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Web开发 20

把这些过滤后的评论返回给前端

1. 标题:TODO-3: GET /api/comment solution

  • GET:这是 HTTP 协议里的一种请求方法。你可以理解为 “获取”,比如你去图书馆 “获取” 一本书,用 GET 就是从服务器 “获取” 数据。
  • /api/comment:这是一个接口地址(也叫 “路由”)。想象成你家的门牌号,服务器通过这个 “门牌号”,知道你要找 “评论” 相关的数据。
  • solution:意思是 “解决方案”,说明这行代码是完成 “通过 GET /api/comment 获取评论” 这个任务的方法。

2. 核心代码部分:const filteredComments = data.comments.filter(...)

  • const filteredComments
    • const 是声明变量的关键字,意思是 “常量”,也就是这个变量一旦赋值,后面不能再改它的值了。
    • filteredComments 是变量名,你可以把它想成一个 “盒子”,专门用来装 “过滤后的评论”。
  • data.comments
  • 假设 data 是一个 “大对象”,里面存了很多数据。就像一个 “抽屉柜”,comments 是这个柜子里的一个 “抽屉”,这个抽屉里装着所有的评论数据(可能是很多条评论组成的数组)。
  • filter 方法
    • 这是 JavaScript 里数组的一个方法,作用是 “过滤” 数组里的元素。比如你有一堆水果(数组),用 filter 可以选出 “所有苹果”(过滤条件:是苹果)。
    • 它需要接收一个 “函数” 作为参数,这个函数用来定义 “过滤的规则”—— 哪些元素要留下来,哪些要被过滤掉。

3. 过滤规则的函数:(comment) => comment.parent == req.query.parent

  • 这是一个箭头函数(也叫 “胖箭头函数”),是 JavaScript 里定义函数的一种简洁方式。
  • (comment)
    • 这里的 comment 是函数的 “参数”。你可以理解为,filter 方法会把 data.comments 里的每一条评论,依次传给这个箭头函数,就像老师发试卷,把每一张试卷(每条评论)递给你(箭头函数)。
  • =>:箭头函数的标志,左边是参数,右边是 “函数要做的事”(函数体)。
  • comment.parent == req.query.parent:这是过滤的 “条件”—— 只有满足这个条件的评论,才会被留在 filteredComments 里。
    • comment.parent:表示当前这条评论(comment)的 “父评论 ID”(假设 parent 字段存的是父评论的标识)。
    • req.query.parent
      • req 是 “request” 的缩写,代表 “请求”—— 也就是前端(比如网页、APP)发给服务器的请求。
      • query 是 “查询参数”,就是请求里带的一些 “额外信息”。比如你访问 http://xxx.com/api/comment?parent=123,这里的 ?parent=123 就是查询参数,req.query.parent 拿到的就是 123
      • 所以整体意思是:只保留 “父评论 ID” 等于 “请求里带的父评论 ID” 的那些评论

4. 下面的英文解释:get just the comments whose parent is equal to req.query.parent

  • 翻译过来就是:“只获取那些 parent(父评论 ID)等于 req.query.parent(请求里带的父评论 ID)的评论”。和代码的作用是完全对应的,帮你用更直白的语言理解代码要做什么。

5. 最后的注意事项:Note: we use == instead of === because req.query returns type string, and to compare type int to type string we use ==

  • == 和 === 的区别
    • === 是 “严格相等”,不仅要值相等,类型也要一样。比如 123(数字类型)和 "123"(字符串类型),用 === 比较的话,结果是 false(不相等)。
    • == 是 “宽松相等”,会自动做类型转换后再比较。比如 123(数字)和 "123"(字符串),用 == 比较的话,会把字符串转成数字,然后比较,结果是 true(相等)。
  • 为什么用 ==
    • 因为 req.query 里拿到的 parent 是字符串类型(比如请求里是 ?parent=123req.query.parent 就是 "123")。
    • 而 comment.parent 可能是数字类型(比如数据库里存的父评论 ID 是数字 123)。
    • 这时候如果用 ===123(数字)和 "123"(字符串)类型不一样,就会判断为 “不相等”,导致过滤不到想要的评论。所以用 ==,让它自动转类型后比较,才能正确匹配。

总结一下,这段代码的作用就是:当前端通过 GET /api/comment 这个接口,带着 “父评论 ID” 的查询参数来请求时,服务器从所有评论里,把 “父评论 ID” 符合要求的那些评论过滤出来,放到 filteredComments 这个变量里,后续可能会把这些过滤后的评论返回给前端

2 API路由未找到

这段代码是在处理API 路由未找到的情况,属于后端开发中接口路由管理的范畴。

一、逐行解释核心代码(假设用的是 Express 框架,router 是路由实例)

router.all("*", (req, res) => {console.log(`API Route not found: ${req.method} ${req.url}`);res.status(404).send({ message: "API Route not found" });
});
  1. router.all("*", ...)

