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学习日志39 python

1 fromkeys()函数是什么

在 Python 中,fromkeys() 是字典(dict)的一个类方法,用于创建一个新字典。

它的作用是:根据指定的可迭代对象(如列表、元组等)中的元素作为键(key),并为所有键设置一个默认的初始值(value),从而快速创建一个新字典。

语法格式:

python

运行

dict.fromkeys(iterable, value=None)

  • 参数说明

    • iterable:必需参数,一个可迭代对象(如列表、元组、字符串等),其元素将作为新字典的键。
    • value可选参数,为所有键设置的默认值,默认为 None
  • 返回值:一个新的字典。

示例:

python

运行

# 用列表作为可迭代对象,创建新字典,默认值为 None
keys = ['name', 'age', 'gender']
new_dict = dict.fromkeys(keys)
print(new_dict)  # 输出: {'name': None, 'age': None, 'gender': None}# 为所有键设置相同的初始值
new_dict2 = dict.fromkeys(keys, 'unknown')
print(new_dict2)  # 输出: {'name': 'unknown', 'age': 'unknown', 'gender': 'unknown'}# 用字符串作为可迭代对象
str_keys = 'abc'
new_dict3 = dict.fromkeys(str_keys, 0)
print(new_dict3)  # 输出: {'a': 0, 'b': 0, 'c': 0}

注意事项:

如果 value 是可变对象(如列表、字典等),则所有键会共享同一个对象的引用,修改其中一个键的值会影响其他键。例如:

python

运行

keys = ['a', 'b', 'c']
value = []  # 可变对象
my_dict = dict.fromkeys(keys, value)my_dict['a'].append(1)
print(my_dict)  # 输出: {'a': [1], 'b': [1], 'c': [1]}

此时所有键的值都会被修改,因为它们指向同一个列表对象。如果需要避免这种情况,通常需要用其他方式(如循环)为每个键创建独立的可变对象。

=> 如果希望每个键对应不同的初始值(尤其是可变对象)的做法

如果希望每个键对应不同的初始值(尤其是可变对象),可以通过循环遍历键列表,为每个键单独赋值。这样能确保每个值都是独立的对象,修改其中一个不会影响其他。

方法 1:使用普通 for 循环

python

运行

keys = ['a', 'b', 'c']
my_dict = {}# 为每个键设置不同的初始值(这里用索引区分)
for i, key in enumerate(keys):my_dict[key] = [i]  # 每个键对应一个独立的列表print(my_dict)  # 输出: {'a': [0], 'b': [1], 'c': [2]}# 修改其中一个值,其他不受影响
my_dict['a'].append(100)
print(my_dict)  # 输出: {'a': [0, 100], 'b': [1], 'c': [2]}

方法 2:使用字典推导式(更简洁)

字典推导式可以一行代码实现上述功能,适合简单场景:

python

运行

keys = ['a', 'b', 'c']# 为每个键设置不同的值(例如基于键名的处理)
my_dict = {key: [key.upper()] for key in keys}print(my_dict)  # 输出: {'a': ['A'], 'b': ['B'], 'c': ['C']}# 修改一个值,其他不变
my_dict['a'].append('first')
print(my_dict)  # 输出: {'a': ['A', 'first'], 'b': ['B'], 'c': ['C']}

方法 3:根据条件动态生成不同值

如果值的差异更复杂(比如依赖外部数据),可以结合条件判断:

python

运行

keys = ['a', 'b', 'c']
values = [10, 20, 30]  # 提前准备好对应的值列表# 用zip配对键和值
my_dict = {k: [v] for k, v in zip(keys, values)}print(my_dict)  # 输出: {'a': [10], 'b': [20], 'c': [30]}

核心原理:

通过循环或推导式,为每个键单独创建新对象(如[i][key.upper()]),而不是让所有键共享同一个对象引用。这样无论值是列表、字典等可变对象,修改时都不会相互影响。

pop() 

pop() 函数的作用是默认删除最后一个元素,并返回删除的元素的值。

在 Python 中,pop() 是列表(list)的一个常用方法,其主要作用是:

