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理论学习Day10
1.6 外存储器
1.外存
外存储器,简称外存,也称辅存,一般有硬盘、光盘、软盘、U盘等
2.硬盘
- 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长期保存二进制信息
- 存储原理:通过磁头对盘片(铝合金或玻璃)上磁性材料粒子的不同磁化方向来记录数据
- 硬盘物理结构:磁盘的磁道和扇区
- 磁道:盘面上有几千个磁道,有里向外有一圈一圈的同心圆,每个同心圆就是一个磁道,相同磁道的存储数量相同,不相同磁道的存储密度不相同,每个磁道都有一个编号,最外面的是0磁道(由外往里递增)
- 扇区:每个磁道被划分为诺干段(段又叫扇区)每个扇区的存储容量为512B或4KB,磁盘读写基本单位是扇区,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不会一个个扇区读取,这样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即一次性读取一个“块”,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块”,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
- 磁盘的记录方式有两种:
- 旧式——非分区记录方式(不同磁道扇区数相同)
- 新式——分区记录方式(不同磁道扇区数不同)
- 柱面:通常一块硬盘由1至5张盘片(1张盘片也称为1个单碟)组成,所有盘片上相同半径处的一组磁道称为“柱面”,所以,硬盘上的数据位置需要使用三个参数来定位:柱面号、扇区号、磁头号,硬盘的磁道数与柱面数是相等的,由于每个盘面都有自己的磁头,因此,盘面数等于总的磁头数。
- 目前通常用硬盘的盘片直径一般为3.5或2.5英寸和1.8英寸等,3.5主要用于台式PC,2.5主要用于笔记本电脑
- 硬盘存储容量 = 磁头数(盘片数 * 面数)* 柱面数(磁道数)* 扇区数(每个磁道上) * 每扇区字节数(正常就512B,如果高于2TB容量时,会是4KB)
注意:磁头数等于有效记录面数,即虽然有18个盘片,但是有效记录面数不足36个,这个时候就需要使用有效记录面来计算
公式中主要针对使用格式化容量计算的,非格式一般是指厂商出厂时标的如4TB、500GB这些,格式化分为:高级格式化和低级格式化
一般不说明,硬盘的时高级格式化,软盘使用低级格式化和高级格式化都有,低级(物理上)格式化就是对磁盘进行分柱面、磁道、扇区的操作。高级(逻辑上)格式化是根据用户文件系统,磁盘的特定区域写入特定数据,以达到初始化磁盘或磁盘分区,清除原磁盘或磁盘分区中所有文件的一个操作。
Windows系统上的文件系统:FAT文件系统、exFAT文件系统、NTFS文件系统 - 扇区、簇和块的关系:簇=块=诺干扇区
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就是扇区了。
基于扇区时,在寻址时比较困难,所以操作系统就将多个的扇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大的单位,在对这个单位进行整体的操作。
在Windows下,FAT,FAT32和NTFS文件系统中叫做簇
在Linux下如Ext4等文件系统中叫做块
每个簇或者块可以包括2、4、8、16、32、64…2的n次方个扇区
数据块(即簇)是编址方式,扇区最小的编址单位
操作系统是通过块和簇来作为单位读取等操作数据的
文件系统就是操作系统的一部分,所以文件系统操作文件的最小单位是块和簇 - 硬盘的主要性能指标:容量、缓存、平均寻道时间、平均等待时间、平均存取时间、数据传输速率等
- 容量:GB为单位,目前已经出现TB级别的硬盘
- 缓存:硬盘的高速缓存(Cache),由DRAM芯片构成,不安装在主板上,硬盘在控制器上的一块内存芯片,其类型一般以SDRAM为主,具有极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盘内部存储和外界接口之间的缓存器。
- 平均寻道时间 = 全部寻道时间的一半 = 磁头 从0磁道移至中央磁道的一半
- 寻道时间——磁头寻找到在指定磁道所需要时间(大约5ms)
