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ion Pro图像处理工具全解析
单张图像处理工具(CogIPOneImageTool)
CogIPOneImageTool 是专注于单张灰度图像的基础预处理工具,核心功能为像素灰度值调整,可解决图像整体亮度异常问题,为后续检测(如缺陷识别、尺寸测量)优化图像质量。
核心功能:加减常量
为灰度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灰度值添加正值或负值,生成更亮或更暗的图像,具体规则如下:
- 常量值范围:通常为 - 255~255(需根据图像原始灰度分布调整,如过暗图像可加 50~100,过亮图像可减 30~80);
- 适用场景:解决光照不均导致的图像过暗 / 过亮问题(如工业相机逆光拍摄的暗部区域提亮、强光下的过曝区域压暗)。
关键参数:溢位处理模式
由于灰度值的有效范围为 0~255,加减常量后可能超出该范围,工具提供两种溢位处理方式:
- 封装模式:超出 255 的像素值自动减去 255(如 256→1、280→25),小于 0 的像素值自动加上 256(如 - 1→255、-30→226),实现灰度值的循环映射,适用于需保留灰度变化趋势的场景;
- 钳位模式:将超出范围的灰度值强制限制在 0~255 内(大于 255 设为 255,小于 0 设为 0),避免灰度值异常导致的图像失真,适用于高精度检测场景(如尺寸测量需准确灰度边缘)。
多图像与专项处理工具
1. 双图像减法工具(CogTwoImageSubtractTool)
核心功能
通过灰度值逐像素相减(InputImageA - InputImageB)生成新图像,主要用于提取两张图像的差异信息,突出目标特征或消除背景干扰。
关键原理与参数
- 图像要求:两张输入图像需满足 “尺寸一致、分辨率相同、通道数匹配”(均为灰度图,彩色图需先转灰度或按通道分别相减);
- 结果处理:相减后可能出现负灰度值,需配合 “钳位模式”(负数值设为 0)或 “归一化”(将结果映射到 0~255),避免图像暗部失真;
- 差值阈值:可设置最小差值(如 5),过滤微小灰度波动(如噪声),仅保留显著差异区域。
适用场景
- 背景去除:用 “背景图” 减去 “含目标的图像”,消除固定背景(如传送带),突出前景目标(如零件);
- 运动检测:对比连续两帧图像,差异区域即为运动物体(如流水线漏件检测);
- 缺陷初筛:用 “良品图” 减去 “待检测图”,差异区域即为潜在缺陷(如零件表面划痕)。
2. 双图像加法工具(CogTwoImageAddTool)
核心功能
通过灰度值逐像素相加(ImageA + ImageB)生成新图像,主要用于图像增强或噪声抑制,提升图像质量。
关键原理与参数
- 图像要求:同 CogTwoImageSubtractTool,需尺寸、分辨率、通道数一致;
- 结果处理:相加后易超出 255(如两张亮图像相加),通常采用 “钳位模式”(超 255 设为 255)或 “平均叠加”(相加后除以图像数量,如 2 张图相加后 ÷2),避免过曝;
- 叠加次数:支持多帧图像连续相加(如 10 帧同场景暗图像相加后 ÷10),利用 “噪声随机性” 抵消噪声,提升图像信噪比。
适用场景
- 多帧降噪:低光照场景下,叠加多帧模糊图像,抑制椒盐噪声 / 高斯噪声;
- 曝光增强:叠加低曝光图像,提升暗部细节(如零件内部小孔的边缘显示);
- 图像合成:将多个局部清晰的图像(如不同角度的零件细节)叠加,生成完整清晰图像。
3. 图像清晰度测量工具(CogImageSharpnessTool)
核心功能
通过量化算法评估图像的 “清晰度分数”(分数越高,图像越清晰),主要用于成像设备焦距调整(如工业相机、显微镜),确保检测前图像处于最佳清晰度状态。
四种清晰度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 | 原理 | 适用场景 | 优缺点 |
---|---|---|---|
