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慕尼黑到新大陆:知行科技「智驾」与「机器人」的双行线
作者 |本一
编辑 |德新
2025年的初秋,巴伐利亚的微风拂过伊萨尔河畔,也吹火了慕尼黑国际车展(IAA Mobility)的热烈气氛。
在这场全球汽车行业的盛会上,一股前所未有的“中国力量”成为全场焦点。据统计,今年中国参展商数量激增近40%,从整车品牌到供应链巨头,形成了一条完整而强大的东方战线。
这股浪潮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国汽车产业出海,已从单纯的整车产品出口,进化为技术、标准与生态的系统性输出。
而在这支庞大的“中国军团”里,辅助驾驶厂商的身影尤为醒目,比如知行科技(iMotion)带来了辅助驾驶和具身智能两大产品线参展。这也反映了当前国内辅助驾驶与AI发展的典型进程:以“辅助驾驶”为基石,将“具身智能”作为第二增长曲线,双轮驱动,将中国的智能化技术带向全球的新大陆。
慕尼黑 IAA Mobility 展会现场,图片来源:VCG
一、辅助驾驶基本盘:从域控专家,到端到端量产先锋
在辅助驾驶这条主航道上,知行科技的定位一直都很清晰且坚定:做最懂量产的域控制器专家。
今年的慕尼黑车展,他们带来的基于地平线征程6(J6)系列芯片打造的“全家桶”产品。
图片来源:企业官方
首先是对“质价比”的重新定义——iDC310行泊一体域控制器。
这款产品被冠以“全球首款小算力平台端到端辅助驾驶量产解决方案”的头衔,基于地平线J6B打造。在行业普遍认为端到端模型是百TOPS算力俱乐部专属游戏的当下,通过工程优化,知行科技在小算力平台上实现了前沿端到端算法量产部署。
iDC310以5VnR+12USS为标准传感器配置,提供包括覆盖AEB、LKA等主动安全功能及ACC、LCC+等L2级行车功能,对齐标杆性能及体验的APA、RPA泊车辅助功能,兼具安全性与舒适性。
这意味着,即便是入门级车型,也能享受到大模型带来的更拟人、更安全的行泊一体体验。
▲ iDC310行泊一体方案,来源:企业官方
其次是高阶能力的普及——iDC510城市领航辅助驾驶解决方案。
基于算力更强的地平线J6M,iDC510通过融合激光雷达与视觉感知,在128 TOPS算力平台上成功维持系统稳定运行速率,并部署自研的端到端模型,实现了对城区复杂路况的领航辅助。这样一来,可实现从基础L2到高阶城市NOA的全场景覆盖。
其他还有重点面向海外市场打造的主动安全利器——iFC4.0前视一体机,同样基于地平线J6B平台打造。使用8MP高清摄像头模组,以1V为基础,支持1R-5R拓展,在地面道路、高架、高速路均可实现自动巡航和驾驶员触发变道(需要5R支持),对车道内目标的避让、绕行等功能有明显性能提升。
▲ iFC4.0,来源:企业官方
值得一提的是,iDC310、iDC510 以及iFC4.0前视一体机,可同时满足C-NCAP 2024与E-NCAP 2026-2028五星设计标准,一站式支持主机厂出海与星级需求。
这一系列产品的背后,隐藏着知行科技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与中国芯片龙头地平线的深度战略绑定。这种“芯片厂+Tier1”的强强联合,使得知行科技能够获取底层芯片的深度支持,进行联合优化与协同开发,从而在性能、成本和量产速度上取得领先优势。
不久前,知行科技宣布再获某头部自主品牌基于地平线J6M方案的项目定点,并在30天内累计获得14款车型的定点。截止8月底,知行科技在今年年内共获得包括奇瑞、吉利等头部自主品牌的31个项目定点,这些车型大部分都将于2025年及2026年投产。
商业上的持续成功,是市场对其技术路线和量产能力投下的最真实的信任票,也进一步夯实了其在国内域控制器领域的头部地位。
作为率先出海的辅助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知行科技在海外本土适应性开发、量产合规、迭代升级服务等方面积累大量经验,并已建成海外研发和生产网络布局,为未来在海外项目落地提供有效支持。
二、具身智能新赛道:从“车脑”到“机器大脑”的降维攻击
如果说辅助驾驶是知行科技的“现在”,那么具身智能则是他们瞄准的“未来”。
当许多企业还在观望时,知行科技已经迈出坚实一步,将其在汽车领域积累的核心能力,精准“复制”到了机器人这一蓝海。
本次展会上,知行科技子公司艾摩星机器人与地平线旗下地瓜机器人联合打造的 iRC100机器人主控制器,成为全场另一大焦点。作为国内首款中高算力商用化机器人控制器,据说iRC100已获得一些客户的订单。
