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精通 Redis list:使用 redis-plus-plus 的现代 C++ 实践深度解析

在构建高性能应用的世界里,Redis 闪电般的内存数据结构与 C++ 的原生性能相结合,无疑是一剂成功的良方。Redis,常被称为“数据结构服务器”,提供了多种功能强大的工具,其中最基础也最核心的之一便是列表(List)。这种有序的字符串集合是实现队列、栈、活动流、消息推送等众多功能的基石。

为了在 C++ 和 Redis 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一个健壮的客户端库至关重要。在这方面,redis-plus-plus 以其现代、类型安全和直观的设计脱颖而出。作为一个现代 C++11/14/17 客户端,它将 Redis 命令与开发者熟悉的 C++ 范式(如迭代器、optionalchrono 字面量)无缝集成。

本篇深度指南将引导您逐步探索 Redis 列表的核心命令,并通过由 redis-plus-plus 驱动的实用 C++ 代码示例进行实践。我们将详细剖析每一个操作,理解其行为,并领略该库所倡导的优雅设计模式。


第一章:填充列表 —— “推入”的艺术

向 Redis 列表中添加元素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推入”(push)操作。你可以选择将元素添加到列表的头部(左侧)或尾部(右侧),这种设计直接赋予了列表实现栈(后进先出,LIFO)和队列(先进先出,FIFO)的能力。

lpush:向列表头部(左侧)推入

LPUSH 命令用于将一个或多个元素添加到列表的起始位置。如果列表键不存在,Redis 会在执行操作前自动创建一个空列表。这个过程可以想象成堆叠盘子:每一个新盘子总是放在最上面。

让我们通过一段代码来分析 redis-plus-plus 是如何以多种方式调用 lpush 的。

image.png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include <string>
#include <iterator> // 使用 std::back_inserter 需要的头文件
#include <sw/redis++/redis++.h>// 辅助函数,用于打印容器内容
void PrintContainer(const std::vector<std::string>& container) {for (const auto& item : container) {std::cout << item << " ";}std::cout << std::endl;
}void test1(sw::redis::Redis& redis)
{std::cout << "--- 测试 lpush 和 lrange ---" << std::endl;// 清空当前数据库,确保测试环境干净redis.flushall();// 1. 推入单个元素redis.lpush("key", "111");// 2. 基于初始化列表,推入一组元素redis.lpush("key", {"222", "333", "444"});// 3. 基于迭代器,从一个 vector 推入一组元素std::vector<string> values = {"555", "666", "777"};redis.lpush("key", values.begin(), values.end());// 使用 lrange 获取列表中的所有元素进行验证std::vector<string> results;// 构造一个插入迭代器,lrange 的结果会通过它直接填入 resultsauto it = std::back_inserter(results);redis.lrange("key", 0, -1, it);std::cout << "最终列表内容: ";PrintContainer(results);
}

代码详解:

  1. redis.flushall(): 这是一个威力巨大但同时也很危险的命令,它会清空整个 Redis 实例当前数据库中的所有键。在测试代码中使用它可以确保我们的测试从一个已知的、干净的状态开始。请勿在生产环境中使用此命令,除非你真的打算清除所有数据。
  2. redis.lpush("key", "111"): 我们向名为 “key” 的列表头部推入第一个元素 “111”。
    • 此时列表状态为: ["111"]
  3. redis.lpush("key", {"222", "333", "444"}): 这是 redis-plus-plus 提供的一个非常便利的特性。它重载了 lpush 方法,使其可以接受 std::initializer_list(初始化列表)作为参数,让我们可以简洁地一次性推入多个元素。库会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逐个执行 lpush
    • 推入 “222” 后,列表变为: ["222", "111"]
    • 推入 “333” 后,列表变为: ["333", "222", "111"]
    • 推入 “444” 后,列表变为: ["444", "333", "222", "111"]
  4. redis.lpush("key", values.begin(), values.end()): 这是另一种极其灵活的批量操作方式。redis-plus-plus 遵循 C++ 标准库的设计哲学,提供了接受一对迭代器的重载。这意味着你可以从任何兼容的容器(如 std::vector, std::list, std::deque)中推入一个范围的元素。其执行顺序与初始化列表类似。
    • 推入 “555” 后: ["555", "444", "333", "222", "111"]
    • 推入 “666” 后: ["666", "555", "444", "333", "222", "111"]
    • 推入 “777” 后: ["777", "666", "555", "444", "333", "222", "111"]
  5. redis.lrange("key", 0, -1, it): lrange 命令用于获取列表指定范围内的元素。索引 0 代表第一个元素,-1 代表最后一个元素,因此 0-1 表示获取列表中的所有元素。redis-plus-plus 在这里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返回一个自定义的集合类型,而是接受一个输出迭代器。我们通过 std::back_inserter(results) 创建了一个插入迭代器,它会将 lrange 获取到的每一个元素通过 results.push_back() 添加到 results 这个 vector 的末尾。