  1. 默认删除列表中的最后一个元素
  2. 返回被删除的元素的值

基本语法:

python

运行

list.pop(index=-1)
  • index 是可选参数,默认值为 -1(即最后一个元素的索引)
  • 如果指定了有效的索引,就会删除该索引位置的元素并返回它

示例:

python

运行

# 示例1:默认删除最后一个元素
fruits = ['apple', 'banana', 'cherry']
last_fruit = fruits.pop()
print(last_fruit)  # 输出: 'cherry'
print(fruits)      # 输出: ['apple', 'banana']# 示例2:指定索引删除元素
numbers = [10, 20, 30, 40]
removed = numbers.pop(1)  # 删除索引为1的元素(20)
print(removed)     # 输出: 20
print(numbers)     # 输出: [10, 30, 40]

注意:

  • 如果列表为空,调用 pop() 会抛出 IndexError 错误
  • 如果指定的索引超出列表范围,也会抛出 IndexError 错误

除了列表,字典(dict)也有 pop() 方法,但功能不同:字典的 pop(key) 是根据指定的键删除键值对,并返回对应的值。

3 正则表达式(re模块)

正则表达式(re模块)是 Python 中非常重要且实用的工具,尤其在文本处理场景中几乎不可或缺。如果你经常需要处理字符串(比如提取信息、验证格式、替换内容等),系统学习re模块会让你效率翻倍。

为什么re模块重要?

  1. 文本处理的 “瑞士军刀”
    无论是爬虫提取数据、日志分析、表单验证(如邮箱 / 手机号格式),还是字符串清洗,正则表达式都能通过简洁的模式完成复杂操作。
    例如:用一行正则快速提取文本中所有邮箱地址,比用字符串方法(split/find等)简洁得多。

  2. 跨语言通用能力
    正则表达式的语法在 Python、Java、JavaScript 等主流语言中高度一致,学会后能迁移到其他场景。

  3. 简化复杂逻辑
    很多字符串处理如果不用正则,可能需要写十几行循环判断,而正则只需一个模式字符串。

如何入门re模块?

不需要一开始就掌握所有细节,先学核心功能即可:

  1. 基础匹配规则

    • .*? 非贪婪匹配(如题目中的用法)
    • \d 匹配数字,\w 匹配字母 / 数字 / 下划线
    • ^ 开头,$ 结尾(用于严格验证格式)
    • () 捕获组(用于提取特定部分,如题目中的group(2)
  2. 常用方法

    • re.search():查找第一个匹配(如题目中的用法)
    • re.findall():查找所有匹配并返回列表
    • re.sub():替换匹配的内容
    • re.match():从字符串开头匹配(与search的区别)
  3. 实战练习
    从简单例子入手,比如:

    • 提取字符串中的所有数字
    • 验证手机号格式(^1[3-9]\d{9}$
    • 替换文本中的敏感词

举个简单例子理解 “捕获组”

题目中的(.*) are (.*?) .*其实是用()定义了两个 “捕获组”,就像给需要提取的部分 “打标签”:

  • 第一个(.*) 标签 1:匹配 “are” 前面的内容(Cats)
  • 第二个(.*?) 标签 2:匹配 “are” 后面的内容(smarter)

通过group(1)group(2)就能直接拿到这些 “标签” 对应的内容,这就是正则提取信息的核心逻辑。

如果后续经常用到文本处理,建议花 1-2 天系统学一下基础语法,之后遇到具体问题再查文档补充。入门后你会发现,很多之前觉得复杂的字符串操作会变得非常简单~

4 Python的多态

【Python的多态可通过鸭子类型(Duck Typing) 实现,即不依赖继承,这一点是不是和强类型语言c,java是反的?】

你的理解有一定道理,但更准确地说,这是动态类型语言(如 Python)与静态强类型语言(如 C、Java)在多态实现方式上的差异,而非完全 “相反”。

核心区别在于:

