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基础操作全攻略:从文件解压到服务器管理
一、文件解压与打包:.tgz 文件处理
在 Linux 环境中,.tgz
文件与 .tar.gz
文件完全等价,均为通过 tar
命令打包并结合 gzip
压缩的文件格式,处理这类文件的核心工具就是 tar
命令。
1.1 核心解压命令解析
解压 .tgz
文件的基础命令为:
tar -xvzf filename.tgz
命令中各参数的含义如下:
-x
:Extract,表示执行“解压”操作(核心参数)。-v
:Verbose,显示解压过程中的文件列表(可选,省略后不显示详细过程)。-z
:调用gzip
工具进行解压缩(因.tgz
基于 gzip 压缩,此参数必选)。-f
:File,指定要处理的文件名(必须放在参数的最后一位,紧跟文件名)。
1.2 常见解压场景用法
根据不同需求,解压命令可灵活调整:
-
解压到当前目录
直接将文件解压至终端当前所在的工作目录:tar -xvzf file.tgz
-
解压到指定目录
使用-C
(大写)参数指定目标目录,需确保目标目录已存在:tar -xvzf file.tgz -C /path/to/directory/
示例:将
data.tgz
解压到/home/user/documents/
目录:tar -xvzf data.tgz -C /home/user/documents/
-
仅查看文件列表(不解压)
想了解.tgz
文件内包含的内容,又不想实际解压,可使用-t
参数:tar -tzf file.tgz
1.3 打包生成 .tgz 文件
若需将目录或文件压缩为 .tgz
格式,使用 -c
(Create)参数创建压缩包:
tar -cvzf archive.tgz directory/
-c
:Create,表示执行“打包”操作(核心参数)。- 其他参数含义与解压时一致(
-v
显示过程、-z
用 gzip 压缩、-f
指定输出文件名)。
示例:将 /home/user/projects/
目录打包为 projects_backup.tgz
:
tar -cvzf projects_backup.tgz /home/user/projects/
二、Shell 脚本执行:.sh 文件运行
Shell 脚本(.sh
后缀)是 Linux 中自动化执行命令的常用方式,运行脚本主要有两种方法:
2.1 直接通过 Shell 解释器运行
无需给脚本添加执行权限,直接指定 Shell 解释器(sh
或 bash
)运行:
# 使用 sh 解释器
sh script.sh# 使用 bash 解释器(功能更丰富,推荐)
bash script.sh
2.2 给脚本添加权限后直接运行
若需像执行系统命令一样直接运行脚本,需先添加“执行权限”:
- 给脚本添加执行权限(仅当前用户可执行):
chmod u+x script.sh
- 直接运行脚本(需在脚本所在目录,或指定完整路径):
# 脚本在当前目录 ./script.sh# 脚本在其他目录(指定完整路径) /home/user/scripts/script.sh
三、Vim 编辑器:Linux 下的核心文本编辑工具
Vim(Vi Improved)是 Linux 系统默认的文本编辑器,广泛用于修改配置文件、编写脚本等,但它的操作逻辑与图形化编辑器(如记事本)差异较大,新手常卡在“保存退出”环节。以下是 Vim 最核心的使用流程。
3.1 进入 Vim 编辑器
通过终端命令打开文件(若文件不存在,会在保存时创建该文件):
# 基础版(Vi)
vi filename# 增强版(Vim,推荐)
vim filename
进入 Vim 后,默认处于 命令模式,无法直接输入文字,需先切换到编辑模式。
3.2 编辑文件:切换至插入模式
在命令模式下,按下 i
键(Insert),即可进入 插入模式,此时左下角会显示 -- INSERT --
,可正常输入或修改文件内容。
3.3 保存与退出:返回命令模式操作
编辑完成后,需先按 Esc
键返回 命令模式,再输入以下命令(命令前需加冒号 :
)并按回车执行:
操作需求 | 命令 | 说明 |
---|---|---|
保存并退出 | :wq 或 :x | :x 会在文件未修改时跳过保存,更高效 |
仅保存,不退出 | :w | 保存后仍停留在 Vim 编辑器中 |
不保存,强制退出 | :q! | 放弃所有修改,强制退出(加 ! 表强制) |
保存为新文件 | :w newfilename | 将当前内容另存为新文件,原文件不变 |
小技巧:在命令模式下,连续按两次大写 Z
(即 ZZ
),可快速实现“保存并退出”,效果等同于 :wq
。
四、服务器基础配置:主机名与网卡 IP