带通滤波法 | 用带通滤波器提取中频信息(边缘信号),中频能量越高越清晰 | 通用场景(如零件尺寸测量) | 抗噪声强,但对模糊类型敏感 |
自相关法 | 计算图像像素的自相关系数,模糊图像自相关峰值更平缓 | 纹理丰富的图像(如印刷品) | 计算快,但对单一边缘图像误差大 |
绝对差异法 | 计算相邻像素的灰度绝对差总和,差值大则边缘清晰 | 高对比度图像(如黑白条码) | 直观易懂,抗光照干扰弱 |
梯度能量法 | 计算像素梯度(如 Sobel 梯度)的平方和,梯度能量高则清晰 | 精细结构检测(如微小零件边缘) | 精度高,计算量较大 |
使用流程
- 固定成像设备的光圈、曝光时间等参数;
- 调整焦距,每调整一次执行一次 CogImageSharpnessTool,记录清晰度分数;
- 找到分数最高的焦距位置,即为最佳成像状态。
4. Sobel 边缘提取工具(CogSobelEdgeTool)
核心功能
基于Sobel 算子(3x3 或 5x5 卷积核)计算图像的水平 / 垂直梯度,提取目标边缘(如零件轮廓、孔洞边缘),为后续几何测量或目标定位提供基础。
关键原理与参数
- 梯度计算:
- 水平梯度(Gx):用水平卷积核(检测垂直边缘,如零件的左右边);
- 垂直梯度(Gy):用垂直卷积核(检测水平边缘,如零件的上下边);
- 边缘强度:通过公式
|G| = √(Gx² + Gy²)
或|G| = |Gx| + |Gy|
计算,强度越高,边缘越明显;
- 关键参数:
- 卷积核大小:3x3(速度快,适用于清晰边缘)、5x5(抗噪声强,适用于模糊边缘);
- 边缘阈值:设置最小边缘强度(如 20),过滤弱边缘(噪声);
- 边缘极性:选择 “亮到暗”“暗到亮” 或 “双向”,仅提取目标极性边缘(如零件的暗边)。
适用场景
- 轮廓提取:提取零件的外轮廓,用于尺寸测量(如直径、长度);
- 缺陷边缘定位:提取缺陷(如划痕、凹陷)的边缘,用于缺陷尺寸计算;
- 图像分割:用边缘划分目标与背景,如从背景中分割出零件区域。
5. 像素映射工具(CogPixelMapTool)
核心功能
通过自定义映射规则(映射表或数学函数),将输入图像的像素灰度值转换为输出图像的像素值,实现灰度变换、对比度调整或伪彩色映射,满足特定检测需求。
关键原理与参数
- 映射方式:
- 线性映射:如
输出灰度 = 1.5×输入灰度 + 20
,提升整体对比度; - 伽马校正:如
输出灰度 = 255×(输入灰度/255)^γ
(γ<1 提亮暗部,γ>1 压暗亮部),解决图像过暗 / 过亮; - 分段映射:如 “输入 0~50→输出 0,51~200→输出 2× 输入 - 100,201~255→输出 255”,突出中间灰度区域;
- 自定义查找表(LUT):手动设置 “输入灰度 - 输出灰度” 对应关系,适用于特殊灰度过滤(如仅保留 100~150 灰度值);
- 线性映射:如
- 通道支持:灰度图直接映射,彩色图可按 RGB/BGR 通道分别映射,实现伪彩色效果(如将灰度 0~255 映射为蓝→绿→红)。
适用场景
- 对比度增强:低对比度图像(如零件与背景灰度接近)通过线性映射拉大灰度差;
- 伪彩色显示:将灰度深度图(3D 图像)转为彩色图,用颜色区分高度(如蓝色低、红色高),便于人眼观察;
- 特定区域突出:用分段映射将目标区域(如条码)灰度值提至 255,背景压至 0,简化后续识别。
6. 图像复制与填充工具(CogCopyRegionTool)
核心功能
支持两种核心操作 ——区域复制与常量填充,用于图像局部编辑,优化检测区域或屏蔽干扰。
关键原理与参数
- 操作模式选择:
- 区域复制:
- 定义 “源 ROI”(输入图像中的感兴趣区域,如矩形、圆形、多边形);
- 定义 “目标位置”(输出图像中的粘贴坐标);
- 要求:源图像与目标图像尺寸一致(若尺寸不同,需先缩放源 ROI);
- 常量填充:
- 定义 “填充 ROI”(需覆盖的区域);
- 设置 “填充常量”(0~255,如 0 为黑色、255 为白色);
- 作用:覆盖干扰区域(如镜头反光、背景文字);
- 区域复制:
