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考中级习题与解答——第八章_计算机网络(1)
例题1
1、知识点总结
本题考查 OSI 参考模型中传输层的功能。OSI 参考模型共七层,从下到上依次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传输层的主要功能是为端到端(进程到进程)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包括建立和释放连接、差错控制及恢复、分段与重新组装等,以确保数据能准确、有序地从源端传输到目的端。
2、选项分析
- 选项 A:建立和释放连接是传输层的功能。传输层可通过建立连接(如 TCP 的三次握手)来保证通信的可靠性,通信结束后释放连接,所以该选项属于传输层功能。
- 选项 B:差错控制及恢复是传输层的功能。传输层会对传输的数据进行校验,若发现差错,会采取重传等机制进行恢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所以该选项属于传输层功能。
- 选项 C:在实体间传送数据帧是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数据链路层负责在相邻节点之间(即两个直接相连的实体之间),将网络层的数据包封装成数据帧进行传输,所以该选项不属于传输层功能。
- 选项 D:分段与重新组装是传输层的功能。传输层会将上层(会话层等)传来的数据分割成适合传输的段,在目的端再将这些段重新组装成完整的数据,所以该选项属于传输层功能。
3、最终选项:C
例题2
1、知识点总结
本题考查大型局域网分层结构中核心层的功能与特点。大型局域网分层结构(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各层有明确分工:
- 核心层:是网络的骨干部分,主要负责高速转发数据分组,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快速数据传输,应尽量减少对数据分组的处理(如安全检查、复杂路由计算等),以保证转发效率。
- 汇聚层:负责汇聚接入层的流量,进行策略实施(如访问控制、QoS 等),并将流量转发到核心层。
- 接入层:直接连接用户设备,提供用户接入网络的接口。
2、选项分析
- 选项 A:核心层应尽量减少对分组的处理(如复杂的安全处理等),以保证高速转发,而不是进行尽可能多的处理,该选项错误。
- 选项 B:核心层的主要功能就是将数据分组从一个区域高速地转发到另一个区域,该选项正确。
- 选项 C:核心层通常由高性能的三层交换机或路由器组成,而非多台二、三层交换机(二层交换机主要用于接入层或简单汇聚场景,核心层更注重高速路由转发能力),该选项错误。
- 选项 D:提供用户的访问控制是接入层或汇聚层的功能,核心层不负责用户访问控制,该选项错误。
3、最终选项:B
例题3
1、知识点总结
本题考查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功能及交换模式等相关知识。交换机是工作在数据链路层(二层交换机)或包含网络层功能(三层交换机)的网络设备,主要依据 MAC 地址进行数据转发(二层交换机),能连接多台设备构成星状网络,支持多对站点并发通信,且有多种交换模式。
2、选项分析
- 选项 A:二层交换机是根据数据包中的 MAC 地址过滤和转发数据;三层交换机虽能处理 IP 地址,但二层交换机的核心转发依据是 MAC 地址,并非所有交换机都主要根据 IP 地址过滤转发数据,该选项错误。
- 选项 B:交换机可以将多台数据终端设备连接在一起,构成星状结构的网络,这是交换机的基本功能之一,该选项正确。
- 选项 C:交换机确实有存储转发、快速转发和碎片丢弃三种交换模式,不同模式有不同的转发特点,该选项正确。
- 选项 D:交换机的每个端口都可视为一个独立的冲突域,允许多对站点进行并发通信,提高了网络的通信效率,该选项正确。
3、最终选项:A
例题4
1、知识点总结
网络系统设计通常分为多个阶段,逻辑网络设计阶段是在需求分析等前期工作基础上,对网络的逻辑架构进行设计,主要任务是根据需求规范和通信规范,进行资源分配(如 IP 地址、VLAN 等资源)以及安全规划(如访问控制、加密等安全策略),以确定网络的逻辑结构,为后续物理网络设计提供依据。
2、选项分析
- 选项 A:确定设备的物理分布和运行环境是物理网络设计阶段的任务,不是逻辑网络设计阶段的,该选项错误。
- 选项 B:分析现有网络和新网络的资源分布,掌握网络运行状态属于需求分析或现有网络评估阶段的工作,并非逻辑网络设计阶段,该选项错误。
- 选项 C:根据需求规范和通信规范,实施资源分配和安全规划,符合逻辑网络设计阶段的任务,该选项正确。
- 选项 D:理解网络应该具有的功能和性能,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的网络更偏向于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的前期工作,不是逻辑网络设计阶段的核心任务,该选项错误。
3、最终选项:C
例题5
1、知识点总结
本题考查不同网络设备(中继器、集线器、网桥、二层交换机)的工作原理与功能特点。
- 中继器:工作在物理层,对信号进行接收、放大、整形后转发,延长信号传输距离。
- 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所有连接的节点共享一个冲突域,采用广播方式转发数据。
