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 与 MongoDB 的分片
MySQL 和 MongoDB 作为不同类型数据库的代表(关系型 vs 文档型),其分片机制在设计理念、实现方式和适用场景上存在显著差异。两者的分片核心目标一致——通过水平扩展(Scale Out)解决单节点存储容量和性能瓶颈,但因数据模型、事务支持和分布式设计理念的不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分片体系。
一、MySQL 的分片:依赖外部扩展的“间接方案”
MySQL 作为传统关系型数据库,设计之初并未原生支持分片(Sharding),其分片能力主要通过中间件或客户端路由实现。这与其强 ACID 事务、表结构刚性和关联查询(Join)依赖密切相关。
1. 核心架构:“中间件 + 多实例”的协同模式
MySQL 分片的典型架构包含三层:
- 客户端层:应用程序通过 SQL 与中间件交互,无需感知底层分片细节。
- 中间件层:核心组件(如 ShardingSphere-JDBC、MyCat、ProxySQL 等)负责分片策略解析、SQL 路由、结果聚合、跨分片事务协调等。
- 数据存储层:多个独立的 MySQL 实例(或主从集群),每个实例存储部分分片数据(称为“分片节点”)。
中间件是整个架构的“大脑”,它维护着“分片键-分片节点”的映射关系,确保 SQL 语句被路由到正确的分片节点执行。
2. 分片策略:基于表的“逻辑拆分”
MySQL 分片以表为基本单位,通过“分片键(Sharding Key)”将一张大表拆分为多份,分散存储到不同分片节点。常见策略包括:
-
范围分片(Range Sharding)
按分片键的连续范围拆分,例如:按时间(订单表按月份拆分)、按 ID 区间(用户 ID 1-100万存分片1,101万-200万存分片2)。
优点:适合范围查询(如“查询近3个月订单”),数据分布有规律性;
缺点:易出现“热点分片”(如最新月份的订单分片压力大)。 -
哈希分片(Hash Sharding)
对分片键做哈希计算(如 MD5、CRC32),再按分片数量取模,将数据均匀分散到各节点。例如:用户 ID 哈希后 % 4,分配到4个分片。
优点:数据分布均匀,避免热点;
缺点:范围查询效率低(需扫描所有分片)。 -
列表分片(List Sharding)
按分片键的离散值分组,例如:按地区(华北、华东、华南)拆分用户表,每个地区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