最终结果预测:
由于 lpush 是“头插法”,越晚插入的元素越靠前。因此,PrintContainer 函数最终打印到控制台的内容将是:

777 666 555 444 333 222 111
rpush:向列表尾部(右侧)推入

lpush 相对,RPUSH 命令将一个或多个元素添加到列表的末尾。这个行为完全符合队列的“先进先出”(FIFO)原则,就像人们排队一样,新来的人总是排在队尾。

image.png

void test2(sw::redis::Redis& redis)
{std::cout << "--- 测试 rpush ---" << std::endl;redis.flushall();// 1. 推入单个元素redis.rpush("key", "111");// 2. 基于初始化列表推入一组元素redis.rpush("key", {"222", "333", "444"});// 3. 基于迭代器推入一组元素std::vector<string> values = {"555", "666", "777"};redis.rpush("key", values.begin(), values.end());// 获取并打印结果std::vector<string> results;redis.lrange("key", 0, -1, std::back_inserter(results));std::cout << "最终列表内容: ";PrintContainer(results);
}

代码详解与 test1 的关键区别:

test2 的结构与 test1 几乎完全相同,唯一的区别就是将所有的 lpush 调用换成了 rpush。然而,这个小小的改动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 redis.rpush("key", "111"): 列表状态: ["111"]
  • redis.rpush("key", {"222", "333", "444"}):
    • 推入 “222” 后: ["111", "222"]
    • 推入 “333” 后: ["111", "222", "333"]
    • 推入 “444” 后: ["111", "222", "333", "444"]
  • redis.rpush("key", values.begin(), values.end()):
    • 推入 “555” 后: ["111", "222", "333", "444", "555"]
    • 推入 “666” 后: ["111", "222", "333", "444", "555", "666"]
    • 推入 “777” 后: ["111", "222", "333", "444", "555", "666", "777"]

最终结果预测:
rpush 是“尾插法”,它严格保持了元素的插入顺序。因此,lrange 获取到的元素顺序与我们添加它们的顺序完全一致。控制台将打印:

111 222 333 444 555 666 777

第二章:消费列表 —— “弹出”的艺术

有了填充列表的能力,我们还需要从中取出元素进行处理。“弹出”(pop)操作就是为此设计的,它是一个原子性的操作,既能获取元素,又能同时将其从列表中移除。

lpop & rpop:从两端弹出元素
  • LPOP: 从列表的左侧(头部)移除并返回一个元素。
  • RPOP: 从列表的右侧(尾部)移除并返回一个元素。

这两个命令是构建可靠工作队列的基础。一个或多个生产者进程通过 LPUSHRPUSH 将任务推入列表,一个或多个消费者进程通过 LPOPRPOP 获取并处理任务。

image.png

void test3(sw::redis::Redis& redis)
{std::cout << "--- 测试 lpop 和 rpop ---" << std::endl;redis.flushall();// 首先,构造一个包含多个元素的列表redis.rpush("key", {"111", "222", "333", "444", "555", "666", "777"});// 当前列表: ["111", "222", "333", "444", "555", "666", "777"]// 从左侧弹出一个元素auto result_lpop = redis.lpop("key");if (result_lpop){std::cout << "lpop result: " << result_lpop.value() << std::endl;}// 列表变为: ["222", "333", "444", "555", "666", "777"]// 从右侧弹出一个元素auto result_rpop = redis.rpop("key");if (result_rpop){std::cout << "rpop result: " << result_rpop.value() << std::endl;}// 列表最终变为: ["222", "333", "444", "555", "666"]
}

