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类型图报告编制及评分标准
"在当前湖南省县级土壤图省级验收工作中,很多地区工作推进明显滞后,工作质量严重不达标,存在诸多问题。县级自验收未通过或省级验收未通过的情况较为普遍。 土壤类型图作为土壤普查的核心成果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高质量完成,任何环节都决不允许打折扣。"
1、报告编制
本专题成果依据《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规范(修订版)》中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类型图编制技术规范(修订版)”编制。
一、数据要求
(一)县级土壤图编制使用的土壤样点数据和环境因素数据
矢量数据以GDB格式存储,栅格数据以GeoTif格式存储。土壤样点数据包括土壤三普剖面样点、土壤三普表层样点以及其他来源(如土壤二普、近年科研项目等)土壤样点图层数据。环境因素数据主要包括气候图层、母质类型矢量图层、DEM及派生的地形指数栅格图层(分辨率≤30m)、土地利用矢量图层、遥感各波段及衍生指数的栅格图层(分辨率≤30m)、土地平整和地下水数据(若有)。
(二)土壤类型发生改变的矢量图斑图层
每个图斑的属性记录应包括土壤二普时的土壤类型名称(原名称和暂行土壤分类系统中土壤类型名称)、野外校核路线图(JPG图片)及野外路线校核记录电子文档(PDF或Excel 文件)。
(三)土壤三普土壤类型分布矢量图层及县级土壤图图件图片
矢量图层,每个图斑的属性记录应包括暂行土壤分类系统中土类、亚类、土属、土种的完整土壤分类类型名称,水稻土细分至土种。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库规范(修订版)》要求,保留图斑ID、县名(XM)、面积(MU)、土类(TL)、亚类(YL)、土属(TS)、土种(TZ)。其中,面积字段指的是图斑的面积(单位为亩)。图件图片,原则上出图比例尺为1:5万,TIF或JPG格式,分辨率300dpi。
二、图件形成方法
由省级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级土壤普查办”)统筹组织土壤类型制图专业队伍,开展土壤类型图制图更新工作,形成县级土壤三普土壤类型图。成图比例尺为1:5万,上图单元到土种。制图区域范围,与土壤三普调查范围一致。建成区、水面、冰川、雪被、盐壳、盐积平原等不属于本次调查制图范围,但在图件上按非土壤制图单元(由非土壤形成物组成的图斑内容)表达出来。
编制土壤类型图需要用到“数据与数据库”成果中的下列基础数据(县级数据及数据库成果与验收标准对其内容、格式、比例尺/分辨率/时相等做明确要求):
·行政区、居民点、道路、水系等基础地理数据;
·土壤二普县级土种志剖面数据、土壤二普县级土壤图、土壤二普县级土种志、土壤志或土壤普查报告等历史土壤数据:
·土壤剖面调查数据、土壤表层调查数据等土壤三普数据;
●气候、母岩母质、地形地貌、DEM(分辨率≤30m),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整理与复垦、新增耕地、植被、水文地质、高分遥感影像(分辨率≤4m)和多光谱遥感数据(分辨率10-30m)等成
土环境数据。
(一)土壤二普土壤图室内校核
室内以土壤类型名称和坐标系更新后的土壤二普县级土壤图(由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发放)为基础,将土壤图斑边界叠加在土地利用现状地类图、高分影像、DEM、等高线、母质类型图上。检查图斑土壤类型名称与成土环境因素(地形部位、母质类型、土地利用等)或与土壤分类有关的土壤性质(如盐分等)的一致性,查找明显的土壤类型命名错误;同时,检查土壤边界与环境因素梯度变化的一致性(尤其是地形起伏较大区域),查找与自然地物明显有偏差的图斑边界。针对上述错误和偏差问题,进行土壤类型名称和图斑边界的纠正或标记,需野外检查确认。