  1. Python(动态类型)的鸭子类型
    不要求显式的继承关系或接口实现,只关注对象是否具有所需的方法 / 属性。
    例如,只要一个对象有fly()方法,就可以被当作 “会飞的东西” 来使用,无论它是否继承自Bird类:

    python

    运行

    class Duck:def fly(self):print("鸭子飞")class Plane:def fly(self):print("飞机飞")def make_fly(obj):obj.fly()  # 只要有fly()方法就能调用make_fly(Duck())  # 可行
    make_fly(Plane())  # 也可行
    
  2. Java/C#(静态强类型)的多态
    依赖继承关系接口实现,编译器会严格检查类型兼容性。
    例如,要让make_fly方法接收不同对象,必须让它们实现同一个接口:

    java

    运行

    // 必须定义接口
    interface Flyable {void fly();
    }class Duck implements Flyable {public void fly() { ... }
    }class Plane implements Flyable {public void fly() { ... }
    }// 方法参数必须声明为接口类型
    void makeFly(Flyable obj) {obj.fly();
    }
    
  3. C 语言
    本身没有面向对象的多态特性,需要通过函数指针、结构体模拟,本质是手动实现类型适配,与上述两种方式都不同。(想当然的以为也有,都不是opp了......倒是像文盲了哈哈哈)

本质差异:

  • 动态类型语言:多态是 “隐式” 的,由运行时对象的能力决定(鸭子类型)。
  • 静态强类型语言:多态是 “显式” 的,由编译时的类型声明 / 继承关系保证。

这两种方式没有绝对优劣:

  • 鸭子类型更灵活,代码简洁,但可能在运行时才暴露类型错误;
  • 接口 / 继承方式更严谨,编译期即可发现问题,但需要写更多声明代码。

5 什么叫可调用对象?关于对内存空间的理解

类似的开辟了几个内存空间,我也没有搞得很清楚....../(ㄒoㄒ)/

一、什么是可调用对象?

在 Python 中,可调用对象(Callable) 指的是可以像函数一样被调用的对象,即可以在对象后面加括号 () 并传入参数来执行的对象。

常见的可调用对象类型:
  1. 函数(def 定义的普通函数)

    python

    运行

    def add(a, b):return a + b
    add(1, 2)  # 调用函数,返回 3 → add 是可调用对象
    

  2. lambda 表达式(匿名函数)

    python

    运行

    multiply = lambda x, y: x * y
    multiply(3, 4)  # 调用 lambda,返回 12 → multiply 是可调用对象
    
  3. 类(实例化时会调用 __init__ 方法)

    python

    运行

    class Person:def __init__(self, name):self.name = name
    p = Person("Alice")  # 调用类创建实例 → Person 是可调用对象
    
  4. 类的实例(如果类定义了 __call__ 方法)

    python

    运行

    class Counter:def __init__(self):self.count = 0def __call__(self):  # 定义 __call__ 方法后,实例可被调用self.count += 1return self.count
    c = Counter()
    print(c())  # 调用实例,返回 1 → c 是可调用对象
    print(c())  # 再调用,返回 2
    
  5. 其他(如内置函数 print、方法 list.append 等)

    python

    运行

    print("Hello")  # print 是可调用对象
    [1,2].append(3)  # append 方法是可调用对象
    
判断是否为可调用对象:

用 callable() 函数判断:

python

运行

print(callable(add))  # True(函数可调用)
print(callable(Person))  # True(类可调用)
print(callable(123))  # False(数字不可调用)

二、关于 “内存空间” 的理解

变量、对象、函数等在内存中都会占用空间,不同类型的对象占用的空间和存储方式不同,这里用简单例子说明:

