head>
<body><form action="/web-demo/demo4" method="post"><input name="username"/><input type="submit"/></form>
</body>
</html>

启动测试,即可看到doPost方法被执行了。

Servlet的简化编写就介绍完了,接着需要思考两个问题:
1.HttpServlet中为什么要根据请求方式的不同,调用不同的方法?
2. 如何调用?

针对问题一,我们需要回顾之前的知识点前端发送GET和POST请求的时候,参数的位置不一致,GET请求参数在请求行中,POST请求参数在请求体中,为了能处理不同的请求方式,我们得在service方法中进行判断,然后写不同的业务处理,这样能实现,但是每个Servlet类中都将有相似的代码,针对这个问题,有什么可以优化的策略么?

package com.itheima.web;import javax.servlet.*;
import javax.servlet.annotation.WebServle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ques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sponse;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WebServlet("/demo5")
public class ServletDemo5 implements Servlet {public void init(ServletConfig config)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public ServletConfig getServletConfig() {return null;}public void service(ServletRequest req, ServletResponse res)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如何调用?//获取请求方式,根据不同的请求方式进行不同的业务处理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 (HttpServletRequest)req;//1. 获取请求方式String method = request.getMethod();//2. 判断if("GET".equals(method)){// get方式的处理逻辑}else if("POST".equals(method)){// post方式的处理逻辑}}public String getServletInfo() {return null;}public void destroy() {}
}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 (HttpServletRequest)req;这里发生的是向下转型(downcast):

service(ServletRequest req, ServletResponse res) 这个方法的参数类型是父接口ServletRequest。

在 HTTP 环境下(Tomcat、Jetty 等 Web容器里),容器实际传进来的运行时对象并不是“纯”ServletRequest,而是一个实现了 HttpServletRequest的具体类(比如 Tomcat 里的 org.apache.catalina.connector.RequestFacade)。

HttpServletRequest 本身就是 接口继承:HttpServletRequest extends ServletRequest。因此,当真实对象是HttpServletRequest 的实现类时,把它从父接口引用向下转成HttpServletRequest 是合法且安全的。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对Servlet接口进行继承封装,来简化代码开发。

package com.itheima.web;import javax.servle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quest;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public class MyHttpServlet implements Servlet {public void init(ServletConfig config)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public ServletConfig getServletConfig() {return null;}public void service(ServletRequest req, ServletResponse res)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 (HttpServletRequest)req;//1. 获取请求方式String method = request.getMethod();//2. 判断if("GET".equals(method)){// get方式的处理逻辑doGet(req,res);}else if("POST".equals(method)){// post方式的处理逻辑doPost(req,res);}}protected void doPost(ServletRequest req, ServletResponse res) {}protected void doGet(ServletRequest req, ServletResponse res) {}public String getServletInfo() {return null;}public void destroy() {}
}

有了MyHttpServlet这个类,以后我们再编写Servlet类的时候,只需要继承MyHttpServlet,重写父类中的doGet和doPost方法,就可以用来处理GET和POST请求的业务逻辑。接下来,可以把ServletDemo5代码进行改造

@WebServlet("/demo5")
public class ServletDemo5 extends MyHttpServlet {@Overrideprotected void doGet(ServletRequest req, ServletResponse res) {System.out.println("get...");}@Overrideprotected void doPost(ServletRequest req, ServletResponse res) {System.out.println("post...");}
}

将来页面发送的是GET请求,则会进入到doGet方法中进行执行,如果是POST请求,则进入到doPost方法。这样代码在编写的时候就相对来说更加简单快捷。

类似MyHttpServlet这样的类Servlet中已经为我们提供好了,就是HttpServlet,翻开源码,大家可以搜索service()方法,你会发现HttpServlet做的事更多,不仅可以处理GET和POST还可以处理其他五种请求方式。

protected void service(HttpServletRequest req,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String method = req.getMethod();if (method.equals(METHOD_GET)) {long lastModified = getLastModified(req);if (lastModified == -1) {// servlet doesn't support if-modified-since, no reason// to go through further expensive logicdoGet(req, resp);} else {long ifModifiedSince = req.getDateHeader(HEADER_IFMODSINCE);if (ifModifiedSince < lastModified) {// If the servlet mod time is later, call doGet()// Round down to the nearest second for a proper compare// A ifModifiedSince of -1 will always be lessmaybeSetLastModified(resp, lastModified);doGet(req, resp);} else {resp.setStatus(HttpServletResponse.SC_NOT_MODIFIED);}}} else if (method.equals(METHOD_HEAD)) {long lastModified = getLastModified(req);maybeSetLastModified(resp, lastModified);doHead(req, resp);} else if (method.equals(METHOD_POST)) {doPost(req, resp);} else if (method.equals(METHOD_PUT)) {doPut(req, resp);} else if (method.equals(METHOD_DELETE)) {doDelete(req, resp);} else if (method.equals(METHOD_OPTIONS)) {doOptions(req,resp);} else if (method.equals(METHOD_TRACE)) {doTrace(req,resp);} else {//// Note that this means NO servlet supports whatever// method was requested, anywhere on this server.//String errMsg = lStrings.getString("http.method_not_implemented");Object[] errArgs = new Object[1];errArgs[0] = method;errMsg = MessageFormat.format(errMsg, errArgs);resp.sendError(HttpServletResponse.SC_NOT_IMPLEMENTED, errMsg);}}

小结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要掌握:
1.HttpServlet的使用步骤

继承HttpServlet

重写doGet和doPost方法

2.HttpServlet原理

获取请求方式,并根据不同的请求方式,调用不同的doXxx方法

4.7 urlPattern配置

Servlet类编写好后,要想被访问到,就需要配置其访问路径(urlPattern

  • 一个Servlet,可以配置多个urlPattern
package com.itheima.web;import javax.servlet.ServletRequest;
import javax.servlet.ServletResponse;
import javax.servlet.annotation.WebServlet;/**
* urlPattern: 一个Servlet可以配置多个访问路径
*/
@WebServlet(urlPatterns = {"/demo7","/demo8"})
public class ServletDemo7 extends MyHttpServlet {@Overrideprotected void doGet(ServletRequest req, ServletResponse res) {System.out.println("demo7 get...");}@Overrideprotected void doPost(ServletRequest req, ServletResponse res) {}
}

在浏览器上输入http://localhost:8080/web-demo/demo7,http://localhost:8080/web-demo/demo8这两个地址都能访问到ServletDemo7的doGet方法。

