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電腦組裝之三
量子電腦組裝(堆疊三)
為什麼量子電動力學是科學史上最精確的理論?
當我們談論科學中的精確度時,我們通常會期望毫米、奈秒,或最多幾位小數。但物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其精度超越了直覺——它預測結果精確到小數點後12位。這個理論就是量子電動力學,簡稱QED。
它描述了光如何與物質相互作用,電子如何散射光子,原子如何發光,以及物體為何不會相互穿透。它不僅有效——而且精度極高,以至於迄今為止所有試圖透過實驗挑戰它的嘗試都以證實告終。
QED 為何堪稱最精確的物理理論?要理解這一點,光看數字是不夠的——你需要了解理論的原理、它的預測,以及它的成功為何會為物理學家帶來新的、甚至更深層的問題。
從古典到量子:QED 的誕生
早在19世紀,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就創造了一個理論,將電和磁結合成一幅電磁場圖景。他的方程式優美而普適,並預言了光作為電磁波的存在。但它們對世界的描述卻是經典的──連續、可預測、確定。
到了20世紀初,人們清楚地體認到,在微觀層面上,這種圖景崩潰了。原子中的電子不再像小行星那樣運動,光不僅是一種波,而是粒子流-光子。量子力學應運而生,但它描述了粒子在給定場中的行為,卻沒有解釋該場本身是如何量子化的。
建構電磁場量子理論的首次嘗試出現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狄拉克、海森堡、泡利——他們都試圖將量子力學與相對論不變性和輻射描述相協調。但理論很快就遇到了一個問題:計算中出現了無窮大。例如,電子的自能──由於它與自身場的相互作用──竟然是無限大。這簡直是無稽之談。
直到1940年代,得益於理查德·費曼、朱利安·施溫格、朝永振一郎和弗里曼·戴森的努力,一個自洽且可重整化的公式才得以誕生:量子電動力學。他們不僅是「修復」了理論,更是重新思考了計算方法本身。
如何在 QED 中計算:費曼圖和重正化
QED 的主要革命性不在於新的方程式,而是一種新的互動思考方式。費曼提出了一種視覺化語言——費曼圖。圖中的每一條線和頂點都對應著過程振幅展開式中的一個數學項。
例如,當兩個電子相互排斥時,它們會交換一個虛光子。圖中顯示兩條電子線,它們之間有一條光子線。但這只是初步近似。實際上,一個電子可以發射一個光子,然後重新吸收,形成一個「環路」。或者,一個光子可以瞬間變成一個電子-正電子對。每一次這樣的額外交互作用都是一次高階校正,每次都會對最終結果產生影響。
循環越多,計算越複雜。但事實證明,這些修正的貢獻會迅速減少──因為它們要乘以精細結構常數α≈1/137的冪。這個小數字正是QED成功的關鍵:該理論允許使用微擾理論,從而可以逐步考慮來自日益複雜過程的貢獻。
但無窮大又如何呢?這時重正化就派上用場了──它是理論物理學中最容易被誤解但最基本的工具之一。
關鍵在於:計算中出現的無窮大並非物理量。它們是由於我們試圖同時描述所有尺度上的相互作用(包括不切實際的微小距離)而產生的。重正化使我們能夠透過在某些條件下測量的有效值來「重新定義」可觀測量——電子的質量和電荷。所有未直接觀察到的量都會被吸收到這些參數中。
這並非人們有時認為的「小改動」。這是一個嚴謹的數學過程,戴森已經證明:在量子電動力學中,所有無限大都可以被逐一消去,而結果仍然是有限且可預測的。
史上最精準計算:電子磁矩
QED 精確度最顯著的例子是電子磁矩的計算。
電子具有自旋-即內部角動量。在經典物理學中,帶電荷和自旋的粒子表現得像一塊微小的磁鐵。在狄拉克的量子力學中,磁矩定義為g = 2。
但實驗顯示,g略大於2,這種偏差就是異常磁矩。
