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心理学 (Psychophysics) - 阈值 (Threshold) 测量方法 - 人因工程笔记2
目录
第一部分:心理物理学 (Psychophysics) 简介
心理物理学的历史与现代概念演变 (图解)
1. 费希纳的经典概念 (Fechner's Conception)
2. 现代心理物理学概念 (Modern Conception)
第二部分:核心概念
1. 刺激强度与感知强度的关系
2. 阈值 (Threshold)
3. 准确度 (Accuracy) 与 精确度 (Precision)
4. 阈值中的噪音 (Noise in threshold)
第三部分:阈值的测量方法
A. 经典测量方法
1. 调整法 (Method of Adjustment)
2. 极限法 (Method of Limits)
3. 恒定刺激法 (Method of Constant Stimuli)
B. 自适应测试法 (Adaptive Testing)
1. 阶梯法 (Staircase method):
2. 贝叶斯自适应方法 (Bayesian adaptive psychometric method):
C. 强迫选择法 (Forced-choice Method)
计时法 (Chronometric Methods):
总结
本系列笔记来自 港科广 贺登博 教授的《人因研究中的分析方法》课程
研究领域: 智能交通与机器人及自动驾驶系统,人因/工业工程
这节课系统地介绍了心理物理学 (Psychophysics) 的核心概念、研究方法以及 “阈值辨别” (Threshold Discrimination)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第一部分:心理物理学 (Psychophysics) 简介
课程开篇定义了什么是心理物理学 (psycho-physics)。 简单来说,它是一门研究 物理刺激 (physical stimuli) 与我们内心的 主观感受 (mental phenomena / sensations) 之间关系的科学
比如,课程中举了几个例子:
- 我们能分辨出的最小透明度差异是多少?
- 我们能感觉到的最小温度变化是多少?
- 我们能听到的最高频率声音是多少?
这些问题都是心理物理学试图回答的
心理物理学的历史与现代概念演变 (图解)
1. 费希纳的经典概念 (Fechner's Conception)
- 这个模型分为三个部分:
- 物理刺激 (Stimulus) -> 心理物理过程 (Excitation) -> 现象感知 (Sensation)
- 他将从“刺激”到“感知”的整个过程称为 外部心理物理学 (OUTER PSYCHOPHYSICS),这是可以直接测量和研究的
- 而从“神经兴奋”到“感知”的过程,他称之为 内部心理物理学 (INNER PSYCHOPHYSICS),在当时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因为无法直接测量神经活动
2. 现代心理物理学概念 (Modern Conception)
- 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我们现在可以客观地测量的 神经活动 (Neural Activity)
- 因此,模型演变为:
- 物理刺激 (Stimulus) -> 神经活动 (Neural Activity) -> 知觉 (Perception)
- 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清晰:
- 神经生理学 (NEUROPHYSIOLOGY):研究从“刺激”到“神经活动”的关系
- 内部心理物理学 (INNER PSYCHOPHYSICS):研究从“神经活动”到“知觉”的关系
- 外部心理物理学 (OUTER PSYCHOPHYSICS):仍然是研究“刺激”与“知觉”的宏观关系
第二部分:核心概念
1. 刺激强度与感知强度的关系
这个图表展示了物理 刺激的强度(x) 和我们主观感 受到的强度(y) 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主要有三类函数关系:
-
压缩性函数 (Compressive functions, n < 1):随着物理强度增加,主观感受到的强度增长得越来越慢。例如亮度 (Brightness)、响度 (Loudness) 和 视觉面积 (Visual area)。 比如,蜡烛从1根增加到2根,我们会觉得亮度明显增加;但从100根增加到101根,我们可能几乎感觉不到变化
-
扩张性函数 (Expansive functions, n > 1):随着物理强度增加,主观感受到的强度增长得越来越快。例如,电击带来的疼痛 (Pain),刺激越强,疼痛感会不成比例地剧增
-
线性函数 (Linear functions):物理强度和感知强度大致成正比。例如对视觉长度 (Visual length) 或 味觉 (Taste) 的感知
2. 阈值 (Threshold)
这是本课程的核心概念。“阈值”是一个临界点,它区分了能引起特定反应和不能引起反应的刺激
-
绝对阈值 (Absolute threshold):指能被我们感知到的最小刺激量。 比如,在完全安静的房间里,能听到的最小的声音,就是听觉的绝对阈值。贺老师用QQ音乐的“耳形扫描”个性化功能举例 ,这个功能可能就是通过测试我们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听力阈值,来为我们定制最佳音效
-
-
差别阈值 (Difference threshold):又称为恰可察觉差 (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 JND),指的是我们能分辨出的两种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 比如,两杯糖水,需要多加多少糖,我们才能喝出其中一杯更甜,这个“多加的糖量”就反映了差别阈值
3. 准确度 (Accuracy) 与 精确度 (Precision)
在心理物理学实验中,我们不仅关心被试者能否察觉,还关心他们判断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
