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Native 能力反思(三):Prompt Engineering 自我提升神器
与 AI 交互,不止是为了获取答案,更是为了照见自己思考和沟通的不足。
当你学会让 AI 理解你时,你实际上是在学习如何更好地思考、表达和协作。
当你发现 AI 无法理解你的需求时,先别急着抱怨 AI 不够智能。
停下来问自己:
- 我真的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了吗?
- 我的表达足够清晰吗?
- 如果是人类同事,Ta 能理解我的意思吗?
最近在看 Claude Prompt Engineering 的文档,它不仅教我们如何写 prompt,更告诉我们:
- 如何明确目标和标准
- 如何清晰地沟通和表达
- 如何分解复杂问题
- 如何建立反馈和迭代机制
一、开始之前:明确目标与标准
1.1 先想清楚你要什么
Claude 文档告诉我们,在开始 prompt 之前需要:
- 清晰定义成功标准
- 有验证方法
- 预期的输入输出示例
映射到工作中:
- 清晰的目标定义:你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 可量化的验收标准:怎么判断完成得好不好?
- 预期的输入输出:给什么内容,期望得到什么结果?
如果你自己都不清楚要什么,别指望 AI 能给你想要的。
真实例子: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模糊需求:
“帮我写一份产品介绍”
→ AI 写了一大段,但你看完后觉得:太正式了/太简单了/不是我想要的重点……
清晰需求:
“写一份面向初次使用的用户的产品介绍,300字左右,重点突出’操作简单’和’节省时间’两个优势,语气轻松友好,参考苹果产品介绍的风格”
→ AI 给出的结果基本符合预期,只需微调即可。
启示:
接到任务时,先问清楚目标和验收标准,不要埋头就干。在脑海中先构想最终交付物的样子,有了明确目标,才能有效评估每一步。
1.2 建立反馈循环
在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前提下,一定要有自我反思和主观判断:
- AI 的输出符合预期吗?哪里好?哪里不好?
- 为什么不符合预期?是我的描述不清晰,还是遗漏了关键信息?
启示:
建立"尝试 → 评估 → 调整 → 再尝试"的反馈循环,培养对质量的敏感度,不要对糟糕的结果麻木。
二、沟通原则:清晰、具体、有结构
2.1 不要想当然——AI 就像失忆的天才新员工
Claude 文档有个精彩的比喻:
When interacting with Claude, think of it as a brilliant but very new employee.
黄金法则:
把你的 prompt 给一个对任务背景不了解的同事看,如果他困惑,大模型也会困惑。
思维映射:
模型输出内容的准确性取决于你跟它说了什么。想想自己在工作中,当新人或跨部门同事的交付物不符合预期时,是不是也应该先反思自己的指示是否清晰?
真实场景:
想象一下你接到一个任务:“把这个文档改成用户友好的版本”。
你花了一整天,把所有专业术语都换成了大白话,还加了很多表情符号,觉得这下够"友好"了吧。
结果领导看了之后说:“我说的’用户友好’是指逻辑更清晰、分步骤呈现,不是让你把严肃的文档变成聊天风格……这是要给客户的正式交付文档。”
那一刻你才明白,你理解的"用户友好"和领导理解的完全不一样。而这个误解,本来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示例避免:“像这样的风格”(看一个参考案例)。
现在和 AI 交互时也一样。我说"写得专业一点",AI 可能写成学术论文风格,但我想要的其实是"商务专业"而不是"学术专业"。
启示:
- 永远不要假设对方"应该知道"什么
- 把隐性知识显性化:你的标准、你的风格、你的期望
- 沟通时提供足够的上下文:为什么做?给谁用?在什么场景下?
2.2 提供完整上下文
需要提供的上下文:
- 任务结果的用途:这个结果是给谁用的?用来做什么?
- 目标受众:面向技术专家还是普通用户?
- 工作流位置:这个任务在整个流程中的位置?
- 成功的定义:什么样的结果算是成功?
上下文越完整,执行者越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当你发现对方的输出"虽然没错但不是你要的"时,往往是上下文缺失。
2.3 What-Why-How-Example 成对出现
这是完整沟通的基本结构:
- What(是什么):任务/目标是什么?
- Why(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目的和背景是什么?
- How(怎么做):具体怎么执行?有什么步骤和要求?
- Example(示例):理想的结果长什么样?
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尤其是 Why 和 Example,常常被忽视但极其重要。
2.4 用 Example 对齐理解
Claude 文档说:
Examples are your secret weapon for getting Claude to generate exactly what you need.