正是這種微小的偏差成為了量子電動力學(QED)的試驗場。它源自於虛過程:電子不斷地發射和吸收虛光子,甚至虛粒子對。每一個這樣的「量子雜訊」都會輕微地改變電子的磁性。
理論物理學家計算了這些過程的貢獻——考慮了數千個費曼圖,包括具有許多環路的複雜結構。目前的理論結果是0.001159652181643(764)。
括號中的數字並非錯誤,而是計算的不確定性。也就是說,計算是正確的,但不完整,沒有達到最大滿度。換句話說,我們可以說結果是0.001159652181643±0.0000000000000764。
現在——做一個實驗。在彭寧阱中,電子被磁場和電場束縛,測量其進動頻率。現代值為0.00115965218059(13)。
差異在10^12 分之一的水平。
我們再重複一次:理論和實驗的誤差在小數點後12位。這就好比你預測整個太平洋海岸的沙粒數量,誤差只有一粒沙。
為什麼這很重要?不僅僅是為了準確性
如此精準的精準度並非僅僅值得驕傲。這意味著QED並非一個近似值,而是一個在10^-18米及更高尺度上可行現實的模型。它適用於原子物理、雷射、半導體、磁共振——任何存在電磁相互作用的領域。
但還有另一面:如果自然界中存在一些新的、未被解釋的粒子或相互作用,它們可能會影響電子的磁矩。理論與實驗之間的差異——即使是小數點後13位——也可能預示著「新物理學」的出現。
如今,這種一致性如此之高,以至於 QED 實際上已被用作標準。當其他實驗(例如使用μ子的實驗)出現異常時,物理學家首先會檢查他們的 QED 計算是否出錯。如果沒有,他們才會開始討論可能違反標準模型的問題。
QED 在哪裡結束?
儘管量子電動力學(QED)取得了成功,但它並非萬物理論。它僅描述電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強相互作用由其他量子場論(電弱理論和QCD)描述。而引力仍然被忽略。
此外,QED是一個可重整化的理論,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在所有能量下都是正確的。在普朗克能量級(約10^19 GeV)的尺度上,它可能失去了意義。當時空的量子漲落變得顯著時,QED就不再有效。
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精細結構常數是1/137?為什麼電子的電荷恰好是這個數? QED並沒有解釋這一點——它把這些值當作輸入參數。這是一個超越理論的謎團。
QED與物理學的未來
如今,量子電動力學(QED)已不再只是教科書中的一個章節。它仍在不斷發展。理論物理學家利用超級電腦和代數方法計算出7到8圈的貢獻。實驗人員則致力於以更高的精度測量電子和μ子的g-2(異常磁矩)。
有趣的是,電子的較重兄弟——μ子,在理論和實驗之間顯示出微小但持續的差異。這或許是新物理學的徵兆——但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需要確保量子電動力學(QED)的貢獻計算絕對精確。而在這裡,量子電動力學(QED)在前沿領域再次佔據了中心地位。
勝利與謙遜
量子電動力學不僅僅是一個成功的理論,它也證明了我們能夠多麼深入地理解自然,即使它的行為不合邏輯、荒謬且自相矛盾。
它之所以能以驚人的精度運行,並不是因為我們「調整」了公式,而是因為理論的數學結構——它的對稱性、規範不變性原理、相對論協變性——反映了宇宙的真實規律。
這就是它的偉大之處。 QED並不試圖解釋一切。它只解釋一件事——但解釋的方式卻讓任何偏差都成為全球事件。
當我們說量子電動力學(QED)是科學史上最精確的理論時,我們並非在讚美數學。我們承認宇宙的結構如此邏輯嚴密,以至於它的行為可以被預測,其精確度遠遠超過任何實際需求。而且我們能夠觀測到它。
這是科學的真正勝利。
資料來源:hab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