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board]18 kernel的历史与下载编译
文章目录
-
-
- 1 kernel的历史
-
- 1.1历史
- 1.2 长期支持版本
- 2 kernel的下载
-
- 2.1方法一
- 2.2 方法二
- 2.3 方法三
- 2.4 方法四
- 3 kernel代码结构
-
- 3.1 内核代码整体架构
- 3. 2 架构相关代码 (arch/)
- 3. 3 内核核心子系统 (kernel/)
- 3. 4 内存管理 (mm/)
- 3. 5 设备驱动 (drivers/)
- 3. 6 文件系统 (fs/)
- 3. 7 网络协议栈 (net/)
- 3. 8 初始化流程 (init/)
- 3. 9 头文件组织 (include/)
- 3. 10 构建系统 (scripts/)
- 4 kernel的编译
-
- 4.1安装交叉编译工具
- 4.2 编译
-
- 4.2.1 配置内核镜像
- 4.2.2 编译内核镜像
- 4.2. 3编译设备树
- 4.2. 4编译模块
-
1 kernel的历史
1.1历史
1991 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学生林纳斯・托瓦兹(Linus Torvalds) 因不满当时主流的 UNIX 系统(闭源、收费)决定开发一个开源的操作系统内核。同年8月,他在新闻组发布帖子,宣布“正在做一个自由的操作系统”,标志着Linux内核的诞生。其后主要的版本节点如下:
-
1991年9月,0.01版,首个公开版本,仅支持i386架构,功能基础但代码开源,吸引全球开发者参与。
-
1991年12月,0.11版,基本可运行的内核版本,奠定后续开发基础。
-
1992年3月,0.95版,引入虚拟文件系统(VFS)思想,提升硬件兼容性
-
1996年6月,2.0版,支持多处理器(SMP)和更多硬件架构,推动Linux进入服务器领域。
-
1999年1月,2.2版,代码量达180万行,引入内核线程、改进网络协议栈,企业级应用增多。
-
2001年1月,2.4版,支持64位计算、USB设备、日志文件系统(如ext3),成为桌面和服务器的主流选择。
-
2003年12月,2.6版,跨时代版本,支持多核处理器、高效率线程库(NPTL)、设备模型(Device Model),代码量增至590万行。后续2.6.x系列通过小版本更新(如2.6.39)持续优化性能与硬件支持,是历史上最长寿的内核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