  • urlPattern配置规则
    • 精确匹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目录匹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思考:
      1.访问路径http://localhost:8080/web-demo/user是否能访问到该demo的doGet方法?
      2.访问路径http://localhost:8080/web-demo/user/a/b是否能访问到该demo的doGet方法?
      3.访问路径http://localhost:8080/web-demo/user/select是否能访问到该demo还是上一个demo的doGet方法?
      答案是: 能、能、上一个demo,进而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user/*中的/*代表的是(不限制于2)个层级访问目录同时精确匹配优先级要高于目录匹配

    • 扩展名匹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
      1.如果路径配置的不是扩展名,那么在路径的前面就必须要加/否则会报错
      2.如果路径配置的是*.do,那么在*.do的前面不能加/,否则会报错

    • 任意匹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的区别?
      1.当我们的项目中的Servlet配置了 “/”,会覆盖掉tomcat中的DefaultServlet,当其他的url-pattern都匹配不上时都会走这个Servlet
      2.当我们的项目中配置了"/*“,意味着匹配任意访问路径
      3.DefaultServlet是用来处理静态资源,如果配置了”/"会把默认的覆盖掉,就会引发请求静态资源的时候没有走默认的而是走了自定义的Servlet类,最终导致静态资源不能被访问

小结
1.urlPattern总共有四种配置方式,分别是精确匹配、目录匹配、扩展名匹配、任意匹配
2.五种配置的优先级为 精确匹配 > 目录匹配> 扩展名匹配 > /* > / ,无需记,以最终运行结果为准。

4.8 XML配置

前面对应Servlet的配置,我们都使用的是@WebServlet,这个是Servlet从3.0版本后开始支持注解配置,3.0版本前只支持XML配置文件的配置方法。

对于XML的配置步骤有两步:

  • 编写Servlet类
package com.itheima.web;import javax.servlet.ServletRequest;
import javax.servlet.ServletResponse;
import javax.servlet.annotation.WebServlet;public class ServletDemo13 extends MyHttpServlet {@Overrideprotected void doGet(ServletRequest req, ServletResponse res) {System.out.println("demo13 get...");}@Overrideprotected void doPost(ServletRequest req, ServletResponse res) {}
}
  • 在web.xml中配置该Servlet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web-app xmlns="http://xmlns.jcp.org/xml/ns/javaee"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xsi:schemaLocation="http://xmlns.jcp.org/xml/ns/javaee http://xmlns.jcp.org/xml/ns/javaee/web-app_4_0.xsd"version="4.0"><!-- Servlet 全类名--><servlet><!-- servlet的名称,名字任意--><servlet-name>demo13</servlet-name><!--servlet的类全名--><servlet-class>com.itheima.web.ServletDemo13</servlet-class></servlet><!-- Servlet 访问路径--><servlet-mapping><!-- servlet的名称,要和上面的名称一致--><servlet-name>demo13</servlet-name><!-- servlet的访问路径--><url-pattern>/demo13</url-pattern></servlet-mapping>
</web-app>

这种配置方式和注解比起来,确认麻烦很多,所以建议大家使用注解来开发。但是大家要认识上面这种配置方式,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是基于注解开发的。

SpringBootWeb请求响应

前言

其实呢,是我们在浏览器发起请求,请求了我们的后端web服务器(也就是内置的Tomcat)。而我们在开发web程序时呢,定义了一个控制器类Controller,请求会被部署在Tomcat中的Controller接收,然后Controller再给浏览器一个响应,响应一个字符串 “Hello World”。 而在请求响应的过程中是遵循HTTP协议的。

但是呢,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时,其实在Tomcat这类Web服务器中,是不识别我们自己定义的Controller的。但是我们前面讲到过Tomcat是一个Servlet容器,是支持Serlvet规范的,所以呢,在tomcat中是可以识别 Servlet程序的。 那我们所编写的XxxController 是如何处理请求的,又与Servlet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其实呢,在SpringBoot进行web程序开发时,它内置了一个核心的Servlet程序 DispatcherServlet,称之为 核心控制器DispatcherServlet 负责接收页面发送的请求,然后根据执行的规则,将请求再转发给后面的请求处理器Controller,请求处理器处理完请求之后,最终再由DispatcherServlet给浏览器响应数据

那将来浏览器发送请求,会携带请求数据,包括:请求行、请求头;请求到达tomcat之后,tomcat会负责解析这些请求数据,然后呢将解析后的请求数据会传递给Servlet程序的HttpServletRequest对象,那也就意味着 HttpServletRequest 对象就可以获取到请求数据。 而Tomcat,还给Servlet程序传递了一个参数 HttpServletResponse,通过这个对象,我们就可以给浏览器设置响应数据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那上述所描述的这种浏览器/服务器的架构模式呢,我们称之为:BS架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BS架构: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架构模式。客户端只需要浏览器,应用程序的逻辑和数据都存储在服务端。

关系:Servlet 是底层技术,Controller 是更高层的抽象

  • Servlet 是 Java Web 的底层规范和基础技术,直接处理 HTTP 请求和响应
  • Controller 是 MVC 设计模式中的概念,是对 Servlet 的封装和抽象

1.传统方式
在早期 Java Web 开发中,Servlet 直接充当 Controller 的角色:
2. Spring MVC 方式
在 Spring MVC 框架中:

  • DispatcherServlet(前端控制器)是一个核心 Servlet
  • Controller 是普通的 Java 类,通过 @Controller 注解标识
  • DispatcherServlet 接收所有请求,然后分发给具体的 Controller 处理

一、请求

在本章节呢,我们主要讲解,如何接收页面传递过来的请求数据。

1.1 Postman

之前我们课程中有提到当前最为主流的开发模式:前后端分离
在这种模式下,前端技术人员基于"接口文档",开发前端程序;后端技术人员也基于"接口文档",开发后端程序。

由于前后端分离,对我们后端技术人员来讲,在开发过程中,是没有前端页面的,那我们怎么测试自己所开发的程序呢?