(二)土壤类型改变区识别
将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地类、土地利用现状地类、土壤二普土壤类型、水土流失与治理(如有)、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图层进行空间叠加分析,也可结合多期遥感影像,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识别提取土壤类型可能改变的斑块。例如,对水田改早作的斑块进行提取,即提取土壤二普土壤类型图上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土地利用现状地类图上土地利用方式为旱地、园地、林地、草地的斑块。对于土地利用变更和新增耕地等斑块,将集中连片的相邻图斑进行归并处理(注意剔除由于图层之间比例尺差异造成的非改变区斑块)。形成土壤类型可能改变的斑块。
(三)土壤二普土壤图野外路线校核
校核人员由土壤调查、土壤制图和熟悉县域土壤情况的专家组成,可与土壤剖面调查结合起来开展土壤图野外校核。根据县域土壤分异特点,设计至少3条代表性野外校核路线,路线要覆盖室内校核标记的存疑图斑、土壤类型可能改变的斑块、邻接土壤类型的过渡区、县级行政边界两侧土壤类型名称不同的图斑等。依托路线开展校核,沿路线设置系列检查点,结合已有资料,通过打钻、自然断面或专家经验等方法现场判别土壤类型,拍摄土钻、自然断面和景观照片等,记录检查点的经纬度坐标、景观部位和土壤利用情况等信息。对于土壤二普资料较少的区域,鼓励对土壤类型边界进行野外调绘或勘察。根据野外校核结果,对土壤类型改变区进行土壤类型名称和图斑边界更新。
(四)土壤类型空间推测
在土壤类型未改变的区域,基于土壤样点和成土环境变量数据,建立土壤类型与环境条件的定量模型,进行土壤类型空间推测,识别各土种在县域内的空间分布及土种之间的边界。土壤样点主要包括土壤三普剖面样点、土壤二普剖面样点(经野外校核过的)、野外校核检查点、典型虚点等,其中典型虚点可通过专家经验或土壤景观数据分析技术拾取。推荐采用随机森林模型,生成栅格格式的县域土种空间分布图和不确定性分布图,通过矢量栅格转换,得到土种矢量图斑图,根据最小上图面积,把小于最小上图面积的图斑合并到相邻图斑或多个小图斑合并为一个较大图斑,对图斑边界进行简化和平滑处理。提取推测可信度高(即不确定性较小)的图斑,叠加在土壤二普土壤图上。若与土壤二普图斑的土壤类型或边界不一致,结合土壤景观分析研判,确定是否替换更新原土壤类型或边界。融合土壤类型改变区和土壤类型未改变区的土壤类型图更新结果,生成土壤三普土壤类型图,进行图斑边界平滑处理和拓扑检查修正等,使其达到土壤类型图质量控制标准,形成最终的土壤(土种)类型图。
(五)图面设计表达
图面内容主要包括背景地理要素(海域、河流、湖泊、水库、灌渠、居民地/点、道路、行政区划界线等):土壤类型图斑、图例、注记;图名、编制单位、制图人员、制图时间、投影方式与坐标
系、比例尺、土壤分布典型断面图、土壤类型与利用面积统计图表等。土壤制图单元(上图单元)可为优势图斑(图斑内有面积上占优势的某一土壤类型)和复合图斑(图斑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土壤类型)。非土壤制图单元是指由非土壤形成物组成的图斑内容,如建成区、水面、冰川、雪被、盐壳、盐积平原等特殊土地单元。图斑赋色,在遵循土壤类型图色彩使用原则的基础上,若土种数量不多,且可用颜色有效地区分不同土种时,按土种赋色;若土种数量很多,难以用颜色区分不同土种,土属数量不是很多,且可用颜色有效地区分土属时,按土属赋色,在图例色块中加数字编号区分同一土属的不同土种;类似地,若土属数量很多,可按亚类赋色。在土壤图图幅空自位置,要列出各土种的各现状土地利用类型(水田、早地、水浇地、园地、林地、草地等)的面积及占比。每个图斑内的注记,由土壤类型代号加上该图斑内主导土地利用类型的代号组成。例如,某图斑内注记“ls”,表示该图斑的土壤类型为1(数字代号),该图斑内的主要地类为。(字母代号)。在注记中,水田、旱地、水浇地、园地、林地、草地、其他利用类型分别使用小写字母s、h、j、y、n、e、x表示。行政区划边界要求显示到乡镇级别。要求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易读、美观,反映土壤类型分布以及与土壤类型分布和管理有关的土壤利用状况和所在行政单元情况,服务基层生产应用。
