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机安全(核心目标、关键领域和最佳实践)
简单来说,主机安全的核心思想是:将每一台主机都视为一个需要独立防御的堡垒。
一、核心目标
保密性:确保主机上的敏感数据(如用户信息、知识产权、财务数据)不被未授权访问或窃取。
完整性:确保主机上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被恶意篡改。
可用性:确保主机能够正常提供服务,不因攻击(如勒索软件、拒绝服务)而中断。
二、关键领域与技术措施
主机安全是一个多层次、纵深防御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关键领域:
1. 系统加固与漏洞管理
这是主机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目标是减少攻击面。
最小权限原则: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移除或禁用非必需的软件和账户。
安全配置:遵循安全基线(如CIS基准)对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进行配置。
补丁管理:建立流程,及时、系统地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安全补丁。
漏洞扫描:定期使用工具扫描主机,发现并修复已知漏洞。
2. 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
确保只有授权用户和设备才能访问主机。
强身份认证:推行多因素认证(MFA),避免使用弱口令和默认口令。
最小权限原则(用户):为用户分配完成其工作所必需的最小系统权限。
账户监控:监控和审计特权账户(如root、Administrator)的使用情况。
网络访问控制(NAC):确保只有合规的设备才能接入网络并访问主机。
3. 恶意代码防护
防御病毒、勒索软件、木马等威胁。
防病毒/反恶意软件:安装并维护端点保护平台(EPP),保持病毒库更新。
应用程序控制/白名单:只允许授权列表内的程序运行,阻止所有其他程序。
勒索软件防护:特定功能,如保护关键文件夹不被未授权进程修改。
4. 高级威胁检测与响应(EDR)
这是现代主机安全的核心,专注于检测和响应绕过传统防病毒的复杂攻击。
端点检测与响应(EDR):持续监控主机活动和行为,记录进程创建、网络连接、文件操作等。通过行为分析和威胁情报,发现可疑活动,并提供调查和补救能力。
遥测数据收集:EDR工具收集的数据是安全事件调查的宝贵来源。
5. 应用程序控制与完整性
确保运行的应用程序是可信且未被篡改的。
应用程序白名单:如上所述,只允许运行受信任的应用程序。
代码签名验证:确保执行的代码来自可信的发布者且未被修改。
6. 数据安全
保护主机上存储的数据。
加密:
静态数据加密:对整个硬盘进行加密(如BitLocker, FileVault),防止设备丢失或被盗导致数据泄露。
文件级加密:对特定敏感文件或文件夹进行加密。
数据丢失防护(DLP):监控和阻止敏感数据通过USB、电子邮件或网络被非法传出。
7. 日志与审计
为了追溯安全事件和满足合规要求。
集中式日志管理:将主机上的安全日志、系统日志等收集到中央系统(如SIEM)。
审计策略:启用并配置审计策略,记录关键事件(如登录成功/失败、策略更改、特权使用)。
三、最佳实践总结
建立安全基线:为不同类型的主机(如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员工电脑)制定并强制执行安全配置标准。
自动化补丁管理:尽可能自动化补丁的测试和部署流程。
部署EDR解决方案:将EDR作为现代端点防护的标配。
推行最小权限原则:无论是在系统服务还是用户账户层面。
强制使用多因素认证(MFA):特别是对于特权账户和远程访问。
加密所有移动设备和笔记本电脑。
定期进行安全意识培训:让用户了解社会工程学和钓鱼攻击的风险。
制定并测试事件响应计划:确保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快速有效地响应。
回到您最初的问题,您提到的 ASLR、DEP 和 虚拟补丁 都是主机安全体系中具体的技术点:
ASLR & DEP 属于 “系统加固与漏洞利用缓解” 范畴。
虚拟补丁 属于 “漏洞管理” 的一种临时性/补偿性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