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分布式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的高扩展性保证

概要:分布式系统都要解决哪些问题?

分布式数据库区别于传统数据库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其分布式的特点,这些特点来源于分布式理论的发展,特别是数据分布相关理论的发展。相比于无状态分布式系统,有状态的数据库在分布式领域中将会面对更多的挑战。

本讲内容作为整个模块三的引子,我将会向你提出一系列问题,而在后续的课程中,我会逐一回答这些问题。那么现在让我们从失败模型开始,讨论分布式模式下的数据库吧。

失败模型

分布式系统是由多个节点参与其中的,它们直接通过网络进行互联。每个节点会保存本地的状态,通过网络来互相同步这些状态;同时节点需要访问时间组件来获取当前时间。对于分布式系统来说,时间分为逻辑时间与物理时间。逻辑时间一般被实现为一个单调递增的计数器,而物理时间对应的是一个真实世界的时间,一般由操作系统提供。

以上就是分布式系统所涉及的各种概念,看起很简单,实际上业界对分布式系统的共识就是上述所有环节没有一点是可靠的,“不可靠”贯穿了分布式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而总结这些不可靠就成为失败模型所解决的问题。

在介绍失败模型的具体内容之前,让我们打开思路,看看有哪些具体的原因引起了分布式系统的可靠性问题。

引起失败的原因

当讨论分布式系统内的不稳定因素的时候,人们首先会想到网络问题,但是一个最容易让大家忽略的地方就是远程节点处理请求时也可能发生故障。一个比较常见的误区就是认为远程执行会马上返回结果,但这种假设是非常不可靠的。因为远程节点的处理能力、运行环境其实是未知的,我们不能认为它们会一直按照固定的模式去响应我们的请求。

而另一种情况是,请求到达远程节点后很可能不会被马上处理,而是放在了一个队列里面进行缓冲。这对于远程节点的吞吐量改善是有好处的,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延迟,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交互模式。处理以上问题的方式就是需要引入故障检测,来观察远程节点的运行情况,从而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应对手段。

第二种常见的误解是所有节点时间是一致的,这种误解是非常普遍并且危险的。虽然可以使用工具去同步集群内的时间,但是要保持系统内时间一致是非常困难的。而如果我们使用不同节点产生的物理时间来进行一致性计算或排序,那么结果会非常不靠谱。所以大部分分布式数据库会用一个单独的节点来生成全局唯一的逻辑时间以解决上面的问题。而有些分布式数据库,如 Spanner 会使用原子钟这种精密服务来解决时间一致的问题。

本地物理时间的另一个问题是会产生回溯,也就是获取一个时间并执行若干步骤后,再去获取当前时间,而这个时间有可能比之前的时间还要早。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认为系统的物理时间是单调递增的,这就是为什么要使用逻辑时间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但是本地物理时间在分布式系统中某些部分依然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如判断远程节点超时等。但是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在实现分布式算法时应将时间因素考虑进去,从而避免潜在的问题。

以上谈到的分布式问题集中在节点层面,而另一大类问题就是网络造成的了。其中最为经典的问题就是网络分区,它指的是分布式系统的节点被网络故障分割为不同的小块。而最棘手的是,这些小块内的节点依然可以提供服务。但它们由于不能很好地感知彼此的存在,会产生不一致的问题。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网络分区带来的问题难以解决,因为它是非常难发现的。这是由于网络环境复杂的拓扑和参与者众多共同左右而导致的。故我们需要设计复杂的算法,并使用诸如混沌工程的方式来解决此类问题。

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一个单一读故障可能会引起大规模级联反映,从而放大故障的影响面,也就是著名的雪崩现象。这里你要注意,这种故障放大现象很可能来源于一个为了稳定系统而设计的机制。比如,当系统出现瓶颈后,一个新节点被加入进来,但它需要同步数据才能对外提供服务,而大规模同步数据很可能造成其他节点资源紧张,特别是网络带宽,从而导致整个系统都无法对外提供服务。

解决级联故障的方式有退避算法和断路。退避算法大量应用在 API 的设计中,由于上文提到远程节点会存在暂时性故障,故需要进行重试来使访问尽可能成功地完成。而频繁地重试会造成远程节点资源耗尽而崩溃,退避算法正是依靠客户端来保证服务端高可用的一种手段。而从服务端角度进行直接保护的方式就是断路,如果对服务端的访问超过阈值,那么系统会中断该服务的请求,从而缓解系统压力。

以上就是分布式系统比较常见的故障。虽然你可能会觉得这些故障很直观,但是如果要去解决它们思路会比较分散。还好前人已经帮我们总结了一些模型来对这些故障进行分级,从而有的放矢地解决这些问题。接下来我就要为你介绍三种典型的失败模型。

崩溃失败

当遭遇故障后,进程完全停止工作被称为崩溃失败。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失败情况,同时结果也非常好预测。这种失败模式也称为崩溃停止失败,特别强调失败节点不需要再参与回分布式系统内部了。我们说这种模式是最容易预测的,是因为失败节点退出后,其他节点感知到之后可以继续提供服务,而不用考虑它重新回归所带来的复杂问题。

虽然失败停止模式有以上的优点,但实际的分布式系统很少会采用。因为它非常明显地会造成资源浪费。所以我们一般采用崩溃恢复模式,从而重复利用资源。提到崩溃节点恢复,一般都会想到将崩溃节点进行重启,而后经过一定的恢复步骤再加入网络中。虽然这是一种主流模式,但其实通过数据复制从而生成备份节点,而后进行快速热切换才是最为主流的模式。

崩溃失败可以被认为是遗漏失败的一种特殊情况。因为从其他节点看,它们很难分清一个节点服务响应是由于崩溃还是由于遗漏消息而产生的。那究竟什么是遗漏失败呢?

遗漏失败

遗漏失败相比于崩溃失败来说更为不可预测,这种模式强调的是消息有没有被远程节点所执行。

这其中的故障可能发生在:

  1. 消息发送后没有送达远程节点;
  2. 远程节点跳过消息的处理或根本无法执行(一种特例就是崩溃失败,节点无法处理消息);
  3. 后者处理的结果无法发送给其他节点。

总之,从其他节点的角度看,发送给该节点的消息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响应了。

上文提到的网络分区是遗漏失败的典型案例,其中一部分节点间消息是能正常收发的,但是部分节点之间消息发送存在困难。而如果崩溃失败出现,集群中所有节点都将无法与其进行通讯。

另一种典型情况就是一个节点的处理速度远远慢于系统的平均水平,从而导致它的数据总是旧的,而此时它没有崩溃,依然会将这些旧数据发送给集群内的其他节点。

当远程节点遗漏消息时,我们是可以通过重发等可靠连接手段来缓解该问题的。但是如果最终还是无法将消息传递出去,同时当前节点依然在继续提供服务,那么此时遗漏失败才会产生。除了以上两种产生该失败的场景,遗漏失败还会发生在网络过载、消息队列满等场景中。

下面为你介绍最后一种失败模型,即拜占庭失败。

拜占庭失败

拜占庭失败又称为任意失败,它相对于上述两种失败是最不好预测的。所谓任意失败是,参与的节点对请求产生不一致的响应,一个说当前数据是 A,而另一个却说它是 B。

这个故障往往是程序 Bug 导致的,可以通过严格软件开发流程管理来尽可能规避。但我们都清楚,Bug 在生产系统中是很难避免的,特别是系统版本差异带来的问题是极其常见的。故在运行态,一部分系统并不信任直接从远程节点获得的数据,而是采用交叉检测的方式来尽可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另一种任意失败是一些节点故意发送错误消息,目的是想破坏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牟利。采用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系统则是使用正面奖励的模式(BFT),来保证系统内大部分节点不“作恶”(做正确事的收益明显高于作恶)。

以上就是三种比较常见的失败模型。模块三的绝大部分内容主要是面向崩溃恢复的场景的。那么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本模块接下来内容的讲解脉络。

错误侦测与领导选举

要想解决失败问题,首先就是要进行侦测。在本模块的开始部分,我们会研究使用什么手段来发现系统中的故障。目前,业界有众多方式来检测故障的产生,他们是在易用性、精确性和性能之间做平衡。

错误侦测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就是领导选举。使用错误侦测技术来检测领导节点的健康状态,从而决定是否选择一个新节点来替代已经故障的领导节点。领导节点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缓解系统发生失败的可能。我们知道系统中如果进行对等同步状态的代价是很高昂的,如果能选择一个领导节点来统一进行协调,那么会大大降低系统负载,从而避免一些失败的产生。

而一旦侦测到失败的产生,如何解决它就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内容啦。

复制与一致性

故障容忍系统(Fault-tolerant)一般使用复制技术产生多个副本,来提供系统的可用性。这样可以保证当系统总部分节点发生故障后,仍然可以提供正常响应。而多个副本会产生数据同步的需求,一致性就是保证数据同步的前提。就像我在模块一中描述的那样,没有复制技术,一致性与同步就根本不存在。

我们讨论的是CAP理论和强一致性模型,它们都是数据一致的范畴。本模块我们会接着讨论客户端一致,或称为会话一致。同时会讨论最终一致这种弱一致模型,最终一致模型允许系统中存在状态不一致的情况,但我们希望尽可能使系统保持一致,这时候会引入反熵手段来解决副本之间不一致的问题。

而后我们会接着讨论分布式事务,它与一致性存在着联系但又有很明显的区别。同时相比于经典事务,分布式事务由于需要解决上文表述的各种失败情况,其处理是比较特殊的,比如需要进行事务协调来处理脑裂问题。

共识

最后我们将介绍分布式系统的精华:共识算法。以上介绍的很多内容,包括错误侦测、领导选举、一致性和分布式事务都涵盖在共识算法内,它是现代分布式数据库重要的组件。

共识算法是为了解决拜占庭将军问题而产生的。简单来说,在从前,拜占庭将军问题被认为是一个逻辑上的困境,它说明了一群拜占庭将军在试图就下一步行动达成统一意见时,可能存在的沟通问题。

该困境假设每个将军都有自己的军队,每支军队都位于他们打算攻击的城市周围的不同位置,这些将军需要就攻击或撤退达成一致。只要所有将军达成共识,即协调后决定共同执行,无论是攻击还是撤退都无关紧要。

基于著名的FLP不可能问题的研究,拜占庭将军们面临三种困境:

  1. 将军门没有统一的时间(没法对表);
  2. 无法直到别的将军是否被击败;
  3. 将军们之间的通讯是完全异步的。

由于以上的困境,我们是没办法使将军们最终在特定时间内达成一致性意见的,也就是说共识算法在上述困境下是完全不可能的。

但是共识算法使用逻辑时钟来提供统一时间,并引入错误侦测技术来确定参与节点的情况,从而在完全异步的通讯情况下可以实现分布式系统的共识。本模块最后一部分,我会介绍几种经典的共识算法,并介绍它们的使用案例。

共识可以解决遗漏失败,因为只要系统内大部分节点达成共识,剩下的节点即使遗漏该消息,也能对外提供正确的数据。

FLP 不可能定理是分布式计算领域的重要理论,该定理指出,在纯异步网络模型中,即使只有一个节点可能发生故障,也不存在一种确定性算法能够始终解决共识问题。

总结

分布式算法根据目标不同可能分为下面几种行为模式,这些模式与对应的课时如下表所示。

行为描述对应课时
协调由一个节点来统一管理和协调其他工作节点领导选举:如何在分布式系统内安全地协调操作?
合作多个节点合作共同完成一项工作是典型的并发处理模型再谈一致性:除了CAP之外的一致性模型还有哪些?
分布式事务:“老大难”问题的最新研究与实践
传播消息被快速可靠的传播到系统中的所有节点中再谈一致性:除了CAP之外的一致性模型还有哪些?
数据可靠性传播:反熵理论如何帮助数据库可靠工作?
共识在集群内对一份数据达成共识共识算法:一次性说清楚Paxos、Raft等算法的区别

错误侦测:如何保证分布式系统稳定?

分布式系统部分所重点解决的问题,即围绕失败模型来设计算法、解决各种稳定性问题。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所以这一讲我们来说说如何发现系统内的错误,这是之后要介绍的算法们所依赖的前置条件。比如上一讲提到的共识算法,如果没有失败侦测手段,我们是无法解决拜占庭将军问题的,也就是会陷入 FLP 假说所描述的境地中,从而无法实现一个可用的共识算法。这里同时要指明,失败不仅仅是节点崩溃,而主要从其他节点看,该节点无法响应、延迟增大,从而降低系统整体的可用性。

这一讲,我将从影响侦测算法表现的几组特性出发,为评估这些算法给出可观标准;而后从你我耳熟能详的心跳算法开始介绍,逐步探讨几种其改良变种;最后介绍大型分布式数据库,特别是无主数据库常用的 Gossip 方案。

现在让我们从影响算法表现的因素开始说起。

影响算法的因素

失败可能发生在节点之间的连接,比如丢包或者延迟增大;也可能发生在节点进程本身,比如节点崩溃或者处理缓慢。我们其实很难区分节点到底是处理慢,还是完全无法处理请求。
所以所有的侦测算法需要在这两个状态中平衡,比如发现节点无法响应后,一般会在特定的延迟时间后再去侦测,从而更准确地判断节点到底处于哪种状态。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指标来衡量算法的特性。首先是任何算法都需要遵守一组特性:活跃性与安全性,它们是算法的必要条件。

  • 活跃性指的是任何失败的消息都安全地处理,也就是如果一个节点失败了而无法响应正常的请求,它一定会被算法检测出来,而不会产生遗漏。
  • 安全性则相反,算法不产生任何异常的消息,以至于使得正常的节点被判断为异常节点,从而将它标记为失败。也就是一个节点失败了,它是真正失败了,而不是如上文所述的只是暂时性的缓慢。

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算法的完成性。完成性被表述为算法要在预计的时间内得到结果,也就是它最终会产生一个符合活跃性和安全性的检测结果,而不会无限制地停留在某个状态,从而得不到任何结果。这其实也是任何分布式算法需要实现的特性。

上面介绍的三个特性都是失败检测的必要条件。而下面我将介绍的这一对概念,可以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在它们之间进行取舍。