方式1:像之前SpringBoot入门案例中一样,直接使用浏览器。在浏览器中输入地址,测试后端程序。

  • 弊端: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地址这种方式都是GET请求,如何我们要用到POST请求怎么办呢?
    • 要解决POST请求,需要程序员自己编写前端代码(比较麻烦)

方式2:使用专业的接口测试工具(课程中我们使用Postman工具)

1.1.1 介绍
  • Postman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网页调试与发送网页HTTP请求的Chrome插件。

    Postman原是Chrome浏览器的插件,可以模拟浏览器向后端服务器发起任何形式(如:get、post)的HTTP请求

    使用Postman还可以在发起请求时,携带一些请求参数、请求头等信息

  • 作用:常用于进行接口测试

1.1.2 安装

界面介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我们需要将测试的请求信息保存下来,就需要创建一个postman的账号,然后登录之后才可以。

登录完成之后,可以创建工作空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2 简单参数

简单参数:在向服务器发起请求时,向服务器传递的是一些普通的请求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那么在后端程序中,如何接收传递过来的普通参数数据呢?

我们在这里讲解两种方式:
1.原始方式
2.SpringBoot方式

1.2.1 原始方式

在原始的Web程序当中,需要通过Servlet中提供的API:HttpServletRequest(请求对象),获取请求的相关信息。比如获取请求参数:

Tomcat接收到http请求时:把请求的相关信息封装到HttpServletRequest对象中

在Controller中,我们要想获取Request对象,可以直接在方法的形参中声明 HttpServletRequest 对象。然后就可以通过该对象来获取请求信息:

//根据指定的参数名获取请求参数的数据值
String  request.getParameter("参数名")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RequestController {//原始方式@RequestMapping("/simpleParam")public String simpleParam(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localhost:8080/simpleParam?name=Tom&age=10// 请求参数: name=Tom&age=10   (有2个请求参数)// 第1个请求参数: name=Tom   参数名:name,参数值:Tom// 第2个请求参数: age=10     参数名:age , 参数值:10String name = request.getParameter("name");//name就是请求参数名String ageStr = request.getParameter("age");//age就是请求参数名int age = Integer.parseInt(ageStr);//需要手动进行类型转换System.out.println(name+"  :  "+age);return "OK";}
}

以上这种方式,我们仅做了解。(在以后的开发中不会使用到)

1.2.2 SpringBoot方式

在Springboot的环境中,对原始的API进行了封装,接收参数的形式更加简单。 如果是简单参数,参数名与形参变量名相同,定义同名的形参即可接收参数。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RequestController {// http://localhost:8080/simpleParam?name=Tom&age=10// 第1个请求参数: name=Tom   参数名:name,参数值:Tom// 第2个请求参数: age=10     参数名:age , 参数值:10//springboot方式@RequestMapping("/simpleParam")public String simpleParam(String name , Integer age ){//形参名和请求参数名保持一致System.out.println(name+"  :  "+age);return "OK";}
}

postman测试( GET 请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ostman测试( POST请求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equestMapping 注解默认支持所有 HTTP 请求方法。
当你使用 @RequestMapping 而不指定 method 属性时,它会接受所有类型的 HTTP 请求:get、post、put、delete…
所以@RequestMapping,既能接收postman发的get请求,也能接收postman发的post请求
如果要限制请求方法,有两种常见方式:
方式1:指定 method 属性
方式2:使用专用注解(推荐):Spring 提供了更简洁的注解:例如// 只处理 POST 请求@PostMapping(“/simpleParam”)

结论:不论是GET请求还是POST请求,对于简单参数来讲,只要保证请求参数名和Controller方法中的形参名保持一致,就可以获取到请求参数中的数据值。

1.2.3 参数名不一致

如果方法形参名称与请求参数名称不一致,controller方法中的形参还能接收到请求参数值吗?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RequestController {// http://localhost:8080/simpleParam?name=Tom&age=20// 请求参数名:name//springboot方式@RequestMapping("/simpleParam")public String simpleParam(String username , Integer age ){//请求参数名和形参名不相同System.out.println(username+"  :  "+age);return "OK";}
}

答案:运行没有报错。 controller方法中的username值为:null,age值为20

  • 结论:对于简单参数来讲,请求参数名和controller方法中的形参名不一致时,无法接收到请求数据

那么如果我们开发中,遇到了这种请求参数名和controller方法中的形参名不相同,怎么办?
解决方案:可以使用Spring提供的@RequestParam注解完成映射
在方法形参前面加上 @RequestParam 然后通过value属性执行请求参数名,从而完成映射。代码如下: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RequestController {// http://localhost:8080/simpleParam?name=Tom&age=20// 请求参数名:name//springboot方式@RequestMapping("/simpleParam")public String simpleParam(@RequestParam("name") String username , Integer age ){System.out.println(username+"  :  "+age);return "OK";}
}

注意事项:
@RequestParam中的required属性默认为true(默认值也是true),代表该请求参数必须传递如果不传递将报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该参数是可选的,可以将required属性设置为false

@RequestMapping("/simpleParam")
public String simpleParam(@RequestParam(name = "name", required = false) String username, Integer age){System.out.println(username+ ":" + age);return "OK";
}

1.3 实体参数

在使用简单参数做为数据传递方式时,前端传递了多少个请求参数,后端controller方法中的形参就要书写多少个。如果请求参数比较多,通过上述的方式一个参数一个参数的接收,会比较繁琐。

此时,我们可以考虑将请求参数封装到一个实体类对象中。 要想完成数据封装,需要遵守如下规则:请求参数名与实体类的属性名相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3.1 简单实体对象

定义POJO实体类:

public class User {private String name;private Integer age;public String getName() {return name;}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this.name = name;}public Integer getAge() {return age;}public void setAge(Integer age) {this.age = age;}@Overridepublic String toString() {return "User{" +"name='" + name + '\'' +", age=" + age +'}';}
}

Controller方法: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RequestController {//实体参数:简单实体对象@RequestMapping("/simplePojo")public String simplePojo(User user){System.out.println(user);return "OK";}
}

Postman测试:

  • 参数名和实体类属性名一致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参数名和实体类属性名不一致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3.2 复杂实体对象

上面我们讲的呢是简单的实体对象,下面我们在来学习下复杂的实体对象。

复杂实体对象指的是,在实体类中有一个或多个属性,也是实体对象类型的。如下:

  • User类中有一个Address类型的属性(Address是一个实体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复杂实体对象的封装,需要遵守如下规则:

  • 请求参数名与形参对象属性名相同,按照对象层次结构关系即可接收嵌套实体类属性参数。

定义POJO实体类:

