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U|DHH访谈|AI与开发
TPU
三个月的时间,从零开始,真的有人做出了一块能运行的TPU,而且既能推理又能训练,关键是还开源了。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毕竟TPU作为谷歌设计的专用AI芯片,从2015年部署到现在,已经迭代到了第七代,背后是顶尖的工程师团队和先进的制程工艺。
但是来自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工程师们,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挑战,他们把这个项目叫做TinyTPU。
DHH访谈
丹麦籍的传奇程序员大卫·海涅迈尔·汉松(David Heinemeier Hansson),江湖人称DHH。
这位37signals的联合创始人,在与Lex Fridman长达六小时的播客对话中,不仅展现了对编程本质的深刻理解,更是抛出了对AI时代程序员生存状态的灵魂拷问。
下面将沿着他的技术轨迹与商业哲学,展开一场关于代码之美、工具理性与独立精神的深度探讨。
DHH对静态类型语言和微服务的批判
面对静态类型语言的兴起,DHH持坚决反对态度,认为其安全性是虚假的,损害开发效率,扼杀原编程能力。他以Basecamp为例,证明动态类型和完善的测试套件足以保障复杂应用的安全。针对微服务热潮,他提出了“宏伟的单体应用”理论,认为微服务是技术盲从,为架构焦虑的开发者提供了冷静的思考维度。
AI编程助手的反思
在AI编程助手盛行之际,DHH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刻意练习,体验充满了矛盾。AI生成的代码频繁出现逻辑错误,让他感觉自己成了代码审查员。更深层的危机在于AI带来的技能退化感。他指出,编程的乐趣在于凿代码的过程,大脑会形成独特的神经反馈,是创造力的重要来源。因此在构思核心算法时,DHH会关闭所有AI工具。
对开发者的建议与人生的平衡
DHH反复强调内生动力的重要性,最好的技术创新往往始于开发者自己的痛点。他建议新手从构建个人项目开始,在解决真实需求的过程中学习,而非盲目跟随教程。他鼓励开发者形成自己的技术审美,阅读优秀的代码。作为远程办公的早期实践者,他强调工作不应占据生活的全部,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比如家庭、友情、兴趣。
7月11日,YC发布了著名人工智能科学家、AI Fund的创始人吴恩达,在6月份 AI Startup School 的演讲。
在演讲中,吴恩达断言,AI最大的机会必然存在于应用层,而非备受追捧的基础模型层。
此外,他还剖析了当前AI浪潮下的创业核心要素,探讨了Agentic AI的崛起是当下最重要的技术趋势,反驳了“AI将使编程过时”的论调,并且提出,现在是时候让每个岗位的人都去学习编程了。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他更是尖锐地指出许多关于AI的炒作,比如“AI末日论”、“AGI威胁论”、“AI核能论”等等论调,并且分享了他关于“AI Agent累积效应”的见解等等。
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他这次演讲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