▲ 艾摩星iRC100具身智能主控制器 来源:企业官方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跨界尝试,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降维攻击”。
当前机器人行业的一大痛点,是主控制器普遍采用“X86+AI芯片”的分离式架构,存在数据延迟高、功耗大、协同困难等问题。而知行科技与地瓜机器人联合推出的iRC100,基于地瓜的RDK S100P智能计算平台打造,在单一SoC上集成了CPU、BPU与MCU,实现了“大小脑一体化”。
这种架构源于辅助驾驶域控制器的高集成度设计理念,能够为机器人提供高实时性、低功耗、高算力的“标准机脑”。
更重要的是,知行科技正将汽车行业的“Tier 1模式”复制到机器人领域。
他们提供的iRC100是包含硬件、底层软件、中间件和模型部署的全栈解决方案,下游机器人厂商可以根据需求“按需取用”,大大降低了研发门槛和成本。这正是具身智能产业化前夜,行业最需要的“卖铲人”。
知行科技在慕尼黑车展的室外展区,放置了一台自主研发的自动充电机器人产品。它已经完成全链路功能验证,能够高可靠地完成插枪、充电、拔枪全流程自动化操作。这台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的充电机器人,主控制器正是iRC100。
▲ iMotion自动充电机器人 来源:企业官方
而之所以率先从充电场景入手,也是知行科技从主业出发,积极探索辅助驾驶与具身智能技术和场景复用可能性的结果。
从技术上来看,充电机器人能够复用知行科技在辅助驾驶领域积累的视觉感知算法、低时延的通信中间件和高可靠的车规级硬件选型经验;而在场景上,自动化的辅助行车和泊车功能,与充电补能场景自然衔接,由此在技术和场景上形成“行-泊-充”的完整闭环,为海外用户带来智能出行的中国方案。
▲ 傅利叶Fourier GR-2来源:企业官方
知行科技的布局远不止于此。通过与通用机器人企业傅利叶签署战略合作,收购掌握一体化关节核心技术的小工匠机器人,并已获得国内头部机器人公司委托开发的背包式机器人订单,一个围绕“核心部件+场景应用”的具身智能生态已然成型。
从为汽车造“大脑”,到为机器人造“大脑”,知行科技正在将车规级的工程化、供应链管理和规模化制造能力,转化为其在新赛道上的核心壁垒。
三、锚定全球,双线并进
在国内市场“卷”出新高度的背景下,“出海”已成为所有中国辅助驾驶公司的必答题。早在本次慕尼黑车展之前,知行科技的出海业务就已颇具成效。
目前,知行科技已经在德国设立子公司,深入研究GSR、GDPR等欧洲本地法规,为中国车企出海提供本土化的数据合规、测试认证和售后服务。这种“陪跑”模式,让它成为车企出海最可靠的伙伴之一。
而更具说服力的是其产品的全球竞争力。知行科技搭载瑞萨V4H芯片的iDC 500高阶域控,已在某主流国产品牌的海外车型上实现量产落地。
这个案例意义重大:它证明了知行科技不仅能玩转“国产芯”(地平线),同样具备驾驭“国际芯”(瑞萨等)的平台化开发能力。这种不依赖单一芯片供应商的灵活性和技术实力,是其在全球市场与采埃孚、大陆等传统巨头同台竞技的底气所在。
从国内市场的多个定点,到海外市场的量产落地,知行科技正以国内、海外双线并进的策略,稳步构建其全球化的市场版图。
在国际化业务上,展会期间知行科技的德国研发中心也搬至车企云集的慕尼黑,以进一步提升客户服务速度和深度。
此外,知行科技马来西亚工厂将在年内落成投产,通过本地化生产强化对东南亚市场和客户需求的高度响应。
四、中国机器人供应链,在全球市场崛起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慕尼黑车展上的知行科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远超“双线布局”的战略雄心。
当智能汽车这个最复杂的“轮式机器人”产业,将其十年积累的“车脑”工程化能力、供应链体系与量产经验,精准地注入到具身智能这一新兴领域时,将引爆整个行业的加速革命。
iRC100的诞生,不仅仅是一款核心机器人控制器,更是一个产业催化剂。它预示着机器人行业将告别过去“手工作坊式”的开发模式,迎来一个由车规级标准定义的、可大规模复制的标准化、平台化新阶段。
在这场变革中,知行科技们的角色,已经从一个辅助驾驶Tier1,进化成了未来物理世界AI基础设施的核心构建,他们正在做的是为即将到来的、万物皆可智能的机器人时代,铺下最关键的一块基石。
IAA的舞台已经落幕,但关于“中国机器人核心技术走向全球”故事的序章,才刚刚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