代码详解与 sw::redis::Optional

  1. redis.lpop("key"): 此调用尝试从 “key” 列表的头部移除元素 “111”。
  2. 返回值类型 sw::redis::Optional<std::string>: 这是 redis-plus-plus 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设计。如果对一个空列表执行 lpoprpop,Redis 会返回一个空值(nil)。在 C++ 中处理这种情况可能会很棘手(例如返回空指针或特殊字符串)。redis-plus-plus 采用了现代 C++ 的 std::optional 风格来优雅地解决这个问题。
    • Optional 对象可以被直接用在 if 语句中。if (result_lpop) 会检查 Optional 对象内部是否真实地包含一个值。
    • 如果包含值,可以通过 .value() 方法来安全地获取它。
  3. redis.rpop("key"): 在 lpop 执行之后,此调用作用于修改后的列表,从其尾部移除了元素 “777”。

最终结果预测:
程序将首先弹出最左边的 “111”,然后弹出最右边的 “777”。控制台输出将是:

--- 测试 lpop 和 rpop ---
lpop result: 111
rpop result: 777

第三章:阻塞操作 —— 耐心地等待数据

在构建消息队列或任务分发系统时,消费者通常需要在一个循环中不断地从列表中获取任务。如果列表为空,让消费者进程在一个紧密的循环中不停地查询(轮询)会极大地浪费 CPU 资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edis 提供了阻塞式的列表弹出命令。

blpop:阻塞式左侧弹出

BLPOPLPOP 的阻塞版本。当 BLPOP 尝试从一个或多个空列表中弹出元素时,它不会立即返回,而是会阻塞当前连接,直到以下任一情况发生:

  1. 有另一个客户端向被监视的列表中推入了元素。
  2. 达到了设定的超时时间。

这个机制极大地提高了效率,使得消费者可以“睡眠”,直到真正有工作可做时才被唤醒。

image.png

#include <chrono> // 使用时间字面量需要的头文件void test4(sw::redis::Redis& redis)
{// C++14 的一个语法糖,允许我们方便地写出时间单位,比如 10susing namespace std::chrono_literals;std::cout << "--- 测试 blpop ---" << std::endl;redis.flushall();// 注释掉的例子:如果执行这行代码,程序会永久阻塞,// 直到有另一个客户端向 "key" 列表 lpush 一个值。// auto result = redis.blpop("key");// 核心操作:同时监视三个列表,并设置 10 秒的超时时间auto result = redis.blpop({"key", "key2", "key3"}, 10s);// 返回值类型分析:sw::redis::Optional<std::pair<std::string, std::string>>// - Optional: 因为调用可能因超时而未返回任何数据。// - std::pair: 如果成功,返回一个键值对。//   - pair.first: 表明元素是从哪个 key (列表) 中弹出的。//   - pair.second: 是被弹出的元素本身的值。if (result){// 成功获取到元素std::cout << "Popped from key: " << result->first << std::endl;std::cout << "Element value: " << result->second << std::endl;}else{// 超时,未获取到任何元素std::cout << "Timeout: no data received in 10 seconds." << std::endl;}
}

image.png
一个小细节:对于 Optional 类型,可以直接使用 -> 箭头操作符来访问其内部包含的对象的成员,这让代码更加简洁。result->first 等价于 result.value().first

代码详解:

