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一些主要应用和NAT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网络地址转换器):功能是把私有IP 地址(LAN 内部,如 192.168.x.x、10.x.x.x)转换成公共IP地址(公网可路由)。NAT被无线路由器广泛使用,解决 IPv4地址不够用的问题,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安全隔离作用。

        私有地址:包括A 类:10.0.0.0/8,B 类:172.16.0.0/12,C 类:192.168.0.0/16。这些地址不能在公网路由,只能在局域网(LAN)内部使用。例如10.0.0.9,即使ip地址相同,在不同的局域网内完全是不同的设备。

        NAT基本模型:当内网主机192.168.1.2:1234像要访问公网8.8.8.8:53并试图建立TCP连接时,NAT会先将其源IP地址A,和源端口B分别修改为自己的IP地址C,一个自己分配的端口D(NAT转换),然后建立(A,B)和(C,D)之间的映射关系。接着使用外部IP地址和端口发送数据包。当NAT收到数据包时,它会查找映射关系,并将数据包的目标IP和端口重写(逆向转换),然后发往正确的对象。

        四种不同的NAT:

NAT类型映射建立规则访问权限 (过滤) 规则
全锥形内网IP:Port公网IP:Port无限制,任何外部主机均可访问该映射
地址受限锥形内网IP:Port公网IP:Port仅限内网主机曾通信过的IP地址
端口受限锥形内网IP:Port公网IP:Port仅限内网主机曾通信过的IP地址:端口
对称(内网IP:Port -> 外网A)(公网IP:PortA) (内网IP:Port -> 外网B)(公网IP:PortB)与端口受限相同,但每个映射独立生效

        注:前三者的映射建立规则为,当你的电脑(192.168.0.10:1234) 第一次向任何外部目标(比如服务器A 11.11.11.11:80)发送数据包时,NAT路由器会在其映射表中创建一个条目。对称NAT的映射建立规则为,同一个内部地址端口,访问不同的外部目标,会得到不同的公网端口映射。

        NAT的特征:

        1.NAT允许从内向外建立连接,但是禁止从外向内建立连接。

        2.NAT实际上禁止了新的传输协议。NAT设备被硬编码为只理解两种协议的头部格式:TCP (IP协议号 6) 和 UDP (IP协议号 17)。新的传输协议唯一的方法是伪装成UDP。

        如何绕过NAT对于“只能向外建立连接的限制”:

        1.连接逆转(Connection Reversal):在NAT之后的A和服务器R建立了联系,外部的B想要和A建立联系的话,把请求转发给R,然后R把这条请求告诉A,最后A和B建立联系。

        2.中继(Relay):当双方都在NAT之后时,既然双方无法直接建立连接,那就干脆放弃直接连接,找一个双方都能访问的“中间人”(公网服务器)来转发所有数据。

        3.NAT打洞(Hole Punching):当A和B都在NAT之后时,客户端A和客户端B都主动连接到一个公网上的“集合服务器”(Rendezvous Server),服务器会看到A和B经过NAT转换后的公网地址和端口(比如 A' 和 B')。服务器将 B' 的地址告诉A,将 A' 的地址告诉B。收到对方地址后,A和B几乎在同一瞬间,各自向对方的公网地址(A向B'发,B向A'发)发送一个UDP包。(此时A到B被打通,B到A也被打通)。

技术核心思想优点缺点适用场景
中继 (Relay)所有流量通过公网服务器转发100%成功,兼容所有NAT延迟高,成本高,非真P2P作为所有P2P尝试失败后的最终保障方案
打洞 (Hole Punching)双方同时向对方发包,在NAT上打洞真P2P,延迟低,无带宽成本对称NAT下成功率低大多数P2P应用的首选尝试方案
连接逆转利用已有连接,命令对方反向连接解决非对称网络下的连接问题要求一方网络可达性好,较复杂C/S架构中,服务器主动联系客户端的场景

