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S陀螺定向短节与传统陀螺工具的区别?
在钻井领域,陀螺定向技术是实现钻孔轨迹精准控制、方位角与井斜角高精度测量的核心技术之一。
传统陀螺工具虽已应用多年,但在复杂工况(如强震动、小井斜、极端温度)下,往往面临精度漂移、体积庞大、对准效率低等问题。
传统陀螺工具通常分为两种,机械陀螺或光纤陀螺(FOG)。机械陀螺依靠高速旋转的机械转子来感知地球自转轴方向,存在活动部件,可细分为框架式机械陀螺与挠性机械陀螺两类。
光学陀螺工具摒弃机械转子,利用“萨格纳克效应”实现测量,可分为激光陀螺(RLG) 与光纤陀螺(FOG) 两类。
以 ER-Gyro-15 为代表的MEMS陀螺定向短节,基于微机电系统技术,将陀螺与加速度计集成于芯片级微结构中,从原理、结构到性能均实现对传统陀螺工具的突破。
穿透小井斜盲区
传统陀螺工具在小井斜场景存在普遍缺陷,方位角精度低。但这一阶段恰恰是钻头轨迹校正的关键期,方向感知缺失会直接导致轨迹偏离。
ER-Gyro-15 通过 “硬件 + 算法” 双重优化,穿透小井斜盲区:硬件上,采用三轴 MEMS 陀螺与三轴 MEMS 加速度计捷联惯性测量架构,能精准捕捉小井斜段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微弱分量。算法上,确保在超低井斜下,仍能稳定输出方位角与工具面角。
1°- 2° 井斜时,方位角精度 ≤ 3°
2°- 5° 井斜时,方位角精度 ≤ 2°
5°- 90° 井斜时,方位角精度 ≤ 0.5°
尺寸从笨重” 到 “微型”
传统陀螺工具的尺寸与重量是其核心局限之一:传统陀螺工具体积大,重量大,均无法适配小井眼或紧凑钻具组合。
ER-Gyro-15实现了“极致微型化”,采用最新MEMS陀螺技术,其直径提供 25.4mm与30mm 两种规格,长度仅120mm,重量≤150g。这种尺寸可轻松嵌入探管前端、小型钻探设备等狭小空间,解决了传统陀螺 “无法进入小井眼” 的痛点,拓展了陀螺定向技术的应用场景(如微井眼测井、小直径钻孔导向)。
对准效率与精度
传统陀螺工具对准时间较长,而 ER-Gyro-15 支持 “快速对准” 与 “精确对准” 两种模式:30 秒快速对准即可实现 1°(1σ)的方位精度,90 秒精确对准可达到 0.5°(1σ)的方位精度,大幅缩短了等待时间,尤其适合随钻测量的 “实时性需求”。
同时,其井斜角对准精度达 0.1°(1σ),陀螺工具面角精度达 1°/secL(L 为纬度),更新率 100Hz。
环境适应性
抗振动冲击能力:钻井过程中,钻杆旋转、地层岩性变化会引发剧烈且随机的震动,机械陀螺易受震动影响,导致方向数据漂移,让钻头 “误判方向”。
ER-Gyro-15采用全固态+内台体设计,无任何机械活动部件,抗冲击、抗震动能力远超传统机械陀螺工具,能直接承受井下冲击振动,并在随机振动环境下可动态保持方位角、井斜角、工具面角精度。
温度适应性:传统光学陀螺对温度敏感,高温环境下精度显著下降;而 ER-Gyro-15普通型号支持 5~85℃工作温度,高温版支持 5~125℃。
测量模式:从 “单一静态” 到 “多模式动态”
传统陀螺工具的测量模式较为单一:机械陀螺支持点测,无法适应随钻场景;激光陀螺与光纤陀螺虽支持连续测量,但需复杂的减震与温度控制,且连续测量时功耗高、发热大,难以长期稳定工作。
ER-Gyro-15支持 “随钻测量、点测、连续测量” 三种模式:可边钻井边实时采集钻孔数据,控制钻孔轨迹,大幅缩短测量耗时;点测时,30 秒快速对准即可完成单次测量;连续测量时,确保长期工作无过热问题。这种多模式适应性,使其能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