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OpenCV实现模板与多个对象匹配
代码实现: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img_rgb = cv2.imread('mobanpipei.jpg')
img_gray = cv2.cvtColor(img_rgb, cv2.COLOR_BGR2GRAY)
template = cv2.imread('jianto.jpg', flags=0)
h, w = template.shape[:2]# 读取图像# # 顺时针旋转 90 度(k=1)
# rotated_image1 = np.rot90(template, k=1)
# # 逆时针旋转 90 度(k=-1)
# rotated_image2 = np.rot90(template, k=-1)
j=[0,1,-1]
# 模板匹配
for i in j:template1 = np.rot90(template,k=i)res = cv2.matchTemplate(img_gray, template1, cv2.TM_CCOEFF_NORMED)threshold = 0.9 # 匹配阈值loc = np.where(res >= threshold) # 获取符合阈值的坐标(行,列)# 绘制所有匹配区域的矩形框for pt in zip(*loc[::-1]):cv2.rectangle(img_rgb, pt, (pt[0] + w, pt[1] + h), color=(0, 0, 255), thickness=6)cv2.imshow('Template Matching Result', img_rgb)
cv2.waitKey(0)
这段代码是一个带旋转角度的模板匹配程序,核心功能是在目标图像中查找与模板图像(包含 0°、90° 顺时针、90° 逆时针三种旋转状态)匹配度较高的区域,并标记出这些区域。下面分步骤解析:
一、基础准备:导入库与读取图像
import cv2 # 导入OpenCV库,用于图像处理
import numpy as np # 导入numpy库,用于数组操作(如旋转)# 读取目标图像(待检测的大图),默认读取为BGR格式
img_rgb = cv2.imread('mobanpipei.jpg')
# 将目标图像转为灰度图(模板匹配通常在单通道灰度图上进行,减少计算量)
img_gray = cv2.cvtColor(img_rgb, cv2.COLOR_BGR2GRAY)# 读取模板图像(要查找的小图),flags=0表示以灰度图格式读取
template = cv2.imread('jianto.jpg', flags=0)
# 获取模板图像的高和宽(h:高度,w:宽度),后续绘制匹配区域时需要
h, w = template.shape[:2]
核心目的:加载目标图像和模板图像,并将目标图像转为灰度图(模板匹配对颜色不敏感,灰度图可简化计算)。
注意:模板图像直接以灰度图读取(flags=0
),避免后续重复转换。
二、处理模板旋转:考虑多方向匹配
# 定义旋转角度参数:0(不旋转)、1(顺时针90°)、-1(逆时针90°)
j = [0, 1, -1]
为什么需要旋转?实际场景中,模板可能在目标图像中以不同角度存在(比如模板是 “箭头”,可能朝上、朝左、朝右),通过旋转模板可提高匹配覆盖率。
np.rot90
函数说明:k=0
表示不旋转;k=1
表示顺时针旋转 90°;k=-1
表示逆时针旋转 90°。
三、核心逻辑:多角度模板匹配与结果标记
# 遍历每个旋转角度,分别进行模板匹配
for i in j:# 按当前角度旋转模板(得到旋转后的模板)template1 = np.rot90(template, k=i)# 模板匹配:在目标灰度图中查找与旋转后模板匹配的区域# 方法:cv2.TM_CCOEFF_NORMED(归一化相关系数匹配,结果范围[-1,1],越接近1匹配度越高)res = cv2.matchTemplate(img_gray, template1, cv2.TM_CCOEFF_NORMED)# 设置匹配阈值(只保留匹配度≥0.9的区域,阈值越高,匹配越严格)threshold = 0.9# 找到所有匹配值≥阈值的位置坐标(返回的loc是元组,格式:(行坐标列表, 列坐标列表))loc = np.where(res >= threshold)# 遍历所有符合条件的坐标,绘制矩形框标记匹配区域# zip(*loc[::-1]):将坐标从(行,列)转换为(列,行)(OpenCV中图像坐标是(x,y)对应列和行)for pt in zip(*loc[::-1]):# 绘制矩形:左上角坐标pt=(x,y),右下角坐标=(x+w, y+h),红色(BGR中(0,0,255)),线宽6cv2.rectangle(img_rgb, pt, (pt[0] + w, pt[1] + h), color=(0, 0, 255), thickness=6)
模板匹配原理:cv2.matchTemplate
会在目标图像上滑动模板,计算每个位置的匹配度,生成一个 “匹配结果图”(res
),其中每个像素值代表该位置的匹配程度。
坐标转换细节:loc
返回的是(行,列)
,而 OpenCV 绘制矩形需要(x,y)
(对应列、行),因此用loc[::-1]
反转顺序,再用zip(*)
转换为可迭代的坐标对。
阈值选择:threshold=0.9
是经验值,可根据实际匹配效果调整(值太高可能漏检,太低可能误检)。
四、显示结果
# 显示标记了匹配区域的目标图像
cv2.imshow('Template Matching Result', img_rgb)
# 等待按键输入(0表示无限等待),按任意键后关闭窗口
cv2.waitKey(0)
最终在窗口中显示目标图像,所有匹配度≥0.9 的区域会被红色矩形框标记。
实现效果:
代码特点与注意事项
- 多角度匹配:通过旋转模板(0°、90° 顺 / 逆时针),解决了模板在目标图像中旋转导致的匹配失效问题。
- 潜在优化点:
- 旋转后模板的尺寸会变化(如 90° 旋转后,原高度 h 变为宽度,原宽度 w 变为高度),但代码中仍用原
w
和h
绘制矩形,可能导致矩形框尺寸不准确(需根据旋转后的模板尺寸动态调整)。 - 未处理模板缩放问题:如果目标图像中模板的大小与原图不同,可能匹配失败(可结合图像金字塔实现多尺度匹配)。
- 旋转后模板的尺寸会变化(如 90° 旋转后,原高度 h 变为宽度,原宽度 w 变为高度),但代码中仍用原
- 适用场景:适用于检测目标在图像中可能存在 90° 旋转的场景(如特定图标、符号等)。
总结:这段代码通过 “旋转模板 + 多角度匹配” 的思路,提高了模板匹配的鲁棒性,能有效标记出目标图像中与不同角度模板匹配的区域,是模板匹配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典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