    • router:是路由对象,用来管理一组相关的 API 接口(比如所有 /api/ 开头的接口都由这个 router 处理)。
    • all:表示 “匹配所有 HTTP 请求方法”(比如 GET、POST、PUT、DELETE 等,不管前端用哪种方法请求,都能匹配到)。
    • "*":是通配符,意思是 “匹配所有未被其他路由明确定义的路径”。比如如果服务器定义了 /api/user 和 /api/post 两个路由,但前端请求了 /api/order(没定义过的路径),就会走到这个通配符路由里。
  2. 回调函数 (req, res) => { ... }

    • req:是 “请求对象”,包含前端请求的所有信息(比如请求方法、请求路径、携带的参数等)。
    • res:是 “响应对象”,用来给前端返回数据、设置状态码等。
  3. console.log(API Route not found: ${req.method} ${req.url});

    • 作用:在服务器的控制台打印日志,告诉开发者 “有一个未找到的 API 路由请求”。
    • 举例:如果前端请求了 GET /api/abc(没定义的路由),控制台会打印 API Route not found: GET /api/abc,方便开发者排查问题。
  4. res.status(404).send({ message: "API Route not found" });

    • res.status(404):设置HTTP 状态码为 404(404 是约定俗成的 “资源未找到” 状态码)。
    • send({ message: "API Route not found" }):给前端返回一个 JSON 格式的响应,内容是 { "message": "API Route not found" },让前端知道 “这个接口不存在”。

二、扩展:为什么要 “把这个路由放在所有其他 API 路由的下面”?

代码下方的提示 IMPORTANT: Put this route below all other API routes... 非常关键,原因和 路由的 “匹配顺序” 有关:

  • 路由匹配是 **“从上到下依次判断”** 的。
  • 假设把这个通配符路由放在最上面,那么所有请求都会先匹配到它(因为 “*” 能匹配一切),哪怕是有效路由(比如 /api/user),也会被当成 “未找到” 处理。
  • 正确做法是:先定义 “明确的路由”(比如 /api/user/api/post),最后再放这个 “兜底的通配符路由”。这样,有效路由会被先匹配到,只有 “真的没定义过的路由” 才会落到通配符路由里。

举个例子:

// 先定义有效路由
router.get("/api/user", (req, res) => {res.send("用户接口");
});router.post("/api/post", (req, res) => {res.send("文章接口");
});// 最后放兜底的“未找到”路由
router.all("*", (req, res) => {res.status(404).send({ message: "API Route not found" });
});

这样,请求 /api/user 会走到 get("/api/user") 里;

请求 /api/abc(没定义)才会走到 all("*") 里返回 404。

三、实际场景中的作用

这个 “兜底路由” 主要是为了增强接口的健壮性和可调试性

  • 对前端来说:如果写错了接口路径,能收到明确的 “404 + 提示信息”,方便排查问题(比如知道是 “路径写错了”,而不是 “服务器内部错误”)。
  • 对后端来说:控制台的日志能实时提醒 “有无效请求”,便于开发者发现接口设计的遗漏(比如忘记定义某个必要的路由)。

简单总结:这段代码是给 API 做 “兜底防护”—— 所有没被明确定义的接口请求,都会被它捕获,然后返回 “接口未找到” 的提示,同时在服务器日志里留下记录。

3 API 路由中处理 POST 请求(针对 /api/comment

这张图主要围绕API 路由中处理 POST 请求(针对 /api/comment)的任务展开,涉及后端路由设计、前后端数据交互等知识点,以下是详细解析:

1. 任务核心:添加处理 POST /api/comment 的 API 路由

目标是创建一个后端接口,能正确接收并处理前端发送到 /api/comment 的 POST 请求,实现 “新增评论” 的功能。

2. 提示 1:参考 POST /api/story 的逻辑

说明 “处理评论的 POST 路由” 与 “处理故事(story)的 POST 路由”逻辑相似。通常这类路由的流程是:

