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原理与应用-180]:测量仪器 - 频谱型 - 干涉仪的定义、功能、原理、组成
干涉仪是一种基于光的干涉原理设计的精密测量仪器,能够通过检测光波的相位、频率或振幅变化,实现纳米级甚至亚原子级的测量精度。以下是其定义、功能、原理及组成的详细解析:
一、定义
干涉仪是一种利用两束或多束相干光波叠加产生干涉现象的仪器,通过分析干涉条纹的移动、变形或强度变化,反推出被测物理量(如长度、位移、折射率、表面形貌等)的精密测量工具。
二、功能
干涉仪的核心功能是高精度测量,具体应用包括:
- 长度与位移测量
- 测量微小位移(如纳米级振动、机械零件形变),微小的位移变化会引起干涉条纹的变化!
- 校准标准长度(如光栅尺、激光干涉比长仪)。
- 表面形貌分析
- 检测光学元件表面粗糙度(如透镜、反射镜)。
- 测量三维形貌(如半导体晶圆、生物组织)。
- 折射率与光学常数测定
- 测量液体或气体的折射率(如化学溶液浓度检测)。=》不同的折射率,干涉条纹会发射变化。
- 分析材料的光学性质(如薄膜厚度、双折射效应)。
- 引力波探测
- 大型激光干涉仪(如LIGO)通过检测空间微小形变(10−18米级)探测引力波。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 医疗领域用于视网膜成像、皮肤组织分析。
三、原理
干涉仪的工作原理基于光的波动性,核心是相干光叠加产生的干涉现象:
- 相干光产生
- 光源(如激光)发出单色性好、方向性强的光波,通过分光镜分为两束或多束相干光。
- 光程差引入
- 两束光分别经不同路径传播(如反射、折射或直接通过),引入光程差(ΔL)。
- 干涉叠加
- 当两束光重新汇合时,若光程差满足干涉条件:
- 相长干涉:ΔL=nλ(n为整数),光强增强。
- 相消干涉:ΔL=(n+21)λ,光强减弱。
- 当两束光重新汇合时,若光程差满足干涉条件:
- 条纹分析
- 干涉条纹的移动或变形与光程差变化直接相关,通过检测条纹变化可反推被测量(如位移、折射率等)。
四、组成
干涉仪的典型结构包括以下核心部件:
- 光源
- 激光器(如He-Ne激光、半导体激光):提供单色性好、相干性强的光束。
- 白光光源:用于低相干干涉(如OCT成像)。
- 分光系统
- 分光镜(Beam Splitter):将入射光分为两束相干光(如立方体分光镜或平板分光镜)。
- 偏振分光镜:用于偏振干涉仪,分离不同偏振态的光。
- 参考臂与测量臂
- 参考臂:光路固定,作为干涉对比基准(如反射镜固定在精密导轨上)。
- 测量臂:光路经过被测物体(如反射镜安装在待测位移平台上)。
- 光路调整元件
- 反射镜:改变光路方向(如平面镜、角锥棱镜)。
- 补偿板:平衡两束光的光程差(如Michelson干涉仪中的补偿玻璃)。
- 探测器
- 光电二极管:检测干涉条纹的光强变化。
- CCD/CMOS相机:记录干涉图样(如表面形貌分析)。
- 数据处理系统
- 相位计:分析干涉条纹的相位变化(如位移测量)。
- 计算机:处理干涉图样,重建三维形貌或计算物理量。
五、典型干涉仪类型
- Michelson干涉仪
- 结构:分光镜将光分为两束,分别经参考镜和测量镜反射后干涉。
- 应用:长度测量、引力波探测(LIGO核心结构)。
- Fizeau干涉仪
- 结构:参考面与测量面部分重叠,形成等厚干涉条纹。
- 应用:光学元件表面形貌检测。
- Fabry-Perot干涉仪
- 结构:两平行反射镜形成谐振腔,多光束干涉。
- 应用:高分辨率光谱分析、激光频率稳定。
- Twyman-Green干涉仪
- 结构:Michelson干涉仪的扩展,用于检测透镜像差。
- 应用:光学系统质量评估。
六、技术优势
- 超高精度:可实现纳米级甚至亚原子级测量(如LIGO探测10−18米形变)。
- 非接触测量:避免对被测物体的机械干扰(如表面形貌分析)。
- 动态响应快:适用于高速振动或瞬态现象检测(如MEMS器件振动分析)。
七、应用领域
- 制造业:精密加工、半导体制造、光学元件检测。
- 科研:引力波探测、量子光学、材料科学。
- 医疗:眼科成像(OCT)、皮肤组织分析。
- 航空航天:卫星姿态控制、光学系统校准。
干涉仪作为光学测量的“黄金标准”,其核心价值在于将光波的微观特性转化为宏观可测的物理量,为现代科技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精密测量手段。