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进阶版蛋白互作研究方法:构建 “体内 + 体外 + 结构 + 功能” 多维度论证体系

在前期内容中,我们系统介绍了 10 种无需特殊仪器设备的基础蛋白互作检测方法(可参考《10 种蛋白互作检测方法,原理 + 操作,附案例分析》)。本文将聚焦进阶技术,梳理 12 种适用于深度机制研究的蛋白互作分析方法,助力科研人员构建 “体内验证 + 体外量化 + 结构解析 + 功能验证” 的完整研究链条。

一、微量热泳动(Microscale Thermophoresis,MST)—— 溶液相实时亲和力检测

技术原理

MST 技术基于分子在温度梯度场中的泳动特性变化分析互作。荧光标记的目标蛋白在红外激光形成的局部温度梯度中,其泳动速率由表面电荷、水合层及分子大小决定;当与结合蛋白形成复合物时,这些特性改变会导致泳动速率偏移,通过荧光分布变化可直接计算结合亲和力(Kd)。

技术流程

  1. 用 Cy5 等染料共价标记目标蛋白,确保其活性不受影响;
  2. 梯度稀释结合蛋白,与标记蛋白孵育至平衡状态;
  3. 红外激光聚焦于毛细管样本,形成 2-6℃的局部温度梯度;
  4. 荧光显微镜实时记录分子在温度梯度中的分布变化;
  5. 通过 MO.Affinity 软件分析泳动曲线,拟合结合曲线并计算 Kd 值。

技术优势

  • 样本普适性强:覆盖动植物、微生物、体液及粗提液等多种样本类型;
  • 低消耗高效率:微克级样本即可完成检测,单组实验可在 1 小时内完成;
  • 天然环境检测:无需固定化,在生理缓冲液中直接分析,保留天然互作状态;
  • 宽亲和力范围:可检测 nM 至 mM 级亲和力,适用于强弱互作研究。

应用建议

适合珍贵样本(如临床活检样本、低表达蛋白)的亲和力验证,可与 Co-IP 结合,前者提供体外定量数据,后者提供体内互作证据。

二、等温滴定量热法(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ITC)—— 热力学参数全景解析

技术原理

ITC 通过监测分子互作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直接获取热力学参数。在恒温条件下,将滴定剂(如蛋白 A)逐步注入含靶分子(如蛋白 B)的溶液中,结合反应释放或吸收的热量被高灵敏度传感器捕获,通过热力学曲线计算结合常数(Kd)、焓变(ΔH)、熵变(ΔS)及化学计量比(n)。

技术流程

  1. 预热仪器至实验温度(如 25℃),进行系统校准确保基线稳定;
  2. 样品池装入靶蛋白溶液,滴定注射器装入结合蛋白溶液;
  3. 记录空白缓冲液滴定的背景热量,用于后续基线扣除;
  4. 逐次注入滴定剂(如 15-20 次注射),实时记录热功率 - 时间曲线;
  5. 通过非线性回归拟合单结合位点模型,输出 Kd、ΔH、ΔS 及 n 值。

技术优势

  • 无标记天然状态:无需修饰或固定分子,完全保留生理状态下的互作特性;
  • 热力学参数全面:唯一可直接获取 ΔH、ΔS 的技术,揭示互作的能量驱动机制(如熵驱动或焓驱动);
  • 定量准确性高:无需标准曲线,直接定量结合事件,结果可重复性强;
  • 弱互作检测能力:可检测 μM 级弱相互作用,适合 transient 互作研究。

应用建议

用于解析互作的分子机制(如 “蛋白 A 与 B 的结合主要依赖疏水作用还是氢键”),搭配 SPR 的动力学数据,构建 “热力学 + 动力学” 的完整互作模型。

三、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 实时动态互作追踪

技术原理

SPR 基于金属薄膜(金 / 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通过监测分子结合引起的界面折射率变化分析互作。当入射光以特定角度照射金属膜时,表面等离子体波与光波耦合产生共振,反射光强度骤降(共振角);当靶分子结合到金属表面固定的配体上时,界面折射率改变导致共振角位移,实时追踪位移变化可获取结合 / 解离动力学参数。

