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LO-V1 与 YOLO-V2 核心技术解析:目标检测的迭代突破
YOLO-V1:one-stage 检测的开创性尝试
YOLO-V1 的核心突破是将目标检测问题转化为回归问题,通过单个 CNN 网络完成端到端检测,实现了 58FPS 的实时检测性能,应用场景覆盖视频监控等多个领域。
核心设计
- 网格与输出结构:将输入图像划分为 7×7 网格,每个网格预测 2 个边界框(含 x、y、w、h、置信度)和 20 个类别概率,最终输出 7×7×30 的特征图。
- 损失函数:综合位置误差、置信度误差(分含物体与不含物体两种场景)和分类误差,通过加权平衡不同损失项的影响。
- 后处理:采用非极大值抑制(NMS)过滤冗余检测框,提升检测精度。
优势与局限
- 优势:检测速度快、网络结构简洁,端到端训练流程高效。
- 局限:每个网格仅能预测一个类别,难以处理物体重叠场景;小物体检测效果一般,边界框长宽比选择单一。
YOLO-V2:更快更强的迭代优化
YOLO-V2 针对 V1 的不足进行全方位升级,核心目标是提升检测精度与速度,最终在 VOC2007 数据集上实现 78.6% 的 mAP,较 V1 大幅提升。
关键技术创新
- Batch Normalization:舍弃 Dropout,在所有卷积层后加入归一化处理,加速网络收敛,提升 2% mAP,成为后续网络的标准配置。
- 高分辨率训练:训练阶段先以 224×224 分辨率预训练分类器,再用 448×448 分辨率微调,解决 V1 训练与测试分辨率不一致的 “水土不服” 问题,提升 4% mAP。
- DarkNet 网络架构:移除全连接层,通过 5 次降采样得到 13×13 特征图,采用 1×1 卷积压缩通道数,减少参数总量,提升计算效率。
- 聚类生成先验框:使用 K-means 聚类分析数据集边界框分布,生成更贴合数据的先验框,替代传统固定长宽比的设计,提升检测召回率。
- Anchor Box 引入:每个网格匹配多个 Anchor Box,使预测边界框数量增至 13×13×n,大幅提升重叠物体与小物体的检测效果,召回率从 81% 提升至 88%。
- 直接位置预测:采用相对网格的偏移量预测(结合 sigmoid 函数约束),避免直接偏移导致的收敛不稳定问题,提升边界框定位精度。
- 细粒度特征融合:通过 “passthrough” 结构融合浅层高分辨率特征与深层语义特征,弥补深层特征感受野过大导致的小物体信息丢失。
- 多尺度训练:训练过程中动态调整输入图像尺寸(320×320 至 608×608,步长 32),增强模型对不同尺寸物体的适应能力。
技术演进核心逻辑
从 YOLO-V1 到 YOLO-V2,迭代核心围绕 “精度提升” 与 “适应性增强”:通过归一化、高分辨率训练优化训练稳定性;通过 Anchor Box、聚类先验框、特征融合提升检测精度;通过多尺度训练、轻量化网络提升场景适应性与速度。这一系列优化奠定了 YOLO 系列在实时目标检测领域的领先地位,也为后续版本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