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天线极化角偏差对天线增益、交叉极化隔离度的影响
卫星通信天线极化角偏差对天线增益、交叉极化隔离度的影响
在上一个章节卫星通信天线的极化角定义、计算、与位置和姿态的关系中,我们介绍了卫星通信天线极化角的定义、极化角的计算公式,载体姿态变化跟极化角变化的关系等。
当由于天线位置的变化、载体姿态变化引起了极化角偏差,如果天线不主动调整极化角,这个极化角偏差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本章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极化角偏差对天线增益的影响
当计算出的理想极化角与天线实际的极化角相差角度为θ 时,由极化失配所导致的天线增益降低(或称为天线极化损耗),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来计算:
LdB=20⋅log10(cos(θ))
其中角度θ的单位是度(°),(θ在±90°之间),在工程上称为“极化失配角”。由于cosθ≤1,所以L_{dB}是负数,表示增益损失。在工程上,我们通常对L_{dB}取绝对值,称为“极化损耗”。
上面的公式可以等效为:
LdB=10⋅log10(cos2(θ))
其中PLF=cos^2(θ),称为极化损耗因子,表示:因极化失配,天线实际能够接收到的功率,与理想情况下(完全匹配)可接收到的最大功率的比值。
根据上面的公式,我们计算了典型的极化失配角和极化损耗的关系。
失配角 (θ) | cos(θ) | PLF ($cos^2(θ)$) | 增益损耗 (dB) | 备注 |
---|---|---|---|---|
0° | 1 | 1.000 (100%) | 0.00 dB | 完美匹配 |
3° | 0.9986 | 0.997 (99.7%) | 0.01 dB | 极小的、可忽略的损耗 |
5° | 0.9962 | 0.992 (99.2%) | 0.03 dB | 仍然很小 |
10° | 0.9848 | 0.970 (97.0%) | 0.13 dB | 开始变得可以测量 |
15° | 0.9659 | 0.933 (93.3%) | 0.30 dB | 对链路预算有显著影响 |
22.5° | 0.9239 | 0.854 (85.4%) | 0.69 dB | 损耗较大,接近1dB |
30° | 0.866 | 0.750 (75.0%) | 1.25 dB | 损失了1/4的功率 |
45° | 0.7071 | 0.500 (50.0%) | 3.01 dB | 损失了一半的功率! |
60° | 0.5 | 0.250 (25.0%) | 6.02 dB | 损失了3/4的功率 |
90° | 0 | 0.000 (0%) | -∞ dB | 交叉极化,完全收不到信号 |
当极化失配角≤10°的时候,极化损耗可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当极化失配角≥15°的时候,极化损耗<0.3dB,对卫通链路将产生影响。
回到前面的例子
天线位置引起的极化角变化导致的极化损耗
场景设定:
- 卫星位置: 东经101°的地球同步卫星。
- 汽车初始位置 (A点): 北纬40°,东经85°。
- 汽车运动: 沿东经85°经线,向正北方向行驶100公里。
- 计算结果: 载体位置变化100km,极化角变化了0.52°。载体位置变化1000km,极化角变化4.8°;
极化角变化0.52°,引起的天线增益降低值约等于0dB;
极化角变化4.8°,引起的天线增益降低是0.03dB。
因此,天线位置引起的极化角变化很小,导致的极化损耗也很小。
载体姿态引起的极化角变化导致的极化损耗
在上一个章节中,我们提到典型场景下姿态变化引起的极化角变化:
场景 | 载体姿态变化 | 天线俯仰角(El) | 主要影响项 | 所需极化角修正 ΔPol (约) |
---|---|---|---|---|
场景1: 船舶在风浪中 | 横滚 Δr = +10° (偏航 Δy ≈ 0) | 30° | 横滚主导 | 10° + 0 * sin(30°) = 10° |
场景2: 飞机进入转弯 | 偏航 Δy = +20° (横滚已由天线补偿) | 45° | 偏航主导 | 0 + 20° * sin(45°) = 14.1° |
场景3: 汽车在立交桥上盘旋 | 偏航 Δy = +90° (90度转弯) | 60° (卫星位置较高) | 偏航效应显著 | 0 + 90° * sin(60°) = 77.9° |
根据极化角失配和极化损耗的公式,就可以计算出载体引起的极化损耗。
在场景1中,极化角变化10°,对应极化损耗是0.13dB;
在场景2中,极化角变化14.1°,对应极化损耗是0.27dB;
在场景3中,极化角变化77.9°,对应极化损耗是13.7dB;
所以载体姿态变化引起的极化角变化非常显著,如果不做极化补偿,会带来严重的极化损耗,影响卫通链路的通信质量。
极化角偏差对交叉极化隔离度的影响
什么是交叉极化隔离度
前面介绍了极化角偏差引起的极化损耗对天线增益的影响,当极化角偏差小于10°的时候,天线增益降低0.1dB,是否可以认为极化角失配小于10度,对整个卫星通信链路没有实质性影响呢?