技术流程

  1. 将配体(如抗体或诱饵蛋白)通过化学修饰固定于金属膜芯片表面;
  2. 缓冲液流经芯片,记录初始共振角作为基线;
  3. 待测分子溶液流经芯片,实时监测共振角变化(结合阶段信号上升);
  4. 切换缓冲液冲洗芯片,记录信号下降过程(解离阶段);
  5. 拟合结合 / 解离曲线,计算结合速率(Kon)、解离速率(Koff)及亲和力(KD=Koff/Kon)。

技术优势

  • 无标记实时监测:无需荧光或同位素标记,直接观察互作动态过程;
  • 动力学参数精准:可区分快速结合 / 慢速解离等不同互作模式,揭示互作稳定性;
  • 高灵敏度低消耗:检测限达 pM 级,样本消耗量仅需 μL 级,适合珍贵样本;
  • 芯片可重复使用:通过再生步骤去除结合分子,同一芯片可进行多次实验。

应用建议

作为体外互作的核心验证方法,尤其适合研究 “互作动力学差异”(如野生型与突变体蛋白的结合速率对比),与活细胞成像技术(如 BiFC)结合,体现 “体外机制 - 体内功能” 的关联性。

四、生物膜干涉技术(Biolayer Interferometry,BLI)—— 简易型动态互作分析

技术原理

BLI 基于光干涉原理,通过光纤传感器尖端生物膜厚度变化反映分子互作。固定于传感器的配体与样本中的靶分子结合后,生物膜厚度增加,导致反射光的干涉光谱发生位移;通过检测光谱位移量,可实时量化结合 / 解离过程,计算动力学参数(Kon、Koff、KD)。

技术流程

  1. 将配体偶联至光纤生物传感器尖端,完成固定化;
  2. 传感器浸入缓冲液,记录初始干涉信号作为基线;
  3. 传感器移入样品溶液,实时监测膜厚增加引起的信号上升(结合阶段);
  4. 传感器移回缓冲液,记录信号下降过程(解离阶段);
  5. 用低 pH 溶液或竞争剂洗脱复合物,传感器再生后可重复使用;
  6. 拟合曲线计算动力学参数,分析互作强度与稳定性。

技术优势

  • 操作简便高效:无需复杂微流控系统,手动操作即可完成,单次实验可测 8 个样本;
  • 兼容粗样本检测:可直接分析细胞裂解液、血清等复杂样本中的互作,无需纯化靶分子;
  • 高通量并行检测:支持 96 孔板自动化操作,适合批量筛选互作候选分子;
  • 低样本消耗:每样本仅需 μL 级体积,降低珍贵样本的实验成本。

应用建议

作为互作初筛和批量验证的首选方法,尤其适合 “突变体库筛选”(如检测系列点突变对蛋白互作的影响),与 MST 的亲和力数据交叉验证,增强结果可靠性。

五、活细胞单分子追踪(Single Molecule Tracking,SMT)—— 原位动态互作可视化

技术原理

SMT 通过超分辨显微镜实时追踪单个荧光标记蛋白的运动轨迹,解析活细胞内的动态互作。当两个蛋白发生互作时,其运动模式会从自由扩散转为共定位或协同运动(如束缚态),通过分析轨迹的时空关联性(相遇频率、共扩散系数)及运动参数(扩散速率、驻留时间),可直接捕捉瞬时互作事件。

技术流程

  1. 构建带有不同荧光标签(如 GFP/mCherry)的靶蛋白表达质粒,转染细胞;
  2. 采用稀疏标记策略(确保单个荧光点对应单分子),避免信号重叠;
  3. 用 TIRF 或 PALM 超分辨显微镜,以毫秒级帧率记录双通道荧光信号;
  4. 通过算法提取单个分子的运动轨迹,分析轨迹长度、扩散系数等参数;
  5. 统计共定位事件比例、结合持续时间及互作概率,量化互作强度。