  • Address实体类
public class Address {private String province;private String city;public String getProvince() {return province;}public void setProvince(String province) {this.province = province;}public String getCity() {return city;}public void setCity(String city) {this.city = city;}@Overridepublic String toString() {return "Address{" +"province='" + province + '\'' +", city='" + city + '\'' +'}';}
}
  • User实体类
public class User {private String name;private Integer age;private Address address; //地址对象public String getName() {return name;}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this.name = name;}public Integer getAge() {return age;}public void setAge(Integer age) {this.age = age;}public Address getAddress() {return address;}public void setAddress(Address address) {this.address = address;}@Overridepublic String toString() {return "User{" +"name='" + name + '\'' +", age=" + age +", address=" + address +'}';}
}

Controller方法: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RequestController {//实体参数:复杂实体对象@RequestMapping("/complexPojo")public String complexPojo(User user){System.out.println(user);return "OK";}
}

Postman测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4 数组集合参数

数组集合参数的使用场景:在HTML的表单中有一个表单项是支持多选的(复选框),可以提交选择的多个值。

多个值是怎么提交的呢?其实多个值也是一个一个的提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后端程序接收上述多个值的方式有两种:
1.数组
2.集合

1.4.1 数组

数组参数:请求参数名与形参数组名称相同且请求参数为多个,定义数组类型形参即可接收参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RequestController {//数组集合参数@RequestMapping("/arrayParam")public String arrayParam(String[] hobby){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hobby));return "OK";}
}

Postman测试:
在前端请求时,有两种传递形式:
方式一: xxxxxxxxxx?hobby=game&hobby=java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方式二:xxxxxxxxxxxxx?hobby=game,java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4.2 集合

集合参数:请求参数名与形参集合对象名相同且请求参数为多个,@RequestParam 绑定参数关系

默认情况下,请求中参数名相同的多个值,是封装到数组。如果要封装到集合,要使用@RequestParam绑定参数关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RequestController {//数组集合参数@RequestMapping("/listParam")public String listParam(@RequestParam List<String> hobby){System.out.println(hobby);return "OK";}
}

Postman测试:
方式一: xxxxxxxxxx?hobby=game&hobby=java
方式二:xxxxxxxxxxxxx?hobby=game,java

1.5 日期参数

上述演示的都是一些普通的参数,在一些特殊的需求中,可能会涉及到日期类型数据的封装。比如,如下需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因为日期的格式多种多样(如:2022-12-12 10:05:45 、2022/12/12 10:05:45),那么对于日期类型的参数在进行封装的时候,需要通过@DateTimeFormat注解,以及其pattern属性来设置日期的格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DateTimeFormat注解的pattern属性中指定了哪种日期格式,前端的日期参数就必须按照指定的格式传递。
  • 后端controller方法中,需要使用Date类型或LocalDateTime类型,来封装传递的参数。

Controller方法: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RequestController {//日期时间参数@RequestMapping("/dateParam")public String dateParam(@DateTimeFormat(pattern = "yyyy-MM-dd HH:mm:ss") LocalDateTime updateTime){System.out.println(updateTime);return "OK";}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6 JSON参数

在学习前端技术时,我们有讲到过JSON,而在前后端进行交互时,如果是比较复杂的参数,前后端通过会使用JSON格式的数据进行传输。 (JSON是开发中最常用的前后端数据交互方式)

我们学习JSON格式参数,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Postman在发送请求时,如何传递json格式的请求参数
2.在服务端的controller方法中,如何接收json格式的请求参数

Postman发送JSON格式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服务端Controller方法接收JSON格式数据:

  • 传递json格式的参数,在Controller中会使用实体类进行封装。
  • 封装规则:JSON数据键名与形参对象属性名相同,定义POJO类型形参即可接收参数。需要使用 @RequestBody标识。(和前面实体参数的唯一区别似乎只是在controller的方法中使用 @RequestBody标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RequestBody注解:将JSON数据映射到形参的实体类对象中(JSON中的key和实体类中的属性名保持一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7 路径参数

传统的开发中请求参数是放在请求体(POST请求)传递或跟在URL后面通过?key=value的形式传递(GET请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现在的开发中,经常还会直接在请求的URL中传递参数。例如:

http://localhost:8080/user/1		
http://localhost:880/user/1/0

上述的这种传递请求参数的形式呢,我们称之为:路径参数。

学习路径参数呢,主要掌握在后端的controller方法中,如何接收路径参数。

路径参数:

  • 前端:通过请求URL直接传递参数
  • 后端:使用{…}来标识该路径参数,需要使用@PathVariable获取路径参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RequestController {//路径参数@RequestMapping("/path/{id}")public String pathParam(@PathVariable Integer id){System.out.println(id);return "OK";}
}

传递多个路径参数:
Postma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ontroller方法: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RequestController {//路径参数@RequestMapping("/path/{id}/{name}")public String pathParam2(@PathVariable Integer id, @PathVariable String name){System.out.println(id+ " : " +name);return "OK";}
}

二、响应

前面我们学习过HTTL协议的交互方式:请求响应模式(有请求就有响应)

那么Controller程序呢,除了接收请求外,还可以进行响应。

2.1 @ResponseBody

在我们前面所编写的controller方法中,都已经设置了响应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ontroller方法中的return的结果,怎么就可以响应给浏览器呢?

答案:使用@ResponseBody注解

@ResponseBody注解:

  • 类型:方法注解、类注解
  • 位置:书写在Controller方法上或类上
  • 作用:将方法返回值直接响应给浏览器
    • 如果返回值类型是实体对象/集合,将会转换为JSON格式后在响应给浏览器

但是在我们所书写的Controller中,只在类上添加了@RestController注解、方法添加了@RequestMapping注解,并没有使用@ResponseBody注解,怎么给浏览器响应呢?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Hello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hello")public String hello(){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return "Hello World ~";}
}

原因:在类上添加的@RestController注解,是一个组合注解。

  • @RestController = @Controller + @ResponseBody

@RestController源码:

@Target({ElementType.TYPE})   //元注解(修饰注解的注解)
@Retention(RetentionPolicy.RUNTIME)  //元注解
@Documented    //元注解
@Controller   
@ResponseBody 
public @interface RestController {@AliasFor(annotation = Controller.class)String value() default "";
}

@AliasFor 的作用:

@AliasFor(annotation = Controller.class)
String value() default "";

这段代码的意思是:

  • @RestController 的 value 属性是 @Controller 的 value 属性的别名
  • 不是说整个注解互为别名

结论:在类上添加@RestController就相当于添加了@ResponseBody注解。

  • 类上有@RestController注解或@ResponseBody注解时:表示当前类下所有的方法返回值做为响应数据
    • 方法的返回值,如果是一个POJO对象或集合时,会先转换为JSON格式,在响应给浏览器