1. 变量与对象的内存关系
  • 对象:在内存中实际存储数据的实体(如数字、字符串、列表、函数等)。
  • 变量:指向对象的 “标签”,本身不存储数据,只记录对象在内存中的地址。

python

运行

a = 100  # 100 是一个整数对象,在内存中占据一块空间;a 是变量,指向这块空间
b = a    # b 也指向 100 所在的内存空间(不新开辟空间)
2. 不同对象的内存占用示例
  • 简单类型(int、str 等):创建时开辟一块内存。

    python

    运行

    x = "hello"  # 开辟一块内存存 "hello",x 指向它
    y = "world"  # 再开辟一块内存存 "world",y 指向它
    
  • 容器类型(list、dict 等):容器本身和内部元素都占内存。

    python

    运行

    lst = [1, 2, 3]  # 1. 开辟一块内存存列表本身(记录元素的地址)# 2. 分别开辟内存存 1、2、3 三个整数对象
    
  • 函数 / 类(可调用对象):定义时就会在内存中创建对应的对象。

    python

    运行

    def func():  # 定义函数时,内存中创建一个函数对象,func 指向它pass
    
3. 关键结论
  • 每个独立的对象(如不同的字符串、列表、函数)都会开辟独立的内存空间。
  • 多个变量可以指向同一个对象(此时共享一块内存,不重复开辟)。
  • 可调用对象(如函数、类)也是对象的一种,定义时会在内存中分配空间,变量指向它们。

总结

  • 可调用对象:能加 () 调用的对象(函数、类、带 __call__ 的实例等)。
  • 内存空间:每个独立对象占一块空间,变量只是指向对象的 “指针”,多个变量可共享同一对象的内存。

通过 id() 函数可以查看对象的内存地址(唯一标识),帮助理解:

python

运行

a = 10
b = a
print(id(a), id(b))  # 输出相同的地址(a 和 b 指向同一对象)

6 链式比较和逻辑运算or(以及其他Python 中容易混淆的运算符特性)

下列Python3代码的运行结果是()
print('a' < 'b' < 'c')
A a
B b
C c
D True
E False
正确答案:D
你的答案:C#我之前做or不是返回操作数本身吗??!!

你混淆了两种不同的运算符行为:

  1. 比较运算符的链式判断
    Python 支持类似 a < b < c 的链式比较,等价于 a < b and b < c,返回的是布尔值(True 或 False)。
    题目中 'a' < 'b' < 'c' 是字符的 ASCII 码比较(a 的 ASCII 码是 97,b 是 98,c 是 99),显然 97 < 98 < 99 成立,所以结果为 True

  2. 逻辑运算符 or 的特性
    你提到的 “返回操作数本身” 是 or 的行为:or 会返回第一个为 “真” 的值(如果所有值都为假,则返回最后一个值)。例如:

    python

    运行

    print(0 or 'a' or 'b')  # 输出 'a'(第一个真值)
    print('a' or 'b')       # 输出 'a'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法:

  • 链式比较(a < b < c)返回布尔值
  • 逻辑运算 or 返回第一个真值

所以题目中是比较运算,结果为 True(选项 D)。

为了避免混淆各类运算符的行为,这里整理了 Python 中容易混淆的运算符特性及对比小结

一、比较运算符(==!=><>=<=

  1. 基本作用:比较两个值的关系,返回布尔值(True/False

    python

    运行

    print(2 == 2)  # True
    print(3 > 5)   # False
    
  2. 特殊:链式比较
    支持 a < b < c 这样的连续比较,等价于 a < b and b < c最终返回布尔值

    python

    运行

    print(1 < 2 < 3)  # 等价于 1<2 and 2<3 → True
    print('x' > 'y' > 'z')  # 字符按ASCII码比较 → False
    

二、逻辑运算符(andornot

  1. not:逻辑非,返回布尔值

    python

    运行

    print(not True)   # False
    print(not 0)      # True(0为假值)
    
  2. and:逻辑与

    • 若第一个值为,返回第一个值
    • 若第一个值为,返回第二个值(不会返回布尔值,除非操作数本身是布尔值)。

    python

    运行

    print(0 and 5)    # 0(第一个值为假,返回0)
    print(3 and 5)    # 5(第一个值为真,返回第二个值)
    print(True and False)  # False(操作数是布尔值,返回布尔值)
    
