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开心实习之第n天

今天我给大家总结一下深度学习。从概念到应用。

一、先搞懂: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是啥关系?

咱们先从最基础的说起。首先得明确,人工智能(AI)是个大概念,简单说就是让机器拥有像人一样的智能,比如能看懂东西、听懂话、做判断。而深度学习是实现人工智能的 “核心技术” 之一,就像给机器装上 “聪明大脑” 的关键工具。

那人工智能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它是跟着人类工业文明一步步发展来的:

  • 18 世纪末 “机械化时代”:瓦特发明蒸汽机,机器开始帮人干活;
  • 19 世纪末 “电气化时代”:爱迪生搞出电灯,电力让机器更灵活;
  • 20 世纪 50 年代 “信息化时代”: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出现,比如计算器就是这时候的产物(不过计算器只是按指令算,不算真智能);
  • 到了 21 世纪,就进入 “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不再只按固定指令走,能自己 “学习” 了,比如手机能识别人脸、导航能自动驾驶,这些背后都有深度学习的功劳。

二、生活里的深度学习:早就离不开了!

可能你没发现,深度学习已经悄悄融入咱们的日常,举几个最常见的例子:

  • 出门办事:手机指纹 / 人脸识别解锁,公司的人脸识别考勤,马路上正在测试的自动驾驶,都是靠深度学习 “看懂” 人或路况;
  • 购物消费:淘宝、天猫给你推荐 “猜你喜欢” 的商品,超市里的人脸支付,仓库里帮着搬货的机器人,背后都是模型在 “分析” 你的喜好和需求;
  • 休闲娱乐:刷短视频时平台推你爱看的内容,用美图软件修图,甚至 Siri、小爱同学能听懂你的语音指令,也都是深度学习的功劳;
  • 其他场景:医院里的 “智慧医疗” 帮医生分析影像,商场里的 “智慧衣帽间” 推荐穿搭,这些也离不开它。
  • 其实不止这些,就连咱们平时 “判断天气好不好”“挑西瓜甜不甜”,和机器学习的逻辑很像 —— 都是靠 “过去的经验”(比如看云的形状、拍西瓜听声音)来做判断,只不过机器是靠数据和模型来 “学习经验”。

三、机器学习的核心逻辑:机器是怎么 “变聪明” 的?

深度学习属于 “机器学习” 的一个分支,想懂深度学习,得先明白机器学习的基本套路。简单说,机器 “变聪明” 的过程,就像咱们上学做题 —— 靠 “数据(题目)”“模型(解题方法)”“目标(考高分)”“优化(订正错题)” 这四步,咱们一个个说:

1. 第一步:得有 “数据”—— 机器的 “练习题”

就像咱们做题需要题库,机器学习也得有 “数据集”。比如要做一个 “唤醒词模型”(比如喊 “小爱同学” 能唤醒手机),首先得收集大量音频:有的含 “小爱同学”,有的不含,然后给这些音频标上 “是” 或 “否” 的标签,这就是机器的 “练习题”。

而且数据有讲究:

  • 越多越好:数据多了,机器能学的经验就多,比如 ImageNet 数据集有 1400 多万张图,涵盖 2 万多个类别,机器学完就能认很多东西;
  • 得是 “对的数据”:比如想做 “猫识别”,总给机器看狗的图片可不行,数据得和要解决的问题匹配。

2. 第二步:建 “模型”—— 机器的 “解题思路”

有了数据,得给机器一个 “解题思路”,这就是 “模型”。你可以把模型理解成一个 “带旋钮的程序”,“旋钮” 就是 “参数”,调整参数,程序的输出就会变。比如唤醒词模型,调整参数后,对 “小爱同学” 的识别准确率可能就会变高。

而 “深度学习” 之所以叫 “深度”,就是因为它的模型是 “神经网络”—— 像人的大脑神经元一样,一层一层叠加,能处理更复杂的数据(比如图像、语音),所以比普通机器学习更强大。

3. 第三步:定 “目标”—— 机器的 “得分标准”

机器学完怎么判断 “好不好”?这就需要 “目标函数”,也叫 “损失函数”,相当于给机器定 “得分标准”

  • 如果是 “预测数值”(比如预测房价),就看 “预测值和实际值差多少”,差得越小越好(用 “平方误差” 计算);
  • 如果是 “分类”(比如识别猫狗),就看 “认错的比例”,错得越少越好(用 “错误率” 或 “交叉熵” 计算)。

而且数据会分成 “训练集” 和 “测试集”:训练集是机器的 “练习题”,用来学方法;测试集是 “考试卷”,用来检验机器学得好不好,避免它 “死记硬背练习题”(也就是 “过拟合”)。