  • 接收前端发送的请求体(包含数据)。
  • 对数据进行校验、处理(如存入数据库、生成唯一标识等)。
  • 返回处理后的结果(如新增的评论对象)给前端。

3. 提示 2:新评论需要的字段(从 data.comments 结构推断)

右侧代码片段展示了 data.comments 中一条评论的结构:

comments: [{_id: 0,creator_name: "Stanley Zhao",parent: 0,content: "Both!"},// ... 其他评论
]

这说明新增评论需要的字段包括:

  • _id:评论的唯一标识(通常由后端生成,如自增 ID 或 UUID)。
  • creator_name:评论创建者的名字(可能由用户登录态获取,或前端传递)。
  • parent:评论所属的 “父级”(比如关联的故事 ID,或父评论 ID)。
  • content:评论的内容。

4. 提示 3:前端(NewPostInput.js)发送的数据

下方代码和 “Request Payload” 展示了前端发送的请求体结构:

  • 代码中,前端通过 post("/api/comment", body) 发送请求,body 的结构是 { parent: props.storyId, content: value }props.storyId 是关联的故事 ID,value 是评论内容)。
  • “Request Payload” 进一步验证:请求体包含 parent(如 1)和 content(如 "Congrats on 1st Place!")。

这说明前端发送给后端的字段是 parent 和 content,而后端需要结合这些字段,补充 _idcreator_name 等信息,生成完整的评论对象。

5. 前后端交互逻辑

  • 前端触发 “新增评论” 操作(如用户输入评论并提交),调用 addComment 函数。
  • addComment 中,构造请求体 { parent, content },并通过 post("/api/comment", body) 发送 POST 请求到后端。
  • 后端接收到请求后,处理数据(如生成 _id、获取 creator_name),将新评论存入数据结构(如 data.comments),并返回新增的评论对象。
  • 前端收到后端返回的 comment 后,调用 props.addNewComment(comment),将新评论渲染到页面上。

总结

整个任务是前后端协作实现 “新增评论” 功能:前端负责收集并发送评论的核心数据(parentcontent),后端负责接收请求、补充评论的完整字段(_idcreator_name 等)并持久化,最终将新评论返回给前端展示。这体现了 API 路由在前后端数据交互中的核心作用。

无数据库情况下服务端数据存储的局限性

  • 当修改 server.js 或 api.js 时,nodemon 会检测到变化并重启服务器。
  • 由于数据(data)只是定义在服务器文件的顶部,仅在服务器运行期间有效,所以服务器重启后,所有新增的帖子和评论都会丢失,比如修改评论后刷新页面,故事(相关数据)就会消失。
  • 右侧 “NO DATABASE?” 的表情包也突出了没有数据库来持久化存储数据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数据存储的底层逻辑无数据库时的替代方案数据库的核心作用这几个维度来详细扩展:

一、无数据库时,数据 “临时存在” 的底层逻辑

在示例中,data 是直接定义在服务器文件(比如 server.js)顶部的变量,本质是内存中的数据结构(比如 JavaScript 对象、数组)。

  • 当服务器运行时,内存会为这些数据分配空间,代码可以正常读写 data(比如新增评论、添加帖子)。
  • 内存的 “存储” 是临时的:一旦服务器进程停止(比如 nodemon 重启服务器、服务器意外崩溃),内存会被操作系统回收,data 里的内容就会被清空 —— 这就是 “新增内容重启后消失” 的根本原因。

二、无数据库时,“临时存储” 的常见替代方案(用于学习或简单场景)

如果不想用数据库,但又想让数据 “跨重启保留”,可以用文件存储临时替代,核心思路是 “把内存数据写入文件,重启时再从文件读取”。

以 Node.js 为例,简单实现如下:

// 引入 Node.js 的文件系统模块
const fs = require('fs');
// 定义数据存储的文件路径
const DATA_FILE = './data.json';// 初始化数据:优先从文件读取,文件不存在则用默认空对象
let data;
try {// 读取文件内容,转成 JavaScript 对象const fileData = fs.readFileSync(DATA_FILE, 'utf8');data = JSON.parse(fileData);
} catch (err) {// 文件不存在或解析失败,用空对象初始化data = { comments: [], stories: [] };
}// 模拟“新增评论”后,把数据写入文件
function addComment(comment) {data.comments.push(comment);// 把内存中的 data 转成 JSON 字符串,写入文件fs.writeFileSync(DATA_FILE, JSON.stringify(data), 'utf8');
}