- 透明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用于连接两个 MAC 层协议相同的网段,实现数据帧的转发。
- 二层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维护的是 MAC 地址与端口的对应关系表(MAC 地址表),依据 MAC 地址转发数据帧。
2、选项分析
- 选项 A:中继器工作在物理层,功能就是对传输介质上的信号波形进行接收、放大、整形与转发,该选项正确。
- 选项 B:集线器属于共享设备,连接到一个集线器的所有节点处于同一个冲突域,该选项正确。
- 选项 C:透明网桥用于连接 MAC 层协议相同的网段,实现数据帧在不同网段间的转发,该选项正确。
- 选项 D:二层交换机维护的是 MAC 地址与端口的对应关系表(MAC 地址表),而非 MAC 地址与 IP 地址的对应关系,该选项错误
3、最终选项:D
例题6
1、知识点总结
本题考查无线局域网中 AP(Access Point,接入点) 的作用。AP 是无线局域网的核心设备之一,主要功能是为无线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提供无线接入服务,使无线设备能够连接到有线网络,从而接入局域网或互联网。
2、选项分析
- 选项 A:无线接入是 AP 的核心作用,AP 作为无线信号的收发设备,让无线终端可以通过无线方式接入网络,该选项正确。
- 选项 B:用户认证通常由专门的认证服务器(如 RADIUS 服务器)或具有认证功能的网络设备(如带有认证模块的交换机、路由器等)来完成,不是 AP 的主要作用,该选项错误。
- 选项 C:路由选择是路由器的主要功能,AP 一般不具备复杂的路由选择能力,该选项错误。
- 选项 D:业务管理涉及到对网络中各种业务的规划、调度、监控等,通常由更上层的网络管理设备或系统来完成,不是 AP 的作用,该选项错误。
3、最终选项:A
例题7
1、知识点总结
本题考查光纤通信中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的特点,包括传输距离、价格、纤芯与包层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 传输距离:单模光纤传输距离远(通常可达数十公里甚至更远),多模光纤传输距离近(一般为几百米到几公里)。
- 价格:多模光纤因技术要求相对低,价格更便宜;单模光纤技术要求高,价格较贵。
- 纤芯与包层:多模光纤纤芯较粗(一般为 50μm 或 62.5μm),单模光纤纤芯很细(约 9μm);两者包层外径通常相同(一般为 125μm)。
2、选项分析
- 选项 A:实际是单模光纤传输距离远,多模光纤传输距离近,该选项错误。
- 选项 B:多模光纤价格便宜,单模光纤价格较贵,符合两者的价格特点,该选项正确。
- 选项 C:多模和单模光纤的包层外径通常是相同的(约 125μm),并非多模包层外径更粗,该选项错误。
- 选项 D:多模光纤纤芯较粗,单模光纤纤芯较细,与实际情况相反,该选项错误。
3、最终选项:B
例题8
1、知识点总结
本题考查 ARP(地址解析协议)表的作用。ARP 表用于缓存 IP 地址与 MAC 地址的对应关系,其核心作用是减少网络中 ARP 广播的数量。当设备需要向某个 IP 地址的主机发送数据时,先查看 ARP 表,如果有对应的 MAC 地址,就直接使用该 MAC 地址进行数据帧的封装发送;如果没有,才会发送 ARP 广播来获取 MAC 地址。
2、选项分析
- 选项 A:ARP 表的作用与测试网络连接数无关,该选项错误。
- 选项 B:ARP 表主要是为了提高网络通信效率,减少广播,并非直接减少网络维护工作量,该选项错误。
- 选项 C:由于 ARP 表缓存了 IP 与 MAC 地址的对应关系,避免了每次通信都发送 ARP 广播,从而限制了网络广播数量,该选项正确。
- 选项 D:解决网络地址冲突不是 ARP 表的功能,网络地址冲突通常需要通过 IP 地址的规划和管理等方式解决,该选项错误。
3、最终选项:C
例题9~10
1、知识点总结
多路复用技术:在通信系统中,多路复用技术是将多个信号组合在一条物理信道上进行传输,以提高信道利用率。常见的多路复用技术有时分多路、波分多路、码分多址、空分多址等。
3G 移动通信标准: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有多个国际标准,我国也有自主研发的 3G 标准。
2、选项分析
第(9)题选项分析
- 选项 A:时分多路(TDM)是将时间划分成不同的时隙,不同信号在不同时隙传输,不是 CDMA 系统使用的多路复用技术,该选项错误。
- 选项 B:波分多路(WDM)主要用于光纤通信中,利用不同波长的光来传输不同信号,与 CDMA 系统无关,该选项错误。
- 选项 C:码分多址(CDMA)是 CDMA 系统自身所采用的多路复用技术,通过不同的码序列来区分不同的用户信号,该选项正确。
- 选项 D:空分多址(SDMA)是利用空间的分割来区分不同的用户,不是 CDMA 系统使用的多路复用技术,该选项错误。
第(10)题选项分析
- 选项 A:TD - SCDMA 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移动通信 3G 标准,该选项正确。
- 选项 B:WCDMA 是欧洲和日本提出的 3G 标准,不是我国自行研制的,该选项错误。
- 选项 C:CDMA2000 是美国提出的 3G 标准,不是我国自行研制的,该选项错误。
- 选项 D:GPRS 是 2.5G 移动通信技术,不属于 3G 标准,该选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