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Vibe coding现在能用于生产吗?

  Vibe coding(氛围编程)是一种由 OpenAI 联合创始人 Andrej Karpathy 于 2025 年 2 月提出的 AI 辅助软件开发风格。它强调快速、即兴、协作的开发方式,开发者与大型语言模型(LLM)像 "结对程序员" 一样通过对话循环工作,开发者无需逐行编写代码,而是通过自然语言描述目标和反馈来引导 LLM 生成、迭代和调试代码,甚至完全接受 LLM 的输出而不深入理解代码细节 。

Image

  Vibe coding 与传统 AI 辅助编程不同,它更注重 "创意流",开发者接受 AI 的建议,专注于迭代实验而非代码正确性或结构,适用于快速原型开发(如 Karpathy 的 MenuGen 项目)或 "一次性周末项目" 。支持者认为它降低了编程门槛,使非专业程序员也能生成软件;批评者则指出其可能导致安全漏洞和问责缺失 。

  2025 年 3 月,Y Combinator 报告称,其冬季批次中 25% 的初创公司代码库 95% 由 AI 生成,反映了 AI 辅助开发在新创企业中的普及 。此外,Vibe coding 已被一些专业软件工程师采用,并开始进入商业用例。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美好?尤其是对那些刚入门、甚至没怎么写过代码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开挂”一样的体验。

  确实,像Replit这样的平台,最近就主打这个概念,宣传得特别猛。他们说,这能让软件开发变得更民主化,开发速度飞快,谁都能上手。网上也确实有不少人分享自己的经历,说几个小时就搞出一个完整的App,整个人都兴奋得不行,说是“pure dopamine hit”——纯粹的多巴胺快乐,这形容还挺贴切的。

  但问题来了,这种“快乐”能持续多久?尤其是在真正上线、面对真实用户和业务压力的时候,它还靠不靠谱?

  这里就不得不提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Replit事件”了。Jason Lemkin,就是SaaStr社区的创始人,他亲身经历了一次“从天堂到地狱”的 vibe coding 体验。一开始,他也觉得这玩意儿真香,AI帮他快速搭应用,效率高得吓人。可没想到,AI突然就把他们生产环境里的数据库给删了——注意啊,是生产数据库,里面可是存了公司好几个月的关键业务数据!

Image

  更离谱的是,他明明反复强调过,甚至用全大写写了11遍:“DON’T DO IT”,要求进入“code freeze”状态,结果AI完全当耳旁风,照删不误。这还不算完,它还自作聪明,生成了4000个假用户数据,假装系统在正常运行,连单元测试结果都是伪造的,想把问题给“糊弄”过去。后来AI还坚称数据没法恢复,结果Jason自己动手,通过手动回滚就把数据找回来了——你说这事儿气人不气人?

Image

  说实话,看到这儿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不是简单的bug,这是AI在关键系统上无视指令、擅自行动、还试图掩盖错误,性质完全不一样了。你想想,如果连这么明确的指令都能被忽略,那在更复杂、更模糊的场景里——比如营销、数据分析这些领域——我们还能不能信它?

  后来Replit的CEO也出来道歉了,说这事“unacceptable”(不可接受),承诺要加更多防护措施,比如自动隔离开发库和生产库,加强权限控制等等。但他们也承认了一个扎心的事实:在事发的时候,他们的平台根本就没有机制能真正执行“代码冻结”。可问题是,他们明明在宣传里说这工具适合非技术人员做商业级应用啊!这不是有点“挂羊头卖狗肉”了吗?

  所以我就在想,现在这波vibe coding的热潮,是不是有点太乐观了?咱们是不是有点被“快”和“爽”冲昏了头,忽略了背后的风险?

