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标签/多标签” vs “二分类/多分类”
你的观察非常关键!这里需要先澄清一个核心前提:代码中的任务类型划分,是“单标签分类”和“多标签分类”的区别,而非“二分类”和“多分类”的区别——二分类任务既可能属于“单标签分类”(用交叉熵),也可能属于特殊的“多标签分类”(用 BCE),但代码的逻辑是根据“标签是否互斥”来选择损失函数,而非单纯看类别数量。
1. 先理清概念:“单标签/多标签” vs “二分类/多分类”
很多时候容易混淆这两组概念,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划分维度:
- 单标签分类:每个样本仅属于一个类别(类别间互斥),包括:
- 二分类(如“正面/负面”,互斥);
- 多分类(如“体育/科技/娱乐”,互斥)。
- 多标签分类:每个样本可属于多个类别(类别间独立),包括:
- 二标签(如“是否含图片/是否含视频”,可同时满足);
- 多标签(如“新闻可同时属于科技+教育+财经”)。
代码中 problem_type
的核心是区分“类别是否互斥”,而非“类别数量多少”——这才是选择损失函数的关键。
2. 为什么“单标签分类”(含二分类)用 CrossEntropyLoss?
单标签分类的核心是“类别互斥”(一个样本只能选一个类别),因此需要:
- 模型输出通过 softmax 转为“概率分布”(所有类别概率和为 1,体现“选 A 就不能选 B”的互斥性);
- 损失函数用 CrossEntropyLoss(衡量“互斥的概率分布”与“真实标签”的差距)。
即使是二分类(如“正面=0/负面=1”),只要是单标签(样本只能是正面或负面,不能同时是两者),就属于“单标签分类”,用 CrossEntropyLoss 完全合理。
例如:二分类单标签任务中,logits
形状为 (batch_size, 2)
(2 个类别),CrossEntropyLoss
会通过 softmax 转为 (p, 1-p)
的概率分布,再计算损失。
3. 为什么“多标签分类”(含二标签)用 BCEWithLogitsLoss?
多标签分类的核心是“类别独立”(一个样本可属于多个类别,选 A 不影响选 B),因此需要:
- 模型输出通过 sigmoid 转为“单个类别概率”(每个类别独立输出 0~1 的概率,体现“每个类别单独判断是/否”);
- 损失函数用 BCEWithLogitsLoss(对每个类别独立计算二元交叉熵,再求和,体现“多个类别独立判断”)。
即使是“二分类”的形式(如“是否含敏感词”,只有一个标签,0=不含,1=含),若任务定义为“多标签”(本质是“单标签的多标签特例”),也会用 BCEWithLogitsLoss。
例如:多标签任务中,logits
形状为 (batch_size, 3)
(3 个独立标签),BCEWithLogitsLoss
会对每个标签独立计算 sigmoid 和二元交叉熵,再汇总损失。
4. 关键:二分类任务的两种损失函数选择场景
这是最容易混淆的点,用表格明确:
二分类任务类型 | 类别关系 | 损失函数选择 | 模型输出形状 | 标签形状 |
---|---|---|---|---|
单标签二分类 | 互斥(是 A 就不是 B) | CrossEntropyLoss | (batch, 2) | (batch,)(0/1) |
多标签二分类(特例) | 独立(仅判断“是/否”) | BCEWithLogitsLoss | (batch, 1) | (batch, 1)(0/1) |
例如:
- 情感分析(正面/负面):单标签二分类 → CrossEntropyLoss,
logits
是(batch, 2)
; - 敏感词检测(含/不含):多标签二分类(仅一个标签) → BCEWithLogitsLoss,
logits
是(batch, 1)
。
总结
代码中“单标签用交叉熵,多标签用 BCE”的逻辑,本质是根据“类别是否互斥”选择损失函数,而非“二分类/多分类”的类别数量:
- 单标签(类别互斥):无论二分类还是多分类,都用 CrossEntropyLoss(softmax + 多分类交叉熵);
- 多标签(类别独立):无论标签数量多少,都用 BCEWithLogitsLoss(sigmoid + 二元交叉熵)。
你看到的“二分类用交叉熵”,实际是“二分类且单标签”的场景;若二分类是“多标签”场景(如单个标签的是/否判断),代码也会用 BCE——核心是任务的“标签互斥性”,而非类别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