  1. using namespace std::chrono_literals;: 这行代码启用了 C++14 的时间字面量功能,让我们可以直观地写出 10s (10秒), 100ms (100毫秒) 等。
  2. redis.blpop({"key", "key2", "key3"}, 10s): 这是 blpop 的强大之处。
    • 监视多个列表: 它可以按照给定的顺序(“key”, “key2”, “key3”)检查这些列表。一旦发现第一个非空列表,就从中弹出一个元素并立即返回。
    • 设置超时: 第二个参数 10s 告诉 Redis,如果所有被监视的列表在 10 秒内一直为空,就放弃等待,解除阻塞并返回一个空值。如果超时时间设为 0,则表示无限期阻塞。
  3. 返回值类型: blpop 的返回值比 lpop 更复杂。因为它可能从多个列表中的任何一个获取到数据,所以成功时的返回值是一个 std::pair,其中 pair.first 是列表的键名,pair.second 是弹出的元素值。整个 pair 又被 Optional 包装,以处理超时的情况。

两种执行场景预测:

由于此代码的行为依赖于外部事件,它的输出会有两种可能:

  • 场景一:10秒内没有数据插入
    你运行程序,blpop 开始阻塞。在 10 秒钟内,没有任何其他 Redis 客户端向 “key”, “key2” 或 “key3” 推入数据。10 秒后,blpop 超时,if(result) 判断为 false
    控制台输出:

    --- 测试 blpop ---
    Timeout: no data received in 10 seconds.
    
  • 场景二:10秒内有数据插入
    你运行程序,blpop 开始阻塞。在 10 秒内,你打开另一个 Redis 客户端(如 redis-cli)并执行命令 LPUSH key2 "hello from another client"。程序中的 blpop 会立刻被唤醒,if(result) 判断为 true
    控制台输出:

    --- 测试 blpop ---
    Popped from key: key2
    Element value: hello from another client
    

第四章:实用工具 —— 检查你的列表

除了增删元素,我们有时还需要获取列表的元数据,例如它的长度。

llen:获取列表长度

LLEN 是一个简单直接的命令,用于返回指定列表的长度(即其中元素的数量)。如果键不存在,它被视为空列表,返回 0。

image.png

void test5(sw::redis::Redis& redis)
{std::cout << "--- 测试 llen ---" << std::endl;redis.flushall();redis.lpush("key", {"111", "222", "333"});long long len = redis.llen("key");std::cout << "The length of the list is: " << len << std::endl;
}

代码详解:

这段代码非常直观。我们首先向 “key” 列表推入 3 个元素,然后调用 redis.llen("key")。该函数返回一个 long long 类型的整数,代表列表的当前长度。

最终结果预测:
控制台将输出:

--- 测试 llen ---
The length of the list is: 3

总结:redis-plus-plus 的优雅设计哲学

通过以上几个核心命令的实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redis-plus-plus 在设计上体现出的几个一贯原则,这些原则使其成为一个优秀的现代 C++ Redis 客户端:

  1. 当函数需要传递多个值时,优先支持初始化列表和迭代器对。
    无论是 lpush 还是 rpush,我们都看到了对 std::initializer_list 和迭代器范围的重载。这种设计避免了开发者手动循环调用单元素版本的函数,使得代码更简洁、更高效,并且能够与 C++ 标准库容器无缝协作。

  2. 当函数返回值需要表示多个数据时,巧妙借助插入迭代器。
    lrange 为例,它没有返回一个库自定义的特殊容器,而是接受一个输出迭代器。这给予了开发者极大的灵活性,可以将结果直接填充到 std::vectorstd::list 或任何支持 push_back 的容器中,完全融入了 C++ 的编程范式。

  3. 当某些场景涉及到可能无效的返回值时,全面拥抱 std::optional
    对于 lpoprpopblpop 等命令,返回值可能为空。redis-plus-plus 使用 Optional 类型来包装结果,这是一种类型安全的方式,强制开发者在使用值之前必须检查其是否存在,从而从根本上避免了空指针解引用等运行时错误,使代码更加健壮和清晰。

