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技术路线:成为“技术扫地僧(4)
第十章:技术路线:成为“技术扫地僧”
10.4 技术专家的职业天花板与破局之道
在我有意识地将自己从“权威”向“赋能者”转变,并开始享受那种“老松树与新枝丫”共生的乐趣后,我感觉自己在“首席工程师”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稳。我不再为自己的“知识折旧”而焦虑,也不再为年轻人的“后浪推前浪”而感到威胁。
我以为,只要我能保持这种“持续进化”的状态,我就可以在这条路上,一直安稳地走下去,直到退休。
然而,一次与猎头的偶然通话,和一个残酷的业界现实,将我从这种“田园牧歌”式的幻想中,无情地拽了出来。
一位顶级猎头,通过朋友介绍联系到了我。他开出的薪酬和职位,都极具诱惑力——另一家巨头公司的“架构委员会核心成员”。但在聊到最后,他看似不经意地,问了我一个问题:
“您今年,应该是32岁吧?恕我直言,在我们接触的这个级别的技术专家岗位中,您的年龄,已经属于‘偏大’的了。我们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超过35岁的纯技术岗,除非是在极少数领域(如图形学、编译器)有世界级声誉的‘大神’,否则我们基本就不再考虑了。”
(残酷现实:猎头的话,像一根冰冷的针,刺破了主角的职业安全感。它揭示了一个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心照不宣但又普遍存在的“年龄歧视”潜规则,尤其是对“大龄”纯技术人员。)
挂掉电话,我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我一直以为,只要我的技术不“僵化”,我就永远有价值。但现实是,在一个普遍追求“快”和“便宜”的市场环境下,一个更年轻、更便宜、精力更旺盛的“替代品”,似乎永远是资本的最优选。
我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