  3. or:逻辑或

    • 若第一个值为,返回第一个值
    • 若第一个值为,返回第二个值(同样可能返回非布尔值)。

    python

    运行

    print(0 or 5)     # 5(第一个值为假,返回第二个值)
    print(3 or 5)     # 3(第一个值为真,返回第一个值)
    print(False or True)  # True(操作数是布尔值,返回布尔值)
    

三、常见混淆点对比

表达式类型运算逻辑返回值类型示例结果

单个比较

a < b

判断关系布尔值(True/False'a' < 'b'True

链式比较

a < b < c

等价于 a < b and b < c布尔值1 < 3 < 2False
and 运算取第一个假值,无假值则取最后一个值

操作数本身

(或布尔值)

'a' and '' and 'b'''
or 运算取第一个真值,无真值则取最后一个值

操作数本身

(或布尔值)

'' or 'a' or 'b''a'

四、记忆技巧

  1. 比较运算(包括链式):最终都是 “判断对错”,所以返回布尔值。
  2. and/or:更像 “筛选值”,返回的是参与运算的原始值(除非原始值本身是布尔值)。
    • and 可以理解为 “找第一个不对劲的值”(假值)找不到就返回最后一个。
    • or 可以理解为 “找第一个对劲的值”(真值)找不到就返回最后一个。

7 list.extend() 方法的返回值是 None 以及 列表扩容与内存地址

执行以下程序,输出结果为()l1 = [1,2]
l2 = [3,4]
print(id(l1) == id(l1.extend(l2)))A False
B True
C None
D 抛出异常正确答案:A

 id(l1.extend(l2)) 得到 None 对象的内存地址?(官方题解)我以为l1这种list列表内存地址是离散的,从底层理解的话extend以后会占更多的内存空间所以内存地址肯定不一样(歪打正着,本意就是认为列表扩容一定会更改内存地址。

你的思路中有部分正确(结果确实是 False),但对底层逻辑的理解可以再精确一些。我们来详细拆解:

核心原因:list.extend() 方法的返回值是 None

  1. l1.extend(l2) 的作用
    它会在原列表 l1 上修改,将 l2 的元素添加到 l1 末尾(不会创建新列表)。
    执行后 l1 变成 [1,2,3,4],但 l1 本身的内存地址不变(因为是原地修改)。

  2. l1.extend(l2) 的返回值
    所有列表的 “原地修改” 方法(如 extendappendsort 等)都返回 None(这是 Python 的设计规范)。
    所以 id(l1.extend(l2)) 等价于 id(None),即获取 None 对象的内存地址。

  3. 比较的本质
    id(l1) == id(l1.extend(l2)) 等价于:
    id(原列表l1的地址) == id(None的地址)
    显然两者完全不同,因此结果为 False

关于 “列表内存地址” 的补充

  • 列表是动态数组,当元素增加导致内存不足时,Python 会重新分配更大的内存空间并复制元素(此时 id(l1) 会变化)。
  • 但本题中 l1 从 [1,2] 扩展为 [1,2,3,4],通常不会触发内存重分配(小列表有预留空间),所以 l1 的 id 不变。
  • 即使触发了内存重分配,l1 的 id 变化了,l1.extend(l2) 返回的依然是 Noneid 比较结果还是 False(因为 None 的地址和任何列表的地址都不同)。

关键结论

这道题的核心不是 “列表是否扩容”,而是 **extend 方法返回 None**,导致比较的是 “原列表地址” 和 “None的地址”,必然不等,因此选 A

【列表扩容影响内存地址吗?】

列表扩容可能会影响内存地址,具体取决于扩容时是否需要重新分配新的内存空间。

在 Python 中,列表(list)是一种动态数组,其底层会预先分配一定的「预留内存空间」。当添加元素时:

  • 如果当前预留空间足够容纳新元素(即未超过当前容量),则直接在原有内存空间中添加,列表的内存地址(id)不会改变
  • 如果当前预留空间不足(即超过当前容量),则需要重新分配一块更大的内存空间,并将原列表中的元素复制到新空间中,此时列表的内存地址(id)会发生改变

