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析 Cherry Studio 的创建的本地知识库并用于问答的过程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问题。看到这张截图,结合 “本地知识库” 和 “问答” 这两个关键词,我们可以非常确定其背后实现的核心技术是 检索增强生成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
下面,我将从深入思考的角度,为你详细剖析 Cherry Studio 这类工具是如何从零到一实现本地知识库问答的,它不仅仅是调用一个 API 那么简单。
核心思想:给 AI 一本可以随时查阅的“开卷考试”参考书
想象一下,你直接问一个通用大语言模型(LLM,如 GPT-4)关于 “复工项目自然养殖.pdf” 的内容,它会怎么回答?它会说:“对不起,我没有访问本地文件的权限,也不知道这个文件的内容。”
本地知识库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它的核心思想不是去“训练”或“微调”一个模型,而是为模型提供一个即时的、小范围的、开卷考试用的参考资料库。当用户提问时,系统先从这个资料库里快速找出最相关的几段文字,然后把这些文字和用户的问题一起“喂”给大模型,并对它说:“请根据我提供的这些参考资料,回答这个问题。”
这就是 RAG 的精髓:检索 (Retrieval) + 生成 (Generation)。
技术实现流程分解 (深入解析)
整个过程可以清晰地分为两个阶段:知识库构建(索引阶段) 和 问答(检索与生成阶段)。
阶段一:知识库构建 (当你把文件拖进去时发生的事情)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将你的非结构化文档(PDF, TXT, DOCX 等)转换成机器可以高效检索的格式。
-
文档加载 (Loading)
- Cherry Studio 首先需要识别你拖入的文件类型。它会内置不同的文档加载器。
- 例如,对于
.pdf
文件,它会使用像PyMuPDF
这样的库来提取文本内容和元数据。对于.txt
,直接读取即可。对于.docx
,则使用python-docx
等库。
-
文本分割 (Chunking / Splitting)
- 一篇完整的文档可能非常长,无法一次性全部塞给 LLM(因为有上下文窗口长度限制,比如 4k, 8k, 32k tokens)。更重要的是,一篇长文里只有一小部分内容与特定问题相关。
- 因此,系统必须将加载后的长文本切分成更小的、有意义的片段(Chunks)。
- 切分策略很关键:
- 简单粗暴: 按固定字符数(如 500 个字符)切分。
- 智能切分: 按段落、标题、换行符等递归切分,尽量保持语义完整性。
- 高级切分: 结合 NLP 模型,进行语义边界检测。
-
向量化 (Embedding)
- 这是最核心的一步。计算机不理解文字的含义,但能理解数字和向量。
- 系统会调用一个嵌入模型 (Embedding Model),将每一个文本片段(Chunk)转换成一个高维的数学向量(一个由几百甚至上千个浮点数组成的数组)。
- 关键点:在语义上相似的文本片段,其生成的向量在多维空间中的位置也更“接近”。例如,“人工智能的应用” 和 “AI 的实际用途” 这两句话的向量会非常相似。
- 由于是本地知识库,Cherry Studio 很可能会使用一个可以在本地运行的开源 Embedding 模型(如
shibing624/text2vec-base-chinese
或m3e-base
),以保证数据的私密性。
-
存储与索引 (Storing & Indexing)
- 现在我们有了一堆文本片段和与之对应的向量。我们需要一个高效的“地方”来存储它们,并且能快速地根据一个向量找到最相似的其他向量。这个“地方”就是 向量数据库 (Vector Database)。
- 对于像 Cherry Studio 这样的桌面应用,它不会使用需要复杂部署的大型向量数据库(如 Milvus)。它很可能会使用轻量级的、可以作为文件存储在本地的向量索引库,例如:
- FAISS (Facebook AI Similarity Search):一个高性能的向量相似度搜索库,可以直接在内存中或保存到本地文件中。
