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物理层
2.1 通信基础
2.1.1 基本概念
通信的目的是传输信息。数据是传送信息的实体,信号是数据的电气或电磁表现,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存在形式。它们都有模拟或数字之分,模拟是连续的,数字是离散的。
用固定时长的信号波形表示一个k进制数,这个时长内的信号称为码元,时长称为码元时长。
按照通信双方信息交互方式看,通信方式分为三种:单向,双工,半双工。数据传输方式分为串行、并行两种。并行一般用于近距离通信。
码元传输速率(波特率、调制速率):数字通信系统每秒传输的码元数,单位为波特。
信息传输速率(比特率):每秒传输的比特数,单位比特/秒。
带宽: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输数据的能力,即最高数据里,单位为b/s。
2.1.2 信道的极限容量
奈奎斯特定理:在理想低通(没有噪声,带宽有限)信道中,为了避免码间串扰,极限码元传输速率为2W,W是信道的频带带宽。
香农定理:信道的极限数据传输速率=Wlog2(1+S/N)。W为信道频带带宽,S为信道内所传输信号的平均功率,N为信道内的高斯噪声功率,S/N为信噪比。
香农定理相比奈奎斯特定理,考虑了信噪比。
2.1.3 编码与调制
常用数字编码方式:归零,非归零,反向非归零,曼彻斯特,差分曼彻斯特。
模拟转数字,需要经过:采样,量化,编码。
数字转模拟有三种方式:调幅、调频、调相。
2.2 传输介质
主要分为导向传输介质、非导向传输介质。
常见的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传输介质(无线电波,微波,红外光,激光等)。
对物理层而言,需要考虑如何在传输介质上传输比特流,需要尽可能屏蔽硬件设备差异、传输介质种类差异、通信方式差异等。物理层需要尽量让数据链路层感觉不到这些差异,因此对传输介质的接口需要进行相关的限制。接口的主要特性包括: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过程特性。
2.3 物理层设备
中继器:放大、整形并转发信号,以消除信号经过一长段电缆后产生的失真和衰退,使信号的波形和强度达到所需的要求,进而扩大网络传输的距离。
5-4-3规则:在采用粗同轴电缆的10BASE5以太网规范中,互相串联的中继器的个数不超过4个,而且用4个中继器串联的5段通信介质中,只有3段可以挂接计算器,其余两段只能用作扩展通信范围的链路段,不能挂接计算器。
集线器:多端口中继器,不能划分冲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