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基础与PCB设计(一)电路
电路基础
1 欧姆定律 —— 电路的“万恶之源”
基本概念
电压 (V):电场中推动电荷移动的“压力”。生活中常见的电源电压是 220V、380V。
电流 (I):电荷流动的速率。生活常用电器的电流多在 10A 左右。
电阻 (R):电荷运动的阻力。
关系:I = U / R
电荷说明
正电荷: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但本身不能移动。
电子:自由电子可以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实际测量
通电后只能测量电流、电压、通断性,不能直接测电阻。
2 电阻 —— 最常用的基础元件
2.1 电阻概述
作用:限流、降压、分压、保护电路。
特殊电阻:可作传感器(如热敏电阻、光敏电阻)。
电功率:电阻在工作时会消耗功率并产生热量。
2.2 串联与并联
串联
电压和电流被分配。
作用:分压 + 限流,用于后续器件保护。
并联
两端电压相同,总电阻减小。
作用:分流,增强可靠性,调节参数。
3 电容 —— 电荷的“小水库”
3.1 电容概述
定义:在给定电位差下储存的电荷量,C = Q / U。
单位换算:1F = 1000mF = 1000000μF。
构成:两块导体(极板)+ 绝缘介质。
原理:加电压 → 极板一边积正电荷,另一边积负电荷。
3.2 电容压降
特性:阻直流,通交流。
直流时:阻抗无穷大,相当于断路。
交流时:阻抗 Z = 1 / (2πfC),频率越高阻抗越小。
应用:在交流电路中充当电阻。
3.3 高通滤波器
作用:允许高频信号通过,阻止直流和低频。
应用:去掉直流偏置,只传递交流信号。
3.4 旁路滤波
原理:电容“通交流阻直流”。
应用:放在电源端,旁路掉高频干扰,保证直流稳定。
3.5 MCU 信号耦合
芯片通信信号常带直流分量。
电容隔直流,保留交流信号,保证通信稳定。
3.6 RC 延时电路
R + C 的充放电特性使电压/电流缓慢上升。
应用:上电延时、防止冲击电流,保护芯片。
4 二极管 —— 电路保护的关键器件 【重点】
4.1 概述
P 型半导体:三价杂质 → 产生空穴 → 空穴为主要载流子。
N 型半导体:五价杂质 → 多余电子 → 自由电子为主要载流子。
结合形成 PN 结 → 二极管。
4.2 防反接
二极管单向导通,避免电源接反损坏电路。
4.3 钳位效应 【重点】
正常导通时有 0.7V 压降。
应用:输入 5V 电路,若超过 5.7V,二极管导通,将多余电压泄放,保护电路。
4.4 交流限幅
二极管限制电压在 ±0.7V(两只对称二极管时可到 ±1.4V)。
应用:交流信号限幅保护。
4.5 收音机原理 【重点】
LC 谐振电路:电感 + 电容形成选频电路,只接收目标频率。
二极管检波:单向导通,只保留交流的一半。
电容滤波:滤掉高频,只留下低频音频信号给耳机。
实质:从高频载波中提取低频原始信息(调幅解调)。
4.6 二极管整流桥【重点】
二极管整流桥的作用是把交流电的电流方向统一,保证进入负载的电压始终保持同一方向。在整流桥的基础上,如果再加入电容,就能把电流进一步平滑,输出接近直流的电压。
例如风扇的“弱风档”,就是利用二极管的半波整流特性,把进入负载的电流减少一半,从而使电机的功率减半,转速也降低。
4.7 二极管升压/倍压
5 三极管
5.1 三极管概述
三极管的基本功能是:用小电流/小电压去控制大电流电路。
这解决了 MCU 芯片无法直接驱动高功耗器件的问题。
举例:MCU 输出电压一般是 3.3V,最大电流 20mA,那么最大功率就是:
3.3V × 0.02A = 0.066W。
这个功率很小,直接驱动不了电机、继电器之类的外设,所以必须借助三极管。
5.2 三极管电路分析
6 MOS 管
6.1 N 沟道 MOS 管
6.2 P 沟道 MOS 管
7 光耦
光耦的作用是把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再由光信号去控制电信号。这样能实现电气隔离,保护 MCU。
一个典型的设计是:
MCU 通过 NPN 型三极管,用小电流去控制 12V 的电路;
12V 驱动一个光耦模块;
光耦模块再去驱动外部的 24V 电路,比如电机。
这样,MCU 就能通过编程来控制外部大功率设备,同时利用光耦和三极管实现电路隔离,保护 MCU 不被高压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