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智能练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强化和惩罚的理解。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题干中小东迟到,给小东一个厌恶刺激——警告:如果明天早上还迟到,就请家长来学校”,以消除或抑制小东迟到的行为,符合惩罚的定义。C项正确。
A项:正强化是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题干中是行为消退,不是提高行为。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负强化是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强化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是促进行为发生的,正强化呈现积极刺激,负强化呈现消极刺激。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行为的消退伴随强化物,题干中没有强化物。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解析
本题考查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其中,正强化是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题干中,“一名学生早上到学校后主动打扫教室,老师看到后进行了表扬,以后这个学生经常早到打扫教室”是正强化,属于操作性条件反射。C项正确。
A项: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负强化是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有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解析本题考查对桑代克学习理论名称的识记。桑代克通过"饿猫打开迷笼"实验,提出了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其理论为试误说,又称联结--试误说。A项正确。B项:顿悟说是以苛勒为代表的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关于学习的观点,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认知——目的说是由托尔曼提出,又称为符号学习理论,认为有机体的一切行为都是指向一定目的的,即总是设法获得某些事物和避免某些事物。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认知——发现说又称为认知结构论,由布鲁纳提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解析
本题考查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正惩罚是指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例如,红红说谎话,妈妈给予了严厉的批评。题干中,老师让他一个人坐特殊位置,小豪说话的行为有所减少。李老师呈现了厌恶的刺激——坐特殊位置,从而减少了小豪上课讲话的行为,这属于正惩罚。A项正确。
B项:负惩罚是指儿童出现一个不适宜行为时,去掉一个好的刺激,即不给予原有的奖励,以减少儿童不适宜行为的出现概率。例如,郭郭考试不及格,妈妈取消了周末带其去游乐园的计划。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正强化是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负强化是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解析本题考查强化的分类。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其中,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题干中,教师对一个同学的良好行为进行表扬,对其他同学而言是一种替代性强化。D项正确。A项:直接强化是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与题干不符,排除。
B、C两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解析本题考查斯金纳的强化机制。惩罚是指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后,随机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以期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不准玩电脑对孩子来说是一个不愉快的刺激,目的是减少一个不良行为,因此属于惩罚。B项正确。A项:有机体在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称之为消退。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又称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正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逃避即是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与社会及他人发生矛盾及冲突时,不能自觉地解决矛盾、冲突,而躲避矛盾、冲突的心理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解析本题考查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的机制。条件反射的泛化是指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强调看到蛇感到害怕,看到跟蛇相似的刺激绳子也感到害怕,这种现象是泛化。B项正确。A项: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分化强调的是能够辨别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获得是指在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解析本题考察负惩罚。负惩罚是指儿童出现一个不适宜行为时,去掉一个好的刺激,即不给予原有的奖励,以减少儿童不适宜行为的出现概率。题干中“观看学校文艺汇演的资格”对于小萌来说是愉快刺激,取消观看学校文艺汇演的资格这个愉快刺激,因此,上课睡觉行为减少。属于负惩罚。D项正确。A项:正强化指的是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题干中没有呈现愉快刺激。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负强化指的是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正惩罚指的是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解析
本题考查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是后期行为主义对学习心理学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他坚持了科学、客观、控制的行为主义传统,继承了刺激—反应的学习观,以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在桑代克等前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对教育心理学影响巨大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B项正确。
A项: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他通过对狗的消化腺分泌变化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经典条件作用论”。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苛勒提出了完形—顿悟学习理论。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解析本题考查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理解。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其中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在观察学习中,观察学习的对象称为榜样或示范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为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将自己活成一个榜样,他人会不自觉地模仿,体现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C项正确。
A项: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包括格式塔心理学的早期研究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与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而是许多理论观点的统称。它的兴起是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理论领域发生的一场革命。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解析
本题考查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包括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其中,逃避条件作用是指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题干中,果果看到前面的路有一堆垃圾就换了一条路走,看到超市里人很多就暂时离开,这属于逃避条件作用。A项正确。
B项:回避条件作用是指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消退是指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或者减少一个喜欢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解析
本题考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包括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其中,正强化是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题干中,“精美奖品和奖学金”属于愉快刺激,当学校给予这个愉快刺激后,报名的学生则增多,也就是提高了“报名演讲比赛”这一行为出现的概率,因此是正强化。A项正确。
B项:负强化是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或者减少一个喜欢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消退是指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解析
本题考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社会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身教重于言教”强调的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来学习,属于社会学习理论。A项正确。
B项:人本学习理论强调培养知情合一的人,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强化学习理论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作用的结果。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解析
本题考查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斯金纳将强化规律分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与消退。惩罚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负惩罚是指儿童出现一个不适宜行为时,去掉一个好的刺激,即不给予原有的奖励,以减少儿童不适宜行为的出现概率。题干中小明妈妈为了不让小明乱扔东西,不让他看动画片,就是通过去掉一个好的刺激,来减少他乱扔东西的行为,属于负惩罚。D项正确。
A项:正强化是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负强化是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泛化属于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规律。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解析
本题考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题干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自身端正,不用命令人们就会遵行;自身不端正,虽发命令也没有人听从,体现的是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