下面我们来测试下响应数据: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ResponseController {//响应字符串@RequestMapping("/hello")public String hello(){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return "Hello World ~";}//响应实体对象@RequestMapping("/getAddr")public Address getAddr(){Address addr = new Address();//创建实体类对象addr.setProvince("广东");addr.setCity("深圳");return addr;}//响应集合数据@RequestMapping("/listAddr")public List<Address> listAddr(){List<Address> list = new ArrayList<>();//集合对象Address addr = new Address();addr.setProvince("广东");addr.setCity("深圳");Address addr2 = new Address();addr2.setProvince("陕西");addr2.setCity("西安");list.add(addr);list.add(addr2);return list;}
}

在服务端响应了一个对象或者集合,那私前端获取到的数据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使用postman发送请求来测试下。测试效果如下:
对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集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 统一响应结果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在前面所编写的这些Controller方法中,返回值各种各样,没有任何的规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我们开发一个大型项目,项目中controller方法将成千上万,使用上述方式将造成整个项目难以维护。那在真实的项目开发中是什么样子的呢?

在真实的项目开发中,无论是哪种方法,我们都会定义一个统一的返回结果。方案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前端:只需要按照统一格式的返回结果进行解析(仅一种解析方案),就可以拿到数据。

统一的返回结果使用类来描述,在这个结果中包含:

  • 响应状态码:当前请求是成功,还是失败
  • 状态码信息:给页面的提示信息
  • 返回的数据:给前端响应的数据(字符串、对象、集合)

1、定义在一个实体类Result来包含以上信息。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Result {private Integer code;//响应码,1 代表成功; 0 代表失败private String msg;  //响应码 描述字符串private Object data; //返回的数据public Result() { }public Result(Integer code, String msg, Object data) {this.code = code;this.msg = msg;this.data = data;}public Integer getCode() {return code;}public void setCode(Integer code) {this.code = code;}public String getMsg() {return msg;}public void setMsg(String msg) {this.msg = msg;}public Object getData() {return data;}public void setData(Object data) {this.data = data;}//增删改 成功响应(不需要给前端返回数据)public static Result success(){return new Result(1,"success",null);}//查询 成功响应(把查询结果做为返回数据响应给前端)public static Result success(Object data){return new Result(1,"success",data);}//失败响应public static Result error(String msg){return new Result(0,msg,null);}
}

1.为什么方法可以返回自己所在的类?
这是完全合法的,因为:

  • 类是一种数据类型:Result 类定义后就成为了一种数据类型,就像 String、Integer 一样
  • 方法返回的是对象实例:这些方法返回的是 Result 类的实例对象而不是类本身
  • 类似于工厂模式:这是一种常见的设计模式,叫做"静态工厂方法"

2.这些方法可以放在类外面吗?
不可以直接放在类外面,Java 中的方法必须属于某个类。但你有以下选择:
选项 A:创建一个工具类ResultUtil(推荐)
选项 B:保持在 Result 类内(当前方案,更常用)

2、改造Controller: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ResponseController { //响应统一格式的结果@RequestMapping("/hello")public Result hello(){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return new Result(1,"success","Hello World ~");return Result.success("Hello World ~");}//响应统一格式的结果@RequestMapping("/getAddr")public Result getAddr(){Address addr = new Address();addr.setProvince("广东");addr.setCity("深圳");return Result.success(addr);}//响应统一格式的结果@RequestMapping("/listAddr")public Result listAddr(){List<Address> list = new ArrayList<>();Address addr = new Address();addr.setProvince("广东");addr.setCity("深圳");Address addr2 = new Address();addr2.setProvince("陕西");addr2.setCity("西安");list.add(addr);list.add(addr2);return Result.success(list);}
}

3、使用Postman测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3 案例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加强对请求响应的学习。

2.3.1 需求说明

需求:加载并解析xml文件中的数据,完成数据处理,并在页面展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获取员工数据,返回统一响应结果,在页面渲染展示
2.3.2 准备工作

案例准备:

1.XML文件

  • 已经准备好(emp.xml),直接导入进来,放在 src/main/resources目录下
    2.工具类
  • 已经准备好解析XML文件的工具类,无需自己实现
  • 直接在创建一个包 com.itheima.utils ,然后将工具类拷贝进来

3.前端页面资源

  • 已经准备好,直接拷贝进来,放在src/main/resources下的static目录下

Springboot项目的静态资源(html,css,js等前端资源)默认存放目录为:classpath:/static 、 classpath:/public、 classpath:/resources

在SpringBoot项目中,静态资源默认可以存放的目录:

  • classpath:/static/
  • classpath:/public/
  • classpath:/resources/
  • classpath:/META-INF/resources/

classpath

  • 代表的是类路径,在maven的项目中,其实指的就是 src/main/resources 或者 src/main/java,但是java目录是存放java代码的,所以相关的配置文件及静态资源文档,就放在 src/main/resources下
2.3.3 实现步骤

1.在pom.xml文件中引入dom4j的依赖,用于解析XML文件

<dependency><groupId>org.dom4j</groupId><artifactId>dom4j</artifactId><version>2.1.3</version>
</dependency>

2.引入资料中提供的:解析XML的工具类XMLParserUtils、实体类Emp、XML文件emp.xml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引入资料中提供的静态页面文件,放在resources下的static目录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创建EmpController类,编写Controller程序,处理请求,响应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3.4 代码实现

Controller代码: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Emp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listEmp")public Result list(){//1. 加载并解析emp.xmlString file = this.getClass().getClassLoader().getResource("emp.xml").getFile();//System.out.println(file);List<Emp> empList = XmlParserUtils.parse(file, Emp.class);//2. 对数据进行转换处理 - gender, jobempList.stream().forEach(emp -> {//处理 gender 1: 男, 2: 女String gender = emp.getGender();if("1".equals(gender)){emp.setGender("男");}else if("2".equals(gender)){emp.setGender("女");}//处理job - 1: 讲师, 2: 班主任 , 3: 就业指导String job = emp.getJob();if("1".equals(job)){emp.setJob("讲师");}else if("2".equals(job)){emp.setJob("班主任");}else if("3".equals(job)){emp.setJob("就业指导");}});//3. 响应数据return Result.success(empList);}
}

ClassLoader:类加载器是一个负责加载类的对象,类加载器还负责定位资源。

2.3.5 测试

代码编写完毕之后,我们就可以运行引导类,启动服务进行测试了。

使用Postman测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打开浏览器,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 http://localhost:8080/emp.html(static这节目录不用加,因为static就是用来存放前端静态页面的