技术优势

  • 单分子水平解析:突破群体平均偏差,直接观测单个互作事件,捕捉低丰度或瞬时互作;
  • 活细胞原位研究:在生理微环境中分析互作,反映真实细胞状态下的互作动态(如时空特异性);
  • 亚细胞区域差异:可解析不同亚细胞结构(如细胞膜、细胞器)中互作的异质性;
  • 无需体外重构:兼容内源性表达蛋白标记,避免过表达引起的 artifacts。

应用建议

用于揭示互作的 “时空动态规律”(如 “刺激后蛋白 A 与 B 在核内的互作增强”),搭配 FRET 的近距离验证,提供 “动态行为 + 分子距离” 的双重证据,增强机制研究的深度。

六、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互作界面与构象变化解析

技术原理

NMR 通过检测蛋白互作引起的原子核化学位移变化,定位互作界面并揭示构象动态。当两个蛋白结合时,界面区域氨基酸的化学环境改变,导致 ¹H、¹⁵N 等原子核的核磁共振信号(如 ¹H-¹⁵N HSQC 谱峰)发生位移或消失;结合核欧沃豪斯效应(NOE)信号,可进一步确定界面残基的空间排布及构象变化。

技术流程

  1. 表达并纯化 ¹⁵N/¹³C 同位素标记的靶蛋白,优化缓冲液条件确保稳定性;
  2. 分别采集单个蛋白及复合物的异核 NMR 谱(如 HSQC、NOESY);
  3. 比对结合前后的谱图差异,定位发生化学位移的残基(互作界面候选);
  4. 通过 NOE 信号分析界面残基间的空间邻近关系,构建互作模型;
  5. 结合弛豫时间数据,分析复合物的动态特性(如构象灵活性);
  6. 通过化学位移滴定实验计算结合常数(Kd)。

技术优势

  • 互作界面精准定位:可鉴定参与互作的具体氨基酸残基,为突变验证提供靶点;
  • 构象变化动态捕捉:揭示结合过程中的构象重排(如 “开放态 - 闭合态” 转换);
  • 溶液状态分析:无需结晶或固定,在近生理条件下研究互作;
  • 弱 / 瞬时互作兼容:适合检测 μM 级弱相互作用及动态组装过程。

应用建议

作为 “结构机制” 研究的核心技术,明确互作的关键残基后,可通过点突变实验(如 Co-IP 验证突变体互作能力下降)反向验证其功能重要性,形成 “结构 - 功能” 的完整论证链。

七、冷冻电镜(Cryo-Electron Microscopy,Cryo-EM)—— 近原子分辨率结构解析

技术原理

Cryo-EM 通过快速冷冻蛋白复合物至玻璃态冰,在透射电镜下采集二维投影图像,经三维重构获取近原子分辨率结构。复合物的天然构象被冷冻固定后,不同角度的投影图像经算法对齐、分类和重构,形成三维密度图,通过密度图与原子模型的拟合,可精准定位互作位点及结合模式。

技术流程

  1. 纯化蛋白复合物,将其溶液滴加至网格,快速冷冻于液态乙烷中形成玻璃态冰;
  2. 透射电镜在低剂量模式下拍摄数万至百万张二维投影图像,避免辐射损伤;
  3. 筛选高质量颗粒图像,剔除冰晶污染或结构破损的样本;
  4. 用 RELION 或 CryoSPARC 软件进行图像对齐、分类及三维重构,生成密度图;
  5. 基于密度图拟合原子模型,定位相互作用界面的关键残基和作用力;
  6. 验证结构分辨率(通常 1.8-3.5Å)及模型准确性。