答案是:不能;
因为极化角偏差影响的并不仅仅是直接的增益损耗,而是由于极化适配导致的交叉极化干扰,这才是卫星通信中更加严重的影响。
在卫星通信系统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宝贵的卫星频谱资源,普遍采用双极化频率复用技术。即卫星在发射信号的时候,在同一个频率上,同时传输两路独立的信号:一路使用垂直极化(Vertical),另一路使用水平极化(Horizontal),在两路不同极化的信号中传输两种完全不同的业务,使得频谱效率加倍。
比如下图中亚洲9号卫星的信标:在12.25GHz的频率上有一个水平极化H的信标,同时也有一个垂直极化V的信标。中星10号卫星在12.745GHz上有水平极化信标,在靠近的频率12.741GHz上有垂直极化信标。
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
当卫星发射的2路信号,频率相同,一个是垂直极化,一个是水平极化,对于地面天线来说,如果当前需要接收垂直极化的信号,那么卫星发射的同频率的水平极化信号就可以认为是“干扰”,天线系统就必须具备抑制这一路水平极化信号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交叉极化隔离度XPI。
我们也可以交叉极化隔离这个能力想象成一个高效的“极化滤波器”,交叉极化隔离度XPI越高,说明滤波器性能越好,抑制水平极化信号的能力就越强。
XPI的定义:
XPI定义为天线接收到的“同极化(Co-Polarization)的信号功率,与接收到的“交叉极化(Cross-Polarization)的信号功率之间的比值,通常用分贝(dB)表示。 XPI(dB)=10⋅log10(Pco−polPcross−pol)
其中P_{cross−pol}是接收到的交叉极化信号功率,P_{co−pol}是接收到的同极化信号功率。
极化失配影响
定性分析
- 卫星发射的水平极化(H-pol)的信号是当前地面天线所需要的。同时,在同一个频率上,卫星正在向另外的用户发送另一路独立的、功率相当的垂直极化(V-pol)信号。
- 在理想情况下(极化失配角度=0°),天线以水平极化接收信号,正好跟垂直极化的信号正交,完全接收不到垂直极化信号。
- 但是天线存在极化失配时(极化失配角是Φ),天线不再是纯粹的水平极化,不需要的垂直极化(V-pol)信号,将以
E_V * sin(Φ)
的电场分量被天线接收进来。 - 这部分“泄漏”进来的垂直极化V-pol信号,对于本来想接收的水平极化H-pol信号来说,就是一种同频、同信道的干扰。
定量分析
在工程上,可以用下面的近似公式来计算XPI:
XPI(dB)≈−20∗log10(tan(Φ))
其中:Φ是极化失配角,单位是度°。
根据交叉极化隔离度XPI的近似公式,计算得到:
极化失配角度(°) | 交叉极化隔离度XPI(dB) |
---|---|
0.5 | 41.18283207 |
1 | 35.16157063 |
2 | 29.1383239 |
5 | 21.16096435 |
10 | 15.07362458 |
15 | 11.43895095 |
当极化失配角=2°的时候,天线系统的实际XPI是29.1dB!
当极化失配角=10°的时候,天线系统的实际XPI是15.1dB!
常规的天线交叉极化隔离度XPI指标是多少
大型地面站/关口站天线: 要求最高,通常需要 > 35 dB。这是为了保证整个卫星网络的 čistost 和最大容量。
高性能商用VSAT终端天线: 各大卫星运营商(如Intelsat, SES, Eutelsat)的入网认证普遍要求 > 30 dB。
动中通(SOTM)终端天线: 由于处于动态环境,指标会略微放宽,但通常也要求在动态条件下能保持 > 27 dB。
消费级接收天线天线(如电视小锅): 由于主要是接收,且不一定工作在频率复用环境下,要求较低,通常在 > 20 dB 即可。
上述指标来源于:卫星运营商(如Viasat,Intelsat, SES、Eutelsat、Intelsat)的标准。
国内某2.4m静中通Ku频段天线的交叉极化隔离度指标是35dB:
2.4m静中通Ku频段天线的XPI
上述2.4m静中通Ku频段天线的交叉极化隔离度指标是35dB,根据公式 XPI(dB)≈−20∗log10(tan(Φ))
反算极化失配角
Φ Φ≈arctan(10(−XPI/20))
计算得到Φ=1.02°。
也就说是,对于2.4m静中通Ku频段天线来说,要想达到35dB的天线XPI指标,能够允许的最大极化失配角是1.02度。
如果实际的极化失配角是5度,则天线的XPI指标会降低为21.16dB;
如果实际的极化失配角是10度,则天线的XPI指标会降低为15.1dB;
XPI指标差的影响
通信链路的最终质量,取决于信干噪比(SNIR),即信号功率与(噪声+干扰)功率之和的比值。
XPI=30dB,意味着干扰功率是信号功率的0.1%,干扰功率低,干扰功率低于噪声,链路信干噪比(SNIR)主要由热噪声决定;
XPI=20dB,意味着干扰功率是信号功率的1%,在无线通信中,1%的同频干扰已经是非常大的数值了,此时干扰功率大于热噪声功率,链路信干噪比(SNIR)将由交叉极化干扰占主导。
根据XPI的定义: XPI(dB)=10⋅log10(Pco−polPcross−pol) 举例说明:
一个系统原本的载噪比(CNR)为18dB,但由于XPI只有20dB,当仅考虑交叉极化干扰时,将引入了载波干扰比(C/I)为20dB的交叉极化干扰。
根据信干噪比(SNIR)和载噪比(CNR)和载波干扰比(C/I)的关系: 1SNIR=1CNR+1C/I
将CNR=18dB=10^{1.8}≈63,C/I=20dB=10^2=100代入,计算得到SNIR=38.68=15.88dB。
由于XPI只有20dB,使得链路性能载噪比从原本18dB下降到了15.9dB,净损失了 2.1 dB。
总结
极化角偏差会导致天线增益降低,当极化失配角较小时,影响可以忽略。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极化失配会引发交叉极化干扰,降低交叉极化隔离度,进而影响通信链路的信干噪比,导致通信质量下降。
在实际的卫星通信系统中,我们采取有效的极化补偿措施,以确保卫星通信的稳定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