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扩展边界:技术之外的视野(2)
8.2 业务思维启蒙:理解代码背后的商业逻辑与价值
在学会了与产品、设计、运营团队“共舞”之后,我的工作变得前所未有的顺畅。我们不再是互相“提需求”和“接需求”的上下游,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创造共同体”。我带领的“基础平台组”,也因为这种高效的协作模式,成了公司里的明星团队。
我开始觉得,自己已经触摸到了“技术领导力”的天花板。我懂技术,懂管理,还懂跨职能协作。我似乎已经无所不能。
然而,一次与David的年度规划讨论,让我明白,我之前看到的,依然只是冰山的一角。在冰山之下,驱动着产品、技术、设计、运营这一切的,是一个更底层、更强大的逻辑——商业逻辑。
当时,我正雄心勃勃地向David阐述我为“方舟”项目规划的下一年度技术蓝图。我的蓝图里,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技术词汇:服务网格(Service Mesh)的全面落地、全链路的分布式追踪、基于AI的智能化监控预警……
这是一个技术上堪称完美的“理想国”。我几乎能想象到,一旦实现,我们的系统将变得多么优雅、稳定和高效。
(心理暗线:我此时的思维,依然停留在“技术最优解”的层面。我认为,一个技术上更先进、更完美的系统,天然就等同于“更好的价值”。我尚未建立起“投入产出比(ROI)”这个关键的商业思维。)
David认真地听完了我的宏伟蓝图,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肯定或否定。他走到白板前,写下了一个公式:
利润 = 收入 - 成本
然后,他转向我,问了一个让我猝不及防的问题:“你刚才提到的所有技术项目,服务网格、分布式追踪、智能监控……它们分别,会如何影响这个公式的哪一部分?能用具体的数字,来告诉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