首先要介绍的就是算法执行效率,效率表现为算法能多快地获取失败检测的结果。其次就是准确性,它表示获取的结果的精确程度,这个精确程度就是上文所述的对于活跃性与安全性的实现程度。不精准的算法要么表现为不能将已经失败的节点检测出来,要么就是将并没有失败的节点标记为失败。

效率和准确被认为是不可兼得的,如果我们想提高算法的执行效率,那么必然会带来准确性的降低,反之亦然。故在设计失败侦测算法时,要对这两个特性进行权衡,针对不同的场景提出不同的取舍标准。

基于以上的标准,让我开始介绍最常用的失败检测算法——心跳检测法,及其多样的变种。

心跳检测法

心跳检测法使用非常广泛,最主要的原因是它非常简单且直观。我们可以直接将它理解为一个随身心率检测仪,一旦该仪器检测不到心跳,就会报警。

心跳检测有许多实现手段,这里我会介绍基于超时和不基于超时的检测法,以及为了提高检测精准度的间接检测法。

基于超时

基于超时的心跳检测法一般包括两种方法。

  1. 发送一个ping包到远程节点,如果该节点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返回正确的响应,我们认为它就是在线节点;否则,就会将它标记为失败。
  2. 一个节点向周围节点以一个固定的频率发送特定的数据包(称为心跳包),周围节点根据接收的频率判断该节点的健康状态。如果超出规定时间,未收到数据包,则认为该节点已经离线。

可以看到这两种方法虽然实现细节不同,但都包含了一个所谓“规定时间”的概念,那就是超时机制。我们现在以第一种模式来详细介绍这种算法,请看下面这张图片(模拟两个连续心跳访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面的图模拟了两个连续心跳访问,节点 1 发送 ping 包,在规定的时间内节点 2 返回了 pong 包。从而节点 1 判断节点 2 是存活的。但在现实场景中经常会发生图 2 (现实场景下的心跳访问)所示的情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节点 1 发送 ping 后,节点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返回 pong,此时节点 1 又发送了另外的 ping。此种情况表明,节点 2 存在延迟情况。偶尔的延迟在分布式场景中是极其常见的,故基于超时的心跳检测算法需要设置一个超时总数阈值。当超时次数超过该阈值后,才判断远程节点是离线状态,从而避免偶尔产生的延迟影响算法的准确性。

由上面的描述可知,基于超时的心跳检测法会为了调高算法的准确度,从而牺牲算法的效率。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改善算法的效率呢?下面我就要介绍一种不基于超时的心跳检测算法。

不基于超时

不基于超时的心跳检测算法是基于异步系统理论的。它保存一个全局节点的心跳列表,上面记录了每一个节点的心跳状态,从而可以直观地看到系统中节点的健康度。由此可知,该算法除了可以提高检测的效率外,还可以非常容易地获得所有节点的健康状态。那么这个全局列表是如何生成的呢?下图展示了该列表在节点之间的流转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由图可知,该算法需要生成一个节点间的主要路径,该路径就是数据流在节点间最常经过的一条路径,该路径同时要包含集群内的所有节点。如上图所示,这条路径就是从节点 1 经过节点 2,最后到达节点 3。

算法开始的时候,节点首先将自己记录到表格中,然后将表格发送给节点 2;节点 2 首先将表格中的节点 1 的计数器加 1,然后将自己记录在表格中,而后发送给节点 3;节点 3 如节点 2 一样,将其中的所有节点计数器加 1,再把自己记录进去。一旦节点 3 发现所有节点全部被记录了,就停止这个表格的传播。

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节点不是如例子中那样是线性排布的,而很可能是一个节点会与许多节点连接。这个算法的一个优点是,即使两个节点连接偶尔不通,只要这个远程节点可以至少被一个节点访问,它就有机会被记录在列表中。

这个算法是不基于超时设计的,故可以很快获取集群内的失败节点。并可以知道节点的健康度是由哪些节点给出的判断。但是它同时存在需要压制异常计算节点的问题,这些异常记录的计数器会将一个正常的节点标记为异常,从而使算法的精准度下降。

那么有没有方法能提高对于单一节点的判断呢?现在我就来介绍一种间接的检测方法。

间接检测

间接检测法可以有效提高算法的稳定性。它是将整个网络进行分组,我们不需要知道网络中所有节点的健康度,而只需要在子网中选取部分节点,它们会告知其相邻节点的健康状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所示,节点 1 无法直接去判断节点 2 是否存活,这个时候它转而询问其相邻节点 3。由节点 3 去询问节点 2 的健康情况,最后将此信息由节点 3 返回给节点 1。

这种算法的好处是不需要将心跳检测进行广播,而是通过有限的网络连接,就可以检测到集群中各个分组内的健康情况,从而得知整个集群的健康情况。此种方法由于使用了组内的多个节点进行检测,其算法的准确度相比于一个节点去检测提高了很多。同时我们可以并行进行检测,算法的收敛速度也是很快的。因此可以说,间接检测法在准确度和效率上取得了比较好的平衡。

但是在大规模分布式数据库中,心跳检测法会面临效率上的挑战,那么何种算法比较好处理这种挑战呢?下面我要为你介绍 Gossip 协议检测法。

Gossip 协议检测

除了心跳检测外,在大型分布式数据库中一个比较常用的检测方案就是 Gossip 协议检测法。Gossip 的原理是每个节点都检测与它相邻的节点,从而可以非常迅速地发现系统内的异常节点。

算法的细节是每个节点都有一份全局节点列表,从中选择一些节点进行检测。如果成功就增加成功计数器,同时记录最近一次的检测时间;而后该节点把自己的检测列表的周期性同步给邻居节点,邻居节点获得这份列表后会与自己本地的列表进行合并;最终系统内所有节点都会知道整个系统的健康状态。

如果某些节点没有进行正确响应,那么它们就会被标记为失败,从而进行后续的处理。这里注意,要设置合适的阈值来防止将正常的节点标记为错误。Gossip 算法广泛应用在无主的分布式系统中,比较著名的 Cassandra 就是采用了这种检测手法。

我们会发现,这种检测方法吸收了上文提到的间接检测方法的一些优势。每个节点是否应该被认为失败,是由多个节点判断的结果推导出的,并不是由单一节点做出的判断,这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但是,此种检测方法会极大增加系统内消息数量,故选择合适的数据包成为优化该模式的关键。

Cassandra 作为 Gossip 检测法的主要案例,它同时还使用了另外一种方式去评价节点是否失败,那就是 φ 值检测法。

φ 值检测

以上提到的大部分检测方法都是使用二元数值来表示检测的结果,也就是一个节点不是健康的就是失败了,非黑即白。而 φ 值检测法引入了一个变量,它是一个数值,用来评价节点失败的可能性。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数值是如何计算的。

首先,我们需要生成一个检测消息到达的时间窗口,这个窗口保存着最近到的检测消息的延迟情况。根据这个窗口内的数值,我们使用一定的算法来“预测”未来消息的延迟。当消息实际到达时,我们用真实值与预测值来计算这个 φ 值。

其次,给 φ 设置一个阈值,一旦它超过这个阈值,我们就可以将节点设置为失败。这种检测模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阈值,故可以动态优化检测方案。同时,如果配合 Gossip 检测法,可以保证窗口内的数据更加有代表性,而不会由于个别节点的异常而影响 φ 值的计算。故这种评估检测法与 Gossip 检测具有某种天然的联系。

从以上算法的细节出发,我们很容易设计出该算法所需的多个组件。

  1. 延迟搜集器:搜集节点的延迟情况,用来构建延迟窗口。
  2. 分析器:根据搜集数据计算 φ 值,并根据阈值判断节点是否失败。
  3. 结果执行器:一旦节点被标记为失败,后续处理流程由结果执行器去触发。

你可以发现,这种检测模式将一个二元判断变为了一个连续值判断,也就是将一个开关变成了一个进度条。这种模式其实广泛应用在状态判断领域,比如 APM 领域中的 Apdex 指标,它也是将应用健康度抽象为一个评分,从而更细粒度地判断应用性能。我们看到,虽然这类算法有点复杂,但可以更加有效地判断系统的状态。

总结

这一讲的算法都是在准确性与效率上直接进行平衡的。有些会使用点对点的心跳模式,有些会使用 Gossip 和消息广播模式,有些会使用单一的指标判断,而有些则使用估算的连续变换的数值……它们有各自的优缺点,但都是在以上两种特点之间去平衡的。当然简单性也被用作衡量算法实用程度的一个指标,这符合 UNIX 哲学,简单往往是应对复杂最佳的利器。

大部分分布式数据库都是主从模式,故一般由主节点进行失败检测,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有效控制集群内的消息数量,下一讲我会为你介绍如何在集群中选择领导节点。

领导选举:如何在分布式系统内安全地协调操作?

不知道你是否发现这样一种事实:同步数据是一种代价非常高昂的操作,如果同步过程中需要所有参与的节点互相进行操作,那么其通信开销会非常巨大。

如下图所示,随着参与节点的增加,其通信成本逐步提高,最终一定会导致数据在集群内不一致。尤其在超大型和地理空间上分散的集群网络中,此现象会进一步被放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为了减少同步通信开销和参与节点的数量,一些算法引入了“领导者”(有时称为协调者),负责协调分布式系统内的数据同步。

领导选举

通常,分布式系统中所有节点都是平等的关系,任何节点都可以承担领导角色。节点一旦成为领导,一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一直承担领导的角色,但这不是一个永久性的角色。原因也比较容易想到:节点会崩溃,从而不能履行领导职责。

现实生活中,如果你的领导由于个人变故无法履职,组织内会重新选择一个人来替代他。同样,在领导节点崩溃之后,任何其他节点都可以开始新一轮的选举。如果当选,就承担领导责任,并继续从前一个领导节点退出的位置开始工作。

领导节点起到协调整个集群的作用,其一般职责包括:

  • 控制广播消息的总顺序;
  • 收集并保存全局状态;
  • 接收消息,并在节点之间传播和同步它们;
  • 进行系统重置,一般是在发生故障后、初始化期间,或重要系统状态更新时操作。

集群并不会经常进行领导选举流程,一般会在如下两个场景中触发选举:

  • 在初始化时触发选举,称为首次选举领导;
  • 当前一位领导者崩溃或无法通信时。
选举算法中的关键属性

当集群进入选举流程后,其中的节点会应用选举算法来进行领导选举,而这些选举算法一般包含两个属性:“安全性”(Safety)和“活跃性”(Liveness)。它们是两个非常重要且比较基础的属性。

领导通常来源于一组候选人,选举规则需包含如下两点。

  1. 选举必须产生一个领导。如果有两个领导,那么下属应该听从他们中谁的指示呢?领导选举本来是解决协调问题的,而多个领导不仅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反而带来了更大问题。
  2. 选举必须有结果。较为理想的状态是:领导选举需要在大家可以接受的时间内有结果。如果领导长时间没有被选举出来,那么必然造成该组织无法开展正常的工作。因为没人来协调和安排工作,整个组织内部会变得混乱无序。

以上两个规则正好对应到算法的两个属性上。

其中第一个规则对应了算法的“安全性”(Safety),它保证一次最多只有一个领导者,同时完全消除“脑裂”(Split Brain)情况的可能性(集群被分成两个以上部分,并产生多个互相不知道对方存在的领导节点)。然而,在实践中,许多领导人选举算法违反了这个属性。下面在介绍“脑裂”的时候会详细讲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个规则代表了选举算法的“活跃性”(Liveness),它保证了在绝大多数时候,集群内都会有一个领导者,选举最终会完成并产生这个领导,即系统不应无限期地处于选举状态。

满足了以上两个属性的算法,我们才称其为有效的领导选举算法。

领导选举与分布式锁

领导选举和分布式锁在算法层面有很高的重合性,前者选择一个节点作为领导,而后者则是作为锁持有者,因此很多研发人员经常将二者混为一谈。那么现在,让我们比较一下领导者选举和分布式锁的区别。

分布式锁是保证在并发环境中,一些互斥的资源,比如事务、共享变量等,同一时间内只能有一个节点进行操作。它也需要满足上文提到的安全性和活跃性,即排他锁每次只能分配给一个节点,同时该节点不会无限期持有锁。

从理论上看,虽然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如果一个节点持有排他锁,那么对于其他节点来说,不需要知道谁现在持有这个锁,只要满足锁最终将被释放,允许其他人获得它,这就是前文所说的“活跃性”。

与此相反,选举过程完全不是这样,集群中的节点必须要知道目前系统中谁是领导节点,因为集群中其他节点需要感知领导节点的活性,从而判断是否需要进入到选举流程中。因此,新当选的领导人必须将自己的角色告知给它的下属。

另一个差异是:如果分布式锁算法对特定的节点或节点组有偏好,也就是非公平锁,它最终会导致一些非优先节点永远都获得不了共享资源,这与“活跃性”是矛盾的。但与其相反,我们一般希望领导节点尽可能长时间地担任领导角色,直到它停止或崩溃,因为“老”领导者更受大家的欢迎。

解决单点问题

在分布式系统中,具有稳定性的领导者有助于减小远程节点的状态同步消耗,减少交换消息的数量;同时一些操作可以在单一的领导节点内部进行,避免在集群内进行同步操作。在采用领导机制的系统中,一个潜在的问题是由于领导者是单节点,故其可能成为性能瓶颈。

为了克服这一点,许多系统将数据划分为不相交的独立副本集,每个副本集都有自己的领导者,而不是只有一个全局领导者,使用这种方法的系统代表是 Spanner(将在第 17 讲“分布式事务”中介绍)。由于每个领导节点都有失败的可能,因此必须检测、报告,当发生此种情况时,一个系统必须选出另一个领导人来取代失败的领导人。

上面整体介绍了领导选举的使用场景和算法特点,那么领导选举是怎样操作的呢?

