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高并发场景下疑难Bug的深度排查与复盘》
常规Bug如同路上的小石子,弯腰便可清理;但有些隐藏在架构深处、仅在特定场景下爆发的疑难Bug,却像深渊中的暗礁,不仅会让程序骤然停摆,更可能消耗团队数周甚至数月的精力。我曾亲历过这样一场“战役”—一个仅在高并发峰值时段出现、无规律触发系统崩溃的Bug,从最初的毫无头绪到最终的彻底解决,整个过程如同在迷雾中拆解精密仪器,每一步都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我将完整复盘这次经历,希望能为同样在代码深渊中探索的开发者,提供一份可复用的排查思路与避坑指南。
这个Bug发生在一款为大型连锁企业服务的订单管理系统中。该系统基于微服务架构搭建,后端采用主流的分布式框架,通过服务注册与发现实现模块间通信,数据库选用支持高并发读写的关系型数据库,并搭配缓存中间件减轻数据库压力,前端则通过异步请求与后端交互,确保用户操作的流畅性。系统上线初期运行稳定,但随着用户规模扩大、日均订单量突破十万级,问题开始浮现—每周总会有1-2次,在早高峰(9:00-11:00)或晚高峰(19:00-21:00)时段,部分用户提交订单后会出现页面卡顿,随后系统返回“服务暂时不可用”的提示,更严重时,整个订单模块会直接宕机,需重启服务才能恢复。更棘手的是,这种现象毫无规律:有时连续几天正常,有时一天内触发两次;同一操作在低峰期执行完全正常,高峰时段却可能突然失败;甚至同一用户在同一时间,重复提交相同订单,一次成功一次失败。
最初接到用户反馈时,我们先将排查重点放在了日志分析上。系统的日志模块本应记录所有关键操作与异常信息,包括接口调用耗时、数据库操作结果、缓存命中情况等。但当我们调取故障时段的日志时,却发现了第一个“异常”—日志文件中没有任何明确的错误堆栈信息,仅在部分请求记录后标注了“超时”,且这些超时请求分散在不同接口中,既不集中在订单提交接口,也不指向某一特定服务。我们初步推测是网络波动导致的服务间通信延迟,于是联系运维团队检查服务器网络状态,结果显示各服务节点间的网络延迟稳定在正常范围,没有丢包或拥堵现象。接着,我们怀疑是数据库压力过大,因为高峰时段订单提交、库存扣减、支付回调等操作会同时访问数据库,可能导致连接池耗尽。但通过数据库监控工具查看,故障时段数据库的连接数、CPU使用率、磁盘IO均未超过预设阈值,甚至远低于压力测试时的峰值数据。
日志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