示例验证:

可以通过 id() 函数观察列表扩容时的内存地址变化:

python

运行

l = [1, 2]
print("初始id:", id(l))  # 记录初始内存地址# 逐步添加元素,观察id是否变化
l.append(3)
print("添加第3个元素后id:", id(l))  # 通常不变(预留空间足够)l.append(4)
print("添加第4个元素后id:", id(l))  # 可能不变l.extend([5, 6, 7, 8, 9])  # 一次性添加多个元素,可能触发扩容
print("添加多个元素后id:", id(l))  # 此时可能变化(预留空间不足)

运行结果可能类似(具体地址因环境而异):

plaintext

初始id: 140525422476416
添加第3个元素后id: 140525422476416  # 地址不变
添加第4个元素后id: 140525422476416  # 地址不变
添加多个元素后id: 140525422509056  # 地址改变(触发扩容)

总结:

  • 列表扩容时,若无需重新分配内存,地址不变若需要重新分配内存,地址改变
  • 这种机制是 Python 为了平衡性能设计的:预留空间减少了频繁分配内存的开销,而必要时的扩容则保证了列表可以动态增长。

因此,不能认为列表扩容一定会改变内存地址,具体取决于当前容量是否足够。

【我怎么判断够不够?】

在 Python 中,列表的「当前容量」(即底层已分配的内存空间能容纳的元素总数)和「实际长度」(len() 返回的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以通过一些技巧判断当前容量是否足够容纳新元素:

方法:借助 sys.getsizeof() 间接计算容量

sys.getsizeof(list) 会返回列表对象占用的内存总字节数。由于列表存储的是元素的引用(指针),可以通过总字节数减去列表自身固定开销,再除以单个指针的字节数(通常与系统位数有关,64 位系统为 8 字节),得到当前容量。

步骤如下:

  1. 导入 sys 模块
  2. 计算列表的固定开销(空列表的内存大小)
  3. 用 (列表总字节数 - 固定开销) // 单个指针字节数 得到当前容量

python

运行

import sysdef get_list_capacity(lst):# 空列表的内存大小(固定开销)empty_size = sys.getsizeof([])# 列表总内存大小total_size = sys.getsizeof(lst)# 单个指针的字节数(64位系统通常为8)pointer_size = sys.getsizeof(id(lst))  # 间接获取指针大小(id返回的是内存地址,其大小即指针大小)# 计算容量:(总大小 - 固定开销) / 指针大小capacity = (total_size - empty_size) // pointer_sizereturn capacity# 测试示例
l = [1, 2]
print("长度:", len(l))          # 实际元素个数:2
print("容量:", get_list_capacity(l))  # 输出当前容量(通常大于等于2,比如可能是4)l.append(3)
print("添加1个元素后,长度:", len(l))  # 3
print("添加1个元素后,容量:", get_list_capacity(l))  # 若容量仍为4,说明还能容纳l.append(4)
print("添加第2个元素后,长度:", len(l))  # 4
print("添加第2个元素后,容量:", get_list_capacity(l))  # 仍为4,刚好装满l.append(5)
print("添加第3个元素后,长度:", len(l))  # 5
print("添加第3个元素后,容量:", get_list_capacity(l))  # 容量可能变为8(触发扩容)

结论:如何判断容量是否足够?

  • 当 len(列表) < 容量 时:容量足够,添加元素不会改变列表的内存地址(id 不变)。
  • 当 len(列表) == 容量 时:容量已满,再添加元素会触发扩容,此时列表的内存地址(id 会改变)。

注意:

  • 容量是 Python 内部管理的,不同版本 / 环境可能有不同的扩容策略(通常是翻倍或按比例增长),不需要手动干预。
  • 实际开发中很少需要关心容量,因为 Python 会自动处理扩容,这个知识点主要用于理解列表的底层机制。