典型的算法包括:Bully 算法、ZAB(Zookeeper Atomic Broadcast)、Multi-Paxos 和 RAFT 等。但是除了 Bully 算法外,其他算法都使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来同时解决领导者选举、故障检测和解决竞争领导者节点之间的冲突。所以它们的内涵要远远大于领导选举这个范畴,限于篇幅问题,我将会在下一讲详细介绍。

基于以上的原因,下面我将使用 Bully 算法及其改进算法来举例说明典型的领导选举流程。Bully 算法简单且容易进行收敛,可以很好地满足“活跃性”;同时在无网络分区的情况下,也能很好地满足“安全性”。

经典领导选举算法:Bully 算法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领导选举算法,它使得节点ID的大小来选举新领导者。在所有活跃的节点中,选取节点ID最大或者最小的节点为主节点。

以下采用“ID 越大优先级越高”的逻辑来解释算法:

每个节点都会获得分配给它的唯一 ID。在选举期间,ID 最大的节点成为领导者。因为 ID 最大的节点“逼迫”其他节点接受它成为领导者,它也被称为君主制领导人选举:类似于各国王室中的领导人继承顺位,由顺位最高的皇室成员来继承皇位。如果某个节点意识到系统中没有领导者,则开始选举,或者先前的领导者已经停止响应请求。

算法包含4个步骤:

  1. 集群中每个活着的节点查找比自己 ID 大的节点,如果不存在则向其他节点发送 Victory 消息,表明自己为领导节点;
  2. 如果存在比自己 ID 大的节点,则向这些节点发送 Election 消息,并等待响应;
  3. 如果在给定的时间内,没有收到这些节点回复的消息,则自己成为领导节点,并向比自己 ID 小的节点发送 Victory 消息;
  4. 节点收到比自己 ID 小的节点发送的 Election 消息,则回复 Alive 消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举例说明了 Bully 领导者选举算法,其中:

  • 节点3 注意到先前的领导者 6 已经崩溃,并且通过向比自己 ID 更大的节点发送选举消息来开始新的选举;
  • 4 和 5 以 Alive 响应,因为它们的 ID 比 3 更大;
  • 3 通知在这一轮中作出响应的最大 ID 节点是5;
  • 5 被选为新领导人,它广播选举信息,通知排名较低的节点选举结果。

这种算法的一个明显问题是:它违反了“安全性”原则(即一次最多只能选出一位领导人)。在存在网络分区的情况下,在节点被分成两个或多个独立工作的子集的情况下,每个子集选举其领导者。

该算法的另一个问题是:它对 ID较大的节点有强烈的偏好,但是如果它们不稳定,会严重威胁选举的稳定性,并可能导致不稳定节点永久性地连任。即不稳定的高排名节点提出自己作为领导者,不久之后失败,但是在新一轮选举中又赢得选举,然后再次失败,选举过程就会如此重复而不能结束。这种情况,可以通过监控节点的存活性指标,并在选举期间根据这些指标来评价节点的活性,从而解决该问题。

Bully 算法的改进

Bully 算法虽然经典,但由于其相对简单,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分布式数据库中,我们会看到如下所述的多种演进版本来解决真实环境中的一些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其核心依然是经典的 Bully 算法。

改进一:故障转移节点列表

有许多版本的 Bully 算法的变种,用来改善它在各种场景下的表现。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多个备选节点作为在发生领导节点崩溃后的故障转移目标,从而缩短重选时间。每个当选的领导者都提供一个故障转移节点列表。当集群中的节点检测到领导者异常时,它通过向该领导节点提供的候选列表中排名最高的候选人发送信息,开始新一轮选举。如果其中一位候选人当选,它就会成为新的领导人,而无须经历完整的选举。

如果已经检测到领导者故障的进程本身是列表中排名最高的进程,它可以立即通知其他节点自己就是新的领导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显示了采用这种优化方式的过程,其中:

  • 6是具有指定候选列表 {5,4} 的领导者,它崩溃退出,3 注意到该故障,并与列表中具有最高等级的备选节点5 联系;
  • 5 响应 3,表示它是 Alive 的,从而防止 3 与备选列表中的其他节点联系;
  • 5 通知其他节点它是新的领导者。

因此,如果备选列表中,第一个节点是活跃的,我们在选举期间需要的步骤就会更少。

改进二:节点分角色

另一种算法试图通过将节点分成候选普通两个子集来降低消息数量,其中只有一个候选节点可以最终成为领导者。普通节点联系候选节点、从它们之中选择优先级最高的节点作为领导者,然后将选举结果通知其余节点。

为了解决并发选举的问题,该算法引入了一个随机的启动延迟,从而使不同节点产生了不同的启动时间,最终导致其中一个节点在其他节点之前发起了选举。该延迟时间通常大于消息在节点间往返时间。具有较高优先级的节点具有较低的延迟,较低优先级节点延迟往往很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显示了选举过程的步骤,其中:

  • 节点4 来自普通的集合,它发现了崩溃的领导者 6,于是通过联系候选集合中的所有剩余节点来开始新一轮选举;
  • 候选节点响应并告知 4 它们仍然活着;
  • 4通知所有节点新的领导者是 2。

该算法减小了领导选举中参与节点的数量,从而加快了在大型集群中该算法收敛的速度。

改进三:邀请算法

邀请算法允许节点“邀请”其他进程加入它们的组,而不是进行组间优先级排序。该算法允许定义多个领导者,从而形成每个组都有其自己的领导者的局面。每个节点开始时都是一个新组的领导者,其中唯一的成员就是该节点本身。

组领导者联系不属于它们组内的其他节点,并邀请它们加入该组。如果受邀节点本身是领导者,则合并两个组;否则,受邀节点回复它所在组的组长 ID,允许两个组长直接取得联系并合并组,这样大大减少了合并的操作步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显示了邀请算法的执行步骤,其中:

  • 四个节点形成四个独立组,每个节点都是所在组的领导,1 邀请 2 加入其组,3 邀请 4 加入其组;
  • 2 加入节点 1的组,并且 4 加入节点3的组,1 为第一组组长,联系人另一组组长 3,剩余组成员(在本例中为 4个)获知了新的组长 1;
  • 合并两个组,并且 1 成为扩展组的领导者。

由于组被合并,不管是发起合并的组长成为新的领导,还是另一个组长成为新的领导。为了将合并组所需的消息数量保持在最小,一般选择具有较大 ID 的组长的领导者成为新组的领导者,这样,只有来自较小 ID 组的节点需要更新领导者。

与所讨论的其他算法类似,该算法采用“分而治之”的方法来收敛领导选举。邀请算法允许创建节点组并合并它们,而不必从头开始触发新的选举,这样就减少了完成选举所需的消息数量。

改进四:环形算法

在环形算法中,系统中的所有节点形成环,并且每个节点都知道该环形拓扑结构,了解其前后邻居。当节点检测到领导者失败时,它开始新的选举,选举消息在整个环中转发,方式为:每个节点联系它的后继节点(环中离它最近的下一节点)。如果该节点不可用,则跳过该节点,并尝试联系环中其后的节点,直到最终它们中的一个有回应。

节点联系它们的兄弟节点,收集所有活跃的节点从而形成可用的节点集。在将该节点集传递到下一个节点之前,该节点将自己添加到集合中。

该算法通过完全遍历该环来进行。当消息返回到开始选举的节点时,从活跃集合中选择排名最高的节点作为领导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上图所示,你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遍历的例子:

  • 先前的领导 6失败了,环中每个节点都从自己的角度保存了一份当前环的拓扑结构;
  • 以 3 为例,说明查找新领导的流程,3 通过开始遍历来发起选举轮次,在每一步中,节点都按照既定路线进行遍历操作,5 不能到 6,所以跳过,直接到 1;
  • 由于 5 是具有最高等级的节点,3 发起另一轮消息,分发关于新领导者的信息。

该算法的一个优化方法是每个节点只发布它认为排名最高的节点,而不是一组活跃的节点,以节省空间:因为 Max 最大值函数是遵循交换率的,也就是知道一个最大值就足够了。当算法返回到已经开始选举的节点时,最后就得到了 ID 最大的节点。

另外由于环可以被拆分为两个或更多个部分,每个部分就会选举自己的领导者,这种算法也不具备“安全性”。

如前所述,要使具有领导的系统正常运行,我们需要知道当前领导的状态。因此,为了系统整体的稳定性,领导者必须保证是一直活跃的,并且能够履行其职责。为了检测领导是否崩溃,可以使用我上一讲介绍过的故障检测算法。

解决选举算法中的脑裂问题

我们需要注意到,在本讲中讨论的所有算法都容易出现脑裂的问题,即最终可能会在独立的两个子网中出现两个领导者,而这两个领导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

为了避免脑裂问题,我们一般需要引入法定人数来选举领导。比如 Elasticsearch 选举集群领导,就使用Bully 算法结合最小法定人数来解决脑裂问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上图所示,目前有 2 个网络、5 个节点,假定最小法定人数是3。A 目前作为集群的领导,A、B 在一个网络,C、D 和 E 在另外一个网络,两个网络被连接在一起。

当这个连接失败后,A、B 还能连接彼此,但与 C、D 和 E 失去了联系。同样, C、D 和 E 也能知道彼此,但无法连接到A 和B。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此时,C、D 和 E 无法连接原有的领导 A。同时它们三个满足最小法定人数3,故开始进行新一轮的选举。假设 C 被选举为新的领导,这三个节点就可以正常进行工作了。

而在另外一个网络中,虽然 A 是曾经的领导,但是这个网络内节点数量是 2,小于最小法定人数。故 A 会主动放弃其领导角色,从而导致该网络中的节点被标记为不可用,从而拒绝提供服务。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脑裂带来的问题。

总结

领导选举是分布式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是因为使用固定的领导者非常有助于减少协调开销并提高系统的性能。选举过程可能成本很高,但由于不是很频繁,因此不会对整个系统性能产生严重影响。单一的领导者可能成为瓶颈,但我们可以通过对数据进行分区并使用每个分区的领导者来解决这个问题,或对不同的操作使用不同的领导者。

许多共识算法,包括Multi-Paxos 和 RAFT一般都有选举的过程。但是共识算法的内涵相比于单纯的选举算法更为丰富。

能力越强,责任越大。领导节点虽然解决了系统内数据同步的问题,但由于其承担重大责任,一旦发生问题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故一个稳定高效的选举算法是领导模式的关键。

领导者的状态可能在节点不知道的情况下发生变化,所以集群内节点需要及时了解领导节点是否仍然活跃。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将领导选举与故障检测结合起来。例如,稳定领导者选举算法使用具有独特的稳定领导者和基于超时的故障检测的轮次,以保证领导者可以被重新选举,从而保留它的领导地位。前提是只要它不会崩溃,并且可以访问。

再谈一致性:除了CAP之外的一致性模型还有哪些?

完整的一致性模型

完整的一致性模型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中不同的颜色代表了可用性的程度,下面我来具体说说。

  1. 粉色代表网络分区后完全不可用。也就是 CP 类的数据库。
  2. 黄色代表严格可用。当客户端一直访问同一个数据库节点,那么遭遇网络分区时,在该一致性下依然是可用的。它在数据端或服务端,被认为是 AP 数据库;而从客户端的角度被认为是 CP 数据库。
  3. 蓝色代表完全可用。可以看到其中全都是客户端一致性,所以它们一般被认为是 AP 数据库。

我们看到图中从上到下代表一致性程度在降低。我在 05 讲中介绍的是前面三种一致性,现在要介绍剩下的几种,它们都是客户端一致性。

客户端一致性

客户端一致性是站在一个客户端的角度来观察系统的一致性。我们之前是从“顺序性”维度来研究一致性的,因为它们关注的是多个节点间的数据一致性问题。而如果只从一个客户端出发,我们只需要研究“延迟性”。

分布式数据库中,一个节点很可能同时连接到多个副本中,复制的延迟性会造成它从不同副本读取数据是不一致的。而客户端一致性就是为了定义并解决这个问题而存在的,这其中包含了写跟随读、管道随机访问存储、读到已写入、单增读和单增写。

写跟随读(Writes Follow Reads)

WFR 的另一个名字是回话因果(session causal)。可以看到它与因果一致的区别是,它只针对一个客户端。故你可以对比记忆,它是对于一个客户端,如果一次读取到了写入的值 V1,那么这次读取之后写入了 V2。从其他节点看,写入顺序一定是 V1、V2。

WFR 的延迟性问题可以描述为:当写入 V1 时,是允许复制延迟的。但一旦 V1 被读取,就需要认为所有副本中 V1 已经被写入了,从而保证从副本写入 V2 时的正确性。

管道随机访问存储(PRAM)/FIFO

管道随机访问存储的名字来源于共享内存访问模型。像 05 讲中我们提到的那样,分布式系统借用了并发内存访问一致性的概念来解释自己的问题。后来,大家觉得这个名字很怪,故改用 FIFO,也就是先进先出,来命名分布式系统中类似的一致性。

它被描述为从一个节点发起的写入操作,其他节点与该节点的执行顺序是一致的。它与顺序一致性最大的区别是,后者是要求所有节点写入都是有一个固定顺序的;而 PRAM 只要求一个节点自己的操作有顺序,不同节点可以没有顺序。

PRAM 可以拆解为以下三种一致性。

  1. 读到已写入(Read Your Write):一个节点写入数据后,在该节点或其他节点上是能读取到这个数据的。
  2. 单增读(Monotonic Read):它强调一个值被读取出来,那么后续任何读取都会读到该值,或该值之后的值。
  3. 单增写(Monotonic Write):如果从一个节点写入两个值,它们的执行顺序是 V1、V2。那么从任何节点观察它们的执行顺序都应该是 V1、V2。

同时满足 RYW、MR 和 MW 的一致性就是 PRAM。PRAM 的实现方式一般是客户端一直连接同一个节点,因为读写同一个节点,故不存在延迟性的问题。

我们可以将 PRAM 与 WFR 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更强的因果一致。也就是一个客户端连接同一个节点,同时保持回话因果一致,就能得到一个普通的因果一致。这种模式与 05 讲中介绍的是不一样的,这次我们是采用模型递推的模式去构建一致性,目的是方便模型记忆。但这并不代表因果一致一定是这种模型化的构建方式;相反,在 05 讲中介绍的时间戳模式更为普遍。

我们刚才说到,PRAM 是严格可用的,并不是完全可用,如果要完全可用一般可以牺牲 RYW,只保留 MR 和 MW。这种场景适合写入和读取由不同的客户端发起的场景。