- 边缘处理:复制区域边缘可选择 “平滑过渡”(避免边缘锯齿)或 “硬边缘”(保留原始像素,适用于高精度检测)。
适用场景
- 图像拼接:将多张图像的局部清晰区域(如零件的不同角度细节)复制到同一张目标图像,生成完整检测图;
- 干扰屏蔽:用黑色常量填充背景中的无关物体(如流水线支架),避免干扰斑点检测或边缘提取;
- 样本生成:复制良品图像的无缺陷区域,填充到缺陷样本的缺陷位置,生成用于训练的标准样本。
7. 缺陷检测工具(PatInspect)
核心功能
基于良品模板比对法检测图像中的缺陷,通过建立 “良品特征标准”,与待检测图像对比,识别灰度差异、区域缺失 / 多余等缺陷,适用于表面缺陷、印刷缺陷、零件完整性检测。
关键流程与参数
训练阶段(建立良品模板):
- 录入 1~20 张良品图像(OK 图),工具提取图像的灰度分布、纹理特征作为 “标准模板”;
- 若待检测图像可能存在位置偏移 / 角度旋转,需关联 “定位工具”(如 CogPMAlignTool),确保比对时位置对齐;
- 支持 “统计优化”:录入多张 OK 图,工具自动计算良品特征的波动范围(如灰度 ±5),提高对轻微光照 / 姿态变化的鲁棒性;
检测阶段(差异比对):
- 待检测图像与良品模板对齐后,计算对应像素的 “灰度绝对差” 或 “相对差”,生成 “差异图像”(差异越大,像素越亮,对应潜在缺陷);
- 设置 “差异阈值”(如 8),过滤微小灰度波动(噪声),仅保留显著差异区域;
缺陷判定(特征过滤):
- 将差异图像传入 “斑点检测工具(CogBlobTool)”,提取差异区域的特征(面积、周长、非环性);
- 设置 “缺陷判定规则”(如面积 > 50 像素、周长 > 30 像素),筛选出真实缺陷(排除小噪声斑点);
适用场景
- 表面缺陷:金属件划痕、塑料件凹陷、玻璃污渍;
- 印刷缺陷:标签漏印、文字模糊、色差;
- 零件完整性:零件缺角、多料、装配漏件。
8. 棋盘格校准工具(CalibCheckerboard)
核心功能
基于棋盘格标定板实现 “相机内参校准” 与 “像素 - 物理坐标转换”,消除相机畸变对测量的影响,将图像中的像素距离转换为实际物理距离(如 mm),为高精度尺寸测量奠定基础。
关键原理与参数
- 标定板要求:棋盘格需为 “正方格”,已知单格物理尺寸(如 2mm×2mm),内角点数量明确(如 7×9 个内角点,非格子数);
- 校准流程:
- 拍摄 8~20 张不同姿态的棋盘格图像(覆盖相机视场的不同位置、角度);
- 工具自动识别每张图像中棋盘格的内角点,获取内角点的 “像素坐标”;
- 结合棋盘格的 “物理坐标”(如左上角内角点为 (0,0),右侧相邻点为 (2,0)),通过 “张正友标定法” 计算相机内参(焦距、主点坐标)和畸变参数(径向畸变、切向畸变);
- 校准结果:输出 “畸变校正后的图像” 和 “像素 - 物理坐标映射公式”(如 1 像素 = 0.1mm),后续测量工具可直接调用该公式,将像素距离转为物理距离。
适用场景
- 高精度尺寸测量:如零件直径、两孔间距的实际尺寸检测;
- 视觉引导:机械手抓取时,将相机识别的目标像素坐标转换为物理坐标,确保抓取精度;
- 多相机协同:多相机拍摄同一目标时,通过校准统一坐标系,避免测量偏差。
9. N 点标定工具(CogCalibNPointToNPointTool)
核心功能
计算 “图像坐标(像素)” 到 “世界坐标(如机械手坐标)” 的二维转换矩阵(平移 + 旋转),实现多设备坐标系的统一,将相机识别的目标坐标直接转换为机械手可使用的物理坐标,无需人工换算。
关键原理与参数
坐标点采集:
- 采集两组对应点:一组为 “相机像素坐标”(通过 CogPMAlignTool/CogBlobTool 获取目标点的 X/Y 像素值),另一组为 “世界物理坐标”(如机械手带动标定块移动到对应位置,记录的 X/Y mm 值);
- 点数要求:至少 3 点(计算平面转换),推荐 9 点(均匀分布在相机视场,提高精度);
转换计算:
- 工具基于 “最小二乘法” 计算最佳二维转换矩阵,拟合像素坐标与物理坐标的映射关系;