4. 第四步:“优化算法”—— 机器的 “订正错题”

知道了哪里不好,怎么改?靠 “优化算法”,最常用的就是 “梯度下降”。简单说,就像机器在 “找下坡路”:每一步都看一下 “调整哪个参数能让损失变小”,然后朝着这个方向调,一步步把误差降到最低,直到模型表现满意为止。总结一下机器的训练过程:从一个 “啥也不会” 的随机参数模型开始,用训练集数据练手,调整参数让表现变好,重复练很多次,直到用测试集检验合格,这个 “聪明的模型” 就成了!

四、机器学习的常见类型:不同问题用不同方法

机器学习不是 “一刀切”,根据问题类型分了好几类,咱们重点说最常用的 3 种:

1. 监督学习:给机器 “带答案的练习题”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就像咱们做 “有答案的习题册”—— 每个数据都带 “标签(答案)”,机器学的是 “输入(特征)→输出(标签)” 的对应关系。

  • 比如 “回归问题”:预测房价、预测气温,输出是 “具体数值”;
  • 比如 “分类问题”:识别猫狗(二分类)、识别手写数字(多分类),输出是 “类别”;
  • 还有 “多标签分类”:比如一张图里有猫、狗、树,要同时识别出多个类别,像短视频分类、目标检测都属于这种。

2. 无监督学习:给机器 “没答案的练习题”

这种情况没有标签,机器得自己从数据里找规律。比如 “聚类”:把相似的用户分成不同群体(比如电商给用户分 “学生党”“上班族”),“主成分分析”:把复杂的数据简化(比如把 100 个特征变成 10 个关键特征)。

3. 强化学习:让机器 “在试错中学习”

这种像 “玩游戏通关”:机器是 “智能体”,环境是 “游戏场景”,机器做动作(比如走一步、跳一下),环境给 “奖励”(比如加分)或 “惩罚”(比如扣分),机器的目标是学会 “怎么拿最多奖励”。比如 AlphaGo 下围棋、机器人走路,都是靠强化学习。

五、深度学习的 “高光时刻”:这些突破太牛了!

这些年深度学习之所以火,是因为它解决了很多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咱们看几个关键的成功案例:

  • 2012 年:谷歌大脑的模型看 YouTube 视频,自己学会了识别猫,这是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上的重要突破;
  • 2014 年:GAN(生成对抗网络)出现,能生成逼真的图像,比如现在的 “AI 绘画” 就受它启发;
  • 2016 年:AlphaGo 打败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让全世界看到了深度学习的潜力;同年 YOLO 算法实现 “实时目标检测”,现在自动驾驶的视觉识别就常用它;
  • 2017 年:AlphaGo Zero “从零开始”,3 天就学会下围棋,还能赢过之前的 AlphaGo;微软的语音识别错误率降到和人类差不多;
  • 现在:NVIDIA 能把涂鸦变成真实风景,微软的 Seeing AI 帮盲人 “触摸探索照片”,脑机接口能让残疾人用意念控制机器臂,这些都是深度学习的最新应用。

还有图像分类的进步特别明显:2010 年 ImageNet 比赛, teams 的错误率都在 25% 以上;2012 年用了深度学习,错误率一下降到 25% 以下;到 2017 年,近 30 支 teams 的错误率不到 5%,比人类识别还准!

六、想入行?这些技能得掌握!

如果看完想试试做深度学习相关工作,比如 “深度学习应用工程师” 或 “AI 算法工程师”,那这些技能是必备的,咱们看岗位要求就知道:

  • 硬技能
    1. 数学和编程基础:得懂线性代数、概率论(模型计算要用),熟练用 Python,最好会点 C++;
    2. 框架工具:至少精通一个深度学习框架,比如 PyTorch(现在学术界和工业界都超火,API 简单好上手)、TensorFlow;
    3. 模型知识:熟悉 CNN(图像识别常用)、GAN、扩散模型(AI 绘画常用)等,知道不同模型适合解决什么问题(比如图像分类用 CNN,机器翻译用序列模型)。
  • 软技能
    1. 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把实际问题(比如 “优化推荐准确率”)变成机器学习问题;
    2. 团队合作:很多项目需要和产品、工程团队配合,沟通很重要;
    3. 自驱力:深度学习发展快,得主动学新东西,比如新模型、新框架。

而且现在企业特别看重 “落地经验”,如果能自己做几个小项目(比如用 PyTorch 做个猫狗识别、用 GAN 生成图像),找工作时会更有优势。

七、最后:图灵测试 —— 怎么判断机器 “真智能”?