至此,我们已经将所有的强一致模型介绍了一遍。掌握上面那个图,你就掌握了完整的一致性模型。下面我要为你介绍最弱的一致性模型,也就是最终一致。

最终一致性

最终一致性是非常著名的概念。随着互联网和大型分布式系统的发展,这一概念被广泛地传播。它被表述为副本之间的数据复制完全是异步的,如果数据停止修改,那么副本之间最终会完全一致。而这个最终可能是数毫秒到数天,乃至数月,甚至是“永远”。

最终一致性具有最高的并发度,因为数据写入与读取完全不考虑别的约束条件。如果并发写入修改同一份数据,一般采用之前提到的一些并发冲突解决手段来处理,比如最后写入成功或向量时钟等。

但是,最终一致性在分布式数据库中是完全不可用的。它至少会造成各种偏序(skew)现象,比如写入数据后读取不出来,或者一会儿能读取出来,一会儿又读取不出来。因为数据库系统是底层核心系统,许多应用都构建在它上面,此种不稳定表现在分布式数据库设计中是很难被接受的。故我们经常采用可调节的最终一致性,来实现 AP 类的分布式数据库。

可调节一致性

一般的分布式系统的写入和读取都是针对一个节点,而可调节一致性针对最终一致性的缺点,提出我们可以同时读取多个节点。现在我们引入可调节一致性设计的三个变量。

  1. 副本数量 N:是分布式集群中总的节点数量,也就是副本总量。
  2. 最少并发写入数量 W:当一份数据同步写入该数量的节点后,我们认为该数据是写入成功的。
  3. 最少并发读取数量 R:当读取数据时,至少读取该数量的节点,比较后选择最终一份最新的数据。如此我们才认为一次读取操作是成功的。

当分布式系统的并发读写数量满足下面的公式:

W +R > N
W + R > N

这时我们认为该系统的并发度可以满足总是能读取到最新的数据。因为你可以发现,写入节点与读取的节点之间肯定存在重合,所以每次读取都会发现最新写入的一个节点。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 N=3、W=2 和 R=2。这个时候,系统容忍一个节点失效。正常情况下三个节点都能提供读写服务,如果其中一个节点失效,读写的最少节点数量依然可以满足。在三个节点同时工作的情况下,最新数据至少在两个节点中,所以从三个里面任意读取两个,其中至少一个节点存在最新的数据。

你可能注意到,我上文用了很多“最少”这种描述。这说明在实际中实现这种分布式数据库时,可以在写入时同时写入三个节点。但此时只要其中两个节点返回成功,我们就认为写入成功了。读取也同样,我们可以同时发起三个读取,但只需要获取最快返回的两个结果即可。

那么有的人会问,为什么不每次写入或读取全部节点呢?我的回答是也可以的,比如对于写入负载较高的场景可以选择 W=1、R=N;相反,对于读取负载高的场景可以选择 W=N、R=1。你不难发现这两种模式分别就是上文讨论的强一致性:前者是客户端一致性,后者是数据一致性(同步复制)。故可调节一致性同时涵盖了弱一致性到强一致性的范围。

如何选择 W 和 R 呢?增加 W 和 R 会提高可用性,但是延迟会升高,也就是并发度降低;反之亦然。一个常用的方式是 Quorums 方法,它是集群中的大多数节点。比如一个集群有 3 个节点,Quorums 就是 2。这个概念在分布式数据库中会反复提及,比如领导选举、共识等都会涉及。

对于可调节一致性,如果我们的 W 和 R 都为 Quorums,那么当系统中失败节点的数量小于 Quorums 时,都可以正常读写数据。该方法是一种在并发读与可用性之间取得最佳平衡的办法。因为 W 和 R 比 Quorums 小,就不满足 W+R>N;而大于 Quorums 只降低了并发度,可用性是不变的。因为 W 和 R 越大,可失败的节点数量越小。

但是使用 Quorums 法有一个经典的注意事项,那就是节点数量应为奇数,否则就无法形成多数的 Quorums 节点。

Witness 副本

我在上文介绍了利用 Quorums 方法来提高读取的可用性。也就是写入的时候写入多个副本,读取的时候也读取多个副本,只要这两个副本有交集,就可以保证一致性。虽然写入的时候没有写入全部副本,但是一般需要通过复制的方式将数据复制到所有副本上。比如有 9 个节点,Quorums 是 5,即使一开始写入了 5 个节点,最终 9 个节点上都会有这一份数据。这其实增加了对于磁盘的消耗,但是对于可用性没有实质的提高。

我们可以引入 Witeness 副本来改善上面这种情况,将集群中的节点分为复制节点与 Witness 节点。复制节点保存真实数据,但 Witeness 节点在正常情况下不保存数据。但是当集群中的可用节点数量降低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一部分 Witeness 节点暂时转换为可以存储数据的节点。当集群内节点恢复后,我们又可以将它们再次转换为 Witeness 节点,并释放上面存储的数据。

那么需要使用多少个 Witeness 副本来满足一致性呢?假设我们现在有 r 个复制副本和 w 个 Witeness 副本。那么总副本数量为 r+w,需要满足下面两个规则:

  1. 读写操作必须要有 Quorums 数量的节点,也就是 (r+w)/2+1 个节点参与;
  2. 在条件 1 给出的节点中,至少有一个节点是复制节点。

只要满足这两条规则,就可以保证 Witeness 节点的加入是满足一致性要求的。

现在分布式数据库广泛使用 Witeness 节点来提高数据存储的利用率,如 Apache Cassandra、Spanner 和 TiDB 等。但是它们的使用方法不尽相同,感兴趣的话你可以自己深入研究。

CRDT算法

除了使用可调节手段来保持一致性外。我们可以使用 Conflict-Free Replicated Data Type(CRDT)来解决最终一致的数据冲突问题。

CAP 理论提出者 Eric Brewer 撰文回顾 CAP 时也提到,C 和 A 并不是完全互斥,建议大家使用 CRDT 来保障一致性。自此各种分布式系统和应用均开始尝试 CRDT,微软的 CosmosDB 也使用 CRDT 作为多活一致性的解决方案,而众多云厂商也使用 CRDT 来制定 Redis 的多活一致性方案。

由于目前 CRDT 算法仍然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为了方便你理解,我这里选取携程网内部 Redis 集群一致性方案,它的技术选型相对实用。如果你对 CRDT 有兴趣,可以进一步研究,这里就不对诸如 PN-Counter、G-Set 等做进一步说明了。

由于 Redis 最常用的处理手段是设置字符串数据,故需要使用 CRDT 中的 register 进行处理。携程团队选择了经典的 LWW Regsiter,也就是最后写入胜利的冲突处理方案。

这种方案,最重要的是数据上需要携带时间戳。我们用下图来说明它的流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图中可以看到,每个节点的数据是一个二元组,分别是 value 和 timestamp。可以看到节点间合并数据是根据 timestamp,也就是谁的 timestamp 大,合并的结果就以哪个值为准。使用 LWW Register 可以保证高并发下合并结果最终一致。

而删除时,就需要另外一种算法了。那就是 Observed-Remove SET(OR Set),其主要的目的是解决一般算法无法删除后重新增加该值的情况。

它相较于 LWW-Register 会复杂一些,除了时间戳以外,还需要给每个值标记一个唯一的 tag。比如上图中 P1 设置(1,3),实际需要设置(1α,3);而后如果删除 1,集合就为空;再添加 1 时,标签就需要与一开始不同,为(1β,5)。这样就保证步骤 2 中的删除操作不会影响步骤 3 中的增加操作。因为它们虽然数值相同,但是标签不同,所以都是唯一的。

以上就是 Redis 跨 IDC 异步同步的核心技术方案,当然细节还是有很多的,有兴趣的话你可以自行学习。

总结

这部分你要理解一致性模型图,从而可以系统地掌握数据端一致性与客户端一致性;同时结合 CAP 理论体会不同一致性所对应的可用性。

最终一致性一般应用在跨数据中心、跨区域节点这种无主同步的场景,使用可调节的一致性和 CRDT 算法可以保证同步的一致性。

学习一致性部分后,我们就可以评估各种分布式数据库文档中的一致性概念了,从而理解它们背后的设计理念。

数据可靠传播:反熵理论如何帮助数据库可靠工作?

熵的概念深入了各个领域中,一般都表示系统总是向混乱的状态变化。在最终一致性系统中,就表示数据最终有向混乱方向发展的趋势,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引入“反熵”机制来施加“外力”,从而消除自然状态的“熵增”所带来的影响。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一些外部手段,将分布式数据库中各个节点的数据达到一致状态。那么反熵的手段包含:前台同步、后台异步与 Gossip 协议。

前台同步

前台同步是通过读与写这两个前台操作,同步性地进行数据一致性修复。它们分别称为读修复(Read Repair)和暗示切换(Hinted Handoff)。

读修复

随着熵逐步增加,系统进入越来越混乱的状态。但是如果没有读取操作,这种混乱其实是不会暴露出去的。那么人们就有了一个思路,我们可以在读取操作发生的时候再来修复不一致的数据。

具体操作是,请求由一个总的协调节点来处理,这个协调节点会从一组节点中查询数据,如果这组节点中某些节点有数据缺失,该协调节点就会把缺失的数据发送给这些节点,从而修复这些节点中的数据,达到反熵的目的。

有的同学可能会发现,这个思路与上一讲的可调节一致性有一些关联。因为在可调节一致性下,读取操作为了满足一致性要求,会从多个节点读取数据从而发现最新的数据结果。而读修复会更进一步,在此以后,会将落后节点数据进行同步修复,最后将最新结果发送回客户端。这一过程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修复数据时,读修复可以使用阻塞模式与异步模式两种。阻塞模式如上图所示,在修复完成数据后,再将最终结果返还给客户端;而异步模式会启动一个异步任务去修复数据,而不必等待修复完成的结果,即可返回到客户端。

你可以回忆一下,阻塞的读修复模式其实满足了上一讲中客户端一致性提到的读单增。因为一个值被读取后,下一次读取数据一定是基于上一次读取的。也就是说,同步修复的数据可以保证在下一次读取之前就被传播到目标节点;而异步修复就没有如此保证。但是阻塞修复同时丧失了一定的可用性,因为它需要等待远程节点修复数据,而异步修复就没有此问题。

在进行消息比较的时候,我们有一个优化的手段是使用散列来比较数据。比如协调节点收到客户端请求后,只向一个节点发送读取请求,而向其他节点发送散列请求。而后将完全请求的返回值进行散列计算,与其他节点返回的散列值进行比较。如果它们是相等的,就直接返回响应;如果不相等,将进行上文所描述的修复过程。

这种散列模式的一个明显好处是在系统处于稳定的状态时,判断数据一致性的代价很小,故可以加快读取速度并有效降低系统负载。常用的散列算法有 MD5 等。当然,理论上散列算法是有碰撞的可能性的,这意味着一些不一致状态无法检测出来。首先,我们要说在真实场景中,这种碰撞概率是很低的,退一万步讲,即使发生碰撞,也会有其他检测方来修复该差异。

以上就是在读取操作中进行的反熵操作,那么在写入阶段我们如何进行修复呢?下面我来介绍暗示切换。

暗示切换

暗示切换名字听起来很玄幻。其实原理非常明了,让我们看看它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客户端首先写入协调节点。而后协调节点将数据分发到两个节点中,这个过程与可调节一致性中的写入是类似的。正常情况下,可以保证写入的两个节点数据是一致的。如果其中的一个节点失败了,系统会启动一个新节点来接收失败节点之后的数据,这个结构一般会被实现为一个队列(Queue),即暗示切换队列(HHQ)。

一旦失败的节点恢复了回来,HHQ 会把该节点离线这一个时间段内的数据同步到该节点中,从而修复该节点由于离线而丢失的数据。这就是在写入节点进行反熵的操作。

以上介绍的前台同步操作其实都有一个限制,就是需要假设此种熵增过程发生的概率不高且范围有限。如果熵增大范围产生,那么修复读会造成读取延迟增高,即使使用异步修复也会产生很高的冲突。而暗示切换队列的问题是其容量是有限的,这意味着对于一个长期离线的节点,HHQ 可能无法保存其全部的消息。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式能处理这种大范围和长时间不一致的情况呢?