技术优势

  • 近原子分辨率:可解析复合物的精细结构,明确互作界面的氢键、疏水作用等分子机制;
  • 无需结晶:克服传统 X 射线晶体学的结晶难题,尤其适合柔性或超大复合物(MDa 级);
  • 天然构象保留:快速冷冻避免结构破坏,反映生理状态下的互作构象;
  • 动态构象捕捉:可区分不同结合状态的构象亚群,揭示互作的动态多样性。

应用建议

用于解析 “复杂蛋白机器” 的互作机制(如信号通路复合物、病毒 - 宿主蛋白复合物),结合功能实验(如复合物组装缺陷突变体的表型分析),将结构信息与生物学功能关联,提升研究的创新性和深度。

八、蛋白质芯片(Protein Chip,PC)—— 高通量互作筛选

技术原理

蛋白质芯片通过固相载体固定大量已知蛋白 / 抗体探针,利用特异性结合检测靶标互作。将荧光或生物素标记的待测样本与芯片孵育,样本中的靶蛋白会与探针特异性结合,通过扫描检测阳性信号,实现数千种蛋白的并行互作分析。目前 HuProt™20K 人类蛋白组芯片可覆盖 81% 的人类基因组 ORF 区,是高通量筛选的核心工具。

技术流程

  1. 选择玻片或膜载体,通过化学修饰(如氨基、羧基活化)固定探针蛋白,制备芯片;
  2. 用荧光染料(如 Cy3/Cy5)或生物素标记待测样本(如细胞裂解液中的靶蛋白);
  3. 将标记样本与芯片孵育,使靶蛋白与探针特异性结合;
  4. 洗涤去除未结合蛋白,用激光扫描仪采集荧光信号;
  5. 分析信号强度与特异性,筛选潜在互作蛋白。

技术优势

  • 超高通量筛选:单次实验可检测数千至数万种蛋白互作,适合未知互作的大规模筛选;
  • 高灵敏度:可检测低丰度蛋白(pg 级)互作,降低样本量需求;
  • 操作标准化:流程自动化兼容,结果重复性高,适合批量样本分析;
  • 多维度应用:可同时分析蛋白表达、翻译后修饰及互作,获取多维数据。

应用建议

作为互作发现的核心技术,可先通过蛋白芯片筛选靶蛋白的潜在互作候选,再用 Co-IP、SPR 等方法验证,形成 “筛选 - 验证” 的完整研究链条,尤其适合新基因功能研究中的互作网络构建。

九、圆二色光谱(Circular Dichroism,CD)—— 互作诱导的结构变化分析

技术原理

CD 基于手性分子对左旋 / 右旋圆偏振光的吸收差异,通过二级结构变化反映蛋白互作。蛋白结合时,界面区域的 α 螺旋、β 折叠等二级结构会发生重排,导致远紫外区(190-250nm)CD 信号(峰位、强度)偏移,通过分析光谱差异可推断互作强度及结构变化。

技术流程

  1. 纯化目标蛋白,优化缓冲液(低离子强度避免干扰);
  2. 检测空白缓冲液的 CD 信号并扣除,进行基线校正;
  3. 分别扫描单个蛋白的远紫外 CD 谱作为对照;
  4. 按比例混合两蛋白形成复合物,扫描复合物 CD 光谱;
  5. 比较混合谱与理论叠加谱的差异,通过去卷积计算二级结构含量变化;
  6. 通过浓度滴定或温度梯度实验验证互作特异性。

技术优势

  • 无标记天然状态:无需修饰蛋白,保留生理构象及互作特性;
  • 快速结构检测:分钟级完成分析,适合实时追踪结合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 高灵敏度:可检测 μM 级蛋白互作,捕捉细微的二级结构改变;
  • 常规实验室适配:仪器普及度高,操作简便,适合互作初筛。

应用建议

作为互作的辅助证据,用于验证 “互作是否伴随结构重排”(如 “蛋白 A 结合后诱导蛋白 B 的 α 螺旋含量增加”),搭配 NMR 的界面解析,从 “结构变化 - 关键残基” 层面深化机制研究。