聊人工智能,绕不开 “图灵测试”,这是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图灵提出的:

  • 规则很简单:让测试者隔着屏幕,分别和 “人”、“机器” 聊天,要是测试者在很长时间里,有超过 30% 的概率把机器当成 “人”,那这台机器就算 “通过测试”,被认为有人类智能。
  • 虽然现在很多聊天机器人(比如 ChatGPT)很像人,但严格来说,还没有机器能完全通过图灵测试,不过这也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总结一下

深度学习不是什么 “黑科技魔法”,它本质是 “让机器从数据里学经验” 的技术。从生活里的人脸识别、商品推荐,到工业界的自动驾驶、智慧医疗,再到科研领域的 AlphaGo、脑机接口,它正在慢慢改变我们的世界。

如果想入门,不用怕复杂 —— 先从 Python 和 PyTorch 学起,做几个小项目练手,再慢慢深入模型和算法。毕竟现在这个时代,懂点深度学习,不仅能多一项技能,还能更清楚地看懂未来的科技趋势~


文章转载自:

http://KMG0lD90.nLbhj.cn
http://3ECqVxPj.nLbhj.cn
http://qv7TgJEU.nLbhj.cn
http://dVOqUJ1W.nLbhj.cn
http://diTW3XUt.nLbhj.cn
http://wCCcNQ9g.nLbhj.cn
http://zaT1x5cG.nLbhj.cn
http://YFulakYN.nLbhj.cn
http://BwoSKQg0.nLbhj.cn
http://73koxERP.nLbhj.cn
http://fOl2tTTI.nLbhj.cn
http://46UHvWn7.nLbhj.cn
http://zwNUw9wo.nLbhj.cn
http://bHGgz83I.nLbhj.cn
http://fnoVcTZ5.nLbhj.cn
http://S5n0Y1j1.nLbhj.cn
http://R9YYHu2I.nLbhj.cn
http://tpBHlUqo.nLbhj.cn
http://FMBRUgkh.nLbhj.cn
http://N1Y5adt7.nLbhj.cn
http://1oEOijhM.nLbhj.cn
http://XKLr2YRl.nLbhj.cn
http://6tW0WLtn.nLbhj.cn
http://kr6HS1gc.nLbhj.cn
http://OgKbGTRM.nLbhj.cn
http://THAdTIPE.nLbhj.cn
http://KAr2dUuQ.nLbhj.cn
http://Q6Ke6hfF.nLbhj.cn
http://g9ginTW8.nLbhj.cn
http://9dmdEham.nLbhj.cn
http://www.dtcms.com/a/388031.html

相关文章:

  • 【系列文章】Linux系统中断的应用04-共享工作队列实验
  • Java的jdk21与 Go语言对比
  • 告别 MaaS 模型选型困难:AI Ping 为大模型服务选型提供精准性能评测排行榜
  • 41.OpenCV入门:计算机视觉的瑞士军刀
  • 初识golang
  • UE5 the “XXX“plugin was designed for build XXX,Attempt to load it anyway
  • docker快速安装环境
  • 如何安装TraeCN(字节跳动的IDE)使用AI IDE书写Vue3数据可视化大屏项目
  • Spark NLP: 最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和LLM库
  • 基于国产银河麒麟服务器SP3项目实战(Nginx+Keepalive)实现高可用负载均衡
  • 每日随机展示10个wordpress置顶文章
  • Leecode hot100 - 303. 区域和检索
  • 【审计试题案例】
  • 深度学习基础:线性回归与Softmax回归全面解析
  • C语言Prj03 运行显示乱码的解决方案
  • 车载操作系统总体技术要求解析
  • Spring Boot + MyBatis 实现站位标记系统实战
  • 读取X射线DICOM图像时需注意MONOCHROME1和PixelSpacing
  • mp4格式分析
  • LeetCode 1471.数组中的k个最强值
  • 基于R语言的水文、水环境模型优化技术及快速率定方法与多模型案例实践
  • python的守护线程设置
  • LTC5591IUH#TRPBF 无线和射频集成电路IC ADI亚德诺半导体 电子元器件解析
  • 【数据分享】土地利用shp数据分享-海南
  • 分布式拜占庭容错算法——PBFT算法深度解析
  • 《兔兔秘密花园》情人节密技曝光 输入隐藏指令即可
  • SQuAD:机器阅读理解领域的里程碑数据集
  • qt模型视图架构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 webRTC golang 开发核心
  • UVa10603 F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