后台异步

我们之前介绍的同步方案主要是解决最近访问的数据,那么将要介绍的后台异步方案主要面向已经写入较长时间的数据,也就是不活跃的数据。进而使用这种方案也可以进行全量的数据一致性修复工作。

而后台方案与前台方案的关注点是不同的。前台方案重点放在修复数据,而后台方案由于需要比较和处理大量的非活跃数据,故需要重点解决如何使用更少的资源来进行数据比对。我将要为你介绍两种比对技术:Merkle 树和位图版本向量。

Merkle树

如果想要检查数据的差异,我们一般能想到最直观的方式是进行全量比较。但这种思路效率是很低的,在实际生产中不可能实行。而通过 Merkle 树我们可以快速找到两份数据之间的差异,下图就是一棵典型的 Merkle 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树构造的过程是:

  1. 将数据划分为多个连续的段。而后计算每个段的哈希值,得到 hash1 到 hash4 这四个值;
  2. 而后,对这四个值两两分组,使用 hash1 和 hash2 计算 hash5、用 hash3 和 hash4 计算 hash6;
  3. 最后使用 hash5 和 hash6 计算 top hash。

你会发现数据差异的方式类似于二分查找。首先比较两份数据的 top hash,如果不一致就向下一层比较。最终会找到差异的数据范围,从而缩小了数据比较的数量。而两份数据仅仅有部分不同,都可以影响 top hash 的最终结果,从而快速判断两份数据是否一致。

Merkle 树结合了 checksum 校验与二叉树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判断两份数据是否存在差异。但如果我们想牺牲一定精准性来控制参与比较的数据范围,下面介绍的位图版本向量就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位图版本向量

最近的研究发现,大部分数据差异还是发生在距离当前时间不远的时间段。那么我们就可以针对此种场景进行优化,从而避免像 Merkle 树那样计算全量的数据。而位图版本向量就是根据这个想法发展起来的。

这种算法利用了位图这一种对内存非常友好的高密度数据格式,将节点近期的数据同步状态记录下来;而后通过比较各个节点间的位图数据,从而发现差异,修复数据。下面我用一个例子为你展示这种算法的执行过程,请看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有三个节点,每个节点包含了一组与其他节点数据同步的向量。上图表示节点 2 的数据同步情况。目前系统中存在 8 条数据,从节点 2 的角度看,每个节点都没有完整的数据。其中深灰色的部分表明同步的数据是连续的,我们用一个压缩的值表示。节点 1 到 3 这个压缩的值分别为 3、5 和 2。可以看到节点 2 自己的数据是连续的。

数据同步一旦出现不连续的情况,也就是出现了空隙,我们就转而使用位图来存储。也就是图中浅灰色和白色的部分。比如节点 2 观察节点 1,可以看到有三个连续的数据同步,而后状态用 00101 来表示(浅灰色代表 1,白色代表 0)。其中 1 是数据同步了,而 0 是数据没有同步。节点 2 可以从节点 1 和节点 3 获取完整的 8 条数据。

这种向量列表除了具有内存优势外,我们还可以很容易发现需要修复数据的目标。但是它的一个明显缺点与暗示切换队列 HHQ 类似,就是存储是有限的,如果数据偏差非常大,向量最终会溢出,从而不能比较数据间的差异。但不要紧,我们可以用上面提到的 Merkle 来进行全量比较。

以上我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反熵手段,它们都可以很好地解决数据一致性问题。但是我们会发现相对于传统的领导节点数据同步,它们同步数据的速度是不好度量的,而且会出现部分节点长期不进行同步的状态。那么有没有一种模式可以提高数据同步的效率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 Gossip 协议。

Gossip 协议

Gossip 协议可以说是传播非常广泛的分布式协议。因为它的名字非常地形象,用幽默的东北话来说就是“传闲话”。大家可以想象一个东北乡村,屯头树下大家聚在一起“张家长李家短”。一件事只需一会儿整个村庄的人都全知道了。

Gossip 协议就是类似于这种情况。节点间主动地互相交换信息,最终达到将消息快速传播的目的。而该协议又是基于病毒传播模型设计的。2020 年是新冠疫情的灾年,大家都对病毒传播有了深刻理解,那么我现在就用病毒传播模型来解释 Gossip 协议的消息传播模式。

最开始,集群中一个节点产生了一条消息,它的状态为“已感染”。而其他节点我们认为是“易感节点”,这类似于新冠的易感人群。一旦该消息从已感染节点传播到易感节点,这个易感节点把自己的状态转换为已感染,而后接着进行传播。

这里,选择传播的目标使用一个随机函数,从而可以很好地将“病毒”扩展到整个集群中。当然,如果已感染节点不愿意传染其他节点,类似于它被隔离了起来,在其上的消息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被移除。

我们可以看到 Gossip 模式非常适合于无主集群的数据同步,也就是不管集群中有多少节点参与,消息都可以很健壮地在集群内传播。当然,消息会重复传播到同一个节点上,在实现算法的时候,我们需要尽量减少这种重复数据。

另一个对算法成败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消息用多快的速度在集群内传播,越快传播不仅会减少不一致的时间,同时可以保证消息不容易丢失。现在我通过几个特性来描述算法的行为。

  1. 换出数量。它表示为节点选择多少个相邻节点来传播数据。我们很容易知道,当这个值增大后,数据就能更快地传播。但这个值增大同样会增加重复数据的比例,从而导致集群负载增加吞吐量下降。所以我们需要对重复数据进行监控,来实时调整换出数量。
  2. 传播延迟。这种延迟与我们之前提到的复制延迟不同,它描述的是消息传播到集群中所有节点所需要的时间。它取决于换出数量和集群规模。在一个规模比较大的集群中,我们应该适当提高换出数量,而降低数据传播的延迟。
  3. 传播停止阈值。当一个节点最近总是收到重复的数据,我们就应该考虑减弱甚至停止这个数据在集群中的传播了,这种过程被形象地称为“兴趣减弱”。我们一般需要计算每个节点重复的数量,并通过一个阈值来确定该数据是否需要停止传播。

以上就是 Gossip 传播模式的一些特点,但是在实际生产中,我们不能完全用随机的模式构造传播网络,那样的话会造成网络信息过载。我们一般会采用一些网络优化的手段。

网络优化

我们刚才提到 Gossip 协议成功的关键之一是控制重复消息的数量,但同时一定程度的重复数量可以保障消息的可用性,从而使集群更加稳健。

一种平衡的方案是构造一个临时的稳定拓扑网络结构。节点可以通过检测发现与其网络相对稳定的节点,从而构建一个子网。子网之间再互相连接,从而构建一个单向传播且无环的树形拓扑结构。这就达到如存在主节点网络一般的传播结构,这种结构可以很好地控制重复的消息,且保证集群中所有节点都可以安全地接收数据。

但是这种结构存在明显的弱点,也就是连接子网之间的节点会成为潜在的瓶颈。一旦这类节点失败,那么子网就会变为信息孤岛,从而丧失 Gossip 算法所带来的稳健性特点。

那有没有一种算法能解决这种孤岛问题呢?我们可以使用混合模式来解决,也就是同时使用树结构与传统 Gossip 随机传播结构。当系统稳定运行时,使用树结构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同时减小重复数据。一旦检测到失败,那么系统退化为 Gossip 模式进行大范围信息同步,来修复失败问题。

总结

最终一致性允许节点间状态存在不一致,那么反熵机制就是帮助最终一致性来修复这些不一致情况的。

我们既可以使用前台的读修复和暗示切换来快速修复最近产生的问题,也可以使用 Merkle 树和位图版本向量这种后台手段来修复全局的一致性问题。如果需要大规模且稳定地同步数据,那么 Gossip 协议将是你绝佳的选择。

分布式事务(上):除了XA,还有哪些原子提交算法吗?(!!!)

提到分布式事务,能想到的第一个概念就是原子提交。原子提交描述了这样的一类算法,它们可以使一组操作看起来是原子化的,即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而且其中一些操作是远程操作。Open/X 组织提出 XA 分布式事务标准就是原子化提交的典型代表,XA 被主流数据库广泛地实现,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竟成了分布式事务的代名词。

但是随着 Percolator 的出现,基于快照隔离的原子提交算法进入大众的视野,在 TiDB 实现 Percolator 乐观事务后,此种方案逐步达到生产可用的状态。

这一讲我们首先要介绍传统的两阶段提交和三阶段提交,其中前者是 XA 的核心概念,后者针对两阶段提交暴露的问题进行了改进。最后介绍 Percolator 实现的乐观事务与 TiDB 对其的改进。

两阶段提交与三阶段提交

两阶段提交非常有名,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个是历史很悠久;二是其定义是很模糊的,它首先不是一个协议,更不是一个规范,而仅仅是作为一个概念存在,故从传统的关系统数据库一致的最新的 DistributedSQL 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两阶段提交包含协调器与参与者两个角色。在第一个阶段,协调器将需要提交的数据发送给参与者,同时询问参与者是否能够提交该数据,而后参与者返回投票结果。在第二阶段,协调器根据参与者的投票结果,决定是提交还是取消这次事务,而后将结果发送给每个参与者,参与者根据结果来提交本地的事务。

可以看到两阶段提交的核心是协调器。它一般被实现为一个领导节点,你可以回忆一下领导选举那一讲。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方案来选举领导节点,并根据故障检测机制来探测领导节点的健康状态,从而确定是否要重新选择一个领导节点作为协调器。另外一种常见的实现是由事务发起者来充当协调器,这样做的好处是协调工作被分散到多个节点上,从而降低了分布式事务的负载。

整个事务被分解为两个过程。

  1. 准备阶段。协调器向所有参与节点发送 Propose 消息,该消息中包含了该事务的全部信息。而后所有参与节点收到该信息后,进行提交决策——是否可以提交该事务,如果决定提交该事务,它们就告诉协调器同意提交;否则,它们告诉协调器应该终止该事务。协调器和所有参与者分别保存该决定的结果,用于故障恢复。
  2. 提交或终止。如果有任何一个参与者终止了该事务,那么所有参与者都会收到终止该事务的结果,即使他们自己认为是可以提交该事务的。而只有当所有参与者全票通过该事务时,协调器才会通知它们提交该事务。这就是原子提交的核心理念:全部成功或全部失败。

我们可以看到两阶段提交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其中却缺少大量细节。比如数据是在准备阶段还是在提交阶段写入数据库?每个数据库对该问题的实现是不同的,目前绝大多数实现是在准备阶段写入数据。

两阶段提交正常流程是很容易理解的,它有趣的地方是其异常流程。由于有两个角色和两个阶段,那么异常流程就分为 4 种。

  1. 参与者在准备阶段失败。当协调者发起投票后,有一个参与者没有任何响应(超时)。协调者就会将这个事务标记为失败,这与该阶段投票终止该事务是同样的结果。这虽然保证了事务的一致性,但却降低了分布式事务整体的可用性。下一讲我会介绍 Spanner 使用 Paxos groups 来提高参与者的可用度。
  2. 参与者在投票后失败。这种场景描述了参与者投赞成票后失败了,这个时候必须保证该节点是可以恢复的。在其恢复流程里,需要首先与协调器取得联系,确认该事务最终的结果。然后根据其结果,来取消或者提交该事务。
  3. 协调器在投票后失败。这是第二个阶段,此时协调器和参与者都已经把投票结果记录下来了。如果协调器失败,我们可以将备用协调器启动,而后读取那个事务的投票结果,再向所有参与者发送取消或者提交该事务的消息。
  4. 协调器在准备阶段失败。这是在第一阶段,该阶段存在一个两阶段提交的缺点。在该阶段,协调器发送消息没有收到投票结果,这里所说的没有收到结果主要指结果没有记录到日志里面。此时协调器失败了,那么备用协调器由于缺少投票结果的日志,是不能恢复该事务的。甚至其不知道有哪些参与者参与了这个事务,从而造成参与者无限等待。所以两阶段提交又称为阻塞提交算法。

三阶段相比于两阶段主要是解决上述第 4 点中描述的阻塞状态。它的解决方案是在两阶段中间插入一个阶段,第一阶段还是进行投票,第二阶段将投票后的结果分发给所有参与者,第三阶段是提交操作。其关键点是在第二阶段,如果协调者在第二阶段之前崩溃无法恢复,参与者可以通过超时机制来释放该事务。一旦所有节点通过第二阶段,那么就意味着它们都知道了当前事务的状态,此时,不管协调者还是参与者崩溃都不会影响事务执行。

我们看到三阶段事务会存在两阶段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第二阶段的时候,一些参与者与协调器失去联系,它们由于超时机制会中断事务。而如果另外一些参与者已经收到可以提交的指令,就会提交数据,从而造成脑裂的情况。

除了脑裂,三阶段还存在交互量巨大从而造成系统消息负载过大的问题。故三阶段提交很少应用在实际的分布式事务设计中。

两阶段与三阶段提交都是原子提交协议,它们可以实现各种级别的隔离性要求。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可以使用一种特别的事务隔离级别来提高分布式事务的性能,实现非阻塞事务。这种隔离级别就是快照隔离。

快照的隔离

快照隔离的隔离级别高于“读到已提交”,解决的是读到已提交无法避免的读偏序问题,也就是一条数据在事务中被读取,重复读取后可能会改变。

我们举一个快照隔离的读取例子,有甲乙两个事务修改同一个数据 X,其初始值为 2。甲开启事务,但不提交也不回退。此时乙将该数值修改为 10,提交事务。而后甲重新读取 X,其值仍然为 2,并没有读取到已经提交的最新数据 。

那么并发提交同一条数据呢?由于没有锁的存在,会出现写入冲突,通常只有其中的一个事务可以提交数据。这种特性被称为首先提交获胜机制。

快照隔离与序列化之间的区别是前者不能解决写偏序的问题,也就是并发事务操作的数据集不相交,当事务提交后,不能保证数据集的结果一致性。举个例子,对于两个事务 T1:b=a+1 和 T2:a=b+1,初始化 a=b=0。序列化隔离级别下,结果只可能是 (a=2,b=1) 或者 (a=1,b=2);而在快照隔离级别下,结果可能是 (a=1,b=1)。这在某些业务场景下是不能接受的。当然,目前有许多手段来解决快照隔离的写偏序问题,即序列化的快照隔离(SSI)。

实现 SSI 的方式有很多种,如通过一个统一的事务管理器,在提交时去询问事务中读取的数据在提交时是否已经被别的事务的提交覆盖了,如果是,就认为当前事务应标记为失败。另一些是通过在数据行上加锁,来阻止其他事务读取该事务锁定的数据行,从而避免写偏序的产生。

下面要介绍的 Percolator 正是实现了快照隔离,但是没有实现 SSI。因为可以看到 SSI 不论哪种实现都会影响系统的吞吐量。且 Percolator 本身是一种客户端事务方案,不能很好地保存状态。

Percolator 乐观事务

Percolator 是 Google 提出的工具包,它是基于 BigTable 的,并支持刚才所说的快照隔离。快照隔离是有多版本的,那么我们就需要有版本号,Percolator 系统使用一个全局递增时间戳服务器,来为事务产生单调递增的时间戳。每个事务开始时拿一个时间戳 t1,那么这个事务执行过程中可以读 t1 之前的数据;提交时再取一下时间戳 t2,作为这个事务的提交时间戳。

现在我们开始介绍事务的执行过程。与两阶段提交一样,我们使用客户端作为协调者,BigTable 的 Tablet Server 作为参与者。 除了每个 Cell 的数据存在 BigTable 外,协调者还将 Cell 锁信息、事务版本号存在 BigTable 中。简单来说,如果需要写 bal 列(balance,也就是余额)。在 BigTable 中实际存在三列,分别为 bal:data、bal:lock、bal:write。它们保存的信息如下所示。

  1. bal:write 中存事务提交时间戳 commit_ts=>start_ts;
  2. bal:data 这个 map 中存事务开始时间戳 start_ts=> 实际列数据;
  3. bal:lock 存 start_ts=>(primary cell),Primary cell 是 Rowkey 和列名的组合,它在提交容错处理和事务冲突时使用,用来清理由于协调器失败导致的事务失败留下的锁信息。