示例的价值:
- 准确性:减少对指令的误解
- 一致性:统一结构和风格
- 性能:提升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
工作启示:
与其长篇解释,不如给一个清晰的示例。示例是最快速的对齐工具,特别是对于"风格"和"格式"。
真实体验:
有一次,我要让 AI 帮我生成日报的总结。我一开始说:“写得简洁有力,记录时间段和产出”。
AI 写出来的是:“今日完成了三项重要工作,xxxx……”(不理解我说的)
后来我直接给了一个示例:
9:00 - 10:30 上线新功能(1.5h)
10:30 - 12:00 优化页面性能,加载速度从3秒降至1.2秒(1.5h)
三、思考方式:给思考的空间和结构
3.1 复杂任务需要思考空间
面对复杂任务如研究、分析、问题解决时,给 AI 思考的空间能显著提升表现。
为什么需要思考:
- 准确性:逐步推理减少错误
- 连贯性:结构化思考带来更连贯的结果
- 可调试性:看到思考过程,才能发现问题在哪
工作启示:
不要期望对方(人或 AI)瞬间给出复杂问题的答案。给对方思考和推理的时间和空间,鼓励"说出思考过程",这样才能发现思路是否正确。
可能很多人都在要结果,忽略了过程。想要分析结果的误差,最好的方式就是分析过程。所以过程记录的重要性,往往被很多人忽略。
不同模型的思考过程,也会让你总结出,什么场景适合用什么模型来处理。
3.2 从简单到复杂的思考层次
三个思考层次:
-
基础提示:
- “Think step-by-step”
- 缺点:没有指导如何思考
-
引导式提示:
- 明确列出思考步骤:“First… Then… Finally…”
- 缺点:缺乏结构化,思考和答案混在一起
-
结构化提示:
- 用标签分隔思考和答案:
<thinking>
和<answer>
- 优点:易于提取,结构清晰
- 用标签分隔思考和答案:
3.3 用结构化方式组织信息
为什么需要结构化:
- 清晰性:明确分隔不同部分
- 准确性:减少误解和混淆
- 灵活性:易于添加、删除、修改
- 可解析性:输出易于后续处理
工作启示:
信息组织要有清晰的结构,不要混在一起。用明确的分隔(标题、编号、缩进)来区分不同内容。好的结构让信息可维护、可扩展。
3.4 角色的力量:专家视角带来不同深度
The right role can turn Claude from a general assistant into your virtual domain expert!
角色的价值:
- 增强准确性:专业角色能发现普通视角忽略的问题
- 定制化语气:CFO 的简洁 vs 文案的华丽
- 改善聚焦:角色约束任务边界
工作启示:
不同角色看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洞察。明确"以什么身份"来处理任务很重要。让一个工程师以"用户"角色审视产品,能发现不同的问题。
AI 可以扮演不同的专家角色,可以间接的解决你身边没有类似专家角色的问题。
四、执行策略:分解、专注、迭代
4.1 任务链: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关注
Remember: Each link in the chain gets Claude’s full attention!
为什么要分解任务(Prompt Chaining):
- 准确性:每个子任务都能得到充分关注,减少错误
- 清晰性:简单的子任务意味着更清晰的指令和输出
- 可追溯性:容易定位问题出在哪个环节
工作启示:
复杂任务不要试图一次完成,分解成多个明确的步骤。每个步骤都有清晰的输入、输出和目标。如果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可以单独优化那个环节,而不用重做整体。
真实对比:
之前的我(一次搞定):
“帮我写一篇关于xx公司在开发某个产品的研报,要有数据支撑,案例生动,结构清晰,观点新颖。”
结果 AI 给了一篇文章,但:
- 数据有点老
- 案例不够生动
- 观点还行
- 结构凑合
我不知道该怎么改,只能重新写一遍完整的 prompt,又得到一篇差不多的东西……来来回回折腾好几次。
现在的我(分步处理):
第1步:“搜集最近2年关于xx公司的研究数据和相关论文”
→ 得到一批数据,我挑选了几个最有说服力的
第2步:“基于这些数据,总结出3个关于xx公司开发该产品的的重要洞察”
→ 得到洞察,我调整了其中一个,使其更贴合我的目标读者
第3步:“针对’XX洞察’,给我3个真实的案例场景”
→ 得到案例,我选了最生动的2个
第4步:“用这些洞察和案例,写一篇文章大纲”
→ 得到大纲,我调整了段落顺序
第5步:“按照这个大纲,展开成完整文章,每个洞察300字左右”
→ 得到初稿,质量比之前高太多了
差别在哪?