注意:这里访问的连接不是直接访问后端,而是访问前端,然后前端通过axios异步访问后端后端再发送给前端,随即展示到页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3.6 问题分析

上述案例的功能,我们虽然已经实现,但是呢,我们会发现案例中:解析XML数据,获取数据的代码,处理数据的逻辑的代码,给页面响应的代码全部都堆积在一起了,全部都写在controller方法中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前程序的这个业务逻辑还是比较简单的,如果业务逻辑再稍微复杂一点,我们会看到Controller方法的代码量就很大了。

  • 当我们要修改操作数据部分的代码,需要改动Controller
  • 当我们要完善逻辑处理部分的代码,需要改动Controller
  • 当我们需要修改数据响应的代码,还是需要改动Controller

这样呢,就会造成我们整个工程代码的复用性比较差,而且代码难以维护。 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在现在的开发中,有非常成熟的解决思路,那就是分层开发。

三、分层解耦

3.1 三层架构

3.1.1 介绍

在我们进行程序设计以及程序开发时,尽可能让每一个接口、类、方法的职责更单一些(单一职责原则)。

单一职责原则:一个类或一个方法,就只做一件事情,只管一块功能。

这样就可以让类、接口、方法的复杂度更低,可读性更强,扩展性更好,也更利用后期的维护。

我们之前开发的程序呢,并不满足单一职责原则。下面我们来分析下之前的程序:

那其实我们上述案例的处理逻辑呢,从组成上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 数据访问:负责业务数据的维护操作,包括增、删、改、查等操作。
  • 逻辑处理:负责业务逻辑处理的代码。
  • 请求处理、响应数据:负责,接收页面的请求,给页面响应数据。

按照上述的三个组成部分,在我们项目开发中呢,可以将代码分为三层:

  • Controller:控制层。接收前端发送的请求,对请求进行处理,并响应数据。
  • Service:业务逻辑层。处理具体的业务逻辑。
  • Dao: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Object),也称为持久层。负责数据访问操作,包括数据的增、删、改、查。

基于三层架构的程序执行流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前端发起的请求,由Controller层接收(Controller响应数据给前端)
  • Controller层调用Service层来进行逻辑处理(Service层处理完后,把处理结果返回给Controller层)
  • Serivce层调用Dao层(逻辑处理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一些数据要从Dao层获取)
  • Dao层操作文件中的数据(Dao拿到的数据会返回给Service层)

思考:按照三层架构的思想,如何要对业务逻辑(Service层)进行变更,会影响到Controller层和Dao层吗?

答案:不会影响。 (程序的扩展性、维护性变得更好了)

3.1.2 代码拆分

我们使用三层架构思想,来改造下之前的程序:

  • 控制层包名:xxxx.controller
  • 业务逻辑层包名:xxxx.service
  • 数据访问层包名:xxxx.dao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控制层:**接收前端发送的请求,对请求进行处理,并响应数据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EmpController {//业务层对象private EmpService empService = new EmpServiceA();@RequestMapping("/listEmp")public Result list(){//1. 调用service层, 获取数据List<Emp> empList = empService.listEmp();//3. 响应数据return Result.success(empList);}
}

**业务逻辑层:**处理具体的业务逻辑

  • 业务接口
//业务逻辑接口(制定业务标准)
public interface EmpService {//获取员工列表public List<Emp> listEmp();
}
  • 业务实现类
//业务逻辑实现类(按照业务标准实现)
public class EmpServiceA implements EmpService {//dao层对象private EmpDao empDao = new EmpDaoA();@Overridepublic List<Emp> listEmp() {//1. 调用dao, 获取数据List<Emp> empList = empDao.listEmp();//2. 对数据进行转换处理 - gender, jobempList.stream().forEach(emp -> {//处理 gender 1: 男, 2: 女String gender = emp.getGender();if("1".equals(gender)){emp.setGender("男");}else if("2".equals(gender)){emp.setGender("女");}//处理job - 1: 讲师, 2: 班主任 , 3: 就业指导String job = emp.getJob();if("1".equals(job)){emp.setJob("讲师");}else if("2".equals(job)){emp.setJob("班主任");}else if("3".equals(job)){emp.setJob("就业指导");}});return empList;}
}

**数据访问层:**负责数据的访问操作,包含数据的增、删、改、查

  • 数据访问接口
//数据访问层接口(制定标准)
public interface EmpDao {//获取员工列表数据public List<Emp> listEmp();
}
  • 数据访问实现类
//数据访问实现类
public class EmpDaoA implements EmpDao {@Overridepublic List<Emp> listEmp() {//1. 加载并解析emp.xmlString file = this.getClass().getClassLoader().getResource("emp.xml").getFile();System.out.println(file);List<Emp> empList = XmlParserUtils.parse(file, Emp.class);return empList;}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层架构的好处:
1.复用性强
2. 便于维护
3. 利用扩展

3.2 分层解耦

刚才我们学习过程序分层思想了,接下来呢,我们来学习下程序的解耦思想。

解耦:解除耦合。

3.2.1 耦合问题

首先需要了解软件开发涉及到的两个概念:内聚和耦合。

  • 内聚:软件中各个功能模块内部的功能联系。
  • 耦合:衡量软件中各个层/模块之间的依赖、关联的程度。

软件设计原则:高内聚低耦合。

高内聚指的是:一个模块中各个元素之间的联系的紧密程度,如果各个元素(语句、程序段)之间的联系程度越高,则内聚性越高,即 “高内聚”。

低耦合指的是:软件中各个层、模块之间的依赖关联程序越低越好。

程序中高内聚的体现:

  • EmpServiceA类中只编写了和员工相关的逻辑处理代码

程序中耦合代码的体现:

  • 把业务类变为EmpServiceB时,需要修改controller层中的代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高内聚、低耦合的目的是使程序模块的可重用性、移植性大大增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2.2 解耦思路

之前我们在编写代码时,需要什么对象,就直接new一个就可以了。 这种做法呢,层与层之间代码就耦合了,当service层的实现变了之后, 我们还需要修改controller层的代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那应该怎么解耦呢?