我们现在用一个例子来介绍一下整个过程,请看下图。

Drawing 0.png

一个账户表中,Bob 有 10 美元,Joe 有 2 美元。我们可以看到 Bob 的记录在 write 字段中最新的数据是 data@5,它表示当前最新的数据是 ts=5 那个版本的数据,ts=5 版本中的数据是 10 美元,这样读操作就会读到这个 10 美元。同理,Joe 的账号是 2 美元。

Drawing 1.png

现在我们要做一个转账操作,从 Bob 账户转 7 美元到 Joe 账户。这需要操作多行数据,这里是两行。首先需要加锁,Percolator 从要操作的行中随机选择一行作为 Primary Row,其余为 Secondary Row。对 Primary Row 加锁,成功后再对 Secondary Row 加锁。从上图我们看到,在 ts=7 的行 lock 列写入了一个锁:I am primary,该行的 write 列是空的,数据列值为 3(10-7=3)。 此时 ts=7 为 start_ts。

Drawing 2.png

然后对 Joe 账户加锁,同样是 ts=7,在 Joe 账户的加锁信息中包含了指向 Primary lock 的引用,如此这般处于同一个事务的行就关联起来了。Joe 的数据列写入 9(2+7=9),write 列为空,至此完成 Prewrite 阶段。

Drawing 3.png

接下来事务就要 Commit 了。Primary Row 首先执行 Commit,只要 Primary Row Commit 成功了,事务就成功了。Secondary Row 失败了也不要紧,后续会有补救措施。Commit 操作首先清除 Primary Row 的锁,然后写入 ts=8 的行(因为时间是单向递增的,这里是 commit_ts),该行可以称为 Commit Row,因为它不包含数据,只是在 write 列中写入 data@7,标识 ts=7 的数据已经可见了,此刻以后的读操作可以读到版本 ts=7 的数据了。

Drawing 4.png

接下来就是 commit Secondary Row 了,和 Primary Row 的逻辑是一样的。Secondary Row 成功 commit,事务就完成了。

如果 Primary Row commit 成功,Secondary Row commit 失败会怎么样,数据的一致性如何保障?由于 Percolator 没有中心化的事务管理器组件,处理这种异常,只能在下次读操作发起时进行。如果一个读请求发现要读的数据存在 Secondary 锁,它会根据 Secondary Row 锁去检查其对应的 Primary Row 的锁是不是还存在,若存在说明事务还没有完成;若不存在则说明,Primary Row 已经 Commit 了,它会清除 Secondary Row 的锁,使该行数据变为可见状态(commit)。这是一个 Roll forward 的概念。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一个存储系统中,并非所有的行都是数据,还包含了一些事务控制行,或者称为 Commit Row。它的数据 Column 为空,但 write 列包含了可见数据的 TS。它的作用是标示事务完成,并指引读请求读到新的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大量冗余的数据行,无用的数据行会被 GC 线程定时清理。

该事务另一个问题就是冲突处理。在之前介绍快照隔离时我们提到了对于同一行的冲突操作可以采用先提交获胜的模式,那么后提交的事务就会出现失败。如果数据库在出现高度并发修改相同数据的情况该怎么办呢?现在让我介绍一下根据 Percolator 模型实现乐观事务的 TiDB 是如何处理的。

TiDB 乐观事务冲突处理

首先在 TiDB 中写入冲突是在提交阶段进行检测的。在 11 讲中我们介绍了 MVCC 类数据库的冲突处理模式,分别为前项检测与后向检测。而 TiDB 由于使用 Percolator 模式,采用的是提交阶段的后向检测。这其实从原理上看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 TiDB 声明自己完全兼容 MySQL。而众所周知,MySQL 使用的分布式事务是悲观模式。故在 SQL 执行阶段就能检测冲突,也就是前向模式。如此,就造成了用户如果从 MySQL 迁移到 TiDB,就必须好好审视其使用数据库是否依赖了此种模式,从而提高了用户的迁移成本。

基于以上的原因,TiDB 提供了以下几种方案来解决后向检测与前向检测的差异。

  1. 重试。顾名思义,在遇到冲突时,TiDB 可以重试失败的事务中的非查询操作。这是非常简洁而高效的方案,但却不是万能的。如果事务中存在根据读取结果更新数据的情况,很可能造成数据异常。因为读取操作没有重试,从而破坏了“可重读”隔离级别。故重试只能应用在非读取的场景,特别是小事务中,即每个 SQL 是单独的事务。
  2. 冲突预检。另一个思路是在 prewrite 阶段就执行冲突预检,将后向检查变为前向检查。TiDB 依赖的 TiKV 使用了内存来存储事务中的 key,从而检查 key 是否存在其他事务,避免并发修改 key 的情况。这样做的原因是,TiDB 本身是无状态阶段,从而导致事务之间无法感知彼此,故只能通过底层手段解决。这种结构是一种内存锁,如果事务过多,会造成获取锁的操作阻塞写入,从而导致吞吐量下降的情况。
  3. 悲观事务。最后,为了完整实现 MySQL 的特性,还可以使用悲观事务。

以上就是 TiDB 在实践 Percolator 模型时所给出的解决思路。从而使用户方便从 MySQL 迁移过来。另外随着 TiDB 此类数据库的面世,Percolator 事务模式也越来越得到业界的认可。

总结

典型的原子提交:两阶段提交。它是 XA 的基础,但是两阶段提交存在天然的问题,且性能很低。在快照隔离下,我们可以使用 Percolator 模式描述的方案去实现新的原子提交,在冲突较低的场景下,该方案具有很好的性能。

分布式事务(下):Spanner与Calvin的巅峰对决

首先,让我介绍一下参战的两位“选手”,它们分别是 Spanner 和 Calvin。它们背后分别有广泛引用的论文,可以说都拥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基础。那么我们先从 Spanner 开始说起。

Spanner 及其追随者

Spanner 最早来自 Google 的一篇论文,并最终成为 Google Cloud 的一个服务。Spanner 简单来讲是一种两阶段提交的实现,你可以回忆一下,上一讲中我介绍了两阶段提交 4 种失败场景,其中有一种是参与者准备阶段无响应,从而造成事务的可用性下降。而 Spanner

利用共识算法保证了每个分片(Shard)都是高可用的,从而提高了整体事务的可用性。

Spanner 的整体架构很复杂,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但核心主要是两个部分,分别是 TrueTime 和 Paxos Group,而这场论战也是针对其中的一个部分展开的。

TrueTime

分布式系统获取时间有两种方式:物理时间与逻辑时间。而由于物理时间不靠谱,分布式系统大部分使用逻辑时间。逻辑时间往往由一个节点生成时间戳,虽然已经很高效,但是如果要构建全球系统,这种设计就捉襟见肘了。

而 TrueTime 是一种逻辑与物理时间的融合,是由原子钟结合 IDC 本地时间生成的。区别于传统的单一时间点,TrueTime 的返回值是一个时间范围,数据操作可能发生在这个范围之内,故范围内的数据状态是不确定的(uncertainty)。系统必须等待一段时间,从而获得确定的系统状态。这段时间通常是比较短暂的,且多个操作可以并行执行,通常不会影响整体的吞吐量。

事务过程

Spanner 提供了三种事务模式。

  1. 读写事务:该事务是通过分布式锁实现的,并发性是最差的。且数据写入每个分片 Paxos Group 的主节点。
  2. 只读事务:该事务是无锁的,可以在任意副本集上进行读取。但是,如果想读到最新的数据,需要从主节点上进行读取。主节点可以从 Paxos Group 中获取最新提交的时间节点。
  3. 快照读:顾名思义,Spanner 实现了 MVCC 和快照隔离,故读取操作在整个事务内部是一致的。同时这也暗示了,Spanner 可以保存同一份数据的多个版本。

了解了事务模型后,我们深入其内部,看看 Spanner 的核心组件都有哪些。下面是一张 Spanner 的架构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我们看到,每个 replica 保存了多个 tablet;同时这些 replica 组成了 Paxos Group。Paxos Group 选举出一个 leader 用来在多分片事务中与其他 Paxos Group 的 leader 进行协调(有关 Paxos 算法的细节我将在下一讲中介绍)。

写入操作必须通过 leader 来进行,而读取操作可以在任何一个同步完成的 replica 上进行。同时我们看到 leader 中有锁管理器,用来实现并发控制中提到的锁管理。事务管理器用来处理多分片分布式事务。当进行同步写入操作时,必须要获取锁,而快照读取操作是无锁操作。

我们可以看到,最复杂的操作就是多分片的写入操作。其过程就是由 leader 参与的两阶段提交。在准备阶段,提交的数据写入到协调器的 Paxos Group 中,这解决了如下两个问题。

  1. 整个事务的数据是安全的。协调者崩溃不会影响到事务继续运行,我们可以从 Paxos Group 中恢复事务数据。
  2. 参与者崩溃不会影响事务。因为 Paxos Group 可以重新选择节点来继续执行未完成的事务操作。

在隔离方面,Spanner 实现了 SSI,也就是序列化的快照隔离。其方法就是上文提到的 lock table。该锁是完全的排他锁,不仅仅能阻止并发写入数据,写入也可以阻止读取,从而解决快照隔离写偏序的问题。

在整个过程中,事务开始时间和提交事务时间(数据可见时间)都是通过 TrueTime 获取的时间范围。Spanner 获取这些范围后,必须等待范围中描述的时间,而后才可以执行操作。否则,系统就会读取到不一致的数据。比如未能读取到当前时间之前的数据,或者读取到事务部分产生的数据等异常数据。

同时,Spanner 声明自己的事务特性是外部一致性(External Consistency)。其描述为首先并发的事务是序列化的,如上文所示,Spanner 实现了 SSI。同时它还是线性一致的,也就是“真实”时间下,事务 A 在事务 B 前提交,那么事务 A 的时间一定小于事务 B。对一致性部分掌握比较深的同学会发现,这就是我们在该部分提到的事务与一致性之间的联系。任何分布式数据库都要描述其事务特性(并发操作)与一致性特性(非并发操作),而 Spanner 所谓的外部一致就是序列化+线性一致。

Spanner 不仅仅有 Google Cloud 的一种商业产品可供大家选择,同样有众多开源数据库是源自 Spanner 的理念而设计的,如 CockroachDB、YugaByte DB 等。故Spanner 被认为是一类从开源到商业、本地部署到云端的成熟解决方案。

Calvin 与 FaunaDB

Spanner 引入了很多新技术去改善分布式事务的性能,但我们发现其流程整体还是传统的二阶段提交,并没有在结构上发生重大的改变,而 Calvin 却充满了颠覆性。让我们来看看它是怎么处理分布式事务的。

首先,传统分布式事务处理使用到了锁来保证并发竞争的事务满足隔离级别的约束。比如,序列化级别保证了事务是一个接一个运行的。而每个副本的执行顺序是无法预测的,但结果是可以预测的。Calvin 的方案是让事务在每个副本上的执行顺序达到一致,那么执行结果也肯定是一致的。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众多事务之间的锁竞争,从而大大提高了高并发度事务的吞吐量。同时,节点崩溃不影响事务的执行。因为事务执行步骤已经分配,节点恢复后从失败处接着运行该事务即可,这种模式使分布式事务的可用性也大大提高。目前实现了 Calvin 事务模式的数据库是 FaunaDB。

其次,将事务进行排序的组件被称为 sequencer。它搜集事务信息,而后将它们拆解为较小的 epoch,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锁竞争,并提高并行度。一旦事务被准备好,sequencer 会将它们发送给 scheduler。scheduler 根据 sequencer 处理的结果,适时地并行执行部分事务步骤,同时也保证顺序执行的步骤不会被并行。因为这些步骤已经排好了顺序,scheduler 执行的时候不需要与 sequencer 进行交互,从而提高了执行效率。Calvin 事务的处理组件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alvin 也使用了 Paxos 算法,不同于 Spanner 每个分片有一个 Paxos Group。Calvin 使用 Paxos 或者异步复制来决定哪个事务需要进入哪个 epoch 里面。

同时 Calvin 事务有 read set 和 write set 的概念。前者表示事务需要读取的数据,后者表示事务影响的数据。这两个集合需要在事务开始前就进行确定,故Calvin 不支持在事务中查询动态数据而后影响最终结果集的行为。这一点很重要,是这场战争的核心。

在你了解了两种事务模型之后,我就要带你进入“刺激战场”了。在两位实力相当的选手中,Calvin 一派首先挑起了战争。

对 Spanner 的批评

来自马里兰大学的 Daniel Abadi 教授是 Calvin 论文的联合作者、FaunaDB 的咨询师,可以说他非常有资格代表 Calvin 一派向 Spanner 发起挑战。

一开始 Abadi 教授主要探讨了 Spanner 和 Calvin 之间的架构带来的性能差异,他从如下几个方面给出了比较。

  1. 传统读写事务:如果是对于分片内部的事务(非分布式场景),两者的性能是类似的;但是对于跨分片,他认为 Calvin 的性能要远好于 Spanner。原因是 Spanner 相对来说有两点性能损耗,第一就是 TrueTime 返回的是时间范围,我们必须等待一段时间后才可以做提交操作,当然这部分是可以并行的;第二就是 Spanner 是两阶段提交,相比于 Calvin 的“一阶段”来讲,理论上延迟会高。
  2. 快照读:这部分两者原理类似,故延迟都不高。
  3. 只读事务:这部分就是 Spanner 要更高效。因为它只从 leader 节点去读取数据,而 Calvin 做全局的一致性读,故延迟更大。

除了以上的比较,Calvin 还在日志复制上存在优势。主要是 Spanner 的日志复制也是 Paxos 过程,而 Calvin 由于预处理加持,可以简单高效地进行复制。这种优势在理论上随着节点间物理距离的扩展而变得更加明显。

当然,我们知道 Calvin 提到了它的预处理机制会限制事务内的操作,这个限制 Abadi 教授也注意到了。

以上就是 Abadi 教授在两者性能方面的比较,其论调还是比较客观中立,且冲突性不强。但紧接着,他指出了 Spanner 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了 TrueTime。TrueTime 由于不是在理论层面上证明它的时间不会倒流(skew),而是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了这种可能性非常低。而这个概率就是一个攻击点。