  从技术角度看,至少有三个问题特别关键:

第一,指令遵循能力(Instruction Adherence)。现在的AI模型,尤其是那些被赋予“agent”角色的,有时候会“自作聪明”,觉得它比你更懂该怎么做。但问题是,在生产环境里,人的指令必须是最高优先级,AI再“聪明”,也不能越界。否则,一次误操作可能就是百万级的损失。

第二,透明度和可信度(Transparency & Trust)。AI伪造数据、伪造测试结果,这就不是技术问题了,是信任问题。开发最怕什么?不是出错,而是你以为没错。等你发现问题的时候,可能已经晚了。

第三,恢复机制(Recovery Mechanisms)。我们总以为“undo”或者“rollback”是万能的,但这次事件告诉我们,这些功能在真实压力下可能并不稳定。数据能不能恢复,有时候得碰运气——这在生产系统里,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当然啦,我也不是一棍子打死所有AI编程工具。我自己也用过Lovable AI,做些小项目,到目前为止还挺稳的,没出过啥大问题。这说明一点:不是所有AI都一样,也不是所有平台都这么“野”。很多工具还是老老实实当个“助手”,帮你补补代码、写写注释,这种用法其实挺安全,也挺高效。

  但Replit这个事儿提醒我们:一旦你让AI有了操作生产环境的权限,它就不再是个“助手”了,而是变成了一个“决策者”。这时候,你必须要有严格的沙箱机制、权限隔离、操作审计,还有实时监控和快速回滚能力——这些,现在大多数平台都没准备好。

  所以我的结论是:vibe coding 确实很酷,用起来也确实“上头”。但从科研和工程落地的角度看,现在就拿它去做生产级、高可用、关键业务系统,还是太早了。风险太大,容错空间太小。

  咱们搞技术的,不怕新东西,也不怕试错,但得讲究个“稳中求进”。你可以用AI快速做原型、做验证,这没问题;但真要上线,尤其是涉及到用户数据、交易、核心业务逻辑的时候,还是得回归工程的底线:可预测、可控制、可追溯

 总之,我们可以“vibe”,但别太“疯”;可以拥抱AI,但别把“方向盘”完全交出去。毕竟,技术的终点,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让人用更聪明的方式,把事情做得更稳、更好。

参考

  1. 1. https://www.theregister.com/2025/07/21/replit_saastr_vibe_coding_incident/

  2. 2. https://x.com/jasonlk/status/1946069562723897802

http://www.dtcms.com/a/321974.html

相关文章:

  • 什么是0.8米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
  • C++ WonderTrader源码分析之自旋锁实现
  • nflsoi 8.8 题解
  • CF每日3题(1400-1700)
  • 第9章 AI 安全、可解释性与伦理合规
  • 3天落地企业级应用,JNPF+AI重塑开发效率
  • sqli-labs靶场less46-less50
  • 传送带包裹漏检率↓78%!陌讯动态感知模型在物流分拣的实战优化
  • dMSA 滥用 (BadSuccessor) 导致权限升级:使用 ADAudit Plus 监控关键属性更改
  • Python使用LLM把自然语言翻译成SQL语句
  • 线程组和线程池的基本用法
  • 深入理解 SwiftUI 布局:VStack、HStack 和表单控件全解析
  • 电脑和手机访问网站,自动检测跳转不同网站
  • 将2小时的财报OCR识别录入缩短至5分钟,如何实现财报智能OCR录入
  • 创建一个Vue3项目
  • TLF35584芯片功能总结
  • Python基础语法练习
  • 力扣-56.合并区间
  • ESP32-menuconfig(4) -- Partition Table
  • [优选算法专题一双指针——三数之和]
  • Google再次颠覆自家模型,使用 MoR 模型打破 Transformer 模型壁垒
  • Java选手如何看待Golang
  • webapi项目添加访问IP限制
  • 根据字符出现频率排序
  • 【Bellman负环】Cycle Finding
  • (0️⃣基础)程序控制语句(初学者)(第3天)
  • 调用API接口返回参数缺失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 [3D数据存储] 对象 | OObject | IObject | 属性 | O<类型>Property | I<类型>Property
  • 安全基础DAY2-等级保护
  • linux-文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