  • 首先不能在EmpController中使用new对象。代码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此时,就存在另一个问题了,不能new,就意味着没有业务层对象(程序运行就报错),怎么办呢?
    • 我们的解决思路是:
      • 提供一个容器,容器中存储一些对象(例:EmpService对象)
      • controller程序从容器中获取EmpService类型的对象

我们想要实现上述解耦操作,就涉及到Spring中的两个核心概念:

  • 控制反转: Inversion Of Control,简称IOC对象的创建控制权由程序自身转移到外部(容器),这种思想称为控制反转。

    对象的创建权程序员主动创建转移到容器(由容器创建、管理对象)。这个容器称为:IOC容器Spring容器

  • 依赖注入: Dependency Injection,简称DI容器为应用程序提供运行时,所依赖的资源,称之为依赖注入。

    程序运行时需要某个资源,此时容器就为其提供这个资源。

    例:EmpController程序运行时需要EmpService对象,Spring容器就为其提供并注入EmpService对象

IOC容器创建、管理的对象,称之为:bean对象

3.3 IOC&DI

上面我们引出了Spring中IOC和DI的基本概念,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下IOC和DI的代码实现。

3.3.1 IOC&DI入门

任务:完成Controller层、Service层、Dao层的代码解耦

  • 思路:
    1.删除Controller层、Service层中new对象的代码
    2.Service层及Dao层的实现类,交给IOC容器管理
    3.为Controller及Service注入运行时依赖的对象
    • Controller程序中注入依赖的Service层对象
    • Service程序中注入依赖的Dao层对象

第1步:删除Controller层、Service层中new对象的代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2步:Service层及Dao层的实现类,交给IOC容器管理

  • 使用Spring提供的注解:@Component ,就可以实现类交给IOC容器管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3步:为ControllerService注入运行时依赖的对象
  • 使用Spring提供的注解:@Autowired ,就可以实现程序运行时IOC容器自动注入需要的依赖对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完整的三层代码:
  • Controller层: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EmpController {@Autowired //运行时,从IOC容器中获取该类型对象,赋值给该变量private EmpService empService ;@RequestMapping("/listEmp")public Result list(){//1. 调用service, 获取数据List<Emp> empList = empService.listEmp();//3. 响应数据return Result.success(empList);}
}
  • Service层:
@Component //将当前对象交给IOC容器管理,成为IOC容器的bean
public class EmpServiceA implements EmpService {@Autowired //运行时,从IOC容器中获取该类型对象,赋值给该变量private EmpDao empDao ;@Overridepublic List<Emp> listEmp() {//1. 调用dao, 获取数据List<Emp> empList = empDao.listEmp();//2. 对数据进行转换处理 - gender, jobempList.stream().forEach(emp -> {//处理 gender 1: 男, 2: 女String gender = emp.getGender();if("1".equals(gender)){emp.setGender("男");}else if("2".equals(gender)){emp.setGender("女");}//处理job - 1: 讲师, 2: 班主任 , 3: 就业指导String job = emp.getJob();if("1".equals(job)){emp.setJob("讲师");}else if("2".equals(job)){emp.setJob("班主任");}else if("3".equals(job)){emp.setJob("就业指导");}});return empList;}
}

Dao层:

@Component //将当前对象交给IOC容器管理,成为IOC容器的bean
public class EmpDaoA implements EmpDao {@Overridepublic List<Emp> listEmp() {//1. 加载并解析emp.xmlString file = this.getClass().getClassLoader().getResource("emp.xml").getFile();System.out.println(file);List<Emp> empList = XmlParserUtils.parse(file, Emp.class);return empList;}
}

运行测试:

  • 启动SpringBoot引导类,打开浏览器,输入:http://localhost:8080/emp.html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3.2 IOC详解

通过IOC和DI的入门程序呢,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IOC和DI的基础操作。接下来呢,我们学习下IOC控制反转和DI依赖注入的细节。

3.3.2.1 bean的声明

前面我们提到IOC控制反转,就是将对象的控制权交给Spring的IOC容器,由IOC容器创建及管理对象。IOC容器创建的对象称为bean对象

在之前的入门案例中,要把某个对象交给IOC容器管理,需要在类上添加一个注解:@Component

而Spring框架为了更好的标识web应用程序开发当中,bean对象到底归属于哪一层,又提供了@Component衍生注解

  • @Controller (标注在控制层类上)
  • @Service (标注在业务层类上)
  • @Repository (标注在数据访问层类上)

修改入门案例代码:

  • Controller层:
@RestController  //@RestController = @Controller + @ResponseBody
public class EmpController {@Autowired //运行时,从IOC容器中获取该类型对象,赋值给该变量private EmpService empService ;@RequestMapping("/listEmp")public Result list(){//1. 调用service, 获取数据List<Emp> empList = empService.listEmp();//3. 响应数据return Result.success(empList);}
}
  • Service层:
@Service
public class EmpServiceA implements EmpService {@Autowired //运行时,从IOC容器中获取该类型对象,赋值给该变量private EmpDao empDao ;@Overridepublic List<Emp> listEmp() {//1. 调用dao, 获取数据List<Emp> empList = empDao.listEmp();//2. 对数据进行转换处理 - gender, jobempList.stream().forEach(emp -> {//处理 gender 1: 男, 2: 女String gender = emp.getGender();if("1".equals(gender)){emp.setGender("男");}else if("2".equals(gender)){emp.setGender("女");}//处理job - 1: 讲师, 2: 班主任 , 3: 就业指导String job = emp.getJob();if("1".equals(job)){emp.setJob("讲师");}else if("2".equals(job)){emp.setJob("班主任");}else if("3".equals(job)){emp.setJob("就业指导");}});return empList;}
}
  • Dao层:
@Repository
public class EmpDaoA implements EmpDao {@Overridepublic List<Emp> listEmp() {//1. 加载并解析emp.xmlString file = this.getClass().getClassLoader().getResource("emp.xml").getFile();System.out.println(file);List<Emp> empList = XmlParserUtils.parse(file, Emp.class);return empList;}
}

把某个对象交给IOC容器管理,需要在对应的类上加上如下注解之一:

注解说明位置
@Controller@Component的衍生注解标注在控制器类上
@Service@Component的衍生注解标注在业务类上
@Repository@Component的衍生注解标注在数据访问类上(由于与mybatis整合,用的少)
@Component声明bean的基础注解不属于以上三类时,用此注解

查看源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IOC容器中,每一个Bean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可以通过注解的value属性指定bean的名字。如果没有指定,默认为类名首字母小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事项:

  • 声明bean的时候,可以通过value属性指定bean的名字,如果没有指定,默认为类名首字母小写。
  • 使用以上四个注解都可以声明bean,但是在springboot集成web开发中,声明控制器bean只能用@Controller
3.3.2.2 组件扫描

问题:使用前面学习的四个注解声明的bean,一定会生效吗?
答案:不一定。(原因:bean想要生效,还需要被组件扫描

下面我们通过修改项目工程的目录结构,来测试bean对象是否生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运行程序后,报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为什么没有找到bean对象呢?