十、荧光偏振法(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FP)—— 溶液相定量互作分析

技术原理

FP 基于荧光标记分子旋转速度与体积的负相关特性,通过偏振值变化定量互作。荧光标记的小分子配体自由旋转时,偏振值低;与大分子受体结合后,复合物体积增大导致旋转减慢,偏振值(FP)升高,通过 FP 变化可计算结合亲和力(Kd)及动力学参数。

技术流程

  1. 用 FITC 等荧光染料共价标记小分子配体(或低分子量蛋白);
  2. 梯度稀释受体蛋白,与荧光标记配体孵育至平衡;
  3. 荧光偏振仪发射偏振光激发样本,检测发射光的偏振值(单位 mP);
  4. 绘制 FP - 受体浓度曲线,通过非线性拟合计算 Kd 值;
  5. 加入竞争剂(如未标记配体)验证结合特异性。

技术优势

  • 实时动态监测:无需分离结合 / 游离态,直接追踪结合过程,适合动力学分析;
  • 高通量筛选适配:兼容 96/384 孔板,可快速筛选大量样本或化合物;
  • 高灵敏度低消耗:检测限达 nM 级,样本消耗量仅需 μL 级,适合珍贵样本;
  • 操作简便快速:单组实验可在 30 分钟内完成,结果重复性高。

应用建议

用于 “互作抑制剂筛选”(如检测化合物对蛋白互作的阻断效果),或批量验证突变体的结合能力,与 ITC 的热力学数据结合,全面评估互作特性。

十一、AI 预测蛋白互作(AI-based PPI Prediction)—— 大数据驱动的互作筛选

技术原理

AI 预测通过机器学习模型捕捉蛋白质互作规律,基于已知 PPI 数据库(正样本)和非互作对(负样本)训练分类模型。将蛋白序列、结构或功能信息编码为数值特征,通过神经网络提取高阶模式,实现互作概率及结合位点的预测,目前 AlphaFold3、PIPR 等工具已实现高精度预测。

技术流程

  1. 获取靶蛋白的序列信息(如 FASTA 格式)及结构信息(如 PDB 文件);
  2. 基于 STRING、BioGRID 等数据库收集已知互作数据,构建训练集;
  3. 用 AlphaFold3 预测蛋白结构,或用 PIPR 等工具输入序列 / 结构特征;
  4. 模型输出互作概率、结合位点及复合物结构预测结果;
  5. 通过分子对接优化结合构象,可视化互作界面;
  6. 用 SPR、Co-IP 等湿实验验证预测结果。

技术优势

  • 大规模高效筛选:可在短时间内从全基因组范围筛选潜在互作蛋白,降低实验成本;
  • 突破实验限制:预测难以通过实验验证的弱互作、瞬时互作或超大复合物互作;
  • 结构精准预测:AlphaFold3 等工具可预测复合物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指导实验设计;
  • 辅助机制解析:预测关键互作残基,为突变验证提供精准靶点。

应用建议

作为 “干湿结合” 研究的核心环节,先通过 AI 预测靶蛋白的潜在互作网络及关键位点,再设计针对性实验验证,既体现技术创新性,又提高研究效率,尤其适合系统生物学或网络调控研究。

十二、分子对接技术(Molecular Docking)—— 互作模式的模拟预测

技术原理

分子对接通过计算模拟预测蛋白 - 蛋白的结合模式及亲和力。基于分子力学或机器学习算法,对受体与配体的构象进行搜索,评估结合位点的形状互补性、静电作用及氢键等能量项,筛选最优结合构象,通过结合自由能计算定量评估互作强度。