- 输出 “RMS 误差”(均方根误差):反映转换的准确性,误差越小越好,通常需控制在 10 像素以内(具体阈值根据场景精度要求调整,如机械手抓取需 RMS<5 像素);
- 若 RMS 误差过大,需重新采集坐标点(确保点分布均匀、采集精度高);
坐标应用:
- 工具将转换矩阵添加到输入图像的 “坐标空间树”,后续检测工具(如测量、定位)输出的坐标会自动转换为世界坐标;
- 支持 “动态更新”:若相机 / 机械手位置发生变化,可重新采集坐标点,更新转换矩阵。
适用场景
- 视觉引导机械手:相机识别零件的像素坐标,通过标定直接转为机械手坐标,实现精准抓取、装配;
- 多工位协同:不同工位的相机与机械手,通过 N 点标定统一坐标系,避免工位间偏差;
- 自动化检测线:检测结果(如缺陷位置的物理坐标)直接输出给 PLC,控制流水线动作(如剔除缺陷件)。
3D 工具
核心定位
3D 工具主要处理3D 点云图像或深度图像,实现三维空间中的高度、体积、横截面等参数测量,弥补 2D 工具无法获取深度信息的不足,适用于 3D 零件检测(如高度差、体积、截面形状)。
关键流程与工具
步骤 1:建立 3D 基准面(Cog3DRangeImagePlaneEstimatorTool)
- 核心功能:从 3D 图像中拟合一个 “参考基准面”(如零件的底面、工作台面),作为后续高度测量的基准;
- 操作方法:在 3D 图像中选取多个特征点(默认 4 个,建议沿图像边缘均匀布置 6~8 个点,提高拟合精度),工具通过 “平面拟合算法” 生成基准面;
- 适用场景:需以某个平面为基准测量高度(如零件凸起高度、凹陷深度)。
步骤 2:高度测量(Cog3DRangeImageHeightCalculatorTool)
- 核心功能:计算 3D 图像中指定区域内各像素点相对于 “基准面” 的垂直高度值;
- 关键参数:
- 测量区域:定义感兴趣区域(ROI),仅计算该区域内的高度;
- 颜色映射:将高度值转换为彩色图像(如蓝色代表低高度、绿色代表中高度、红色代表高高度),便于人眼观察高度分布;
- 统计输出:支持输出区域内的最大高度、最小高度、平均高度、高度差(最大 - 最小);
- 适用场景:检测零件的凸起 / 凹陷(如螺丝高度是否达标、塑料件表面是否有鼓包)。
步骤 3:横截面分析(Cog3DRangeImageCrossSectionTool)
- 核心功能:在 3D 图像中指定 “横截面平面”,提取该平面的轮廓数据,分析截面的高度分布与形状特征;
- 操作方法:
- 定义横截面方向:如沿 X 轴(垂直于 X 轴的平面)、沿 Y 轴,或自定义角度;
- 定义横截面位置:如 X=100mm 处的平面;
- 工具提取该平面与 3D 目标的交线(横截面轮廓),输出轮廓上各点的 “相对高度”(相对于基准面);
- 统计输出:截面的最高点高度、最低点高度、平均高度、轮廓曲率(如是否为圆弧);
- 适用场景:分析零件的截面形状(如轴类零件的横截面是否为标准圆形、型材的截面尺寸是否符合设计)。
步骤 4:体积测量(扩展功能)
- 部分高级 3D 工具(如 Cog3DRangeImageVolumeCalculatorTool)可基于高度数据计算指定区域的体积:
- 原理:将 3D 区域划分为多个微小立方体(体素),计算每个体素的体积(面积 × 高度),求和得到总体现;
- 适用场景:零件体积检测(如注塑件是否缺料)、缺陷体积计算(如凹陷区域的体积)。
- 部分高级 3D 工具(如 Cog3DRangeImageVolumeCalculatorTool)可基于高度数据计算指定区域的体积:
视觉工具总结与补充说明
一、视觉工具四大应用方向
- 尺寸测量:获取零件的物理尺寸(长度、直径、角度、高度),判断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 缺陷检测:识别零件表面、印刷、装配中的缺陷(划痕、漏印、缺件),筛选不合格品;
- 定位引导:确定目标在图像中的位置与姿态,引导机械手抓取、装配或流水线定位;