- 一次搞定:每个环节都不够好,但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只能全部重来
- 分步处理:每一步都很清楚在做什么,结果不满意就调整这一步,不影响其他环节
4.2 建立自我审查和迭代机制
迭代优化的循环:
-
初稿:完成第一版
-
审查:从不同角度评估(准确性、清晰性、完整性)
-
改进:根据审查意见修订
-
再审查:确保改进有效
工作启示:
不要期望一次就能做到完美。建立"初稿 → 审查 → 修改"的习惯。重要的工作要经过多轮迭代,自我审查是一种能力,需要刻意培养。
我的转变:
以前,我总觉得"改来改去"是能力不够的表现。结果总是在最后关头被指出各种问题:“这里逻辑不严密”、“那里没考虑到XX情况”、“这个表述会引起歧义”……
后来我学会了一个方法:写完之后,让 AI 扮演不同角色再帮我分析一遍。
比如写完一份方案后:
- 第1遍(专家角度):技术上有没有漏洞?数据准确吗?
- 第2遍(新手角度):一个不懂背景的人能看懂吗?
- 第3遍(挑剔的客户角度):有没有哪句话可能引起误解或不满?
每一遍都能发现之前没注意到的问题。
4.4 引导和控制输出
预填充的作用:
- 控制格式:直接跳到想要的格式(如 JSON)
- 跳过客套话:避免冗长的开场白
- 保持角色一致性:在长对话中保持特定角色
工作启示:
有时候,开个头比说一堆要求更有效。用具体的例子引导,而不是抽象的描述。"做给对方看"比"说给对方听"更有效。
五、核心原则总结
对自己负责
- 明确目标:知道自己要什么
- 建立标准:知道什么样的结果是好的
- 主动反思:结果不理想时先反思自己
清晰沟通
- 不要想当然:提供充分的上下文
- 用示例对齐:示例胜过千言万语
- 结构化表达:让信息有组织、易理解
理性思考
- 给思考空间:复杂任务需要推理过程
- 结构化思维:分层次、分步骤
- 多角度审视:不同角色看到不同问题
系统化执行
- 分解任务:一次只做好一件事
- 明确边界:每个环节有清晰的输入输出
- 迭代优化:初稿 → 审查 → 改进
六、镜子的启示:从 AI 协作到自我成长
Prompt Engineering 的本质
Prompt Engineering 是技术技巧,也是优秀工作习惯的显性化。
经常听的“细节决定成败”,往往就体现在这个时候。
当你学会如何让 AI 理解你时,你同时在提升:
与 AI 交互的能力 | → | 通用工作能力 |
---|---|---|
写清晰的 prompt | → | 清晰表达目标和期望 |
提供完整上下文 | → | 完整传递信息和背景 |
分解复杂 prompt | → | 拆解和规划复杂任务 |
迭代优化 prompt | → | 建立反馈和改进机制 |
用示例说明需求 | → | 用具体案例对齐理解 |
给 AI 思考空间 | → | 给团队思考和讨论空间 |
AI 作为能力训练场
与 AI 协作的独特价值在于,要擅用:
- 即时反馈:立刻看到你的表达是否清晰
- 无限耐心:可以反复试错,迭代优化
- 零成本试错:不必担心"麻烦别人"
- 客观镜像:AI 不会猜测你的意图,只按你说的执行
这是一个安全的练习场,在这里磨练的能力,会直接迁移到与人协作中。
总结
说实话,刚开始学习 Prompt Engineering 的时候,我以为这只是跟技术有关,不过通过文档字里行间的描述,以及结合平时工作用 AI 的思考。
慢慢地我发现,每一次跟 AI 的交互,都在提醒我:
- 我的目标真的清晰吗?
- 我的表达真的准确吗?
- 我提供的信息真的完整吗?
- 我的思考真的严密吗?
AI 不会猜测、不会脑补、不会"理解你的意思"——它就像一面特别诚实的镜子,你给它什么,它就反映什么。
AI 很"诚实",让我有机会看清自己的不足,然后一点一点改进。
现在回想起来,这半年来,与 AI 协作带给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学会了什么神奇的 prompt 技巧,而是:
我变成了一个更清晰的思考者,更有效的沟通者,更系统的执行者。
如果你也在使用 AI,不妨把每次对话当作一次练习:
- 当结果不理想时,先问问自己哪里可以改进
- 试着让你的每一个请求都更清晰一点
- 观察什么样的沟通方式最有效
- 把这些经验用在与人的协作中
AI 只是工具,但通过使用工具,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