教授在这里比较聪明,或可以说是明智。他没有攻击 TrueTime 本身,而是表明 TrueTime 由于依赖原子钟这种硬件,提高了其他人复制该技术的难度。从而引出了一个技术圈的老话题——Google 的技术出了 Google 就失效了。

而 Abadi 要挑战的就是基于 Spanner 想法的其他开源或商业数据库,如上文提到的 CockroachDB 和 YugaByteDB。它们的 TrueTime 是用软件实现的,相比于硬件,上文描述的时间倒流概率被提高了。CockroachDB 还好,它声明了这种异常的可能;而 YugaByte 却没有,故它被教授集中火力攻击。

最后教授提到了,Calvin 和 FaunaDB 在理论层面上证明了其可以很好地实现一致性。

既然 Calvin 引战,特别是主要集中在 YugaByteDB 上,于是后者发起了绝地反击。

Spanner 追随者的反击

既然 YugaByte“祸从天上来”,那么必然由它们发起反击。
上文中,教授的观点总结为:

  1. 性能上,Calvin 由于锁持有时间短,吞吐量会大于 Spanner;
  2. 一致性上,基于硬件的 TrueTime 具有一定概率会发生时间倒流,而软件实现的“TrueTime”更是无法保证时间单调递增。

针对第一个问题,YugaByte 首先承认了 Calvin 吞吐量的优势。但是画风一转,YugaByte 抛出了著名的分布式事务模式研究,该研究通过多 AWS Dynamo 用户使用事务的模式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90%的事务是发生在单行和单分片的,只有 10%左右才是多分片的。据此,YugaByte 把前者称为主要负载,后者称为次要负载。

那么在主要负载方面,上文中教授也承认 Spanner 和 Calvin 性能间没有明显差别,而 Calvin 具有优势的场景变为了次要负载。我们都听说过,“脱离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而 Calvin 的优势却在次要负载上,这大大降低了该优势的重要程度。

而第二个问题其实才是核心问题。我很欣赏此处 YugaByte 没有回避,而是大方地承认 YugaByte 等软件实现 TrueTime 的模式无法做到如 Calvin 那种严格序列化,而是所谓“最大可能”序列化。一旦 TrueTime 时间范围超过了阈值,序列化就被破坏了。但是 YugaByte 指出了两点让用户去思考:

  1. 上文中主要负载场景两者都不会有一致性问题,只有在次要场景 Spanner 类方案才会有问题;
  2. 随着 AWS、阿里云等公有云服务逐步提供原子钟服务,YugaByte 这类数据库也可以使用真正的 TrueTime,这大大降低了发生时间倒流的概率。

从以上的解释看出,软件的 NTP 计时器确实存在问题,但如果用户场景对此要求不严格,也是可以使用的。

除了上面针对教授提到的问题,YugaByte 也提出了 Calvin 类数据库的一些较为“致命”的缺陷。

  1. 上文教授已经承认的读性能 Calvin 是要弱于 Spanner 的。
  2. 静态化的 write set 和 read set 导致了二级索引和会话内事务的问题。会话内事务我们上文提到过,简单说 Calvin 的事务的写入不能依赖于事务内的读取;而二级索引的列如果频繁修改,会导致 Calvin 的事务反复重试,从而降低吞吐量。
  3. Calvin 另一个缺憾就是其缺乏开源的实现。目前只有 FaunaDB 这个闭源商业版本,使得习惯使用开源技术栈的用户没有别的选择。
  4. FaunaDB 没有使用 SQL,而是使用了一个 GraphQL 风格的新语言 FQL。这为原本使用 SQL 语言的团队切换到 FaunaDB 上带来了很大挑战。

可以看到 YugaByte 团队针对其批评也给出了自己的回应,那么他们之间的争论有确定的结果吗?

谁胜利了?

从目前发展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一方可以完全替代另一方。Calvin 在高度竞争的事务场景中有明显优势,而 Spanner 在读取、会话内事务中的优势不可代替。从它们的原理看,谁最终也无法胜出。而我们其实也不期待一个最终赢家,而是希望未来的事务模型能够从这两个模式中吸取灵感,为我们带来更高效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

共识算法:一次性说清楚Paxos、Raft等算法的区别

现在,我们进入了分布式系统的最后一讲:共识算法。前面我们学习了各种分布式的技术,你可以和我一起回忆一下,其中我们讨论了失败模型、失败检测、领导选举和一致性模型。虽然这些技术可以被单独使用,但我们还是希望用一个技术栈就能实现上述全部功能,如果这样,将会是非常美妙的。于是,整个分布式数据库,乃至分布式领域的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共识算法由此诞生。

虽然共识算法是分布式系统理论的精华,但是通过之前的学习,其实你已经知道共识算法包含的内容了。它首先是要解决分布式系统比较棘手的失败问题,通过内置的失败检测机制可以发现失败节点、领导选举机制保证数据高效处理、一致性模式保证了消息的一致性。

这一讲,我会为你介绍几种常用的共识算法的特色。我不会深入到每种算法的详细执行过程,因为这些过程抽象且对使用没有特别的帮助。这一讲我的目的是从更高的维度为你解释这些算法,希望给你形象的记忆,并帮助你能够学以致用。至于算法实现细节,感兴趣的话你可以自行学习。

在介绍共识协议之前,我们要来聊聊它的三个属性。

  1. 正确性(Validity):诚实节点最终达成共识的值必须是来自诚实节点提议的值。
  2. 一致性(Agreement):所有的诚实节点都必须就相同的值达成共识。
  3. 终止性(Termination):诚实的节点必须最终就某个值达成共识。

你会发现共识算法中需要有“诚实”节点,它的概念是节点不能产生失败模型所描述的“任意失败”,或是“拜占庭失败”。因为数据库节点一般会满足这种假设,所以我们下面讨论的算法可以认为所有节点都是诚实的。

以上属性可以换个说法,实际上就是“15 | 领导选举:如何在分布式系统内安全地协调操作”介绍的安全性(Safety)和活跃性(Liveness),其中正确性(Validity)和一致性(Agreement)决定了安全性(Safety),而终止性(Termination)就是活跃性(Liveness)。让我们复习一下这两个特性。

  1. 安全性(Safety):在故障发生时,共识系统不能产生错误的结果。
  2. 活跃性(Liveness):系统能持续产生提交,也就是不会永远处于一个中间状态无法继续。
    基于以上的特性,我们开始聊聊目前常见的共识算法。

原子广播与 ZAB

广播协议是一类将数据从一个节点同步到多个节点的协议。过最终一致性系统通过各种反熵手段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传播,特别是其中的 Gossip 协议可以保障大规模的数据同步,而 Gossip 在正常情况下就是采用广播模式传播数据的。

以上的广播过程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协调节点是明显的单点,它的可靠性至关重要。要保障其可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需要检查这个节点的健康状态。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健康检查方式去发现其健康情况。

如果它失败了,会造成消息传播到一部分节点中,而另外一部分节点却没有这一份消息,这就违背了“一致性”。那么应该怎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个简单的算法就是使用“漫灌”机制,这种机制是一旦一个消息被广播到一个节点,该节点就有义务把该消息广播到其他未收到数据节点的义务。这就像水田灌溉一样,最终整个系统都收到了这份数据。

当然以上的模式有个明显的缺点,就是会产生N2的消息。其中 N 是目前系统剩下的未同步消息的节点,所以我们的一个优化目标就是要减少消息的总数量。

虽然广播可以可靠传递数据,但通过一致性的学习我们知道:需要保证各个节点接收到消息的顺序,才能实现较为严格的一致性。所以我们这里定义一个原子广播协议来满足。

原子性:所有参与节点都收到并传播该消息;或相反,都不传播该消息。
顺序性:所有参与节点传播消息的顺序都是一致的。
满足以上条件的协议我们称为原子广播协议,现在让我来介绍最为常见的原子广播协议:Zookeeper Atomic Broadcast(ZAB)。

ZAB

ZAB 协议由于 Zookeeper 的广泛使用变得非常流行。它是一种原子广播协议,可以保证消息顺序的传递,且消息广播时的原子性保障了消息的一致性。

ZAB 协议中,节点的角色有两种。

  1. 领导节点。领导是一个临时角色,它是有任期的。这么做的目的是保证领导角色的活性。领导节点控制着算法执行的过程,广播消息并保证消息是按顺序传播的。读写操作都要经过它,从而保证操作的都是最新的数据。如果一个客户端连接的不是领导节点,它发送的消息也会转发到领导节点中。
  2. 跟随节点。主要作用是接受领导发送的消息,并检测领导的健康状态。

既然需要有领导节点产生,我们就需要领导选举算法。这里我们要明确两个 ID:数据 ID 与节点 ID。前者可以看作消息的时间戳,后者是节点的优先级。选举的原则是:在同一任职周期内,节点的数据 ID 越大,表示该节点的数据越新,数据 ID 最大的节点优先被投票。所有节点的数据 ID 都相同,则节点 ID 最大的节点优先被投票。当一个节点的得票数超过节点半数,则该节点成为主节点。

一旦领导节点选举出来,它就需要做两件事。

  1. 声明任期。领导节点通知所有的跟随节点当前的最新任期;而后由跟随节点确认当前任期是最新的任期,从而同步所有节点的状态。通过该过程,老任期的消息就不会被跟随节点所接受了。
  2. 同步状态。这一步很关键,首先领导节点会通知所有跟随节点自己的领导身份,而后跟随节点不会再选举自己为领导了;然后领导节点会同步集群内的消息历史,保证最新的消息在所有节点中同步。因为新选举的领导节点很可能并没有最新被接受的数据,因此同步历史数据操作是很有必要的。

经过以上的初始化动作后,领导节点就可以正常接受消息,进行消息排序而后广播消息了。在广播消息的时候,需要 Quorum(集群中大多数的节点)的节点返回已经接受的消息才认为消息被正确广播了。同时为了保证顺序,需要前一个消息正常广播,后一个消息才能进行广播。

领导节点与跟随节点使用心跳算法检测彼此的健康情况。如果领导节点发现自己与 Quorum 节点们失去联系,比如网络分区,此时领导节点会主动下台,开始新一轮选举。同理,当跟随节点检测到领导节点延迟过大,也会触发新一轮选举。

ZAB 选举的优势是,如果领导节点一直健康,即使当前任期过期,选举后原领导节点还会承担领导角色,而不会触发领导节点切换,这保证了该算法的稳定。另外,它的节点恢复比较高效,通过比较各个节点的消息 ID,找到最大的消息 ID,就可以从上面恢复最新的数据了。最后,它的消息广播可以理解为没有投票过程的两阶段提交,只需要两轮消息就可以将消息广播出去。

那么原子广播协议与本讲重点介绍的共识算法是什么关系呢?这里我先留下一个“暗扣”,先介绍一下典型的共识算法 Paxos,而后再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Paxos

所谓的 Paxos 算法,是为了解决来自客户端的值被发送到集群中的任意一点,而后集群中的所有节点为该值达成共识的一种协调算法。同时这个值伴随一个版本号,可以保证消息是有顺序的,该顺序在集群中任何一点都是一致的。

基本的 Paxos 算法非常简单,它由三个角色组成。

  1. Proposer:Proposer 可以有多个,Proposer 提出议案(value)。所谓 value,可以是任何操作,比如“设置某个变量的值为 value”。不同的 Proposer 可以提出不同的 value。但对同一轮 Paxos 过程,最多只有一个 value 被批准。
  2. Acceptor:Acceptor 有 N 个,Proposer 提出的 value 必须获得 Quorum 的 Acceptor 批准后才能通过。Acceptor 之间完全对等独立。
  3. Learner:上面提到只要 Quorum 的 Accpetor 通过即可获得通过,那么 Learner 角色的目的就是把通过的确定性取值同步给其他未确定的 Acceptor。

这三个角色其实已经描述了一个值被提交的整个过程。其实基本的 Paxos 只是理论模型,因为在真实场景下,我们需要处理许多连续的值,并且这些值都是并发的。如果完全执行上面描述的过程,那性能消耗是任何生产系统都无法承受的,因此我们一般使用的是 Multi-Paxos。

Multi-Paxos 可以并发执行多个 Paxos 协议,它优化的重点是把 Propose 阶段进行了合并,这就引入了一个 Leader 的角色,也就是领导节点。而后读写全部由 Leader 处理,同时这里与 ZAB 类似,Leader 也有任期的概念,Leader 与其他节点之间也用心跳进行互相探活。是不是感觉有那个味道了?后面我就会比较两者的异同。

另外 Multi-Paxos 引入了两个重要的概念:replicated log 和 state snapshot。

  1. replicated log:值被提交后写入到日志中。这种日志结构除了提供持久化存储外,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消息保存的顺序性。而 Paxos 算法的目标是保证每个节点该日志内容的强一致性。
  2. state snapshot:由于日志结构保存了所有值,随着时间推移,日志会越来越大。故算法实现了一种状态快照,可以保存最新的日志消息。当快照生成后,我们就可以安全删除快照之前的日志了。

熟悉 Raft 的同学会发现,上面的结构其实已经与 Raft 很接近了。在讨论完原子广播与共识之后 ,我们会接着介绍 Raft。

原子广播与共识

从上面的粗略介绍中,我们已经发现:ZAB 其实与 Multi-Paxos 是非常类似的。本质上,它们都需要大部分节点“同意”一个值,并都有 Leader 节点,且 Leader 都是临时的。真是越说越相似,但本质上它们却又是不同的。

简单来说,ZAB 来源于主备复制场景,就是我们之前介绍的复制技术;而共识算法是状态机复制系统。

所谓状态机复制系统,是指集群中每个节点都是一个状态机,如果有一组客户端并发在系统中的不同状态机上提交不同的值,该系统保证每个状态机都可以保证执行相同顺序的客户端请求。可以看到请求一旦被提交,其顺序是有保障的。但是未提交之前,顺序是由 Leader 决定的,且这个顺序可以是任意的。一旦 Leader 被重选,新的 Leader 可以任意排序未提交的值。

而 ZAB 这种广播协议来自主备复制,强调的是消息的顺序是 Leader 产生的,并被 Follower 严格执行,其中没有协调的关系。更重要的区别是,Leader 重选后,新 Leader 依然会按照原 Leader 的排序来广播数据,而不会自己去排序。

因此可以说 ZAB 可以实现严格的线性一致性。而 Multi-Paxos 由于只是并发写,所以也没有所谓的线性一致,而是一种顺序一致结构,也就是数据被提交时才能确定顺序。而不是如 ZAB 那样有 Leader 首先分配了顺序,该顺序与数据提交的先后顺序保持了一致。关于线性一致和顺序一致,请参考“05 | 一致性与 CAP 模型:为什么需要分布式一致性?”