- 条码字符识别:读取图像中的条码(一维 / 二维)和字符(零件编号、生产日期),实现产品追溯。
二、核心工具详细说明
1. 模板匹配工具(如 CogPMAlignTool)
- 核心功能:检测图像中的目标特征,判断目标是否存在,输出目标的 “像素坐标(X/Y)”“姿态(角度、缩放比例)”,为定位引导服务;
- 关键特性:
- 支持 “单模板匹配”(适用于单一固定目标,如同一型号零件);
- 支持 “多模板匹配”(适用于目标外观有轻微差异或多种目标,如同一零件的不同角度);
- 支持 “彩色模板匹配”(利用颜色信息提高匹配鲁棒性,如识别彩色标签);
- 适用场景:机械手抓取定位、零件有无检测、流水线目标对齐。
2. 卡尺工具(如 CogCaliperTool)
- 核心功能:专注于一维尺寸测量,通过在图像中设定 “卡尺线”(沿指定方向的直线或弧线),检测卡尺线上的 “边缘点”(亮暗交界),计算边缘间的距离;
- 关键参数:
- 卡尺线设置:长度、方向(水平 / 垂直 / 自定义角度)、边缘极性(亮到暗 / 暗到亮);
- 边缘阈值:设置最小边缘强度(如 15),过滤弱边缘(噪声);
- 测量模式:单边缘(测量到图像边缘的距离)、双边缘(测量两个边缘间的距离);
- 适用场景:零件的长度、宽度、间隙、半径(弧线卡尺)测量(如螺栓直径、两孔间距的单边长度)。
3. 几何工具组
- 核心功能:测量平面图像中的二维几何参数,基于提取的点、线、圆等特征,计算几何关系;
- 子工具分类:
- 找线工具(CogFindLineTool):提取直线特征,输出直线的 “起点 / 终点坐标”“方向角度”“长度”,适用于零件边缘提取(如矩形零件的四条边);
- 找圆工具(CogFindCircleTool):提取圆形特征,输出 “圆心坐标”“半径”“圆度”(与标准圆的差异),适用于圆孔、圆形零件检测;
- 几何测量工具:计算点到线、点到圆、线到圆、线到线的距离,以及线与线的夹角、线与圆的交点,适用于垂直度、平行度、同轴度检测;
- 适用场景:零件的二维几何精度检测(如矩形零件的对边平行度、圆孔的圆心间距)。
4. 定位工具(如 CogFixtureTool)
- 核心功能:建立图像中的 “基准坐标系”,为其他工具(几何工具、卡尺工具)提供位置基准,解决 “图像偏移导致的测量误差”;
- 工作原理:
- 先通过 “模板匹配” 或 “特征提取”(如找圆、找线)确定 “基准目标” 的位置与姿态;
- 工具生成 “坐标系偏移参数”(平移量、旋转角度);
- 其他检测工具的 “检测区域” 会自动跟随基准目标的姿态变化,确保检测位置始终对准目标;
- 适用场景:流水线零件位置不固定(如偏移、旋转)时的尺寸测量、缺陷检测(如瓶装饮料标签的缺陷检测,标签旋转后仍能准确检测)。
5. 颜色工具组
- 核心功能:处理彩色图像的颜色分析与识别,提取特定颜色区域或判断颜色一致性;
- 子工具分类:
- 颜色抽取工具(CogColorExtractTool):
- 功能:从彩色图像中提取 “指定颜色区间”(如 RGB 红色:R>200、G<80、B<80)的像素,生成对应的灰度图(目标颜色区域为亮,其他区域为暗);
- 适用场景:识别彩色零件上的特定颜色标记(如红色合格标记、蓝色缺陷标记);
- 颜色匹配工具(CogColorMatchTool):
- 功能:预先定义 “标准颜色模板”(如 “标准红色”“标准绿色”),对指定区域的颜色进行比对,输出 “匹配类别” 和 “相似度”(如 95% 匹配标准红色);
- 适用场景:产品涂装颜色检测(如汽车零件的喷漆颜色是否合格)、包装颜色一致性检测;
- 颜色抽取工具(CogColorExtractTool):
- 关键参数:颜色空间(RGB、HSV,HSV 更抗光照干扰)、颜色容差(允许的颜色波动范围)。
6. ID 与字符识别工具组
- 核心功能:读取图像中的条码信息和字符信息,实现产品追溯与信息录入;
- 子工具分类:
- ID 工具(CogIDTool):
- 功能:识别一维条码(Code 128、EAN-13)和二维条码(QR Code、Data Matrix),自动定位条码位置,解码并输出条码中的文本字符串(如产品编号、批次);
