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标准日:关于 “标准”
每年 10 月 14 日,有一个和我们的衣食住行、健康安全都紧密相关的日子 —— 世界标准日。提到 “标准”,很多人会觉得它是书本里的条文、表格里的数字,离日常很远。但其实,标准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多个方面保障着我们的生活。
一、世界标准日:纪念日到全球共识
世界标准日的诞生,源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推动。1969 年,ISO 理事会正式确定每年 10 月 14 日为世界标准日,1970 年举办了第一届全球性的庆祝活动。从第 17 届开始,每届世界标准日还会定下专属主题,聚焦当年标准化领域的核心议题。
其目的在于向政府、企业和公众普及标准化的价值,让大家理解标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随着全球问题日益复杂,世界标准日的主题也在不断深化 ——2025 年的国际主题定为 “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增强伙伴关系,共促可持续发展”,强调通过各方协作,用标准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标准和标准化:到底是什么?
关于“标准” 和 “标准化” 是否是一回事:
标准是经过多方协商制定,能为各种活动或结果提供规则、指南的文件,且可重复使用。简单说,就是大家公认的 “合格要求” 和 “操作依据”—— 比如饮用水里的污染物含量限值、食品保质期的标注要求、家用电器的安全性能指标,这些内容都明确在标准中。
标准化则是制定、发布和应用这些标准的活动,目的是让特定范围内的秩序更规范、效益更高。比如为保障食品安全,相关部门先制定食品卫生标准,再推动企业执行标准,最后通过监管确保标准落地,这个全过程就是标准化。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上的标准主要由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ITU(国际电信联盟)这三大组织制定,我国也在积极参与其中。
三、标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其实标准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生活安全提供保障:
在健康安全领域,标准发挥着关键保障作用。空气质量的检测指标、公共场所的消毒流程、危险化学品的储存规范,甚至老年人室内运动设施的安全要求,都通过标准明确,将健康风险降到最低。
在日常消费领域,标准帮助消费者规避不合格产品。家用新风净化机的净化效率要求、滚筒式干衣机的能耗等级划分、无障碍洗浴机的安全性能指标,这些标准确保消费者能买到合格、实用的产品,无需依赖主观判断选择。且因标准有 “等级” 之分:强制性标准必须遵守,推荐性标准鼓励企业采用,企业还可制定比推荐性标准更严格的企业标准,提升产品质量。
在产业发展领域,标准推动产业规范升级。机器人的自适应能力要求、民用无人机的可靠性试验方法、能源互联网与电动汽车互动的技术要求,这些新技术领域的标准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建筑材料低碳评估等标准,则引导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助力绿色发展。
四、中国与标准:从参与者到引领者
这些年,我国在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不断提升。从早期跟进国际标准,到现在不少领域可主导标准制定 ——2024 年,我国有多位专家获得 “ISO 卓越贡献奖”,32 人获得 “IEC 1906 奖”,仅次于德国,位列全球第二,这些都是国际标准化领域的重要荣誉。
国家也在持续推进标准化建设:2024年中国批准发布的重要国家标准数量达到2869项,覆盖新技术、绿色发展、民生保障等多个领域;在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出台专门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计划到 2026 年新制定 50 项以上国家标准,同时参与 20 项以上国际标准制定。这些举措表明:中国标准正在走向世界,也在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生活。
这个 10 月 14 日,不妨多留意身边的 “标准”—— 查看食品包装上的 “执行标准号”,翻阅家电说明书里的 “安全标准”,通过这些方式了解标准对生活的保障作用——标准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支撑美好世界的重要基础。
获取更多标准相关内容,上标准通
https://www.bzt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