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知识】Q/K/V权重矩阵学习笔记
Q/K/V权重矩阵学习笔记(
一、先搞懂:Q、K、V从哪来?——权重矩阵的核心作用
在Transformer的注意力机制中,Q(查询)、K(键)、V不是凭空生成的,而是通过“输入向量 × 对应权重矩阵” 得到的。
先明确两个基础维度(日常常用设置,记熟不混淆):
d_model
:输入向量的维度(即“词嵌入+位置编码”后每个词的向量长度),常用值为 512;d_k
:Q和K的维度(V的维度通常和d_k相同),常用值为 64(选64是为了平衡计算效率和信息保留,避免维度太高导致计算变慢)。
权重矩阵的核心功能:把d_model=512
维的输入向量,“转换压缩”成d_k=64
维的Q、K、V向量——既保留输入的关键语义/位置信息,又降低后续注意力计算的复杂度。
二、单头注意力:Q/K/V权重矩阵的“样子”
单头注意力是最基础的场景(只有1组Q、K、V权重矩阵,分别叫W_Q
、W_K
、W_V
),重点看“维度结构”和“实际计算逻辑”。
1. 权重矩阵的固定维度
不管是W_Q
、W_K
还是W_V
,维度都完全相同,遵循“输入维度 × 输出维度”的规则:
权重矩阵维度 = d_model × d_k → 512 × 64
- 行:对应输入向量的每个维度(512行 → 对应输入向量的512个数字);
- 列:对应Q/K/V的每个维度(64列 → 对应Q/K/V向量的64个数字)。
2. 用“简化示例”看具体结构(降低维度,更易理解)
为了直观,把d_model
简化为4(输入向量是4维),d_k
简化为2(Q/K/V是2维),此时W_Q
的结构如下(W_K
、W_V
结构完全一样,只是里面的数字不同):
输入向量的维度(行) | 输出Q的维度1(列1) | 输出Q的维度2(列2) |
---|---|---|
输入第1个数字(x₁) | w₁₁(模型学的参数) | w₁₂(模型学的参数) |
输入第2个数字(x₂) | w₂₁(模型学的参数) | w₂₂(模型学的参数) |
输入第3个数字(x₃) | w₃₁(模型学的参数) | w₃₂(模型学的参数) |
输入第4个数字(x₄) | w₄₁(模型学的参数) | w₄₂(模型学的参数) |
关键说明:
- 表中的
w_ij
(比如w₁₁、w₁₂):是模型在训练过程中“慢慢学出来的数字”——初始是随机值,训练时会根据任务(比如翻译、文本理解)不断调整,直到Q/K/V能准确计算出“词与词的关联度”; - 如何得到Q向量?:输入向量(比如[x₁, x₂, x₃, x₄])和
W_Q
做矩阵乘法,计算过程如下:
Q的第1个数字 = x₁×w₁₁ + x₂×w₂₁ + x₃×w₃₁ + x₄×w₄₁
Q的第2个数字 = x₁×w₁₂ + x₂×w₂₂ + x₃×w₃₂ + x₄×w₄₂
最终得到2维的Q向量(对应简化后的d_k=2)。
三、多头注意力:Q/K/V权重矩阵的“拆分与拼接”
多头注意力(常用8个“头”)的核心是“拆分Q/K/V到多个子空间,独立算注意力后再合并”,对应的权重矩阵也会拆成多组“子权重矩阵”。
1. 总权重矩阵维度不变
多头注意力不会改变“输入→输出”的总维度:输入还是512维,Q/K/V的总维度还是64维(只是拆成8组,每组维度变小)。
2. 子权重矩阵的维度计算
假设头数为h
(常用h=8),则每组“子权重矩阵”的维度为:
子权重矩阵维度 = d_model × (d_k / h) → 512 × (64/8) = 512 × 8
d_k / h
:每个头的子Q/子K维度(64/8=8),确保8个子Q拼接后总维度还是64(8×8=64)。
3. 用“简化示例”看拆分逻辑
还是用d_model=4
、d_k=2
、h=2(2个头)的简化场景:
总W_Q
是4×2(和单头一致),拆成2个“子W_Q
”,每个子W_Q
的维度是4×1(因为d_k/h=2/2=1)。
① 总W_Q
(4×2)
输入维度 | 总Q列1 | 总Q列2 |
---|---|---|
x₁ | w₁₁ | w₁₂ |
x₂ | w₂₁ | w₂₂ |
x₃ | w₃₁ | w₃₂ |
x₄ | w₄₁ | w₄₂ |
② 拆成2个子W_Q
(每个4×1)
-
子
W_Q
1(对应第1个头,生成“子Q1”):输入维度 子Q1列1 x₁ w₁₁ x₂ w₂₁ x₃ w₃₁ x₄ w₄₁ -
子
W_Q
2(对应第2个头,生成“子Q2”):输入维度 子Q2列1 x₁ w₁₂ x₂ w₂₂ x₃ w₃₂ x₄ w₄₂
③ 拼接回总Q
输入向量分别和2个子W_Q
相乘,得到2个1维的“子Q”(子Q1、子Q2),再把两个子Q拼接起来,就得到2维的“总Q”——和单头注意力的Q维度完全一致,只是多了“拆分→独立计算→拼接”的过程,目的是让模型从“多个视角”计算词的关联度。
四、核心总结:Q/K/V权重矩阵的4个关键特征
- 维度固定:由
d_model
(输入维度)和d_k
(Q/K维度)决定——单头是d_model×d_k
,多头是拆成h组d_model×(d_k/h)
,维度不会随便变; - 数值动态:没有“固定不变的样子”(比如固定的数字),初始是随机值,训练时会根据任务不断优化,最终目的是让Q/K/V能准确捕捉“词与词的关联”;
- 结构相同,数值不同:
W_Q
、W_K
、W_V
的维度完全一样,但里面的w_ij
数值不同——因为它们的作用不同(Q负责“查关联”,K负责“被查询”,V负责“提供信息”),需要学习不同的转换规则; - 本质是“转换器”:核心作用是把高维输入向量(512维)转换成适合注意力计算的低维向量(64维),既保留关键信息,又降低计算量,是注意力机制能高效工作的基础。
附:代码视角(帮助理解,可选)
如果后续看代码实现(比如用Python的PyTorch框架),Q/K/V权重矩阵会用“线性层”定义,本质和我们讲的维度一致:
# 定义d_model=512,d_k=64
import torch.nn as nn# W_Q、W_K、W_V分别对应Q、K、V的权重矩阵(线性层的权重就是我们讲的W_Q/W_K/W_V)
W_Q = nn.Linear(in_features=512, out_features=64) # 维度512×64
W_K = nn.Linear(in_features=512, out_features=64)
W_V = nn.Linear(in_features=512, out_features=64)# 输入向量(假设batch_size=1,句子长度=1,即单个词的输入向量)
input_vec = torch.randn(1, 1, 512) # 形状:(batch, 句子长度, d_model)# 生成Q、K、V
Q = W_Q(input_vec) # Q的形状:(1,1,64),对应d_k=64
K = W_K(input_vec)
V = W_V(input_v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