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的方程公式
平面的方程公式
- 介绍
- 1. **点法式方程**
- 2. **一般式方程**
- 3. **截距式方程**
- 4. **三点式方程**
- 5. **法线式方程**
- 关键点总结:
介绍
在高等数学中,平面的方程有多种表达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平面方程公式及其解释:
1. 点法式方程
- 公式:
A(x−x0)+B(y−y0)+C(z−z0)=0A(x - x_0) + B(y - y_0) + C(z - z_0) = 0 A(x−x0)+B(y−y0)+C(z−z0)=0 - 说明:
该方程表示通过点 (x0,y0,z0)(x_0, y_0, z_0)(x0,y0,z0) 且法向量为 n=(A,B,C)\mathbf{n} = (A, B, C)n=(A,B,C) 的平面。法向量与平面垂直,决定了平面的方向。
2. 一般式方程
- 公式:
Ax+By+Cz+D=0Ax + By + Cz + D = 0 Ax+By+Cz+D=0 - 说明:
这是平面方程最通用的形式,其中 A,B,CA, B, CA,B,C 是法向量的分量,且 A,B,CA, B, CA,B,C 不同时为零。常数 DDD 决定了平面的位置。
3. 截距式方程
- 公式:
xa+yb+zc=1\frac{x}{a} + \frac{y}{b} + \frac{z}{c} = 1 ax+by+cz=1 - 说明:
该方程表示平面在 x,y,zx, y, zx,y,z 轴上的截距分别为 a,b,ca, b, ca,b,c。适用于已知平面与坐标轴交点的情况。
4. 三点式方程
- 公式:
若平面过不共线的三点 P1(x1,y1,z1),P2(x2,y2,z2),P3(x3,y3,z3)P_1(x_1, y_1, z_1), P_2(x_2, y_2, z_2), P_3(x_3, y_3, z_3)P1(x1,y1,z1),P2(x2,y2,z2),P3(x3,y3,z3),则方程为:
∣x−x1y−y1z−z1x2−x1y2−y1z2−z1x3−x1y3−y1z3−z1∣=0\begin{vmatrix} x - x_1 & y - y_1 & z - z_1 \\ x_2 - x_1 & y_2 - y_1 & z_2 - z_1 \\ x_3 - x_1 & y_3 - y_1 & z_3 - z_1 \end{vmatrix} = 0 x−x1x2−x1x3−x1y−y1y2−y1y3−y1z−z1z2−z1z3−z1=0 - 说明:
利用三点的向量共面条件,通过行列式表示平面的方程。
推导步骤:
步骤 1:构造共面向量
- 在平面上,我们有三个已知点 P1,P2,P3P_1, P_2, P_3P1,P2,P3 和一个动点 PPP。
- 可以构造三个向量:
- P1P→=(x−x1,y−y1,z−z1)\overrightarrow{P_1P} = (x - x_1, y - y_1, z - z_1)P1P=(x−x1,y−y1,z−z1) (从 P1P_1P1 指向动点 PPP)
- P1P2→=(x2−x1,y2−y1,z2−z1)\overrightarrow{P_1P_2} = (x_2 - x_1, y_2 - y_1, z_2 - z_1)P1P2=(x2−x1,y2−y1,z2−z1) (从 P1P_1P1 指向 P2P_2P2)
- P1P3→=(x3−x1,y3−y1,z3−z1)\overrightarrow{P_1P_3} = (x_3 - x_1, y_3 - y_1, z_3 - z_1)P1P3=(x3−x1,y3−y1,z3−z1) (从 P1P_1P1 指向 P3P_3P3)
步骤 2:利用共面条件
- 点 PPP 在由 P1,P2,P3P_1, P_2, P_3P1,P2,P3 确定的平面上的充要条件是:向量 P1P→,P1P2→,P1P3→\overrightarrow{P_1P}, \overrightarrow{P_1P_2}, \overrightarrow{P_1P_3}P1P,P1P2,P1P3 共面。
- 三个向量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它们的混合积(标量三重积)为零。
P1P→⋅(P1P2→×P1P3→)=0\overrightarrow{P_1P} \cdot (\overrightarrow{P_1P_2} \times \overrightarrow{P_1P_3}) = 0 P1P⋅(P1P2×P1P3)=0
混合积的几何意义是三个向量张成的平行六面体的体积。体积为0,说明它们“摊”在了同一个平面上。
步骤 3:写出行列式形式
- 混合积可以用行列式来表示。所以上面的条件等价于:
∣x−x1y−y1z−z1x2−x1y2−y1z2−z1x3−x1y3−y1z3−z1∣=0\begin{vmatrix} x - x_1 & y - y_1 & z - z_1 \\ x_2 - x_1 & y_2 - y_1 & z_2 - z_1 \\ x_3 - x_1 & y_3 - y_1 & z_3 - z_1 \end{vmatrix} = 0 x−x1x2−x1x3−x1y−y1y2−y1y3−y1z−z1z2−z1z3−z1=0
这个行列式就是平面的三点式方程。
5. 法线式方程
- 公式:
xcosα+ycosβ+zcosγ=px \cos \alpha + y \cos \beta + z \cos \gamma = p xcosα+ycosβ+zcosγ=p - 说明:
其中 cosα,cosβ,cosγ\cos \alpha, \cos \beta, \cos \gammacosα,cosβ,cosγ 是平面单位法向量的方向余弦,ppp 是原点到平面的距离。适用于需要直接表示距离和方向的场景。
关键点总结:
- 法向量:是确定平面方向的核心,一般式中的系数 (A,B,C)(A, B, C)(A,B,C) 即为法向量。
- 特殊平面:
- 当 D=0D = 0D=0 时,平面过原点。
- 当 A=0A = 0A=0 时,平面平行于 xxx 轴;类似地,B=0B = 0B=0 或 C=0C = 0C=0 时平行于对应坐标轴。
- 转换关系:不同形式的方程可通过代数运算相互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