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nseNet详解与实现
DenseNet详解与实现
- 0. 前言
- 1. DenseNet 架构
- 1.1 DenseNet 原理
- 1.2 瓶颈层与过渡层
- 2. 构建 DenseNet
0. 前言
DenseNet
允许每个卷积直接访问输入和较低层的特征图,从而进一步改进了 ResNet。 通过利用瓶颈层 (Bottleneck
) 和过渡层 (Transition
),还可以使深度网络中的参数数量保持较低。
1. DenseNet 架构
我们已经学习了 ResNet 解决深度卷积网络中消失的梯度问题,DenseNet
使用另一种方法来解决梯度消失的问题。
1.1 DenseNet 原理
所有先前的特征图都将成为下一层的输入。请注意,第 lll 层的输入是所有先前特征图的串联。如果用操作 H(x)H(x)H(x) 表示 BN-ReLU-Conv2D
,则层 lll 的输出为:
xl=H(x0,x1,x2,...,xl−1)x_l = H (x_0,x_1,x_2,...,x_{l-1}) xl=H(x0,x1,x2,...,xl−1)
Conv2D
使用大小为 3
的卷积核。每层生成的特征图的数量称为增长率 kkk。通常,k=12k = 12k=12。因此,如果特征图 x0x_0x0 的数量为 k0k_0k0,则 4
层密集块末尾的特征图的总数将为 4k+k04k + k_04k+k0。
DenseNet
建议在Dense块之前加上 BN-ReLU-Conv2D
,这些特征图的数量是增长率的两倍:k0=2kk_0 = 2kk0=2k。在密集块的末尾,特征图的总数将为 4k+2k=6k4k + 2k = 6k4k+2k=6k。
在输出层,DenseNet
建议在带有 softmax
层的 Dense()
之前执行平均池化。如果未使用数据增强,则必须在 Dense
块 Conv2D
之后跟随一个 dropout
层。
1.2 瓶颈层与过渡层
随着网络的深入,将出现两个新问题。首先,由于每一层都增加了 kkk 个特征图,因此层 lll 的输入数量为 (l–1)k+k0(l – 1)k + k_0(l–1)k+k0。 特征图在深层网络中快速增长,从而减慢了计算速度。
其次,与 ResNet
相似,随着网络的不断深入,特征图的大小将减小,从而增加了核的感受野大小。 如果 DenseNet
在合并操作中使用串联,则必须协调大小上的差异。
为了防止特征图的数量增加导致计算效率低,DenseNet
引入了瓶颈层。这个想法是,在每次串联之后,现在应用 1 x 1
卷积,其卷积核数量为 4k4k4k。这种降维技术可防止特征图的数量迅速增加。
然后,瓶颈层将 DenseNet
层修改为 BN-ReLU-Conv2D(1)-BN-ReLU-Conv2D(3)
,而不仅仅是 BN-ReLU-Conv2D(3)
。将卷积核大小作为 Conv2D
的参数。对于瓶颈层,每个 Conv2D(3)
仅处理 4k4k4k 特征图,而不是处理 lll 层的 (l–1)k+k0(l – 1)k + k_0(l–1)k+k0。 例如,对于 101
层网络,最后一个 Conv2D(3)
的输入仍然是 48
个特征图,其中 k = 12
。
为了解决特征图尺寸不匹配的问题,DenseNet
将深度网络划分为多个 Dense
块,这些块通过过渡层连接在一起。 在每个密集块中,特征图的大小保持不变。
过渡层的作用是在两个 Dense
块之间从一个特征图大小过渡到较小的特征图大小。 尺寸减小通常为一半。 这是通过平均池化层完成的。过渡层的输入是前一个 Dense
块中最后一个串联层的输出。
但是,在将特征图传递到平均池化之前,使用 Conv2D(1)
将其数量减少通过压缩因子 0<θ<10<θ<10<θ<1。 DenseNet
中使用 θ=0.5θ= 0.5θ=0.5。例如,上一个 Dense
块的最后一个串联的输出为 (64,64,512)
,则在 Conv2D(1)
之后,特征图的新尺寸为 (64,64,256)
。压缩和降维在一起,过渡层由 BN-Conv2D(1)-AveragePooling2D
层组成。实际上,批归一化在卷积层之前。
2. 构建 DenseNet
我们已经介绍了 DenseNet
的重要概念。接下来,我们将使用 tf.keras
为 CIFAR10
数据集构建 DenseNet
模型。模型架构如下所示:
根据模型架构实现 DenseNet
模型:
inputs = keras.layers.Input(shape=input_shape)
x = keras.layers.BatchNormalization()(inputs)
x = keras.layers.Activation('relu')(x)
x = keras.layers.Conv2D(num_filters_bef_dense_block,kernel_size=3,padding='same',kernel_initializer='he_normal')(x)
x = keras.layers.concatenate([inputs,x])for i in range(num_dense_blocks):# 瓶颈层for j in range(num_bottleneck_layers):y = keras.layers.BatchNormalization()(x)y = keras.layers.Activation('relu')(y)y = keras.layers.Conv2D(4 * growth_rate,kernel_size=1,padding='same',kernel_initializer='he_normal')(y)if not data_augmentation:y = keras.layers.Dropout(0.2)(y)y = keras.layers.BatchNormalization()(y)y = keras.layers.Activation('relu')(y)y = keras.layers.Conv2D(growth_rate,kernel_size=3,padding='same',kernel_initializer='he_normal')(y)if not data_augmentation:y = keras.layers.Dropout(0.2)(y)x = keras.layers.concatenate([x,y])if i == num_dense_blocks - 1:continue#压缩特征图数量,并减小特征图尺寸num_filters_bef_dense_block += num_bottleneck_layers * growth_ratenum_filters_bef_dense_block = int(num_filters_bef_dense_block * compression_factor)y = keras.layers.BatchNormalization()(x)y = keras.layers.Conv2D(num_filters_bef_dense_block,kernel_size=1,padding='same',kernel_initializer='he_normal')(y)if not data_augmentation:y = keras.layers.Dropout(0.2)(y)x = keras.layers.AveragePooling2D()(y)x = keras.layers.AveragePooling2D(pool_size=8)(x)
x = keras.layers.Flatten()(x)
outputs = keras.layers.Dense(num_classes,kernel_initializer='he_normal',activation='softmax')(x)model = keras.Model(inputs=inputs,outputs=outputs)
model.compile(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optimizer=keras.optimizers.RMSprop(1e-3),metrics=['acc'])
model.summary()
使用 tf.keras
实现的 DenseNet
模型训练 200
个 epoch
后,准确率达到 93.74%
,训练过程中采用了数据增强技术,如果需构建更深层的 DenseNet
模型,需调整 growth_rate
和 depth
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