结论

Redis 列表是一个功能极其丰富的数据结构,是构建复杂系统的有力工具。而 redis-plus-plus 库通过其现代化的 C++ 接口,极大地简化了与 Redis 的交互。它将 Redis 的命令自然地映射到 C++ 的语言特性和标准库组件上,让 C++ 开发者可以专注于业务逻辑,同时写出既安全又高效的代码。掌握了这些基本模式,你就已经踏上了使用 C++ 和 Redis 构建下一代高性能应用的坚实一步。


文章转载自:

http://ZhTqmxS6.xstfp.cn
http://2zktqlen.xstfp.cn
http://vS2TRR0Z.xstfp.cn
http://Ymvlb4Zx.xstfp.cn
http://CYhtMrUk.xstfp.cn
http://Mnpj8MD0.xstfp.cn
http://JN2WsE9r.xstfp.cn
http://xNZTiLCz.xstfp.cn
http://sRnJrg2H.xstfp.cn
http://nxyOyID7.xstfp.cn
http://C2ht8RvR.xstfp.cn
http://1keo425k.xstfp.cn
http://srvrQFSW.xstfp.cn
http://wfJnWloJ.xstfp.cn
http://X31MciQw.xstfp.cn
http://m928qQZG.xstfp.cn
http://uYKil0fN.xstfp.cn
http://0uqTNyxG.xstfp.cn
http://EqnlOiKw.xstfp.cn
http://bNcySts5.xstfp.cn
http://KCKTnjTR.xstfp.cn
http://oWZkfY9V.xstfp.cn
http://OeI2AxJ2.xstfp.cn
http://2vLUOzuw.xstfp.cn
http://z9TiVST0.xstfp.cn
http://z4RsIulZ.xstfp.cn
http://W7j40Tuk.xstfp.cn
http://XgGo1FHE.xstfp.cn
http://O68MCg7f.xstfp.cn
http://uYy6Go3R.xstfp.cn
http://www.dtcms.com/a/384175.html

相关文章:

  • 《Elasticsearch全文检索核心技术解析》
  • Rocky Linux10.0修改ip地址
  • DevOps实战(7) - 使用Arbess+GitPuk+sourcefare实现Node.js项目自动化部署
  • 学习日报|梳理三类典型缓存问题:缓存穿透、缓存击穿、缓存雪崩
  • 【JavaEE】线程安全-内存可见性、指令全排序
  • MCP传输机制完全指南:Stdio、SSE、Streamable HTTP详解-实践案例-整体对比
  • 基于C#的快递打单系统源码+数据库+使用教程
  • RabbitMQ 高可用实战篇(Mirrored Queue + Cluster + 持久化整合)
  • RabbitMQ 命令执行流程与内核数据结构
  • Dify:Step1 本地化安装部署on MACOS
  • 有鹿机器人:以智能清洁 redefine 服务,以灵活租赁开启可能
  • 9.5 机器翻译与数据集
  • 苹果MAC、MacBook air和pro安装windows双系统与iOS分发
  • 跨数据中心的 Kafka 架构与落地实战
  • Kafka架构:构建高吞吐量分布式消息系统的艺术——进阶优化与行业实践
  • 如何在企业微信上以 HTTPS 方式访问内网 OA/ERP 等系统?
  • iOS 上架全流程指南 iOS 应用发布步骤、App Store 上架流程、uni-app 打包上传 ipa 与审核实战经验分享
  • 细粒度文本分类
  • Go 并发模型学习:从 goroutine 到 channel 的最佳实践
  • 高效解决多语言视频分发难题:Amazon MediaConvert 多语言输入配置 + CMAF 通用容器输出优化实战
  • 摆脱劳心,奔向劳体
  • pcl案例五 求类平面点云孔区面积
  • 第6.2节 Android Agent开发<三>
  • 利用kimi k2编写postgresql协议服务端的尝试
  • 深入理解 Java 集合框架
  • 第十届99全球链商节重点项目“全球纸基生态战略联盟”正式签约
  • 系统服务包括1-4章
  • 自动化C到Rust翻译工具探索:工具实操、不足与挑战解析
  • RabbitMQ 事件驱动与多进程架构
  • 飞书视频,设计测试c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