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信息安全测试与ISO/SAE 21434标准
一、 智能网联汽车的行业背景与安全现状
1.1 行业发展三大趋势
现代汽车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主要体现在三大核心发展方向上:
- 智能化 (Intelligent)
: 核心体现在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主流车辆处于 L2+ 或 L3 级别,各大主机厂正通过海量实际道路测试数据不断迭代技术,推动向更高级别自动驾驶演进。
- 网联化 (Connected)
: 汽车不再是孤立的交通工具,而是转变为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通过 V2X (Vehicle-to-Everything) 技术,车辆可以实现与万物互联:
- V2V
车与车之间的通信。
- V2C
车与云端服务器的通信。
- V2I
车与路边基础设施(如红绿灯、传感器)的通信。
- V2P
车与行人(如通过手机)的通信。
- [扩展] V2G (Vehicle-to-Grid)
电动汽车与电网的双向互动,不仅可以从电网充电,还可以在高峰期向电网反馈电能。
- V2V
- 电动化 (Electric)
在全球“碳达峰”和“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电动汽车取代传统燃油车已成为必然趋势。这不仅改变了汽车的动力系统,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如充电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问题(V2G通信安全)。
1.2 日益严峻的安全威胁
随着汽车“新四化”(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的深入,车辆的攻击面急剧扩大,信息安全事件频发。
- 常见攻击载体
- 远程攻击
服务器端、移动APP、无钥匙进入系统、车载娱乐信息系统 (IVI)、WiFi/蓝牙开放端口。
- 物理接触攻击
OBD-II 诊断接口、USB接口、直接接触ECU。
- 远程攻击
- 攻击者类型
- 黑帽黑客 (Black Hat)
出于恶意目的(如盗窃、勒索、破坏)进行攻击,是主要威胁来源。
- 白帽黑客 (White Hat)
出于研究或善意目的,主动发现并报告漏洞,以帮助厂商提升产品安全性。
- 黑帽黑客 (Black Hat)
- 标志性事件
- 2015年吉普自由光远程破解事件
两位白帽黑客通过车载娱乐系统的蜂窝网络漏洞,远程控制了一辆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吉普自由光,实现了对车辆转向、刹车、油门等关键功能的操控。
- 历史意义
该事件导致了历史上首次因信息安全问题引发的大规模汽车召回(140万辆),标志着汽车信息安全进入了公众和监管机构的视野,因此2015年常被称为“汽车信息安全元年”。
- 2015年吉普自由光远程破解事件
二、 汽车信息安全法规与标准体系
2.1 联合国法规:UN R155 & R156
为应对日益增长的汽车网络安全威胁,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 (UNECE WP.29) 发布了两项强制性法规。
- UN R155 - 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CSMS - Cyber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
- 2022年7月
所有出口到欧盟及其他缔约国的新车型必须通过 VTA 认证。
- 2024年7月
所有在售车型都必须通过 VTA 认证。
- 核心要求
要求整车厂 (OEM) 必须建立覆盖车辆全生命周期(从开发到生产再到报废)的网络安全管理流程体系。
- 认证类型
- 关键时间节点
- 流程认证 (CSMS Certificate)
对主机厂的组织管理体系进行认证。
- 车型认证 (VTA - Vehicle Type Approval)
对具体车型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进行认证。
- 2022年7月
- UN R156 - 软件更新管理体系 (SUMS - Software Update Management System)
- 核心要求
规范车辆软件更新(尤其是OTA - Over-the-Air)流程的安全性与合规性。
- 核心要求
2.2 核心支撑标准:ISO/SAE 21434
ISO/SAE 21434 是一个国际标准,它为满足 UN R155 法规要求提供了详细的方法论和实践指南。
- 全称
ISO/SAE 21434 "Road vehicles — Cybersecurity engineering" (道路车辆 — 网络安全工程)。
- 定位
它是实现 UN R155 CSMS 要求的**“操作手册”和“最佳实践集”**。
它不仅适用于整车厂 (OEM),也适用于整个汽车供应链,包括一级供应商 (Tier 1)、二级供应商 (Tier 2) 和芯片厂商。
- 认证关系
- 主机厂
必须通过 UN R155 认证才能在缔约国市场销售车辆。
- 供应商
申请 ISO/SAE 21434 认证(包括流程认证和产品认证)并非法规强制,但已成为向主机厂证明自身网络安全能力、满足供应链安全要求的事实标准。
- 主机厂
2.3 [扩展] 认证机构角色
- 审批机构 (AA/TA - Approval Authority / Type Approval Authority)
各缔约国的政府授权机构,如德国的KBA、荷兰的RDW。它们是唯一有权颁发 VTA 证书的实体。
- 技术服务机构 (TS - Technical Service)
受 AA/TA 委托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如TÜV、DEKRA等),负责对主机厂的CSMS和车辆进行实地评估和测试,并将评估报告提交给AA/TA用于发证决策。
三、 ISO/SAE 21434核心流程与验证方法
3.1 V模型开发流程
ISO 21434 遵循经典的V模型开发流程,将安全活动贯穿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 左侧(设计与开发)
- 系统/硬件/软件设计
基于TARA导出的安全目标,设计具体的安全规范和架构。
- 实现
进行编码和硬件实现。
- 相关项定义 (Item Definition)
确定要分析的对象边界(如一个ECU、一个域控制器或整车)。
- TARA分析 (Threat Analysis and Risk Assessment)
威胁分析与风险评估,是汽车网络安全的核心活动,用于识别威胁、评估风险并确定安全目标。
- 概念阶段 (Concept Phase)
- 产品开发阶段 (Product Development)
- 系统/硬件/软件设计
- 右侧(测试与验证)
与左侧各阶段一一对应,确保每个阶段的设计和实现都得到充分验证。
3.2 标准定义的四大验证方法
在 V 模型的右侧,ISO 21434 第11章明确提出了四类必须考虑的安全验证(测试)方法:
功能测试 (Functional Testing)
- 目的
验证已实现的安全机制(如加密算法、安全启动、访问控制等)是否按预期正常工作。
- 执行者
通常建议由开发团队执行,因为他们最了解产品设计和功能细节。
- 目的
漏洞扫描 (Vulnerability Scanning)
- 静态分析 (SAST)
在不运行代码的情况下,分析源代码或二进制文件,查找编码缺陷。
- 动态分析 (DAST)
在系统运行时,模拟攻击行为,检测运行时的漏洞。
- 软件成分分析 (SCA)
扫描项目中使用的开源组件,比对已知漏洞库(如CVE),发现其中存在的已知漏洞。
- [扩展] 其他
还包括对操作系统配置、网络协议等的已知漏洞扫描。
- 目的
自动发现系统中存在的已知漏洞。
- 静态分析 (SAST)
模糊测试 (Fuzz Testing / Fuzzing)
- 目的
发现未知漏洞。
- 原理
向被测对象的输入接口(如CAN总线、以太网端口、API)发送大量非预期的、畸形的、随机的数据,并监控系统是否出现崩溃、异常响应或内存泄漏等非预期行为,从而发现潜在的零日漏洞 (0-day)。
- 重要性
能够有效发现因协议实现错误、边界条件处理不当等导致的严重漏洞。
- 目的
渗透测试 (Penetration Testing)
- 目的
模拟真实黑客的攻击思路和技术,从攻击者视角全面评估系统的整体安全性。
- 特点
是一种目标驱动的、创造性的测试方法,高度依赖测试人员(白帽黑客)的经验、技能和知识库。它不仅验证单个漏洞,更关注如何将多个漏洞组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攻击链。
- 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