这种方式的优缺点:

  • 优点:简单易实现,适合本地学习、小型 Demo 验证逻辑。
  • 缺点:
    • 性能差:文件 IO(读写)比内存操作慢得多,高并发下会卡顿。
    • 可靠性低:文件可能因异常(比如写入时断电)损坏;且无法高效处理 “多端同时写” 的冲突。

三、数据库的核心作用:持久化与高效管理

数据库(比如 MySQL、MongoDB、PostgreSQL 等)的核心价值,正是解决 “内存 / 文件存储” 的痛点,实现数据的 “持久化” 和 “高效管理”

1. 持久化:数据 “永久存活”

数据库会把数据存储在硬盘(而非内存)上。硬盘的存储是 “非易失性” 的 —— 即使服务器重启、断电,硬盘里的数据也不会丢失。

比如用 MongoDB 存储评论,数据会被写入硬盘的数据库文件,服务器重启后,只要重新连接数据库,就能读取到之前的所有评论。

2. 高效管理:解决 “复杂场景” 的痛点

除了 “持久化”,数据库还提供了一系列工具,解决文件 / 内存存储搞不定的问题:

  • 并发控制:多用户同时写数据时,数据库能保证数据一致(比如用 “事务” 保证一组操作要么全成功,要么全失败)。如果用文件存储,多端同时写可能导致文件内容混乱。
  • 查询优化:数据库支持 “索引”,可以快速找到目标数据。比如要找 “用户 A 发布的所有评论”,数据库能通过索引直接定位,而文件存储可能需要逐行扫描,效率极低。
  • 数据验证:数据库可以定义 “schema(模式)”,强制要求数据符合格式(比如评论的 “内容” 必须是字符串、“创建时间” 必须是日期类型)。文件存储则无法自动验证,容易存错数据。

四、回到示例:为什么 “重启服务器,数据就消失”?

因为示例里没有用数据库,也没有用 “文件持久化” 的替代方案 ——data 只存在于服务器进程的内存中。

  • 服务器运行时,内存里的 data 可以正常读写。
  • 但 nodemon 重启服务器时,会杀死旧的服务器进程,启动新进程 —— 旧进程的内存被回收,新进程会重新执行代码,data 被初始化为 “空”(或代码里写死的默认值),所以之前的评论、帖子全没了。

简单总结:内存存储是临时的,文件存储是简陋的过渡方案,数据库才是生产环境下数据持久化、高效管理的核心工具

http://www.dtcms.com/a/422657.html

相关文章:

  • GPU计算效率提升:混合精度训练、并行优化、量化与VLLM实践
  • 做新闻类网站建站公司排名 软通
  • wordpress js 统计网站的seo是什么意思
  • 实用Excel学习资料包(含操作+函数+图表教程)
  • 开源AI智能名片链动2+1模式S2B2C商城小程序在公益课裂变法中的应用与影响研究
  • # vim中给变量添加双引号
  • wps word添加水印
  • 软考-系统架构设计师 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交互详细讲解
  • 改bug的一些体会
  • 安全对齐到底是什么
  • 专业VBA代码优化服务邀约‌,OFFICE excel计算优化,wrod报表生成
  • 织梦门户网站源码下载平面设计师的培训机构
  • 2025 AI 消费端变革:从生活助手到体验重构的全民浪潮
  • 【VUECLI】node.js打造自己的前端cli脚手架工具
  • 磁共振成像原理(理论)15:空间信息编码 (Spatial Information Encoding) -频率编码相位编码
  • 磐石网站seo手机nfc网站开发
  • 命名视图学习笔记
  • CentOS7安装OpenStack云计算平台框架
  • PyCharm中搭建PyTorch和YOLOv10开发环境
  • 无人机开源项目
  • 查看网站建设时间如何免费做网站优化
  • UNIX下C语言编程与实践8-UNIX 静态库原理与创建:ar 命令的使用与静态库调用全流程
  • MATLAB用到的符号计算数学引擎
  • 精读C++20设计模式——结构型设计模式:组合模式
  • 做网站费用怎么入账新洲城乡建设局网站
  • Windows系统安装arm麒麟系统
  • ARMv8的异常处理
  • IA-静态路由
  • 圆柱电池气动点焊机的全场景应用|深圳比斯特自动化
  • 学习嵌入式的第四十四天——ARM——I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