- 平均寻道——指磁道找到指定磁道所需的平均时间
- 平均等待时间 = 最大等待时间和最小等待时间的平均 = 磁盘旋转一圈时间的一半
等待时间指磁头已处于要访问的磁道,等待所需要访问的扇区旋转至磁头下方的时间 - 平均存取时间(也称平均访问时间,几ms~几十ms之间) = 平均寻道时间 + 平均旋转等待时间;由硬盘的旋转速度、磁头寻道时间和数据传输速率所决定
- 数据传输速率:外部传输速率(主机向硬盘缓存读写)、内部传输速率(盘片上读写);内部传输速率小于外部传输速率。内部传输速率取决于转速
- 硬盘与主机接口:
- 并行ATA(现在很少用)
- SCSI(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主要应用于中、高端服务器和高档工作站(接口有串行也有并行);
- IDE(集成设备电路):传统常用的并行口;
- SATA(串行高级技术附件):串行口,目前主流,SATA1.0传输速率150MB/s,SATA2.0是300MB/S,SATA3.0 600MB/s
- 使用事项:断电插拔硬盘(防止读写过程中关电)、环境控制(防尘、防高温、防潮湿等)、即时清理硬盘(文件、目录、碎片等)、防计算机病毒等
- 分类:机械硬盘、固态硬盘(SSD)、移动硬盘(USB3.0/3.1接口)
- 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的主要区别:固态硬盘的存取速度要比机械硬盘的块
- 固态硬盘:NAND型内存、外形及与主机的接口和常规硬盘相同,在便携式计算机中代替传统的硬盘,有点:低功耗、无噪音、抗震动、低热量,读写速度也快于传统硬盘,缺点:成本高于常规的硬盘,Flash存储器都有一定的写入寿命到期后数据会读不出来且难以修复。
3.光盘和光盘驱动器
- 光盘存储原理:光盘上有由里向外的连续螺旋形的光道,这一条光道是用于记录数据的,通过盘面上压制凹槽的方法来记录信息,凹坑边缘表示“1”,凹坑平坦部分表示“0”.
- 光盘分类
- 按信息读写能力分:只读光驱、可写光驱(光盘刻录机)
- 按可处理盘片类型进一步分成:CD只读光驱、CD刻录机、DVD只读光驱、DVD刻录机、DVD只读/CD刻录机组合而成的“康宝”,BD只读光驱、BD刻录机
- 按存储容量与读写特性分为:CD(红外激光,650MB)盘片、DVD(红外激光,>=4.7GB)盘片,BD(蓝色激光,>=25GB)盘片
- CD盘片:CD-ROM(只读)、CD-R(一次性可写)、CD-RW(可擦写)
- DVD盘片:只读盘片(DVD)、一次性可写盘片(DVD-R,DVD+R)、可擦写盘片(DVD-RW,DVD+RW DVD-RAM)
- 蓝光盘片:BD(只读)、BD-R(一次性可写)、BD-RE(可擦写):
单层盘片存储容量是25GB;双层盘片存储容量是50GB
- 光盘驱动器:只读光驱、可写光驱(光盘刻录机)
公式:X = 150KB/s;NX = N * 150KB/s。单位是KB/s可以根据题目进行转换。
光驱速度是用“X”倍速来表示的,这是相对于第一代光驱来讲的
第一代光驱的速度接近于150KB/s - 光驱与主机的接口现在大多为SATA接口,也可以使用USB接口与主机连接
4.U盘(闪速存储器)
- 属于半导体集成电路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
- U盘:采用NAND Flash存储器
- 容量:几个GB至几百个GB
- 接口:USB即插即用,热插拔
- 可以使用U盘启动操作系统
- U盘也是以一个8位的嵌入式计算机
5.存储卡
- 闪存芯片制成
- 使用读卡器才能对存储卡进行读写
- 存储卡的主要种类:CF卡、MMC卡、SD/SDHC卡、MemoryStick卡
- 用途:数码相机、游戏机、手机、MP3播放器
6.软盘
- 以前使用最早的可移介质
- 软盘的读写是通过软盘驱动器来完成的,现在很多电脑上都没有软盘驱动器,甚至是光盘驱动器也没有
- 软盘的写保护是用过软件上左下小孔状态决定(闭合)
- 软盘容量:磁道数 * 扇区数 * 盘面数 * 每扇区存区数
- 软盘写保护
移动滑块,使用小窗口暴露出来,即是写保护状态,只能读盘不能存储信息,如果滑块盖住窗口,则是可以读写自由软盘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