上图要素符合出图比例尺,并以不压盖土壤专题信息为宜。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地理要素需经制图综合为1:5万后上图。基础地理信息符号、注记等要求参考《公共地理信息通用地图符号》(GB/T 24354-2023)。
(六)土壤类型图野外验证
土壤类型图编制完成后,需设计野外验证调查路线(不同于前述土壤类型图野外校核路线)及随机验证图斑(至少30个)及验证点,评估正确率和边界偏差。
(七)面积统计
面积统计包括面积测量、计算与统计,其范围与土壤普查范围一致。须列出两个面积统计表:①各乡镇耕地土壤分类面积统计表;②各地类土壤面积统计表。单位为万亩,面积过小的县可采用亩。面积统计以栅格像素的实际分级面积为准。通过制图综合形成的1:5万土壤类型图各类型面积要与土地利用现状县域内相关面积统筹衔接,避免错漏。
(八)其他要求
具体技术方法等参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类型图编制技术规范(修订版)》、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通知要求和相关专业技术文献资料。
2、评分标准
表3 xx县(市、区、旗)土壤类型与制围专题成果验收评分表
项目 | 分值 | 验收内容 | 评分要点 |
土壤分类 | 20 | 分类系统:土壤二普与土壤三普土壤分类系统、分类规则与历史沿革。 历史对照:土壤二普与土壤三普土种对照表、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及其对应关系说明 | 分类科学、类型完整、符合暂行土壤分类系统、符合县域实际;历史沿革对比阐述清晰,对应关系合理,依据充分。 根据偏离程度每项酌情扣0-10分;分类系统存在类型错误或缺失,单次扣5分,扣完为止 |
土壤变化 | 20 | 土壤类型:分布,面积与特征。 类型变化:结合土壤类型制图,说明土壤二普与土壤三普土壤类型变化、分布及原因、依据 | 类型变化全面、符合实际;变化原因和依据充分,与土壤类型制图保持一致。 根据偏离程度每项酌情扣0-10分;存在类型变化不全,单次扣10分,扣完为止 |
制图过程 | 20 | 制图方法、室内校核、野外踏勘、空间推测 | 技术路线和制图方法科学,室内校核和野外踏勘设计合理、结果明确: 虚点具代表性,制图指标合理、过程科学、实现全部图斑边界的更新。 根据偏离程度每项酌情扣0-5分;未对土壤二普土壤图斑边界全面更新扣10分 |
制图结果 | 20 | 制图精度:土壤类型分布规律、图斑土壤类型准确性和图斑边界偏差。结果对比:与土壤二普土壤图边界精细度、图斑数量等差异 | 分布规律符合实际,准确率符合规范;图斑边界与母质、地形地貌、水文、植被、土地利用、土壤属性等分布具有一致性;与土壤二普对比全面、具体、到位,有对比图。 根据偏离程度每项酌情扣0-10分;与土壤二普土壤图对比分析明显不充分,单次扣10分;图斑边界或土壤类型有明显错误,按占抽查图斑的比例独立扣分,如8%的图斑存在明显边界或土壤类型错误,扣8分,扣完为止 |
图面表达 | 10 | 图面内容配置、要素搭配;着色、注记; 图例、比例尺、署名等 | 图面配置合理,符合规范及相关制图标准要求,易读、美观。 根据偏离程度酌情扣0-10分 |
报告质量 | 10 | 规范性、逻辑性、专业性 | 撰写认真,文字简练,表述清晰,逻辑性强,数据正确,结果与结论可靠,建议可行。 根据偏离程度酌情扣0-10分 |
3、阶段通过
针对湖南省情况,省级验收整体情况较差,提供技术报告编写及验收指导,小编参与的区域是优秀高分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