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之路-550]:公司半年度经营分析会 - 解决方案汇总
一、模块化与标准化设计
- 标品策略与需求管理
- 规划和设计标准化的产品,对标行业龙头,用标准化成品引导客户。
- 提前深入了解客户需求背后的动机,提前规划产品,缩短满足客户需求的时间。
- 进行市场、客户需求、竞争对手的分析,提前预计产品的需求,并规划产品迭代。
- 结构化、系统化地获取产品和客户的需求。
- 模块化设计基础
- 构建模块化与标准化基础,平衡定制化与效率。
- 建立动态需求管理机制,降低预测偏差。
- 强化技术协同与风险共担,降低试错成本。
- 需求分层与模块化设计
- 需求分层管理:从“全部定制”到“部分标准化”。
- 模块化设计:从“整体定制”到标准模块的“组合创新”。
- 需求治理与主动引导
- 需求治理:从“被动收集”到“主动引导”。
- 加强行业、市场、技术、竞争对手分析,把分析转化为产品的提前规划与设计中。
- 产品规划与评审
- 建立需求管理流程,把口头需求规格化成产品需求和产品规划。
- 建立产品规划小组,制定清晰和明确的产品线路。
- 重新定义“产品迭代”的内涵,单一的指标驱动转化成产品整体的价值驱动。
- 建立多产品联合评审的机制和流程,对产品的功能、性能、形态进行联合评审和决策,成立铁三角工作模式。
- 质量提升
- 增加系统测试环节和相应的角色,通过测试驱动产品问题发现的左移,提升产品的质量。
- 设立“质量门禁”决策点制度和流程,增加质量检测清单,确保交付前清单上所有的项目得到执行。
二、跨职能团队协作
- 打破学科壁垒
- 打破“学科壁垒”,建立“跨职能矩阵式团队”,成立铁三角工作模式。
- 技术统筹与专项小组
- 设立专职技术统筹岗位,定义核心职责,如产品架构师、产品经理或技术经理进行产品规划、演进、技术方案的专业化统筹。
- 组建技术推动专项小组,聚焦深度技术攻关。
三、技术赋能与自动化
- 技术替代人力
- 用技术替代人力,提升自动化测试的水平,降低测试过程和分析的人力资源的投入。
- 把人解放出来,关键人员做测试结果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 增加激光器自动、全程、全面的状态监控的能力和智能化数据分析的能力。
- 设备与环境
- 生产和备用机台用于长期稳定性测试和技术攻关的设备。
- 初步建立IPD产品研发流程,项目管理增加长期稳定性测试流程,强化项目管理对技术攻关的优先级。
- 在实验室自行搭建环境增加长期稳定测试的环境,提升自动化和智能化测试的水平。
四、供应链管理
- 供应链管理信息化
- 建立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系统,对供应商分层、分细管理。
- 元器件管理
- 对BOM清单进行梳理,确保元器件来自于正规厂家,确保元器件的长期质量。
- 调整设计理念,在元器件选型的基本原则上品质优选。
- 风险管理
- 项目层面建立风险管理流程和机制,强化和精细化风险管理。
五、培训与考核
- 培训与能力提升
- 精准能力补足:通过“诊断-培训-实战”闭环,快速提升技术短板。
- 高效经验复用:通过“内部经验挖掘+外部经验引入”,快速获取解题思路。增加经验库和提高技术分享的力度,利用业务时间进行技术培训。
- 考核与激励
- 制定“可量化、可挑战”的提效目标,并奖罚分明。
- 打造“提效标杆”引领群体行为。
六、其他
- 设计与测试强化
- 需求与架构阶段明确核心指标并拆解技术难点,开发阶段嵌入质量门禁,防止问题累积,强化自动化测试,覆盖核心路径。
- 精细化管理,消除“碎片化”浪费,加强跨团队的合作。
- 在研发关键里程碑,设置生产可行性评审,由生产工程师、工艺专家、设备维护人员参与,从“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可测试性、可维护性”四维度评估设计合理性,增加研发环节测试的自动化水平。
- 根据元器件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程度,分级分类管理,建立“质量准入门槛”。
- 实验室与车间洁净度分级管理,过程管控标准化,阻断“人为污染”与“流程漏洞”,数字化监控,实时暴露洁净度异常,快速响应。
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差异化需求导致的流程碎片化、规范化、多样化以及定制化设计耗时增加和供应链管理要求严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