在服务器运维中,修改主机名和配置网卡 IP 是最基础的操作,以下是详细步骤。
4.1 修改服务器主机名
主机名用于标识服务器,方便在集群或网络中区分不同节点。
-
编辑主机名配置文件
Linux 主机名存储在/etc/hostname
文件中,通过 Vim 打开编辑:vim /etc/hostname
将文件中的原有内容替换为新主机名(例如
large-cluster-node14
),保存并退出 Vim。 -
刷新主机名配置
修改后需执行以下命令使配置生效(无需重启系统,但终端可能不会立即显示新主机名,可通过exit
退出终端重新登录查看):hostname -F /etc/hostname
4.2 网卡配置:添加静态 IP
服务器通常需要配置静态 IP 以保证网络访问稳定,以下是通过修改配置文件添加 IP 的步骤。
-
查看网卡信息
首先通过ip a
命令查看服务器的网卡名称(如ens1f0
、eth0
等)和现有 IP 配置:ip a
-
进入网卡配置文件目录
Linux 网卡配置脚本存放于/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
目录,切换至该目录:cd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
目录下以
ifcfg-
开头的文件即为各网卡的配置文件(例如ifcfg-ens1f0
对应网卡ens1f0
)。 -
编辑网卡配置文件
使用 Vim 打开目标网卡的配置文件(以ens1f0
为例):vim ifcfg-ens1f0
配置静态 IP 需修改或添加以下关键参数(示例配置):
TYPE=Ethernet # 网卡类型为以太网 PROXY_METHOD=none # 不使用代理 BROWSER_ONLY=no # 仅浏览器不适用代理 BOOTPROTO=static # 启用静态IP(默认可能为 dhcp,需改为 static) DEFROUTE=yes # 设为默认路由 IPV4_FAILURE_FATAL=no# IPv4 配置失败不致命 IPV6INIT=yes # 启用 IPv6(可根据需求改为 no) IPV6_AUTOCONF=yes # IPv6 自动配置 IPV6_DEFROUTE=yes # IPv6 设为默认路由 IPV6_FAILURE_FATAL=no# IPv6 配置失败不致命 NAME=ens9990 # 网卡名称(需与文件名一致) UUID=xxx-xxx-xxx # 网卡唯一标识(无需修改) DEVICE=en880 # 网卡设备名(需与 NAME 一致) ONBOOT=yes # 系统开机时启用该网卡 IPADDR=550.0.0.16 # 静态 IP 地址(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PREFIX=24 # 子网掩码(24 对应 255.255.255.0) GATEWAY=550.0.0.154 # 网关地址(根据网络环境设置)
-
重启网络服务使配置生效
配置完成后,执行以下命令重启网络管理服务:systemctl restart NetworkManager
重启后,可通过
ip a
再次查看网卡信息,确认新 IP 已生效。
五、服务器管理核心:MGT IP 与 HDM IP 辨析
在服务器运维中,MGT IP(管理 IP)和 HDM IP(硬件管理 IP)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入口,理解二者的差异对服务器维护至关重要。
5.1 核心差异对比
特性 | MGT IP(管理 IP) | HDM IP(硬件管理 IP) |
---|---|---|
依赖基础 | 依赖服务器操作系统/设备系统正常运行 | 基于独立的 BMC 芯片(硬件管理控制器),不依赖主机硬件(CPU、内存等) |
工作条件 | 需操作系统启动,网络协议栈正常 | 只需服务器主板通电(无需开机,插电源即可) |
作用范围 | 操作系统/设备软件层的管理入口 | 硬件底层的管理入口 |
核心功能 | 远程登录(SSH)、软件部署、系统配置等 | 硬件监控(电源、风扇、温度、硬盘状态)、远程开关机、远程 KVM 控制 |
5.2 层级关系理解
用一个层级结构图可清晰展示二者的定位:
[ 应用层 ] <- 业务系统(如 Web 服务、数据库)
[ 操作系统 ] <- MGT IP 所在层(依赖系统运行)
[ 硬件管理层 ] <- HDM IP 所在层(独立 BMC 芯片,与系统解耦)
[ 物理硬件 ] <- CPU、内存、主板、电源等硬件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