  • 使用四大注解声明的bean,要想生效,还需要被组件扫描注解@ComponentScan扫描
    @ComponentScan注解虽然没有显式配置,但是实际上已经包含在了引导类声明注解 @SpringBootApplication 中,默认扫描的范围是SpringBoot启动类所在包及其子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解决方案:手动添加@ComponentScan注解,指定要扫描的包 (仅做了解,不推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推荐做法(如下图):
  • 将我们定义的controller,service,dao这些包呢,都放在引导类所在包com.itheima的子包下,这样我们定义的bean就会被自动的扫描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3.3 DI详解

上一小节我们讲解了控制反转IOC的细节,接下来呢,我们学习依赖注解DI的细节。

依赖注入,是指IOC容器要为应用程序去提供运行时所依赖的资源,而资源指的就是对象

在入门程序案例中,我们使用了@Autowired这个注解,完成了依赖注入的操作,而这个Autowired翻译过来叫:自动装配

@Autowired注解,默认是按照类型进行自动装配的(去IOC容器中找某个类型的对象,然后完成注入操作)

入门程序举例:在EmpController运行的时候,就要到IOC容器当中去查找EmpService这个类型的对象,而我们的IOC容器中刚好有一个EmpService这个类型的对象,所以就找到了这个类型的对象完成注入操作。

那如果在IOC容器中,存在多个相同类型的bean对象,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在controller中@Autowired的一行是private EmpService empService ;,也就是这个EmpService接口,而不是具体的实现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EmpServiceA和EmpServiceB并不是"同一个类",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实现类。但它们:

  • 实现了同一个接口 EmpService
  • 都被 @Service 注解标记,会被注册到IOC容器中
  • 类型匹配的角度看,它们都属于 EmpService 类型

程序运行会报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Spring提供了以下几种解决方案:

  • @Primary
  • @Qualifier
  • @Resource

使用@Primary注解:当存在多个相同类型的Bean注入时,加上@Primary注解,来确定默认的实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使用@Qualifier注解:指定当前要注入的bean对象。 在@Qualifier的value属性中,指定注入的bean的名称

  • @Qualifier注解不能单独使用,必须配合@Autowired使用

(在IOC容器中,每一个Bean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可以通过@Component注解以及衍生注解的value属性指定bean的名字。如果没有指定,默认为类名首字母小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使用@Resource注解:是按照bean的名称进行注入。通过name属性指定要注入的bean的名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面试题 : @Autowired 与 @Resource的区别

  • @Autowired 是spring框架提供的注解,而@Resource是JDK提供的注解
  • @Autowired 默认是按照类型注入,而@Resource是按照名称注入

具体区别:

  • ❌ @Resource 不是"只能按名称注入"
  • ✅ @Resource 是"优先按名称,找不到才按类型"
  • @Autowired 是"优先按类型,多个时才按名称"

@Autowired 的注入逻辑
默认策略:先按类型(byType)
1.找到1个匹配类型 → 直接注入 ✅
2.找到多个匹配类型 → 再按属性名匹配 bean 名称
3.还是匹配不上 → 报错(可用 @Qualifier 指定)

@Resource 的注入逻辑
默认策略:先按名称(byName),再按类型(byType)
1.先按属性名(userService)查找 bean名称
2.找到 → 直接注入 ✅
3.找不到 → 再按类型查找
4.按类型找到1个 → 注入 ✅
5.按类型找到多个 → 报错

// 假设容器中有两个UserService实现:
@Component("userServiceImpl1")
class UserServiceImpl1 implements UserService {}@Component("userServiceImpl2") 
class UserServiceImpl2 implements UserService {}// ===== 使用 @Autowired =====
@Autowired
private UserService userServiceImpl1;  
// ✅ 先按类型找到2个,再按属性名"userServiceImpl1"匹配成功@Autowired
private UserService xxxService;  
// ❌ 按类型找到2个,但属性名"xxxService"匹配不到任何bean名称 → 报错// ===== 使用 @Resource =====
@Resource
private UserService userServiceImpl1;  
// ✅ 直接按名称"userServiceImpl1"找到bean@Resource
private UserService xxxService;  
// ❌ 按名称"xxxService"找不到,按类型找到2个 → 报错
http://www.dtcms.com/a/512050.html

相关文章:

  • 手机做网站过程广州网站开发设计
  • 惠州百优做网站小程序熊掌号网站改版提案
  • 设计基于LLM的MCP工具:智能工具选择与DAG执行流程
  • 第三方软件课题结题验收测试机构【使用JMeter的Web应用负载测试】
  • 网站建设时间进度表模板wordpress批量修改链接
  • 如何做视频网站赚钱孙俪做的网站广告
  • 华为od-22届考研-测试面经
  • 深度学习卷积层
  • 网页设计模板图片素材下载重庆公司seo
  • 网站先做移动站在做pc站可行吗工程服务建设网站
  • C++第十三篇:继承
  • GD32F407VE天空星开发板SPI配置详解
  • 公司网站建设优帮云企业网站建设需注意什么
  • 垂直原理:宇宙的沉默法则与万物运动的终极源头
  • 如何在没有 iCloud 的情况下备份 iPhone
  • 江苏专业网站建设ps软件手机版
  • 番禺制作网站平台女孩学电子商务专业好就业吗
  • 自动点焊机——为电动自行车打造稳定动力
  • 栈与队列:数据结构中的双雄对决
  • Jenkins 安装,自动化全方位详解文档
  • 第八节_PySide6基本窗口控件_按钮类控件(QAbstractButton)
  • iBizModel 工作流(PSWORKFLOW)模型体系详解
  • 装修公司网站源码网站怎样做免费优化有效果
  • 20.1 ChatPPT v3.0颠覆发布:多模态图像识别+AI生成,办公效率提升500%的核心拆解
  • 【PyTorch】单目标检测部署
  • 3D超点(3D Superpoint)概念解释与代码实现
  • TPAMI 2025 | 从分离到融合:新一代3D场景技术实现双重能力提升!
  • malloc/free 内存问题
  • 国企集团门户网站建设方案有什么做数学题的网站
  • CredentialProvider多用户登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