准确度 (Accuracy):指我们的判断(平均值)离真实值有多近
-
客观相等点 (Point of Objective Equality, POE):刺激的真实物理值
-
主观相等点 (Point of Subjective Equality, PSE):被试者认为与标准刺激相等的值
-
-
当PSE和POE不相等时,就存在偏差 (Bias)。 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 缪勒-莱尔错觉 (Müller-Lyer Illusion) ,两条线段客观上一样长 (POE),但因为箭头方向不同,我们主观上会觉得一条更长 (PSE)
-
-
精确度 (Precision):指我们的多次判断之间的一致性,即判断结果的离散程度
-
贺老师用打靶的图示生动地解释了两者的区别:
-
高精确, 低准确: 每次都打在一起,但偏离了靶心
-
低精确, 低准确: 打得既分散,又偏离了靶心
-
高精确, 高准确: 每次都打在靶心附近
-
低精确, 高准确: 打得很分散,但所有弹孔的平均位置在靶心
-
4. 阈值中的噪音 (Noise in threshold)
我们的感知系统不是一个完美的“开关”。阈值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个变化的范围。这是因为存在
内部噪音 (inner noise)。 即使没有外界刺激,我们的感觉神经也会有自发的、随机的放电活动。 这会导致:
- 在完全黑暗中,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微弱的光点(称为“暗光”)
-
在与世隔绝的 消音室 (anechoic chamber) 中,我们可能会“听”到一些嗡嗡声
由于这些噪音的存在,我们的感知阈值实际上呈现出一条平滑的“S”形曲线 (如 逻辑斯谛函数/Sigmoid函数) (右图),而不是一个陡峭的阶梯函数 (左图)。
第三部分:阈值的测量方法
如何科学地测量阈值?贺老师介绍了三大类方法
A. 经典测量方法
1. 调整法 (Method of Adjustment)
- 操作:由被试者自己连续地调整刺激的强度,直到“刚好能感觉到”(递增序列)或“刚好感觉不到”(递减序列)
- 特点:快速,但主观性强
2. 极限法 (Method of Limits)
-
操作:由实验者以固定的步长,逐渐增强或减弱刺激的强度,并记录被试者反应发生变化的那个点(转换点)。多次测量后,取所有转换点的平均值作为阈值
-
图表示例:表格展示了一个例子,通过多次递增和递减的测量,找到了多个转换点 (2, 3, 3, 2, 4, 2),计算它们的平均值为2.7,这就是测得的阈值
-
缺点:容易产生习惯误差(被试倾向于重复之前的回答)和期望误差(被试预期刺激将要出现而提前回答)
3. 恒定刺激法 (Method of Constant Stimuli)
-
操作:实验者预先选定一组(通常5-9个)覆盖了阈值范围的刺激强度,在实验中以随机顺序多次呈现给被试
-
数据处理:计算每个刺激强度下被试报告 “感觉到” 的百分比,然后绘制心理测量函数 (Psychometric function)
-
-
心理测量函数:这是一条S形曲线,横坐标(x)是刺激强度,纵坐标(y)是 “感觉到” 的百分比。 按照惯例,将50%对应的刺激强度定义为绝对阈值
-
优点:最准确、最可靠的方法,随机呈现避免了习惯和期望误差
-
缺点:耗时较长,且很多刺激(远高于或远低于阈值的)提供的信息较少,效率不高
-
B. 自适应测试法 (Adaptive Testing)
为了解决恒定刺激法效率低下的问题,发展出了自适应方法。它的核心思想是:
根据被试的反应来调整下一次呈现的刺激强度,使刺激始终保持在阈值附近
1. 阶梯法 (Staircase method):
- 这是最简单的自适应方法
-
操作:如果被试回答“是”(感觉到了),则下一次降低刺激强度;如果回答“否”,则下一次增加刺激强度。 如此反复,刺激强度就会在阈值附近上下波动
-
-
计算:取所有“转折点”(即回答发生改变的点)的刺激强度的平均值作为阈值
-
交叉阶梯法 (Interleaved staircases method):为了防止被试预测到刺激的变化规律,可以同时运行两个或多个方向相反的阶梯(一个从高到低,一个从低到高),并随机呈现,这能得到更可靠的结果
-
2. 贝叶斯自适应方法 (Bayesian adaptive psychometric method):
这是更高级、更高效的方法。它会结合先验知识(对阈值的大概估计)和被试在之前所有试验中的反应,通过贝叶斯规则来计算当前对阈值的最佳估计,并把下一次的刺激设置在这个最佳估计点上,从而用最少的试验次数获得最精确的阈值估计
C. 强迫选择法 (Forced-choice Method)
前面的方法都依赖于被试的主观报告(“我感觉到了”),但我们无法确定这个报告是否真实。强迫选择法提供了一种 客观的 测量方式
-
计时法 (Chronometric Methods):
- 这种方法不仅看被试的判断,还测量其反应时 (Reaction Time, RT)
-
基本原理:当刺激强度远高于阈值时,我们的反应会很快;当刺激强度很弱、接近阈值时,我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做出判断,反应时会变慢
-
任务类型:
-
简单反应时任务 (Simple RT task):只要看到/听到任何刺激,就立刻按键。
-
选择反应时任务 (Choice RT task):需要根据刺激的内容来做不同的反应。例如,判断两个颜色是否相同,相同按'1',不同按'0'
-
-
-
图表示例:图表显示,随着刺激差异(横坐标)的增大,两位被试的反应时(纵坐标)都呈双曲线式下降,这证明了反应时可以作为衡量感知能力的有效指标
总结
这节课从心理物理学的基本定义出发,系统地介绍了感知过程中的核心概念(如各类阈值、准确度与精确度),并详细对比了从经典到现代的各种阈值测量方法(经典三法、自适应法、强迫选择法)。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用科学、定量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主观感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