        NAT工作原理:由于NAT会对很多特殊情况特殊处理,这里只举一个例子。在TCP打洞时,如果两方出现了时序问题,导致一方更早的发送了SYN,而另一方还没有发送SYN建立映射,当NAT收到一个外部传来的纯SYN试图建立连接时,显然会遭遇失败。根据RFC文档,此时NAT不应该马上丢弃一个陌生的SYN包,而是应该等待6秒钟,如果6秒后映射仍未被打通,才丢弃它。如果6秒之内被打通,这个陌生的SYN包仍会被丢弃,但是NAT会把这个SYN包纳入许可名单之中。这里为什么NAT不马上接收这个SYN包,这是为了防止NAT内的客户端刚刚发送SYN包,状态尚未稳定就收到来自外部的SYN包。丢弃第一个SYN包并非为了阻止“同时打开”的发生,而是为了延迟它的发生,将其从一个混乱的、可能有时序问题的“竞态”,变成一个更稳定、更可预测的流程。


        HTTP:全称超文本传输协议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请求报文格式:

        method即为指令如GET,URL是网址,version是版本。白色格子是空格,左箭头是回车(回到行首),下箭头表示换行。第一行后面是多行的请求头,每行一个,每个请求头行以字段名开头,后跟其值。然后是一个空行。当发送一个GET时body为空,但其他方法有可能不为空。

        HTTP的核心模型是请求-响应。        

        HTTP/1.1 Keep Alive:在HTTP/1.0中,由于需要为每个资源都申请建立连接,我们会在三次握手阶段浪费大量时间。因此在HTTP/1.1中,我们引入了持久连接。在一次HTTP请求-响应周期结束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TCP连接不会立即关闭,而是保持“存活”状态,等待后续的请求复用。当浏览器需要请求下一个资源(比如第一张图片)时,它会直接在已经建立好的这条TCP连接上发送新的HTTP请求,直到终止。也就是完成了一个资源一个TCP连接到多个资源一个TCP连接的转变。

        SPDY协议:HTTP/1.1中,假如浏览器依次发送了三个请求A(耗时最长),B,C,即使服务器已经处理了B,C,也会被A所阻塞。为解决这样的问题,SPDY将每一个HTTP“请求-响应”对,都被视为一个独立的“流”,来自不同流的数据帧可以交错地在同一个TCP连接上发送,接收端收到数据帧后,根据每个帧上地流ID,再重新组合成各自独立地请求或响应。             

        这和路由器输入缓冲的解决方法类似,都是用多个虚拟/逻辑队列代替只有一个的物理队列,配合一个更加智能的调度策略,来绕卡单个阻塞点。


        BitTorrent工作的基本要素:

        群(swarm,或者说对等方集群,peer swarm):所有正在针对同一个.torrent文件进行下载和上传的用户(peers)的集合。

        server(准确来说是Tracker,追踪服务器):它不持有文件本身,只负责记录哪些peer正在下载哪些文件,当一个新的peer加入时,tracker会给他一份当前swarm中其他peer的IP地址列表。

        client(准确来说是peer,对等方):分为两种,下载者和做种者,前者指正在下载文件,尚未拥有全部文件块的peer。后者指已经拥有全部文件的peer,它不需要下载,只负责上传文件块。

        .torrent文件:包含Tracker服务器的地址,文件名称大小目录结构,文件块的大小,以及最重要的一个由所有文件块做的SHA-1哈希值组成的列表。

        文件块哈希:每当一个Peer成功下载完一个文件块后,它会立刻用SHA-1算法计算这个块的哈希值,然后与.torrent文件里记录的、对应块的“官方”哈希值进行比对。如果哈希值匹配,说明这个块是完整且正确的。如果不匹配,说明数据在传输中已损坏或被篡-改,这个块会被丢弃并重新下载。这确保了最终拼凑起来的文件是100%正确的。

        分布式哈希表:由于传统的Tracker模式会使Tracker服务器受到过多的关注,为提高BitTorrent网络的鲁棒性和抗审查性,采取了分布式哈希表。Peers之间互相存储和查询其他Peer的联系信息而不再依赖于Tracker。

        Best-P:指Piece选择策略,最经典的就是“最稀缺优先”,下载者在决定下载哪个文件块时,优先下载整个群中持有者最少的那个块。

        以牙还牙算法:这是Peer之间决定是否给对方上传数据的策略。每个Peer会周期性地选出几个正在给它上传数据、且上传速度最快的Peer,并对它们进行“疏通”(Unchoke),允许向它们上传数据。对于那些不给它上传数据的Peer,则保持“阻塞”(Choke)。


        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DNS是一个为互联网设计的、分层的、分布式的命名系统。其核心功能是将域名(Hostname)等各种标识符解析为IP地址或其他所需的资源记录。通过使用域名,IP地址等被转化为了可读的,可理解的文字,更加方便人类的使用。

