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云栖大会,机器人商业时代降临
继云与大模型AI之后,下一个超级时代是什么?这就是以通用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机器人商业时代。在机器人商业时代,中国有望以工业制造和自动化技术人才优势,成为世界机器人第一大国。与云与大模型AI的软件属性不同,机器人是软件与硬件结合的工程、自动化和制造领域,在这个领域当属中国具有全球第一的领先优势,并将优势应用于机器人商业化。
每年的云栖大会都是全球科技界和产业界的风向标,2025云栖大会上各类工业、商用、消费级机器人占据了云栖大会舞台的中心位,预示着通用机器人向着商业化又迈进了一步——通用机器人作为继智能手机、电动汽车之后的下一个大规模商用的智能终端,即将迈过大规模量产、组件通用化、价格平民化、应用范围广、适配场景丰富等商业化门槛。
2023年11月,工信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2025云栖大会告诉我们,指导意见提出的2025目标正在稳步实现。叠加2025年3月GTC大会宣布“通用机器人时代正式来临”,可以预期的是通用机器人商业化已经快速逼近。
普通人的时代红利
在2025云栖大会的舞台上,学土木工程的同济大学张子豪带来了普通人也能玩转机器人的演示。
这位B站网红科技博主,一直在坚定地向同学们和外界不断传递这样一个信息:面向每一个人的通用机器人时代已经在爆发的前夜。张子豪带来的瑜伽球杂技机器狗、马拉松机器人选手、桌面机器狗、抓小龙虾机器臂、三千元的具身智能体等,这些看似“不务正业”却趣味盎然的应用场景演示,预示着机器人的大规模普及门槛正在迅速降低。
张子豪在2025云栖大会的舞台上说:“AI 给普通人最大的时代红利,是AI已经能干很多事情了,产品经理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的目标是要成为好的产品经理,给AI提出好的需求。我自己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机器人和AI是研究生期间自学的,AI就像一个开挂工具,借助AI工具可以在设计编程、开发全流程等给自己‘开挂’,相当于加了很多层‘杠杆”,一个人就能完成一支大型团队的工作。“
如果说云与AI还距离普通人有一定的距离,那么机器人就是直接送到普通人手里的生产力工具。在2025云栖大会上,科沃斯与阿里云达成全栈AI战略合作,科沃斯旗下扫地机器人已接入通义千问,用户可直接语音下达清扫指令。科沃斯扫地机器人产品市场占有率连续10年国内市场第一,机器人业务整体海外营收占比超过42%,产品已覆盖美、欧、日、韩、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全球市场,服务全球3800万家庭用户。
随着越来越多的现有家电接入云与AI大模型,各种机器人功能已经先行一步抵达普通人的生活。当前无需真正的人形机器人,普通人就能体会到机器人功能带来的效率提升,更不用说还有一大波人形机器人正在奔来的路上。属于普通人的时代红利,正在袭来!
民企引领机器人商业化大潮
站在机器人商业化时代的前沿,我们看到一批民企专注于机器人技术的创新研发。
在2025云栖大会的第四届机器人论坛上,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上海松应科技有限公司、跨维(深圳)智能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智平方(深圳)科技有限公司、乐聚(苏州)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天津朗誉机器人有限公司、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伽利略(天津)技术有限公司、辰星(天津)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数字华夏(深圳)有限公司等一批专注在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公司,成为了机器人商业化的中坚力量。
例如:成立于2014年的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专注于腿足式仿生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及液压式特种机器人的研发,拥有电机驱动型、液压驱动型、电液驱动型腿足机器人核心技术;成立于2016年的乐聚(苏州)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于机器人在科研教育、智慧医疗、重型运载、智能家居、工业制造等多元场景下的落地应用;成立于2021年的跨维(深圳)智能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研发高通用性具身智能技术,已经累计开发完成上百家客户,落地数十个场景,年营收达到亿元级……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企业数量较2020年底增长206.73%,较2023年底增长19.39%。而东部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雄厚的科研实力以及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吸引了超2/3的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在此集聚,企业数量占比高达66.06%。东部地区代表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核心优势:集合传统工业制造、新兴智能制造、完备产业链、交叉技术领域高级人才以及丰富应用场景等于一体的超级集群,能够推动从研发到生产制造再到服务的商业化全流程。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机器人企业既是高科技企业,也是高水平交叉人才聚集地,同时承担着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制造商业化双重重任。例如,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创业团队是山东大学机器人中心、中科院自动化所背景,公司董事长范永在第四届机器人论坛上表示,机器人研发主体正从高校转向企业,更多的创新成果出自企业,这是因为企业融资水平在几亿到几十亿水平,企业科研经费投入远远高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也能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因此企业将成为机器人创新和商业化的主体。
云与AI:夯实机器人商业“底座”
多份研究报告认为中国正在机器人领域遥遥领先。美国投资机构a16Z最新认为美国虽在AI软件领域领先,却正输掉决定未来的硬仗——机器人竞赛,中国凭借惊人的制造升级、密集的产业生态与开放的市场创新,在短短十年内机器人密度超越美日德。中国企业几乎可以在本地采购整个机器人所需的所有部件,甚至可以在像深圳这样的超级集群内完成。而中国机器人企业开发的与LLM集成的机器狗和人形机器人,比市面上任何同类产品都便宜。
一方面,中国机器人创新企业不断在机器人零部件、“小脑”技术、机器人软件、生产制造、应用场景等方面推进,击穿了机器人整机的技术链和商业链;另一方面,以阿里云为代表的中国云与AI创新平台也在不断扩大规模和提升技术,特别是与大模型技术不断融合,将高精尖的云计算与大模型技术推进成为可以普惠大众的云科技,让每一个创新者和创新企业都能轻松接入云科技,为每一个机器人装配不断进化的“大脑”,击穿了通用机器人的智慧链和思维链。
中国机器人创新企业与中国云与AI平台的双重击穿,彻底打开了机器人的商业时代大门。在2025云栖大会现场,阿里云发布了七款大模型技术产品,覆盖语言、语音、视觉、多模态、代码等模型领域,在模型智能水平、Agent工具调用以及Coding能力、深度推理、多模态等方面均实现突破。其中,阿里通义旗舰模型Qwen3-Max全新亮相,性能超过GPT5、Claude Opus 4等,跻身全球前三,还拥有极强的Coding编程能力和Agent工具调用能力。
而阿里开源的新一代视觉理解模型Qwen3-VL,在视觉感知和多模态推理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在32项核心能力测评中超过Gemini2.5-Pro和GPT-5。大模型的空间理解能力是实现具身智能的基础,Qwen3-VL专门增强了3D检测(grounding)能力,可以更好地感知空间。凭借Qwen3-VL强大的3D检测能力,未来可让机器人更好地判断物体方位、视角变化和遮挡关系,从而准确判断与物体的位置与自身距离,实现精准抓取。
在2025云栖大会上,阿里云还与英伟达在Physical AI(物理AI)领域达成合作,阿里云人工智能平台PAI将集成英伟达Physical AI软件栈,将为企业用户提供数据预处理、仿真数据生成、模型训练评估、机器人强化学习、仿真测试等全链路平台服务,进一步缩短具身智能、辅助驾驶等应用的开发周期。
整体而言:在机器人赛道上,中国有望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机器人大国。机器人是数实融合的典型场景,也是中国独具特色的工业制造第一大国与数字经济第二大国相结合的独特产物,更是再次释放中国高科技人才红利的第二曲线。中国创新企业在机器人整机技术和云与AI技术的双线突飞猛进,为2025年中国机器人商业时代启动打开了大门——机器人商业时代,未来已来!(文/宁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