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第四节课学习笔记
主题:
蓝牙与无线通信技术解析
概要: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蓝牙和WiFi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及安全性,并简要对比了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特点。
1.蓝牙技术由爱立信公司开发,是一种支持短距离无线通信的技术,广泛应用于无线耳机、键盘、鼠标、手机等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它能简化设备间的连接过程,实现高效、便捷的无线通信。
2.蓝牙名称来源于丹麦国王哈拉尔·蓝牙,其标志由Harald Bluetooth姓名首字母H和B组成,象征统一不同设备的标准。蓝牙工作在2.4GHz频段,功率低、抗干扰能力强,可同时连接多台设备。
3.蓝牙采用跳频技术,每秒可切换1600次频率,避免信号干扰,确保音频和数据传输的稳定性。连接时设备需配对并建立信任关系,支持点对点通信,适合个人区域网络内的短距离通信。
4.蓝牙协议结构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逻辑链路控制与适配协议(L2CAP)及应用层,支持多种应用场景如语音通话和文件传输。不同功能对应不同协议,保障了设备间的互操作性。
5.Zigbee是一种低功耗、低成本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主要用于智能家居和工业传感器网络。它支持大量设备组网,具备自组织和自恢复能力,适用于远程监控和自动化控制。
6.WiFi基于IEEE 802.11协议,工作在2.4GHz或5GHz频段,提供高速无线网络接入,广泛用于家庭、公共场所的互联网连接。其覆盖范围广,在开放环境中可达数百米。
7.WiFi网络通常采用基础设施模式,通过无线接入点(AP)集中管理多个设备连接,支持高吞吐量和大规模设备接入。安全性方面经历了从WEP到WPA3的演进,加密强度不断提升。
8.移动通信技术从1G发展到5G,实现了从模拟语音到高速数据传输的跨越。每一代技术提升都带来更高的传输速率、更低的延迟和更广泛的业务支持,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
9.2G时代实现数字化语音和短信服务,3G支持移动互联网浏览,4G大幅提升数据速率支持高清视频,5G则面向万物互联,支持超低延迟和海量设备连接。中国在5G领域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10.蓝牙、Zigbee和WiFi各有特点:蓝牙适合短距设备互联,Zigbee适用于低功耗传感网络,WiFi提供高速宽带接入。三者在智能家居、工业控制等领域互补共存。
主题:
通信技术演进与未来展望
概要:
我国通信技术从3G到5G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标准逐渐崛起,5G在速率、低延迟和物联网应用上取得突破,推动社会数字化升级。
1.中国在3G时代提出了TD-SCDMA标准,这是国内通信的重要里程碑,中兴等十几家企业参与了该标准的推广和应用。相较于3G,4G技术在我国实现了大幅提升,网速可达百兆级别,推动了高清视频、直播、移动支付等应用普及。
2.我国4G网络覆盖广泛,即使在地下十几米的地铁中也能正常使用手机,而外国人偏爱读书看报是因为其地铁缺乏手机信号。5G技术由中国企业主导,在全球专利数量上已超过美国,华为在5G通信技术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3.1G技术以模拟信号为主,代表设备如“大哥大”,仅支持语音通话;2G采用数字通信技术,引入GSM和CDMA标准,支持短信服务,并提升了语音质量和频谱效率。
4.GPRS被称为2.5G技术,是GSM向3G过渡的技术,提供分组数据服务;3G相比2G实现质的飞跃,支持手机上网、视频观看等业务,三大运营商分别采用不同标准:中国移动用TD-SCDMA,中国联通用WCDMA,中国电信用CDMA2000。
5.TD-SCDMA是中国自主研发的3G标准,融合智能天线、同步CDMA和软件无线电技术,理论下载速率可达2Mbps;4G整合3G与WiMAX技术,提供高达100Mbps的下行速度和20Mbps的上行速度,满足高清视频传输需求。
6.中国于2019年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5G具备三大应用场景:增强移动宽带、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其中uRLLC要求延迟低于1毫秒,可靠性达99.999%,适用于智慧工厂和自动驾驶。
7.为弥补5G基站覆盖不足,无人机辅助通信被用于地震灾区或偏远地区临时搭建通信链路,已在四川等地实际应用;同时,智能反射表面(RIS)技术通过调控信号反射路径解决高频信号易受遮挡问题,提升信号覆盖质量。
8.针对5G室内信号弱的问题,发展了室内分布式通信系统进行补盲,国内由天邑、广州电信研究院等企业研发设备,国外则有康普、康宁等公司提供解决方案。卫星通信利用地球轨道卫星作为中继节点,实现远距离通信,尤其适用于海洋、航空等地面网络无法覆盖区域。
9.低轨卫星系统如星链(Starlink)由马斯克推动,已发射超6000颗卫星,目标构建数万颗卫星组成的全球网络;我国也在建设自主可控的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以避免依赖外部系统带来的安全风险。
10.微波通信工作在300MHz至300GHz频段,包括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具有穿透、反射和吸收特性;相比卫星通信,微波通信成本较低,部署灵活,常用于地面中继传输。
11.毫米波因频带宽、干扰少、传输速率高,成为5G关键技术之一,但其波长短导致覆盖范围小、易受阻挡;学术界正研究太赫兹通信和可见光通信等新技术,探索更高频段资源以应对频谱紧张问题。
12.可见光通信利用LED灯光传输信息,具有高速率潜力,但易受物理遮挡影响,适用场景受限;当前通信领域研究热点集中于AI与通信结合,如用深度学习优化基站能耗管理、流量预测和资源分配。
13.国内通信科研活跃,论文发表量大,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通信系统建模与优化;但在实际商用中仍存在学术研究与工程落地脱节的问题,部分研究偏向“解题式”建模,缺乏对真实场景的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