- 关键参数:条码类型过滤(仅识别指定类型)、解码精度(高 / 中 / 低,高精度适用于模糊条码);
- OCR 工具(CogOCRTool,光学字符识别):
- 功能:识别图像中的印刷 / 打印字符(如零件编号、生产日期),默认支持单行识别(高级版本支持多行);
- 关键特性:可自定义训练字符库,将特定字体的字符样本保存为.ocr 文件,提高对特殊字体(如手写体、艺术字体)的识别准确率;
- ID 工具(CogIDTool):
- 适用场景:产品追溯(读取条码中的生产信息)、零件编号录入(OCR 识别零件上的编号)。
7. 斑点检测工具(CogBlobTool)
- 核心功能:通过分析图像中 “灰度值连通区域(斑点)” 的特征,检测目标或缺陷,适用于无明显边缘但有灰度差异的目标(如污渍、气泡);
- 关键流程:
- 极性与阈值设置:
- 极性:确定目标斑点的灰度属性(“白底黑点”→目标为暗斑,“黑底白点”→目标为亮斑);
- 阈值模式:“硬阈值固定”(如灰度 < 100 为目标)、“硬阈值相对”(如低于平均灰度 20% 为目标);
- 特征提取与过滤:
- 提取斑点的特征:面积、周长、非环性(形状与圆形的差异,非环性 = 1-(4π× 面积 / 周长 ²),越接近 1 越圆)、连通性(单连通 / 多连通)、宽度 / 高度;
- 设置过滤条件(如面积 > 100 像素、非环性 < 0.5),筛选出目标斑点;
- 结果输出:斑点区域以 “CogPolygon(多边形)” 形式存储,可通过 GetBoundary () 方法获取轮廓坐标,用于后续位置计算;
- 极性与阈值设置:
- 适用场景:表面污渍检测、气泡检测、零件上的小孔检测。
8. 容器工具(ToolBlock 与 ToolGroup)
- 核心功能:对多个功能工具进行 “分组管理与逻辑联动”,简化复杂视觉任务的流程,提高工具复用性;
- 工具特性:
- 分类管理:将功能相关的工具分组(如 “定位模块” 含 CogPMAlignTool+CogFixtureTool,“测量模块” 含 CogCaliperTool + 几何工具),便于批量启用 / 禁用、参数调整;
- 脚本支持:在容器内添加 C#/VB 脚本,实现自定义逻辑(如根据测量结果判断产品合格与否,输出 OK/NG 信号);
- 自动导包:容器内部工具的依赖包会自动导入,无需手动配置;
- 使用建议:按 “四步操作法” 编写脚本:1. 定义输入 / 输出参数;2. 调用容器内工具并传递参数;3. 处理工具返回结果;4. 输出最终判断(如合格 / 不合格)。
9. 图像预处理工具组
- 核心功能:改善图像质量,消除干扰因素(光照、噪声、模糊),为后续检测 / 识别提供高质量图像;
- 常见工具:
- 亮度调整:CogIPOneImageTool(加减常量)、直方图均衡化(拉伸灰度范围,提升对比度);
- 噪声去除:高斯模糊(过滤高斯噪声)、中值滤波(过滤椒盐噪声)、双边滤波(去噪同时保留边缘);
- 图像增强:锐化(如拉普拉斯锐化,增强边缘清晰度)、对比度拉伸(拉大目标与背景的灰度差);
- 几何校正:畸变校正(基于相机内参)、旋转 / 缩放 / 平移(调整图像姿态);
- 适用场景:低光照、高噪声、模糊图像的预处理(如车间环境下的零件图像,需先去噪、提亮再检测)。
10. 校准与标定工具组
- 核心功能:解决 “像素与物理世界关联” 及 “多坐标系统一” 问题,确保测量精度与多设备协同;
- 工具分类:
- 相机校准(CalibCheckerboard):计算相机内参与畸变参数,将像素距离转换为物理距离,用于高精度尺寸测量;
- 坐标标定(CogCalibNPointToNPointTool):统一相机与机械手 / 其他设备的坐标系,将相机坐标直接转为设备可使用的物理坐标,用于视觉引导;
- 关键区别:校准聚焦 “像素 - 物理距离转换”,标定聚焦 “多坐标系统一”,二者常配合使用(先校准相机,再标定坐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