技术流程

  1. 获取受体与配体的晶体结构或同源建模结构,优化氢键、电荷分布及质子化状态;
  2. 定义结合区域(如活性口袋或已知界面残基),设置对接搜索范围;
  3. 用 ZDOCK、HADDOCK 等程序进行构象搜索,生成多组候选结合构象;
  4. 基于力场(如 AMBER)或经验函数(如 Rosetta)评估构象稳定性,筛选低能构象;
  5. 按能量值和结构相似性对构象聚类,选择高置信度模型;
  6. 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优化构象,或结合实验数据验证预测可靠性。

技术优势

  • 快速筛选结合模式:无需实验材料,即可预测潜在互作位点及作用力类型;
  • 指导实验设计:预测关键残基后,可针对性设计突变体验证互作必要性;
  • 柔性构象模拟:支持受体 / 配体的柔性对接,捕捉结合诱导的构象变化;
  • 低成本高效益:大幅减少试错实验,尤其适合初期互作机制探索。

应用建议

与 Cryo-EM 或 NMR 的结构数据结合,通过分子对接优化复合物结构模型,明确互作的关键作用力(如 “Arg123 与 Asp45 之间的盐桥是互作的核心驱动力”),再通过点突变实验验证,形成 “模拟 - 验证” 的闭环论证。

总结:“体内 - 体外 - 结构 - 功能” 四联研究策略示例

构建完整的蛋白互作研究体系,需结合多技术交叉验证,示例研究链条如下:

  1. 体内验证:通过 Co-IP(内源性互作)+PLA(原位共定位)证明生理条件下的互作存在;
  2. 体外量化:用 Pull-down 验证直接结合,搭配 ITC 获取热力学参数(ΔH、ΔS)揭示能量驱动机制;
  3. 结构解析:通过 Cryo-EM 或 NMR 定位互作界面关键残基,明确分子作用模式;
  4. 功能验证:结合 MST/FP 检测突变体验证关键残基的重要性,AI 预测提前锁定候选位点,减少实验盲目性。

通过多维度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从 “是否互作”“如何互作”“为何互作” 三个层面系统解析蛋白互作的分子机制,为机制研究提供扎实的实验证据链。

http://www.dtcms.com/a/347338.html

相关文章:

  • 场景题:有100个球,其中50个红球和50个黑球,要分配到两个袋子中。然后随机选择一个袋子,再从中随机取一个球,目标是使取到红球的概率最大。
  • n8n 键盘快捷键和控制
  • 数据整理自动化 - 让AI成为你的数据助手
  • Java八股文-java基础面试题
  • 叮小跳APP:自动跳过广告,提升使用体验
  • jQuery 知识点复习总览
  • 在 Spring Boot 中配置和使用多个数据源
  • JetPack 与 PyTorch 版本对应及资源详情
  • 【深度学习】蒙特卡罗方法:原理、应用与未来趋势
  • c# .net支持 NativeAOT 或 Trimming 的库是什么原理
  • 【Python】新手入门:为什么需要类型注解?如何使用Mypy进行静态类型检查?复杂类型注解语法是怎么样的?
  • 遇到的数学知识补充
  • 利用zip格式文件的更新功能来对xlsx文件做更改
  • Claude Code赋能企业级开发:外卖平台核心系统的智能化重构
  • LDP标签分发协议
  • 疯狂星期四文案网第48天运营日记
  • 深度学习中主流激活函数的数学原理与PyTorch实现综述
  • Spring AI开发指导-对话模型
  • WiFi有网络但是电脑连不上网是怎么回事?该怎么解决?
  • TDengine IDMP 应用场景:工业锅炉监控
  • 【前端面试题✨】HTML 篇(一)
  • 二叉树的经典算法与应用
  • MERGE 语句在 Delta Lake 中的原子更新原理
  • C++ + Boost + MySQL 项目完整教程
  • Python reduce / map / filter 函数区别
  • Spring Boot Redis 入门
  • 注意力机制中除以Dk的方差归一化
  • 博客系统接口自动化练习
  • (nice!!!)(LeetCode 面试经典 150 题) 173. 二叉搜索树迭代器 (栈)
  • portswigger labs XXE漏洞利用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