- ChromaDB / LanceDB:专为 AI 应用设计的、易于嵌入的开源向量数据库。
- 在这个步骤,系统会将每个文本片段的内容和它的向量存入这个本地的向量数据库中,并建立索引,为后续的快速搜索做准备。
至此,当你看到截图中的文件列表时,这些文件实际上已经被处理成了向量并存储在你的本地磁盘上的某个索引文件里了。
阶段二:问答 (当你输入问题并回车时发生的事情)
-
问题向量化 (Query Embedding)
- 当你输入一个问题,比如 “介绍一下自然养殖项目的核心理念”,系统会使用与构建知识库时完全相同的 Embedding 模型,将你的问题也转换成一个向量(Query Vector)。
-
向量检索 (Vector Retrieval)
- 系统拿着这个“问题向量”,去刚才构建好的本地向量数据库中进行搜索。
- 搜索的目标是:找到数据库中存储的、与“问题向量”最相似的 Top-K 个文本片段的向量(例如,相似度最高的 5 个)。
- 这里的“相似度”通常是用余弦相似度 (Cosine Similarity) 或欧氏距离 (Euclidean Distance) 来计算的。
-
构建提示词 (Prompt Engineering / Augmentation)
- 现在,系统手里有两样东西:
- 你的原始问题。
- 从知识库中检索到的、最相关的几段原文(这就是 “Context”)。
- 它会动态地构建一个结构化的提示词 (Prompt),这个 Prompt 模板大概是这样的:
请根据以下提供的上下文信息,准确、简洁地回答用户的问题。如果上下文中没有相关信息,请直接说“根据我所掌握的资料,无法回答该问题”。--- 上下文信息: [这里插入检索到的第1个文本片段] [这里插入检索到的第2个文本片段] ... ---用户的问题: [这里插入用户的原始问题]
- 现在,系统手里有两样东西:
-
调用 LLM 生成答案 (Generation)
- 系统将这个精心构建的、包含了背景知识的 Prompt 发送给一个大语言模型(LLM)。
- 这个 LLM 可以是:
- 远程的 API,如 OpenAI 的 GPT 系列、Anthropic 的 Claude 等(需要联网和 API Key)。
- 本地部署的模型,如通过 Ollama, LM Studio 运行的 Llama, Mistral 等模型的 GGUF/GPTQ 量化版本(可以离线运行,隐私性更强)。
- LLM 会根据你给定的上下文信息来组织语言,生成一个忠实于原文的答案。
-
返回答案
- 系统将 LLM 生成的最终答案呈现给你。有些高级的实现还会附上引用的原文来源,方便你溯源。
流程图总结
索引阶段:
你的文件 (PDF, TXT)
-> [加载器]
-> 长文本
-> [分割器]
-> 文本片段 (Chunks)
-> [Embedding模型]
-> 向量
-> [向量数据库]
问答阶段:
你的问题
-> [Embedding模型]
-> 问题向量
-> 在[向量数据库]中进行相似度搜索
-> 最相关的文本片段 (Context)
-> 组合成[Prompt]
-> [大语言模型LLM]
-> 最终答案
深入思考的结论
- 本地化与隐私:整个流程的核心优势在于,最敏感的数据——你的文档内容,其向量化和存储过程都可以在本地完成,无需上传到任何云端服务器,极大地保护了数据隐私。只有最后一步(调用 LLM)可能会需要联网,但如果 LLM 也部署在本地,就可以实现完全离线运行。
- 准确性与可追溯性:相比于通用 LLM 的“胡说八道”(幻觉),RAG 模式下的回答被严格限制在你的文档范围内,答案更可靠,并且理论上每个答案都能找到原文出处。
- 核心技术栈推测:Cherry Studio 很可能在底层使用了类似
LangChain
或LlamaIndex
这样的开源框架来粘合整个 RAG 流程,并集成FAISS
或ChromaDB
作为本地向量存储,再搭配一个可插拔的 LLM 调用模块。 - 这与你的上一个问题(MySQL做向量数据库)的关系:你上次问了如何用 MySQL 存储向量。实际上,MySQL 扮演的就是上述流程中“向量数据库”的角色。而 Cherry Studio 选择了更轻量级、更适合桌面应用的 FAISS 或 ChromaDB 等方案,原理是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