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nx内核驱动
一、相关概念
1、概念
驱动程序:帮助操作系统认识具体的硬件设备,并为应用层提供该硬件设备的操作方法
norflash:可线性寻址(访问方式和内存相同)
nandflash:不可线性寻址,访问需要专用的程序控制
2、操作系统启动流程:
bootloader:一个裸机程序,为操作系统启动准备环境,引导操作系统启动
kernel:一个复杂的程序,操作系统核心
rooots:根文件系统,一堆文件的集合
bootloader:uboot(.bin)
初始化CPU----工作模式
初始化异常向量表
初始化栈
关看门狗
初始化时钟
初始化内存
关闭Cache---D-Cache必须关,I-Cache随意
关闭MMU
初始化相关外设(flash/串口)
搬移内核到内存,向内核传参(根文件系统类型/位置/控制台/init进程)
引导内核启动
完成以上过程后bootloader不再控制CPU,CPU的控制权彻底移交给内核
kernel
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网络管理、设备管理
kernel启动到最后阶段,加载根文件系统
启动init进程-->shell-->userapp
(内核中的init退化为用户可视的init进程(1号进程))
rooots
内核启动后第一个挂载的文件系统【通过挂载的方式(获取访问该文件集合的方式)】
init程序
配置文件
系统命令
库文件
普通文件(文本、图片、mp3等等
3、两种启动模式:
3.1 从nandflash启动,bootloader,kernel,rootfs均存储在nandflash上
- 1.系统上电后CPU自动搬移nandflash的前4KB程序到IRAM中,此时0地址被映射到0x40000000地址处(IRAM的起始地址),直接执行IRAI中的程序,bootloader必须在前4KB代码中初始化好内存,并搬移自己剩余的部分到内存运行,bootloader向内核传参,从nandflash中搬移内核到内存的0x30008000地址处,启动内核
- 2.内核启动后,挂载nandflash中的根文件系统(mnt)
- 3.根文件系统被挂载完成后,内核会启动根文件系统中的init进程进一步启动shell及用户程序
3.2 从norflash启动bootloader使用norflash中的,kernel和rootfs存放于ubuntu主机上
- 1.系统上电后,直接执行norfilash中(norflash被接在0地址处)的bootloader程序, bootloader向内核传参,通过tftp服务下载内核到内存0x30008000地址处,启动内核
- 2.内核启动到最后阶段通过nfs服务挂载ubuntu中的rootfs
- 3.根文件系统被挂载完成后,内核会启动根文件系统中的init进程进一步启动shell及用户程序
3.2.1 tfcp
3.2.2 nfc
4、环境准备
1.在ubutun中安装tftp服务,并配置tftp服务目录
2.安装nfs服务,并配置nfs服务目录
3.下载uboot.bin到norflash的0地址处
4.拷贝ulmage(一个具体的内核)到tftp服务目录下
5.拷贝rootfs到nfs目录下(拷贝rootfs.tar.gz到nfs服务目录下并解压,使用命令+sudo)sudo tar-xvfrootfs.tar.gz
5、内核启动
- 设置serverip(ubuntu有限网卡的ip)及ipaddr(开发板)在同一网段
- tftp 0x30008000 uImage 通过tftp服务将serverip中的uImage下载到内存的0x30008000地址处
- bootm 0x30008000 启动0x30008000地址处的内核
6、开发模式
开发模式是交叉开发
交叉编译工具: arm-linux-gcc 编译arm(2440)运行的程序
7、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是软硬件可剪裁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8、编译内核
1、拷贝默认配置到.config(官方配置都在arch/arm/configs目录下)
2、make menuconfig
3、make uImage(静态编译内核)、make modules(编译内核模块)、make(内核及模块都编译)
【
1. 需要修改kernel/timeconst.pl文件
2. 需要修改arch/arm//boot/Makefile文件
】
9、相关文件解释
Image:可以直接使用的内核映像(镜像)
zImage:一段解压程序(代码)+Image压缩包
uImage:64字节的头信息+zlmage
10、向内核新加文件:(例:向driver/char目录下新加hello.c)
1、在driver/char目录下创建并编辑hello.c文件
2、修改driver/char下的Makefile新加一行 ---(obj-$(CONFIG_HELLO)+=hello.o)
3、在同层目录下修改Kconfig,添加一个hello的配置(只有Kconfig定义的配置才会出现在make menuconfig中)
config DEMObool "this is demo" default y---help---this is a test driver.
4、make menuconfig,修改关于hello的配置
5、make uImage
11、设备驱动程序
11.1 设备驱动分类
字符设备:一般以数据(字节)流的形式操作,数据访问有严格的顺序
块设备:数据可以随机访问(存储设备),以块的形式访问数据
网络设备:集成复杂的协议栈(网卡),按名字维护,没有设备号
11.2 设备号
设备号:内核维护设备驱动程序的数字(每个设备都有唯一的设备号)
设备号有32位,其中:
高12位 主设备号区分不同类别的设备(LCD.KEY.LED)
低20位 次设备号同类的不同设备
11.3
...
1. 实现供应用程序调用的接口(open、read、write等等)
----操作硬件的代码
2. 向内核注册该驱动程序(以设备号的形式)3. 创建设备节点(一组绑定的设备名和设备号)
11.4、手动创建设备节点
mknod /dev/demo c 255 0
/dev/demo 设备节点名
c-字符设备
255 主设备号
次设备号
12、动态加载驱动
静态编译进内核:驱动存在于umage中,内核启动时加载驱动
动态加载驱动:驱动独立存在(xxx.ko),内核启动后动态加载
1、make menuconfig 对应配置选项为M
2、make modules
3、复制ko文件到根文件系统
4、在roots文件系统里面:
insmod led.ko(动态加载驱动模块)
lsmod (查看动态加载的驱动模块)
rmmod led (卸载动态加载的驱动模块)
13、节点
14、杂项设备驱动(字符设备)
misc
15、ioctl
实现设置和属性获取方面的功能
cmd数字(vim Documentation/ioctl/ioctl-number.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