通过上面的方法,你可以直观地看到列表在添加元素过程中「长度」和「容量」的变化,从而判断是否会触发扩容。

【那我怎么做到比较extend以后的id地址?】

要比较 extend() 操作前后列表的内存地址(id),可以在调用 extend() 方法之前之后分别获取列表的 id,再进行比较。

关键在于:!!!!!!!extend() 是原地修改列表(不会返回新列表),所以需要单独获取 extend() 执行前后的 id

示例代码:

python

运行

l1 = [1, 2]
l2 = [3, 4]# 记录 extend 执行前 l1 的 id
id_before = id(l1)# 执行 extend(原地修改 l1,无返回值)
l1.extend(l2)# 记录 extend 执行后 l1 的 id
id_after = id(l1)# 比较两个 id 是否相同
print("extend 前 id:", id_before)
print("extend 后 id:", id_after)
print("id 是否相同:", id_before == id_after)

可能的运行结果:

plaintext

extend 前 id: 140632345869056
extend 后 id: 140632345869056
id 是否相同: True

为什么会这样?

  • extend() 是原地修改列表(直接在 l1 原有内存空间中添加元素),如果原列表的容量足够(len(l1) + len(l2) ≤ 容量),则不需要重新分配内存,id 保持不变。
  • 即使容量不足需要扩容(id 改变),也能通过这种方式清晰对比 extend() 前后的 id

对比:如果用 + 拼接列表(会创建新列表)

python

运行

l1 = [1, 2]
l2 = [3, 4]id_before = id(l1)
l1 = l1 + l2  # 用 + 拼接会创建新列表,l1 指向新地址
id_after = id(l1)print("+ 拼接前 id:", id_before)
print("+ 拼接后 id:", id_after)
print("id 是否相同:", id_before == id_after)  # 结果为 False

总结:

  • 要比较 extend() 前后的 id,只需在调用 extend() 方法分别获取列表的 id 即可。
  • extend() 通常不会改变列表的 id(除非扩容触发内存重分配),而 + 拼接一定会改变 id(因为创建了新列表)。
http://www.dtcms.com/a/342743.html

相关文章:

  • 华为iVS1800接入SVMSPro平台
  • Web3 的发展挑战:技术、监管与生态的多重困境
  • 使用C++11改进工厂方法模式:支持运行时配置的增强实现
  • 【Ansible】将文件部署到受管主机1:文件模块
  • Autoware Universe 感知详解 | 第二节 宏观认识Autoware Universe感知模块整体架构
  • C++中的内存管理(二)
  • 第四章:大模型(LLM)】07.Prompt工程-(6)受限生成和引导生成
  • 机械试验台功能量具平台:铸铁工装平台
  • 阿里云对象存储OSS之间进行数据转移教程
  • 小迪安全v2023学习笔记(六十八讲)—— Java安全原生反序列化SpringBoot攻防
  • iOS沙盒机制
  • 【系统信息相关】datecal命令
  • React + Antd+TS 动态表单容器组件技术解析与实现
  • (栈)Leetcode155最小栈+739每日温度
  • Python爬虫实战:研究puzzle,构建谜题类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 编程语言与存储过程:业务处理的速度与取舍
  • 3ds Max 渲染动画总模糊?
  • 基于stm32的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基于单片机的能源管理系统
  • 【Java SE】认识数组
  • 【Protues仿真】基于AT89C52单片机的舵机和直流电机控制
  • 【新启航】3D 扫描逆向抄数全流程工具与技能:从手持设备到 CAD 建模的 10 项核心配置解析
  • windows10安装playwright
  • Workerman在线客服系统源码独立部署
  • 笔记本电脑Windows+Ubuntu 双系统,Ubuntu无法挂载Windows的硬盘 报错问题解决
  • TDengine IDMP 运维指南(常见问题)
  • 天眼应急案例(二)
  • 一句话生成uml图相关操作
  • MTK平台蓝牙学习-- 如何查看蓝牙连接参数
  • Vitest 测试框架完全指南 – 极速单元测试解决方案
  • selenium3.141.0执行JS无法传递element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