        域名结构:

        位于顶部的root是根域名服务器,全球只有13个根服务器。服务器采取高度复制的特性,不仅提高了网络的健壮性,而且提高了性能。(让用户访问里他们最近的那台服务器)

        查询解析流程:DNS查询分为递归查询和迭代查询,前者由客户端向解析器发起,期望得到最终的一个IP地址,客户端不参与中间的查询过程。迭代查询由解析器向各级权威服务器发起,当客户端需要访问一个域名www.wuhu.com时,如果它在查询的任何阶段都没有对应的缓存条目(即不知道com的IP地址,不知道wuhu.com的IP地址,不知道www.huwu.com的IP地址),解析器先询问谁管理com域名,得到管理com域名的服务器的IP地址后,再询问wuhu的IP地址,这样以此类推得到www.wuhu.com的IP地址并返回给客户端。

        缓存机制和DNS中记录的修改:为避免每次查询都重复上面的过程,缓存是DNS的关键。由于DNS读取为主(一个域名的IP地址可能一年都不会变化)和最终一致性这两个特性,使得缓存机制值得并且可行。由于缓存机制的存在,当我们在权威服务器上修改一条A记录时,这个修改不会瞬间同步到全世界,大量的服务器还保有这条A记录的缓存。为了使“持有”旧缓存的用户在更改期间服务不会中断,我们会采取一下策略:提前将TTL降低;在DNS切换后,让新旧两个IP地址上的服务器同时在线运行一段时间。这样,我们可以实现平滑的过渡,确保了用户的体验。

        DNS主要基于UDP工作:1.UDP相比TCP没有三次握手,对于一个只包含非常小的问题的DNS查询,延迟更低,性能更高。2.UDP是无连接的,意味着UDP也是无状态的,一次交互之后服务器可以完全忘记这次交互,使得DNS服务器可以轻松应对来自全球的海量查询。


        资源记录(Resource Records):资源记录是DNS数据库中的基本数据单元。每一条资源记录都是一条关于特定域名的声明或信息。当你说“解析一个域名”时,你实际上是在请求DNS服务器返回与该域名相关的一条或多条资源记录。

rdata:记录的具体内容,取决于type,如果type是A,那么data就是一个IPV4地址。A records(address records )会告诉你IP地址,NS records则是指示你需要的权威服务器的域名。

        DNS查询和响应报文的通用报文格式的头部:

        DNS域名压缩机制:

        由于一个DNS报文中,同一个域名或其一部分常常会重复出现多次,所以域名会被拆成一个个标签,例如 www.stanford.edu 被拆分成 www, stanford, edu。每个标签在编码时,前面加上一个字节表示标签长度。整个域名的末尾用一个长度为0的字节0x00表示根域名,标志域名的结束。例如www.stanford.edu 的网络线路格式 (wire format) 是: \x03www\x08stanford\x03edu\x00

  • \x03www: 长度为3,内容是"www"。

  • \x08stanford: 长度为8,内容是"stanford"。

  • \x03edu: 长度为3,内容是"edu"。

  • \x00: 长度为0,表示结束。

再然后利用指针机制来压缩。由于一个标签最大长度是63字节,即00111111。这意味着一个合法长度字节,其最高两位永远是00。借此,我们把指针设定为两字节,11xxxxxx yyyyyyyy的形式。每当DNS遇到一个域名长度字节,这个字节(8位)有两种不同的可能性,如果它的首两位是00,那么它是一个域名长度字节,如果它的首两位是11,那么它是一个指针字节。指针的两字节刨除11的那两位,剩余的14位组成一个无符号整数,表示一个偏移量,这个14位的偏移量,指向的是从整个DNS报文的起始位置(即ID字段的第一个字节)开始计算的字节偏移。这样,一个标签从长度字节(一字节)+标签名(最多63字节)被转换为了两字节的指针。

        胶水记录(clue record):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我向.com服务器询问并寻找example.com的权威服务器时其域名为nsl.example.com,此时根据规则我应该先去查找example.com的权威服务器,但其权威服务器就是nsl.example.com本身。为了打破这个循环,这里的.com服务器一开始就应该在提供权威服务器的NS记录时,同时提供该权威服务器的IP地址(A或AAAA记录),这样就可以直接到权威服务器那去问询了。