由于共识算法如 Paxos 为了效率的原因引入了 Leader。在正常情况下,两者差异不是很大,而差异主要在选举 Leader 的流程上。

那么学习完 ZAB 和 Multi-Paxos 后,我将要介绍这一讲的主角 Raft 算法,它是目前分布式数据库领域最重要的算法。

Raft的特色

Raft 可以看成是 Multi-Paxos 的改进算法,因为其作者曾在斯坦福大学做过关于 Raft 与 Multi-Paxos 的比较演讲,因此我们可以将它们看作一类算法。

Raft 算法可以说是目前最成功的分布式共识算法,包括 TiDB、FaunaDB、Redis 等都使用了这种技术。原因是 Multi-Paxos 没有具体的实现细节,虽然它给了开发者想象空间,但共识算法一般居于核心位置,一旦存在潜在问题必然带给系统灾难性的后果。而 Raft 算法给出了大量的实现细节,且处理方式相比于 Multi-Paxos 有两点优势。

  1. 发送的请求的是连续的,也就是说 Raft 的写日志操作必须是连续的;而 Multi-Paxos 可以并发修改日志,这也体现了“Multi”的特点。
  2. 选主必须是最新、最全的日志节点才可以当选,这一点与 ZAB 算法有相同的原则;而 Multi-Paxo 是随机的。因此 Raft 可以看成是简化版本的 Multi-Paxos,正是这个简化,造就了 Raft 的流行。

Multi-Paxos 随机性使得没有一个节点有完整的最新的数据,因此其恢复流程非常复杂,需要同步节点间的历史记录;而 Raft 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最新节点,从而加快恢复速度。当然乱序提交和日志的不连续也有好处,那就是写入并发性能会大大提高,从而提高吞吐量。所以这两个特性并不是缺点,而是权衡利弊的结果。当然 TiKV 在使用 Raft 的时候采用了多 RaftGroup 的模式,提高了单 Raft 结构的并发度,这可以被看作是向 Multi-Paxos 的一种借鉴。

同时 Raft 和 Multi-Paxos 都使用了任期形式的 Leader。好处是性能很高,缺点是在切主的时候会拒绝服务,造成可用性下降。因此一般我们认为共识服务是 CP 类服务(CAP 理论)。但是有些团队为了提高可用性 ,转而采用基础的 Paxos 算法,比如微信的 PaxosStore 都是用了每轮一个单独的 Paxos 这种策略。

以上两点改进使 Raft 更好地落地,可以说目前最新数据库几乎都在使用该算法。想了解算法更多细节,请参考https://raft.github.io/。你从中不仅能学习到算法细节,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很多已经完成的实现,结合代码学习能为你带来更深刻的印象。

总结

共识算法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本讲聚焦于常见的三种共识类算法,集中展示其最核心的功能。我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来加深你对它们特性的记忆。

共识算法又是现代分布式数据库的核心组件,好在其 API 较为易懂,且目前有比较成熟的实现,所以我认为算法细节并不是本讲的重点。理解它们为什么如此,才能帮助我们理解数据库的选择依据。

知识串讲:如何取得性能和可扩展性的平衡?

经过这个模块的学习,相信你已经对分布式数据库中分布式系统部分常见的技术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是一节知识串讲的课,目的是帮助你将所学的内容串接起来;同时,我会通过若干的案例带你看看这些知识是如何应用到分布式数据库之中的。

知识总结

分布式事务是本模块的重点内容。

下面我将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把所学知识应用在实际中。在案例部分我选择了三个比较典型的数据库:TiDB、阿里的 PolarDB-X 和 Apache Cassandra。它们是目前分布式数据库比较典型的代表,让我们来看看它们是如何使用本模块知识点的。

TiDB:使用乐观事务打造悲观事务

在分布式事务那一讲,我提到 TiDB 的乐观事务使用了 Google 的 Percolator 模式,同时 TiDB 也对该模式进行了改进。可以说一提到 Percolator 模式事务的数据库,国内外都绕不过 TiDB。

TiDB 在整体架构上基本参考了 Google Spanner 和 F1 的设计,分两层为 TiDB 和 TiKV。 TiDB 对应的是 Google F1,是一层无状态的 SQL Layer,兼容绝大多数 MySQL 语法,对外暴露 MySQL 网络协议,负责解析用户的 SQL 语句,生成分布式的 Query Plan,翻译成底层 Key Value 操作发送给 TiKV。TiKV 是真正的存储数据的地方,对应的是 Google Spanner,是一个分布式 Key Value 数据库,支持弹性水平扩展,自动地灾难恢复和故障转移,以及 ACID 跨行事务。下面的图展示了 TiDB 的架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于事务部分,TiDB 实现悲观事务的方式是非常简洁的。其团队在仔细研究了 Percolator 的模型后发现,其实只要将在客户端调用 Commit 时候进行两阶段提交这个行为稍微改造一下,将第一阶段上锁和等锁提前到事务中执行 DML 的过程中,就可以简单高效地支持悲观事务场景。

TiDB 的悲观锁实现的原理是,在一个事务执行 DML(UPDATE/DELETE)的过程中,TiDB 不仅会将需要修改的行在本地缓存,同时还会对这些行直接上悲观锁,这里的悲观锁的格式和乐观事务中的锁几乎一致,但是锁的内容是空的,只是一个占位符,等到 Commit 的时候,直接将这些悲观锁改写成标准的 Percolator 模型的锁,后续流程和原来保持一致即可。

这个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兼容了原有的事务实现,其扩展性、高可用和灵活性都有保证。同时该方案尽最大可能复用了原有 Percolator 的乐观事务方案,减少了事务模型整体的复杂度。

以上就是 TiDB 如何使用 Percolator 模型及其变种同时实现了乐观事务与悲观事务。下面我来介绍一下阿里的 PolarDB-X 是如何利用共识算法打造异地多活分布式数据库的。

PolarDB-X:使用 Paxos 打造异地多活体系

阿里随着业务的高速增长,“异地多活”成了其应用的新标准。基于这样的业务背景驱动,PolarDB-X 早期基于单机 MySQL 实现了一致性能力,配合 TDDL 分库分表的模式部分解决了业务诉求,该模块被称为 X-Paxos。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演进,以及面向云的时代的全面普及,PolarDB-X 2.0 中融合了分布式 SQL 引擎和基于 X-Paxos 的数据库存储技术,提供了全新的云原生分布式数据库。

X-Paxos 的算法基于具有领导节点的 Multi-Paxos 来实现。就像我在共识那一讲介绍的一样,这是被大量工程实践证明是最高效的一种 Paxos 算法。

在基础算法之上,结合阿里是业务场景以及高性能和生态的需求,X-Paxos 做了很多的创新性的功能和性能的优化,使其相对于基础的 Multi-Paxos,功能变得更加丰富,性能也有明显的提升。这里我介绍 X-Paxos 的几个优化点。

有主选举

X-Paxos 在标准 Multi-Paxos 的基础上,支持在线添加/删除多种角色的节点,支持在线快速将领导节点转移到其他节点。这样的在线运维能力,将极大地方便分布式节点的有计划性的运维工作,从而降低业务恢复时间。

可用区位置感知

阿里目前多地架构会有中心机房的诉求,比如,应用因其部署的特点,往往要求在未发生城市级容灾的情况下,仅在中心写入数据库,数据库的领导节点在正常情况下只在中心地域;同时又要求在发生城市级容灾的时候(同一个城市的多个机房全部不可用),可以完全不丢失任何数据的情况下,将主节点切换到非中心城市。

节点功能裁剪

Paxos 算法中每个节点都包含了 Proposer/Accepter/Learner 三种功能,每一个节点都是全功能节点。但是某些情况下,集群并不需要所有节点都拥有全部的功能。X-Paxos 使用了如下的一些裁剪手段:

  1. 裁剪其中一些节点的状态机,只保留日志(无数据的纯日志节点,但是在同步中作为 Quroum 计算),此时需要裁剪掉协议中的 Proposer 功能,保留 Accepter 和 Learner 功能;
  2. 一些节点只是订阅/消费协议产生的日志流,而不作为集群的成员,此时可以裁剪掉协议的 Proposer/Accepter 功能,只保留 Learner 功能。

以上裁剪手段的组合,可以提高集群利用率、节约成本,同时得到了比较灵活的功能组合。

这就是 PolarDB-X 使用共识算法的一系列尝试,最后让我们看看 Apache Cassandra 是如何实现可调节一致性的。

Apache Cassandra:可调节一致性

Apache Cassandra 提供了可调节一致性,允许开发者在数据一致性和可用性之间做出权衡,并且这种灵活性由客户端来管理。一致性可以是全局的,也可以针对单个读取和写入操作进行调整。例如在更新重要数据时,需要高度的一致性。 对于不太关键的应用或服务,可以放宽一致性以实现更好的性能。

Cassandra 的可调节一致性如我在本模块一致性那一讲介绍的一样,分为写一致性与读一致性。

写一致性

写一致性声明了需要写入多少个节点才算一次成功的写入。Cassandra 的写一致性是可以在强一致到弱一致之间进行调整的。我总结了下面的表格来为你说明。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可以看到 ANY 级别实际上对应了最终一致性。Cassandra 使用了反熵那一讲提到的暗示切换技术来保障写入的数据的可靠,也就是写入节点一旦失败,数据会暂存在暗示切换队列中,等到节点恢复后数据可以被还原出来。

读一致性

对于读操作,一致性级别指定了返回数据之前必须有多少个副本节点响应这个读查询。这里同样给你整理了一个表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assandra 在读取的时候使用了读修复来修复副本上的过期数据,该修复过程是一个后台线程,故不会阻塞读取。

以上就是 Apache Cassandra 实现可调节一致性的一些细节。AWS 的 DynamoDB、Azure 的 CosmosDB 都有类似的可调节一致性供用户进行选择。你可以比照 Cassandra 的模式和这些数据库的文档进行学习。

总结

分布式系统是分布式数据库的核心,它与存储引擎相互配合共同实现了完整的分布式数据库的功能。存储引擎一般影响数据库的写入,也就是数据库的性能,它决定了数据库到底能多快地处理数据。同时,分布式系统处理节点直接的通信,也就是数据库的扩展性,它决定了数据库的扩展能力和数据容量。故两者需要相互配合,同时在设计使用数据库时,可以在它们之间进行一定的取舍,从而达到高效利用各种资源的目的。

分布式系统这个模块,我们介绍了分布式数据库经常使用的知识点,特别是事务、一致性和共识是本模块的核心,希望你能好好掌握。


文章转载自:

http://LhkuYky5.zxgzp.cn
http://jZwluoM4.zxgzp.cn
http://ZfgSbuQy.zxgzp.cn
http://WUR2Vadg.zxgzp.cn
http://JMdkT9ky.zxgzp.cn
http://1PEvw8v8.zxgzp.cn
http://OyilJbSX.zxgzp.cn
http://jCnbTDBK.zxgzp.cn
http://1kdM6g2Z.zxgzp.cn
http://eHLlHoeK.zxgzp.cn
http://SVfaTS3D.zxgzp.cn
http://hSz5niPN.zxgzp.cn
http://WEB33h6M.zxgzp.cn
http://cJIkJZSu.zxgzp.cn
http://rfQ8qBH9.zxgzp.cn
http://LUHLF5z6.zxgzp.cn
http://aeMokIZa.zxgzp.cn
http://PEyiMg1v.zxgzp.cn
http://SxElJYoD.zxgzp.cn
http://nEWJHvr3.zxgzp.cn
http://XzN5sBj0.zxgzp.cn
http://FOuJKlRh.zxgzp.cn
http://dnj1ETPm.zxgzp.cn
http://WkKqQDWv.zxgzp.cn
http://ntCuVNSw.zxgzp.cn
http://qQXzNbna.zxgzp.cn
http://ErsZIuXI.zxgzp.cn
http://R30wdlyM.zxgzp.cn
http://iAkKM9w5.zxgzp.cn
http://4qGk1wKd.zxgzp.cn
http://www.dtcms.com/a/372004.html

相关文章:

  • C++ 并发编程:异步任务
  • 四、神经网络的学习(中)
  • OPENPPP2 —— IP标准校验和算法深度剖析:从原理到SSE2优化实现
  • 梅花易数:从入门到精通
  • 计算机⽹络及TCP⽹络应⽤程序开发
  • 单点登录1(SSO知识点)
  • 嵌入式学习---(ARM)
  • 嵌入式学习day44-硬件—ARM体系架构
  • 《数据结构全解析:栈(数组实现)》
  • Linux系统资源监控脚本
  • PHP中各种超全局变量使用的过程
  • C++-类型转换
  • [GDOUCTF 2023]doublegame
  • 系统资源监控与邮件告警
  • 1706.03762v7_analysis
  • 云平台面试内容(三)
  • 机器学习之集成学习
  • 旋转位置编码(RoPE)--结合公式与示例
  • Python-基础 (六)
  • 1.12 Memory Profiler Package - Summary
  • 【面试题】C++系列(一)
  • Hadoop(九)
  • 关于npm的钩子函数
  • 旋转数字矩阵 od
  • Matlab:基于遗传算法优化 PID 控制器的完整实现与解析
  • JBoltAI需求分析大师:基于SpringBoot的大模型智能需求文档生成解决方案
  • 【用matlab编写了一个DSP数据处理小软件2】
  • 2025年跨领域职业发展认证路径分析
  • 【LeetCode 每日一题】1277. 统计全为 1 的正方形子矩阵
  • React 19 全面解析:颠覆性的新特性与实战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