        CNAME record:其作用是为一个域名设置别名,当DNS解析器查询得到CNAME记录时,它会转而去查询CNAME记录之后的真正的名字。一个域名一旦被设置为CNAME域名,它就不能再拥有任何其他类型的DNS记录。

        MX record(Mail Exchange Record):MX记录负责接收邮件的服务器的完全限定域名,这个主机名自身必须能通过A或AAAA记录解析到一个IP地址。(所以这个主机名不能是CNAME record)MX记录不能直接指向一个IP地址。


        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如何获取这些重要信息?通过人工,那么工作量巨大并且容易出错,而DHCP通过一个客户端-服务器模型将这个过程完全自动化,解决了以上问题。当一台电脑刚刚接入wifi时:

        1.以广播的形式发送DHCPDISCOVER类型信息,寻找DHCP服务器。

        2.DHCP服务器收到消息后,也以广播的形式(因为此时客户端还没有可供单播的IP地址)发送DHCPOFFER类型的信息,并在信息中提供一个未被占用的IP地址。

        3.客户端可能收到来自多个DHCP服务器的Offer,它会选择一个,然后再次发送DHCPREQUEST类型的广播包,表示接收了由服务器XXX提供的XXX IP地址。其他服务器看到后,就会把自己提供的那个预留的IP地址收回。

        4.最后被选中的DHCP服务器以广播的形式发送一个DHCPACK类型的消息,表示确认了租约。

        注:1.DHCP提供的IP地址不是永久的,客户端在一定时间时会发送续约请求。

        2.DHCP基于UDP协议工作。DHCP服务器监听在 UDP 67 端口,客户端监听在 UDP 68 端口。

        3.DHCP不仅仅提供IP地址。一个完整的DHCP响应包含了客户端上网所需的所有基本要素(图片中)。

        4.DHCPDISCOVER和DHCPREQUEST类型信息还有源IP地址为0.0.0.0,目标IP地址为255.255.255.255,这是用于广播的广播地址。源MAC地址为客户端MAC地址,目标MAC地址为FF:FF:FF:FF:FF:FF,这是以太网的广播地址。

        5.OFFER类型和ACK类型信息源IP为服务器IP,目标IP也为255.255.255.255(广播),源MAC为客户端MAC,目标MAC为FF:FF:FF:FF:FF:FF(广播)。

        6.DHCP报文内容中也有MAC地址,客户端/服务器根据这个MAC地址来判断是不是发给自己的信息。

        

http://www.dtcms.com/a/457049.html

相关文章:

  • AI编程开发系统028-基于Vue+SpringBoot的宠物领养系统系统(源码+部署说明+演示视频+PPT+lw)
  • MySQL连接池原理与网站数据流动(了解)
  • Hadess入门到实战(8) - 如何管理Go制品
  • 最短路径问题总结
  • 建设银行网站为什么登不上门头设计
  • NX543NX551美光SSD固态闪存NX552NX564
  • 倍增:快速幂
  • 网站关键词快速排名工具网站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
  • 开源AI智能名片链动2+1模式S2B2C商城小程序在现代营销运营中的应用与实践
  • 自然语言处理分享系列-词向量空间中的高效表示估计(二)
  • 开发Bug——U盘插入断网
  • 开源 C++ QT QML 开发(十)通讯--串口
  • BMS(电池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和架构简述
  • asp业务网站视频链接生成器
  • Flask模板中使用React、ant-design、@ant-design/icons示例模板
  • 站长源码之家网络营销中常用的营销策略
  • JAVA算法练习题day35
  • 德州做网站施工企业准则
  • 深圳网站建设十强河北省城乡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
  • 数字增量式编码器:工业自动化的“精密神经元”
  • Spring AI-流式编程
  • 手写 Promise.all 的原理与实现
  • 关于windows系统事件查看器的初步理解
  • Linux 线程概念与虚拟地址空间深度解析
  • 一套智慧工地云平台源码,支持监管端、项目管理端,Java+Spring Cloud +UniApp +MySql技术开发
  • 虚幻引擎5 GAS开发俯视角RPG游戏 P05-05 游戏效果委托
  • 音频audio播放两种方式:MediaPlayer和AudioTrack对比
  • K8s学习笔记(十五) pause容器与init容器
  • DVWA靶场之十六:未验证的重定向漏洞(Open HTTP Redirect)
  • 上海网站建设免费推做网站的软件 简单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